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患者满意度的一体化随访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0.27 KB
- 文档页数:1
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急诊部门作为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紧急救治和生命救援的重要使命。
为了深入了解急诊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我们进行了一项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等候时间、环境设施等,旨在全面反映患者对急诊服务的评价和期望。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了解急诊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优化急诊服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1、了解患者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水平。
2、发现急诊服务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为改进急诊服务提供依据和方向。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我们选取了在过去一个月内曾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0 份,有效回收率为 84%。
电话访谈了 80 位患者,以补充和核实问卷信息。
三、调查结果1、医疗技术方面大部分患者对急诊医生的医疗技术表示认可,认为医生能够准确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约 80%的患者表示对医生的治疗效果满意,但仍有 20%的患者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技术不够精湛或处理不够及时的情况。
2、服务态度方面约 75%的患者认为急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热情、耐心,能够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反映个别医护人员存在态度冷漠、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3、等候时间方面等候时间是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约60%的患者认为等候时间过长,特别是在挂号、缴费和检查环节。
过长的等候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情绪。
4、环境设施方面约 65%的患者对急诊的环境设施表示基本满意,但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候诊区域空间狭小、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医疗设备更新不及时等。
5、医疗费用方面约 50%的患者认为急诊医疗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对费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存在质疑。
院前急救调研报告一、引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的急救措施,它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率。
本文将对院前急救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改善院前急救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调研背景为了了解目前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急救意识不足: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对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对急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急救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
2.急救设施不完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的急救设施建设滞后,急救车辆、急救箱等急救设备不足,导致院前急救救治效果不佳。
3.急救人员缺乏专业培训:调研发现,部分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影响了院前急救的质量。
4.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的急救救援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急救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院前急救能力较弱。
四、问题分析1.缺乏宣传教育:针对市民急救意识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院前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2.加大急救设施建设力度:应增加急救车辆和急救箱等设备的配备数量,提高院前急救设施的覆盖率和救治能力。
3.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应加大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急救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4.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应合理规划和配置急救资源,加强急救救援体系的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五、改进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
可以利用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进行宣传,提供急救知识手册和培训课程,提高市民的急救能力。
2.完善急救设施建设:加大对急救车辆、急救箱等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院前急救设施的覆盖率和救治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急救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的探讨文章简要分析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矛盾提出相应的措施,运用信息技术、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的沟通和协作,使院前院内实现一体化衔接。
标签: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急救急诊服务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急救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然而两者工作的环境不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显得相对薄弱,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急救资源,更好的将院前院内急救形成一体化,无缝缝隙衔接。
1 存在的主要矛盾院前急救居于整个医疗体系的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其以对症治疗与维持生命为主,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实现对伤患者有效救助,促进救助成功率的显著提高;院内急救是救治患者的主要场所,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如下。
(1)急救界定不同院前急救是在医院之外进行的对患者进行的抢救过程,具有快速反应,对症治疗,技术力量弱显薄弱的特点;院内抢救是以综合性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在院内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整体过程。
(2)急救信息不通畅院前急救医生不能及时将救治患者的信息快速的传递给急诊室,部分急救任务等患者送达医院内急诊室才能开始进行,势必会耽误急救时间。
(3)沟通有限,技术衔接困难随着监护型救护车的发展,急救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提高,能获得部分血液检查结果,然而这类信息无法及时被医院内医生所利用,甚至质疑检查结果,病人送达医院后又进行重复检查,这样既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又造成经济浪费,甚至会影响院前急救人员和患者方的误会。
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紧密衔接一体化的措施2.1 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构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绿色通道,是未来医疗急救的发展方向[1]。
建立急救中心与综合性医院建立急救资源信息网,通过GPS地理信息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保障院前院内信息互通,建立救护车工作平台和终端无线电脑,医院内数据库和专家指导信息平台连接,将现场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动态心电图的变化,血气分析等参数通过电脑终端传送到院内信息平台,建立指挥调度人员,现场急救人员与院内急诊科三方通话系统,利用车内音频系统与远程专家通话,使院内医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就已经了解患者的病情,医院内急诊科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相应的人员接诊,以缩短急救时间。
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改进措施研究研究方案一、背景急诊科是医院中人流量最大、时间最紧迫的科室之一。
患者在急诊科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对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患者的满意度水平,分析满意度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根据医学标准和相关研究的经验,设计一份关于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的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所综合医院的急救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向患者发放问卷,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毕。
问卷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医生护士服务、医疗设施、等待时间、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评价。
利用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深度访谈:筛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患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满意度差异的具体原因和改进需求。
四、方案实施情况1. 问卷调查:组织调查人员向急诊科患者发放问卷,并说明填写事项和保密原则。
调查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确保问卷信息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和有效性,设立问卷回收箱并加强宣传。
2. 深度访谈:通过与急诊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五、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仔细检查,排除填写错误和不符合标准的问卷。
将有效问卷数据录入电子文档,建立起数据库。
对深度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满意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深度访谈数据的分析,提取出患者的核心需求和改善方向。
六、结论在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患者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的原因。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医疗设施的舒适程度以及等待时间是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院前急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院前急救调研,以了解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主要针对普通市民进行,通过网络和线下方式收集数据。
实地访谈则主要针对医院急诊科、120急救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
三、调研结果1. 普通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于院前急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正确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如何处理各种伤口出血等紧急情况。
2. 120急救中心应急反应速度不够快。
在我们的实地访谈中,我们发现120急救中心应急反应速度不够快,尤其是在高峰期。
一些受访者表示在紧急情况下等待救援时间过长,导致病情加重。
3. 医院急诊科人员数量不足。
我们的实地访谈还发现,医院急诊科人员数量不足。
一些医院的急诊科只有1-2名医生值班,并且大多数都是住院医生。
这导致了医生工作量过大和服务质量下降。
4. 院前急救设备和药品不足。
除了人力资源短缺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医院的院前急救设备和药品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条件较差,120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而当地卫生所又缺乏必要的药品和设备,这使得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四、调研分析1. 普通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可能与我国目前对于院前急救知识普及不够有关。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于院前急救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2. 120急救中心应急反应速度不够快这一问题涉及到医疗资源配置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于120急救中心的投入力度,提高其设备和人员数量,并且加强与医院急诊科的协作。
3. 医院急诊科人员数量不足问题需要政府和医院共同解决。
一体化随访院前急救留观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研究目的了解院前急救急诊留观患者对出院后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提高急诊留观患者对疾病健康教育的掌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通过医护人员第二次电话回访961例急诊出院留观患者,了解患者出院后对医嘱依从性的执行以及院后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
结果:在二次回访的961例出院留观患者中,945例被调查的患者认为电话随访中对自身疾病的教育及身体康复的指导起了重要的作用,占98.3%;956例患者对电话随访的内容和形式感到满意,占99.5%;940例患者认为随访后提高了他们的医嘱执行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占97.9%。
其中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前五位分别为各种慢性心脑肺系统疾病相关知识占30.50%,普通外伤29.59%,泌尿系统疾病占20.19%,小儿病种占10.56%.结论由于急诊留观患者流动性大、综合性强,因此加强急诊留观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标签:一体化随访留观患者健康教育生活质量1.临床资料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由我院院前出诊急救接回医院急救处理后给予留观的患者1071例为随访对象,其中,男性581例,年龄(19.1-80.3)岁,失访70人次,失访率12%。
女性490例,失访40人次,失访率8%,年龄(18.3-88.2)岁,对这些患者做一体化的随访,从出诊回到医院立即实施第一次回访,出院后实施第二次再回访,对其留观期间的疾病及生活健康教育的知识主要以电话回访方式进行调查。
2.方法2.1 健康宣教急诊留观室护士通过对患者在留院观察期间不同的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例如脑震荡、肺炎、多处软组织挫伤、心衰等不同的病种护士利用健康处方对其一对一宣教并使患者对健康教育有初步认知,减少留院观察的时间,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做好急救知识宣教记录,登记患者及陪同家属的基本资料。
2.2 回访人员及回访时间安排从已行回访登记的出院留观患者中抽取相应病例进行健康教育认知掌握调查,安排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护师或主管以上人员进行二次回访,二次回访时间间隔至少1个月,选择早上10:00—11:30,下午3:30—5:00病人日常活动频繁的时间进行回访。
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急诊科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负责处理危急病患和急性病患。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患者的满意度,并提出相应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二、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2. 研究对象:急诊科住院患者。
3. 数据采集工具:设计一份包括患者满意度评价和服务质量评价的问卷。
4. 数据采集过程:在急诊科的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于急诊科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意见。
5. 数据样本:随机选择100名急诊科住院患者作为样本。
6.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三、方案实施情况1. 准备阶段:设计问卷,确定样本数量,并协调与急诊科合作进行调查。
2. 调查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数据分析阶段:使用统计学方法和质性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结果总结与报告编写: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编写研究报告。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在急诊科的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收集100份急诊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评价的问卷。
2.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建立数据库。
3.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4. 结果展示:将分析结果进行图表展示,以直观地展现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情况。
5. 质性分析:对部分患者的深度访谈进行质性分析,获取更多关于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信息。
结论:在对急诊科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和服务质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急诊科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较低,主要表现在等待时间过长、医生沟通不畅、医疗环境不舒适等方面。
2. 服务质量提升策略:改进急诊科的工作流程,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提高急诊科设施和环境的舒适度。
急诊患者出院指导与随访服务的优化与实践一、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诊科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急诊科医生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要考虑急诊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服务,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回归日常生活。
因此,急诊患者出院指导和随访服务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二、急诊患者出院指导的重要性1. 减少患者再次就诊率急诊科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如果他们在出院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随访服务,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再次就诊。
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出院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病情和用药情况,减少再次就诊率。
2. 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出院指导不仅包括药物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还应该涉及饮食、锻炼、康复理疗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提高康复率。
3. 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出院指导是医疗过程的延续,通过细致的指导和关怀,可以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口碑和服务质量。
三、急诊患者出院指导的内容和方式1. 用药指导出院后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药,因此医生应该详细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频次和不良反应等,避免患者出现用药错误或药物反应。
2. 饮食指导饮食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并告知患者哪些食物应该避免。
3. 锻炼指导适量的运动对患者的康复非常有益,医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帮助他们加快康复速度。
4. 康复理疗指导有些患者在出院后可能需要进行康复理疗,医生应该告知他们何时开始康复理疗、如何进行康复理疗以及理疗的注意事项。
5. 随访服务方案出院指导只是医疗服务的一个环节,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随访服务体系,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急诊患者随访服务的优化和实践1. 建立随访服务团队医院可以组建专门的随访服务团队,负责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2. 随访服务的内容随访服务不仅包括患者的病情回访,还可以询问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建议意见,帮助医院及时调整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