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刺穿公司面纱_制度引入的法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5.22 KB
- 文档页数:6
刍议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发布时间:2023-01-16T14:25:08.63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6期作者:刘颖[导读] 随着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的发展刘颖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随着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的发展,法人人格独立是新公司法的重要支柱之一,公司与公司股东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人格独立,这种独立性有助于激发公司的潜力。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迅猛发展,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却出现了被滥用的风险,部分股东滥用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其债权人利益。
因此为了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特定公共利益以及制裁利用法人形式从事违法活动,引入“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对完善公司法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债权人;反向刺破;股东一、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产生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制度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也呈现出不断创新的态势,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多样化的公司形式的出现为股东操纵公司,转移个人财产,逃避个人债务和法定义务提供了可乘之机。
个别公司股东利用法人独立人格面纱的屏障作用,将其个人资产无偿或低价转让至其实际控制的公司,“使自己破产”逃避股东债权人的债务,最常见的是通过众多母子公司、兄弟公司等形式法人面纱的阻挡作用,在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移转,致使不了解企业运营的股东债权人难以追及,另一种常见的是特定股东“使公司破产”来逃避税收义务等。
[ 石少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当代法学》2016年第5期]长此下去,股东债权人债权无法保障,商事主体间的诚信交易荡然无存,安定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将不复存在。
在解决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格来逃避法定或约定义务侵害股东债权人利益时,传统的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及我国现存的法律制度尚无法妥当应对处理,所以引入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尤为必要。
二、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概念及类型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Reverse Piercing)是与传统的刺破公司面纱制度(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揭开公司的面纱制度公司面纱制度,又称为公司独立人格制度,是指公司作为法律上的独立实体,其权利、义务和责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该制度起源于欧洲大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公司面纱制度也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一、公司面纱制度的意义公司面纱制度的意义在于保护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和权利,同时限制公司的责任和风险。
具体来说,该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保护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公司作为法律上的独立实体,其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基础,也是其与其他主体进行商业合作的重要保障。
通过公司面纱制度,可以保护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使其不会受到外部主体的侵犯和干涉。
限制公司的责任和风险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其责任和风险应当限定在公司本身范围内。
然而,在实际商业活动中,一些主体可能会利用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来逃避责任和风险。
通过公司面纱制度,可以限制公司的责任和风险,防止其他主体利用公司的名义逃避责任和风险。
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公司作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稳定和发展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公司面纱制度,可以保护公司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
同时,该制度也可以促进商业合作的发展,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范围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内部的债务问题当公司内部的债务问题涉及到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时,应当适用公司面纱制度。
例如,当公司发生破产清算时,应当将公司的债务问题与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进行隔离,保护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
公司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商业合作当公司与其他主体之间发生商业合作时,应当适用公司面纱制度。
例如,当公司与其他主体签订合同时,应当保护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防止其他主体利用公司的名义逃避责任和风险。
公司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诉讼问题当公司与其他主体之间发生诉讼问题时,应当适用公司面纱制度。
公司法的新修订及其影响一、新公司法修订的背景(一)国内背景我国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规范主要市场竞争主体的组织和行为,1993年12月19日我国出台了《公司法》。
这一部法律,起到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的国企改革、按资本运作形式划分企业性质以及规范民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架构等作用,初步培育起了国内企业及经理人的公司治理文化。
但《公司法》实施12年来,由于其浓郁的计划经济时代痕迹和为国有企业改制量身定做的制度框架,再加上研究的不彻底,使其成为一部“管制法”、一部“身份法”。
《公司法》与现实生活的掣肘与不足已为世人所共知,近年来中国一些公司接二连三涌现的丑闻,都与《公司法》的调整失效有多多少少的关系。
1999年和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对《公司法》进行了两次“微改”,但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公司法》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检讨,大规模的修改势在必行。
(二)国际背景上世纪末,公司法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董事会中心主义”、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大行其道,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全世界讨论的话题。
公司法基于其商法的性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其继承性和移植性很强,各国研究的重心逐渐趋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公司法》修改活动:英国多次对《公司法》进行修改;美国于1991年制定了《示范公司法》蓝本,对各州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公司立法的修订更为频繁,在90年代短短的十年间,就经历了1990年、1993 年、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7次修改。
基于上述背景,经过各界人士的广泛努力,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二、新公司法修订的八大内容(一)明确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一直争论到今天的话题。
论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规则发表时间:2019-09-11T10:50:04.5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李勇[导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化,早期为了鼓励资本流通而制定的有限责任制度与独立法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完全规范市场的运行,致使很多“聪明人”利用有限责任制度与独立法人制度的掩护进行了一些违反资本道德的事情,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并实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身份证号:4127281982****0339,河南省周口市)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化,早期为了鼓励资本流通而制定的有限责任制度与独立法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完全规范市场的运行,致使很多“聪明人”利用有限责任制度与独立法人制度的掩护进行了一些违反资本道德的事情,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并实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市场的相关制度,维护市场有序运行。
本文着重研究《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力求深入细致的解释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构成要件和举证责任规则、一人公司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公司在清算过程中的相关规定与“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公司清算;权益有限责任制度和独立法人制度的存在,就像给公司带上了一层无形的面纱,使股东不必承担公司的全部责任,维护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权益,使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投资欲望更加强烈,参股形式更加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但有些股东利用这层面纱作为掩护来进行非法行为,让这层面纱变成了掩盖犯罪事实的“遮羞布”,很多股东利用面纱的掩护转移公司资产,并且实现逃避债务的目的。
我国引进“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就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遏制这种非法行为,规范公司市场秩序,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普通公司和一人公司中的适用规则以及公司清算过程中的适用规则。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有何法律意义一个公司的前途好快取决于公司的制度,公司领导的作风,在经济时代很多人被金钱蒙住了双眼,开始滥用自己的职权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揭开公司的面纱就是指股东为了逃避法律义务,导致的一系列的亏损。
那么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有何法律意义?下面就由法网我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一、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有何法律意义法律即应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独立的价值,将维护公司的独立人格作为一般原则,鼓励投资者在确保他们对公司债务不承担个人风险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公司投入一定的资金,又不能容忍股东利用公司从事不正当活动,谋取法外利益,将公司人格否认作为公司人格独立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使二者在深沉的张力中,形成和谐的功能互补。
(《公司人格否认论》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卷第327页。
)从法律上看,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的权利,不管个案的实际情况如何,至少在理论上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享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他还往往能够获得超过其全部投资总额的股息或红利。
而公司独立人格--有限责任制的介入则将股东意识到的投资风险限制在其出资额范围内,并可能将其中一部分转稼给公司外部的债权人,使股东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失去均衡。
相反,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外部利害关系人,无权介入公司内部的管理,缺乏保护自己的积极手段。
其在股东仅负有限责任的体制下一旦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必将蒙受重大损失。
可见,有限责任制注意了对股东的保护,却对债权人有失公正。
(《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325页。
)有限责任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这种不公正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将会造成道德公害。
(《论公司有限责任制》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79页。
)二、揭开公司面纱的相关法律中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浅议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摘要:近年来,股东利用公司有限责任,意图逃避债务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涵义与起源,随后详细地解释了该制度在美国的适用,最后描述了我国的现状及完善该制度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人格否认;债权人公司有限责任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利用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次序成为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最低注册资本已经无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这意味着公司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是后端控制,即“揭开公司面纱”。
由此而知,在我国司法领域内,“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将会被加大适用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次序。
但毕竟,有限责任是原则,“揭开公司面纱”是例外,为防止滥用这一制度,深入研究美国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涵义与起源“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或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称为“直索责任”制度,尽管称谓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
都要求当股东滥用公司的法人地位,股东的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可以“揭开公司面纱”(有限责任),让躲在面纱后的股东直接面对债权人。
该规则是美国公司法上最具有英国烙印的。
英国议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法令,第一次确立了“有限责任的原则”。
公司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布特鲁教授将有限责任公司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发明”。
这一伟大的发明深深地刺激了人们的投资热情,但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暴露了其弊端,人们开始利用这一制度,进行欺诈,投机等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那些诚实守信的债权人的利益。
因而按照美国的判例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揭开公司面纱”。
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法律分析近年来,“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问题备受关注,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相关法律进行分析,探讨其合法性和影响。
一、什么是“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反向刺破公司面纱”指的是一种行为,即对公司董事、股东等公司成员的隐私信息进行披露或公开。
这种行为通常是由公司成员的竞争对手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的,旨在获取对公司内部情况的了解,或者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
二、相关法律规定在对“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行为进行法律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公司法》和《侵权责任法》这两部法律的规定。
《公司法》对公司成员的隐私和权益进行了保护,规定了公司成员的隐私信息不得随意披露,否则将构成违法行为。
而《侵权责任法》则对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进行了相关规定,对于“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等行为,也有相应的法律制裁。
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裁判案例也对此类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反向刺破公司面纱”行为进行了认定和处理。
三、“反向刺破公司面纱”行为的合法性和影响关于“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行为,其合法性以及对公司和公司成员的影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透明和公开的信息对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至关重要,反向刺破公司面纱有利于监督公司成员的行为,减少公司内部的腐败和不当行为。
反对者则认为,反向刺破公司面纱不仅侵犯了公司成员的隐私权,还可能损害公司的商业利益,导致公司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在实际案例中,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向刺破公司面纱”行为的法律处理。
一些企业对于泄露公司机密和侵犯公司成员隐私的行为进行了起诉,并最终获得了司法机构的支持和裁决。
这也给那些有意进行“反向刺破公司面纱”行为的人们敲了一个警钟,提醒他们不要冒险触犯法律。
四、结论及建议反向刺破公司面纱行为是违法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都不能成为其合法性的依据。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公司的商业机密,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和法律原则。
浅析“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英美法系的发展作者:田雨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0期摘要:英美法系中以判例形式确定的“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被称为法人格否认制度,并首次引入到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中。
本文旨在从“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英美法系的发展这个角度入手,探求这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法人独立;股东;英美法系;法人格否认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中的一个例外,众多周知,公司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其投资者即股东可以通过设立公司的方式较为有效的规避经济过程中的一些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自己的投资行为使得自己“倾家荡产”的情况。
公司的这一特质极大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促进了投资与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股东利用公司这一“堡垒”将个人与公司的财产混同进而抽离公司的资金逃避公司债务,更有甚者直接注册所谓的“皮包公司”通过交易行为转移资金从而逃避公司本应尽到了法律义务,为了惩治和避免这种行为的蔓延和扩大,法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一、法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在具体探究法人格否认制度之前有两个概念需要进行较为清晰的理解,一个是法人格独立,另一个是股东有限责任。
上文已经提到了,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法上对于法人格独立以及股东有限责任的一个“背离”或者说是一个特例。
在公司法中,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设立的公司具有公司法人资格,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法人制度将公司资产于投资者的资产区分开来,投资者的自然人身份与公司的法人身份相互独立,资产的独立,行为的独立,便利了公司正常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公司的投资者即股东,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因此,公司股东均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这一点区别于一般的合伙企业,这一点保证了股东不会由于公司的不善经营而背上超出自己出资额或者认购股份的无限债务,鼓励投资者将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拿出进行投资。
解读《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关键词:公司法揭开公司面纱衡平性规则侵权责任控制股东内容提要: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揭开公司面纱规则成文法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公司法的这种规定,脱离了揭开公司面纱规则自身应有的法律属性,难以达到立法者的预期。
从法律条款的表述方式和语义来看,将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解释为侵权法规范的特殊条款,似乎更能表达该条款的真实含义。
随着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有关我国公司法制度上是否应当引进以及该如何引进源于英美判例法的揭开公司面纱规则的争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国内几乎所有公司法学者都认为我国修改后的《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就是对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有学者甚至评价认为,我国公司法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上升为成文法,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大陆法思维,我国立法者有着足够的睿智和勇气,把这一制度写入成文法本身就是一大创举,是我国公司法对世界公司法的巨大贡献。
[1]在国外,揭开公司面纱规则虽历经数十载,但始终未能清晰展现其全部内涵,以至于被美国法官感叹为“整个问题都笼罩在比喻的迷雾之中” [2],却被我们国家的公司法用寥寥数语概括之,并以成文法的方式,在公司法总则中进行规定,确实是“一大创举”。
但是,当我们将自己的揭开公司面纱规则与英美法国家的规定比较后又会发现两者似乎并不相同,我们国家公司法上的规定更像是在演绎了侵权法规范而制定的特殊条款。
一、揭开公司面纱规则的法律属性“揭开公司面纱”规则是源于美国的公司法审判中的一项重要规则,在英美判例法上亦称为“刺穿法人(公司)面纱”,德国公司判例法将相似规则称为“直索责任”,日本法上称为“法人人格否认”,我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公司人格否认”。
无论称谓如何,学者一般认为该规则的含义是在具体的合同或侵权纠纷案件中,法官有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本着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认定公司和股东实为同一主体,并判令股东承担公司的债务和责任。
换言之,强使公司股东向公司相对人承担连带责任、击破有限责任对公司股东的特别保护。
总第79期2005年3月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Journal of G ansu I 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G eneral N o.79Mar.,2005收稿日期:2004-11-15作者简介:高洁(1971-),男,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制度。
“刺穿公司面纱”制度引入的法经济学分析高 洁1, 刘 耕1, 何 燕1, 吴 越2(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摘 要:在当前《公司法》修改的立法安排背景下,不少学者建议将对公司有限责任和法人独立人格之基本原则的补充和完善之“刺穿公司面纱”原理引入我国的公司法中。
该文以经济学的笔触,从企业性质的理论解释、该制度引入的直接效用、个体诱因和社会诱因角度对该制度引入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刺穿公司面纱”制度的引入能在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救济和保护之间构建一个平衡的系统,从而维护公司的共同价值目标。
关键词:刺穿公司面纱;有限责任;委托代理;公司控制权;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DF 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8X (2005)022*******E conomic Analysis On Adopting the 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 eil RuleG AO Jie 1 LI U G eng 1 HE Y an 1 W U Y ue 2(1:Economic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4;2:S 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0031)Abstract :Faced 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C orporate Law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at 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eil rule should be accepted and regulated in the new corporate law.From economical point of view ,though checking and analysing firm theories ,direct effect of the rule ,individual and s s ocial reas ons of introducing the rule into China eco 2nomic overview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ule can construct a balanced system am ong the firm in 2stitutions ,the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protection and relief of interests concerned ,s o as to maintain the comm on g oal of corporations.K ey w ords :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eil ;limited liability ;agency by entrustment ;control right of corporation ;pers on interested 一、“刺穿公司面纱”的含义及其基本分析“刺穿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eil )或“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 )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ion pers onality )指的是,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所谓公司,就是指由众多的人经营某项共同的事业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一般来说,公司是由两人(自然人或法人)以上,以一定形式出资联合而成的企业。
[1]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公司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
经历了起源(从罗马帝国时期到15世纪末)、发展(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和现代公司的发展(从19世纪末到现在)三个阶段。
[2]换句话说,公司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事实上都是公司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的结果。
作为公司高级阶段的现代公司区别与古典或近代公司的最根本特征是十九世纪法典化所确立的有限责任制度,即是说作为公司股东,仅仅在其投入公司的股本范围内承担责任。
①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一经确立,针对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也按照这样的路径进行了演变,从最初的萌芽和不被法定,上升为法定原则。
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因其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了股东的投资风险而对刺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制度安排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商业风险,在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经济人理性追求的收益最大化催化剂作用下,导致了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被滥用情形时有发生,比如恶意逃避债务,如此导致了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公司相关利益者之合法权益落空,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原则进行了再思考,结果是对其适用有了放松。
即是说,由曾经的股东有限责任至上主义、绝对有限责任主义转变为有条件的例外适用。
“刺穿公司面纱”制度就是股东有限责任例外适用之重要途径、方式。
国内对“刺穿公司面纱”原则的研究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对其起源、本质及内涵解释、适用范围及其在我国的可适用性、再生性和改造特征等方面进行不少的研究。
研究比较完善而且非常深入者当数朱慈蕴的专门著作。
“刺穿公司面纱”主要是随着19世纪股东有限责任普遍形成后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而设。
[3]“公司主体的独立性通常应受到尊重,但是,当公司的形式被用于逃避已发生的责任、规避特定的法律、犯罪,或者产生不公正时,公司的面纱将被刺穿”。
[4]刺穿公司面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法院可以否定公司股东与公司间各为独立主体,使公司的个人股东与法人股东直接对公司债务负责,以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秩序。
[5]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两大基石。
但公司法人制度在实践中却表现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限制了股东的债务责任,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成为鼓励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一些不法投资者滥用公司法人人格、非法转移投资风险、逃避债务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工具。
基于对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的追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自二十世纪初美国判例法首创“刺穿公司面纱”以来,该理论为德、法、英、日等国所效仿,其已成为两大法系普遍采用的弥补公司法人制度缺陷的重要措施。
[6]“刺穿公司面纱”原则适用的情形主要是公司欺诈、不遵守公司的形式、资本不足、资产混合和控制。
[7]也有人认为,“刺穿公司面纱”原则适用的情形是财产混同、人格混同、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及利用公司人格以规避法定的或约定的责任义务之场合。
上述主张和观点都是从法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实际上,公司行为和管辖公司的法律规范可用经济术语来进行描述和分析。
[8]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描述公司行为和管辖公司的法律规范可能会有利于形成对公司内部操作的重要洞见,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引进“刺穿公司面纱”制度进行阐述。
二、“刺穿公司面纱”制度引入的企业理论解释:企业交易成本扩张的终结和企业“虚拟边界”向“实际边界”的转化企业的契约理论由科斯首创,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其共同的基础和主旨是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都使用契约主义的方法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揭示企业的秘密。
科斯首先深入“黑箱”内部,他认为:企业的产生是由于交易费用,由于市场运行交易成本与企业运行交易成本的比较,即“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省某些市场运①关于股东有限责任的历史,虞政平在其《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指出:股东有限责任历经了罗马时代有限责任的萌芽、十二至十八世纪股东有限责任的发展,及因工业革命的技术推动、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政治平等的强烈要求和责任限定的法律实践的社会背景下股东有限责任的最终立法形成三阶段。
其标志首先是大陆法系的法国,拿破仑在19世纪主持制定的系列法典,尤其是1807年9月通过、1808年实施的《法国商法典》(又名《拿破仑法典》)中除了保留了路易十四国王于1673年颁发的《商事条例》首次认可了的康孟达惯常采用的有限合伙人责任限定规定外,新增了对股份有限公司之规定,而股东有限责任作为新增公司主要特征之一,得到了法典《1844年合股公司法》以及《1855年有《1837年特许公司法》、之认可。
作为英美法系的英国随后通过《1825年泡沫废止法》、《1834年特许状法》、限责任法》将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固定下来;美国对于公司股东有限责任首先由其中一些州为吸引投资而设立,最终所有各州都确立了该制度。
行成本”。
[9]他还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10]沿着科斯的思路,张五常提出,企业是一种合约代替另一种合约,是一系列合约的集合。
合约对涉及的所有当事人是有约束力的。
公司欺诈、不遵守公司的形式、资本不实、资产混合和控制这些情形本质上来讲,就是超出合约的约定范围。
本身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交易①,应当在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内进行,而作为公司的股东们往往擅自扩大交易的范围,本身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交易可以非常好地协调其与市场交易成本。
因为这些行为致使企业交易范围逐步放大,从而扩大了该公司的范围,超越了本身的边界,力求在新一轮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的此消彼长的循环中取得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