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浦北县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研究

广西浦北县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研究

广西浦北县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研究
广西浦北县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研究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王兴中,王立,谢利娟,王乾坤,杨瑞,曾献君,廖兰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WANG Xing-zhong,WANG Li,XIE Li-juan,WANG Qian-kun,YANG Rui,ZENG Xian-jun,LIAO Lan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Urban soci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Especially,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broad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 quality since 1970s.The research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spa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from the regional level,and then has extended further to the space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accessibility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justice in community or the living places of urban space,while,the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used to explore whether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are just or not.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ces of sociology and geography,the disciplines about deprivation phenomenon has formulated different genr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addition,level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measures urban living spa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lasses.The research on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has been shaped into several directions as follows:1)The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2)The fair allocation of place about rank of community system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3)Dynamic development on coupling allocation about place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As to research methodology,it also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resource mapping for integrating predefined-research areas in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a case in point,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s Photo-based Q Method and PPGIS (USA)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change.And mapping CLSC Deprivation Levels (France)are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ivation in individual 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Thirdly,Graph-theoretical Methods (UK)can identify patterns of deprivation.As a whole,the article combines related references abroad,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privati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ommunity resources aboard,in the viewpoint of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It also includes research concept,branches and methods form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At last,the paper sums up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ity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broad for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but enriches the study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Key words:urban;community;spatial deprivation;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0)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等。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9-26 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 人文地理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 朱文亮 今天谈起广西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要从解放思想这一方面说起,我觉得更是困难,尤其是在今天的时局的情况下。我们来发展经济,到底需要怎么来解放思想,或者说运用如何样的思维来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此,我不想仅“思想”方面来谈经济的发展,因为仅从一方面来谈,会将经济的发展看得很片面。所以,在此我选择若干个方面来简要谈谈我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想法。 现状和历史 就目前广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程度来说,不用全国的地位如果,就是在西部的12个省、市、区也谈不上是很出类拔萃。在此我们说的是总体程度,而不是单单指的是GDP或者是居民可支配出入来说的,而应该还包括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创新程度等等方面。广西经济今日的落后,我不简单思想领域的问题,我想更多的历史上的问题,因此在谈如果发展经济之时不能仅仅谈现阶段“解放思想”问题,有些问题应该是更深层的历史问题,明白这一情况是否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呢?广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并非中国的富裕地区,也是更不是容易接近的地区。自秦朝开始的朝代对于这一地区出于国防安全和民族团结的考虑,一直采用比较的宽松的政策。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区,但是中央政府在此并没有在此投入较多的工业项目,而加之原先的农业基础不好,教育文化落后的等先天性缺陷。今日之落后是长期历史过程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的今日的落后的面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长期的奋斗的过程。 一些案例的分析 下面就广西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在此作一简单的分析: 第一,就整个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一些核心的大城市。目前的广西的三大城市南宁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而柳州是交通和工业中心,但桂林的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优势另外在外其声誉很高,就总体而言实力相当。按说这应该是好事,因为他们实力的相当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这样的情况是本来稀有的资源过于分散,使其单个实力必然不强,其这三座城市的竞争力都较弱,对周边县区的缺乏相应的辐射力。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合理发展中等规模城市,但是中等规模城市的实力毕竟不如大城市那样强大,而一个省区只有一些实力不强的中等城市对本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起不到太大的辐射力。就以区内最实力最强的城市南宁市来说在西部的城市中综合实力仅才排列第八位,这个和广西在西部地区的总体实力的排名实在是不相符合。而被誉为西部城市三巨的头重庆,西安和成都,它们的潜在竞争力和实力即使放在沿海地区仍是不可小视,或许这些城今日在GDP总量上它们不及一些东部的城市,但是他们在科技,文化,教育,区位等诸多方面起的优势。使其将来的发展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反观现在广西的城市,最大的南宁市区人口仅仅才150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不到600亿,这样城市实力和规模显然难以参加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所以将来的广西的发展必须要培育一两个大型的核心城市,是指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辐射到广西其他地区。不要搞什么“平均主义”,搞个个都不错,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在发展之初,城市之间应该需要拉开一些档次的。 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争论在现在中国双方都足够的力量来压倒对方。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所有的问题都不能一刀而切。就现在的广西区而言,我想应该是效率优先,积极培养一些具有实实在在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在先进带动落后。当然在注重效益的时候绝对不能置公平而不管。 第二,产业规划不合理,真正的优势和劣势不分。关于的广西将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我们从政府的报告来看主要是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以及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东盟的物流中心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塞。总体看来这些项目,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相对于现在广西的情况基本还是很合适的,但是在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出现在了很大的偏差。 1.首先是夸大了区位优势。目前情况而言广西优越的区位优势还不能体现出来。因为广西周边的省份除了广东之外,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因此把对广西的区位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且所谓的西南出海通道现在已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10-28T09:21:30.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分析认为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存在地下与地上及地下各层次之间规划协调不够、城市空间管理职能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投资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在规划阶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合理的规划原则,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数字化城市空间规划并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在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投融资开发模式,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加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通过这些对策提高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 引言 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1城市空间管理职能的划分比较模糊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职权。尽管地方政府的绝对管理权明确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城市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空间包含的众多要素的管控职能分散在国土、发改、人防、交通、市政、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甚至冲突。如此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间的缺乏更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频频发生,也是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可持续性差的主要原因。 1.2城市空间开发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空间具有无光线、恒温、恒湿、隐蔽、密闭、开发成本高,可逆性差,危险性大、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对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本身也尚处于摸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全新的空白领域。由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城市空间开发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和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事故屡见报道,针对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的安全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城市城市空间综合评估机制,用于定量评价城市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趋势 2.1研究阶段 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多由政府组织与研究单位参加,主要是编制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报告,重点是制订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目标,强调公共参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式与程度,以及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城市空间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特征如下:一、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空间规划趋向从传统的以“物质功能空间规划”为主,逐步兼容考虑“物质功能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功能空间”。二、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解决公共福利为特征的阶段,这一时期亦开始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特性需求。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寻求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复兴,倡导城市空间经济的再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讨论的热点。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始讨论“空间可持续性”问题,部分城市强调城市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性。五、21世纪以来,强调对城市空间复兴的重视,认为城市复兴应该建立在优质规划、经济实力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上,良好的执政以及社会福利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2.2前沿理念 近年来,欧美国家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开始围绕“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生存”(Thinkglobal,actlocal)的理念展开。自1992年以来,欧盟呼吁在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应采取广泛的国际行动,并与其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和所有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在制定可持续空间规划策略和政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均要做出积极的贡献。1992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sustainablecitiesprogramme,SCP),现今已有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实施了SCP计划。在全球层面,过去十(多)年是推行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稳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协议书”和“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HabitatII),以及欧盟的“奥尔堡(Aalborg)宪章”等,以上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内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策略,诸如提高当地的康乐水平(localwellbeing)。发达国家还认识到只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过改变每个公民(individualcitizens)、商企(businesses)和其他组织机构(otherorganizations)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相互碰撞的地方,两者必须要协调一致。麦克拉伦(Maclaren)和维吉尼亚(Virginia)研究认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叶敏≮c‘2007.3(下半月刊)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口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深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探讨“地理终结”到新型产业组织空间的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积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更集中于技术对于空间变化影响的具体实证方面。 关键词流动空间虚拟集聚网络空间优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17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活进一步的渗透,其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怎样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H?巴凯斯指出“电信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地区和公司的发展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及其传输流,各种各样的电子行为的愈益增加的应用将导致地方发展、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电信网络和信息流缩主宰的时代,空间接近的优势被减弱。这些进步改变了部门的条件和地方、国家及全球各个层次的区域相互独立性”castells则进一步将这种变化以空间分化的形式划分。并提出“流动的空间”,即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时间共享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流动空间:第一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又电子交换回路所构成,是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设施。第二层次,由它的节点和核心构成,是一种层级组织;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 同样地,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可以更简单的被理解为数字信息空间、物质实体空间、以及联结及利用这两种空间物质的人的组织空间。信息空间与物质空间通过人一管理精英的联结,并按照其有目的实践活动或被重构。这便涉及到信息技术对于物质化地理空间的影响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对城市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Yen和ma}lmassani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影响土体使用模式并且在经济活动增长与产业空间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影响组织办公室位置选择的两个方面,1.信息网络的接人的需求2.基础设施成本低于传统中心商业区。Gasp”和daeser(1998)尝试寻找出信息技术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中支持这种交流的因素。通过对于电话使用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的集聚作用并没有消失,作者声称在回归模型中难以排除信息技术的影响。Gordon和Richardson(1997)推测,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于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甚至到达“地理消亡”的时代。他们指出,在运输与通信成本高额的时代,超高或集中解决方案占主流。但未来的运输与通信成本将继续降低。这里严格的问题是运输与通信是补充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补充关系,地理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即使新的通信技术得以开发。salomon(1996)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消弱距离的影响,对于社会空间组织会导致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城市分散他还提出了四项假定:1.运输与通信技术的替代关系的存在2.信息对于实体物品替代关系的存在3.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4.在拥挤和交通成本的压力下,对分散迫切性的认识。他甚至认为城市形态全新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时代,不过他承认由于技术的原因城市将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另外,(c印ello1994)指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组织发生空间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这归咎于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于新技术与空间重构之间关系的肤浅及乐观的析。她还认为,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的生产策略,比如“即时生产系统”(jus“ntime)。这需要各个公司之间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然而,Fuiita和haIllaguchi(2001)指出,如果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相连接,正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看到的,它们仍然可以保持分散。Echeverri—carrou(1996)认为,对于组织之间地理上关系的概念化,不能离开对于计 174算机网络的理解,它将不同位置的不同部门,不同组织连接在一起。尽管在空间上逐步分散,但其活动却借助于信息网络进一步一体化。她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内部联结的高额投资,同时对于员工技术以及生产活动严格控制。G”Ill一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空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所产生的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正在开始看到一个重新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其中凸现了物质,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不合理分配”并提出了“优质空间”概念(笔者译)。优质空间的出现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它是由于四个过程推动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分价提供、城市综合规划的侵蚀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基础设施消费主义的盛行、面对城市空间自动化以和城市区域扩展,向城市外围转移趋势的出现。提出“最优网络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中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移动性的研究。传统城市与社会学当中,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研究仍然处于边缘。 国内对于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则处于起步探索性阶段。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区域层面影响的研究中,汪明峰(2004),从互联网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人手,对中国互联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考察基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构架之上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表明互联网正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而地理区位因素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研究提出展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中心。1.网络空间通达性研究2.网络空间积聚的动力研究3.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于产业组织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刘卫东通过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实例分析指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聚”,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但是否选择积聚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成本正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还指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空间区域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快捷配送两种力量将成为决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造着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的模式,并导致企业明显的空间重组,一方面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传输十分便利,一个地理空间点上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产品的信息是海量的。对于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响应,驱动着企业改变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也容许企业尝试新的管理实践。 甄峰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现象。灰空间,即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过渡性空间。“由物质场所,可上网的固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构成。”(甄峰,2004)“从内容上讲,灰空间将由信息港、智能建筑、宽带网络、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所构成” 总之,在信息化对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也对于这种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而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在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现象的探索分析阶段,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与此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正如掣a}la-n所述”在当今城市快速转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  万方数据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