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30.13 KB
- 文档页数:5
相同时间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
(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得快。
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得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分析、结论。
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运动的快慢。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拓展一:做“追及跑”游戏拓展二: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科学词汇:速度播放视频《速度》,讲解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如某人骑自行车10秒钟运动的距离为80米,则他的速度为8米/秒。
由距离除以时间所得,即运动距离80米除以所用时间10秒后所得数值。
常用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三、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题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五、板书设计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嘉兴市新教科版2022-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是嘉兴市新教科版2022-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时间、距离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但是,他们对于物体运动快慢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2.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运动快慢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加深对物体运动快慢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尺子、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物体运动快慢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6课,主要围绕着物体运动的快慢展开。
通过三个探索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和技巧。
在第5课,学生已经研究了如何使用秒表和如何分工合作,为本课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判断运动的快慢,距离长则运动快,距离短则运动慢。
2.了解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1.研究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研究使用软尺测量距离和秒表测量时间的技巧。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已有的关于物体运动快慢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探索:1.告知相同时间内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
2.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快慢。
3.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较快慢。
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的方法。
拓展:1.进行“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研究结果。
2.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总结: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本文是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一项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
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也有一些段落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活动三运用方法: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快慢1.呈现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时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如何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的快慢。
通过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使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并培养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相同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表示运动快,距离短表示运动慢。
2.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够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3.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能够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培养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并认识到科学工具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运动相同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
b.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2. 教学难点:学生在测量距离和时间时的准确性和技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物体的运动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对于距离和时间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基础。
但是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如何用软尺测量距离和用秒表测量时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指导。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简单直观的示例和图示,向学生介绍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软尺和秒表进行测量,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课件或教学板书。
b. 实验所需的软尺、秒表、物体等。
c. 相关实验记录表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以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和第5课主要指向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内涵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两节课都是初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比较快慢的方法不同,这节课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区分快慢。
本课的探索活动主要有3个:①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比较;②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
这3个活动都是在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第1个活动不需要测量时间和距离,只通过不同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排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距离的判断速度快慢的方法;第2个活动,则指向具体的操作,其中需要借助软尺测量距离;第3个活动,不仅需要软尺测量距离,还需要通过秒表来计时。
拓展活动由“追及跑”游戏和“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速度的应用,同时还承担着激发起学生运动速度比较的热情,还引出“速度”这个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一些游戏活动中会涉及到你追我赶的速度比较,另外对身边一些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动车等)的速度快慢也是有一定感知的。
因此他们对速度的认识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甚至能准确判断一些简单的速度比较。
同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相同距离比时间长短的方式比运动的快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使用秒表和软尺。
这些都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活动较多,每个活动都各自独立,且都有各自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按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不难,但重要的是各步骤在速度比较中的作用,以及实验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短跑比赛视频,分析谁快谁慢,认识到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中数据的测量,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通过归纳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从而发现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计时器、测量尺、小车、障碍物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以及测量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是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实验步骤包括:1)将小车放在起点,按下计时器,让小车通过障碍物,到达终点;2)记录小车通过障碍物的时间;3)重复步骤1和2,分别测量其他物体的运动时间;4)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从而得出结论。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活动能够积极参与。
但学生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发现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发现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计时器、标志物等。
2.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小车、计时器和标志物等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强调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杨周辉
【教材简析】
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
本课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与第5课相同,即:
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板块,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
再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
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是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
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
“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
本单元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
学生在
第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
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
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
(2)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6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
)
(5)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2:
(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
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
(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
(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
预设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
)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5分钟)
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
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行的快慢。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2、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比快慢的两位同学的姓名、运动所用的时间和运动的距离,在最后一行填写比较后的结论。
【作业设计】
1.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这是因为跑前面的运动员()。
A.跑的距离短
B.跑的距离长
C.跑的时间短
2.运动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运动的快;运动的距离(),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