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13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章。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寄欧阳舍人书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传统文化诗词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原文:欧阳子固,吾友也。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翻译: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与他交往,相处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子固拿着书信来见我,说:“我想写一部《五代史》,用以记载我祖先的功业,让后世之人了解我祖先的德行。
”我回答他说:“好呀!我了解我祖先的德行,但我不能说一句赞美的话。
”解析:此段文字展现了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欧阳子固提议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欧阳子固,吾友也。
”中,“子固”是欧阳修的字,此处直译为“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2.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中,“游”指交往,“相得甚欢”表示相处得非常愉快。
3.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中,“以书见”指拿着书信来见我,“纪”指记载,“俾”表示让。
4.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中,“善哉”表示赞叹,“赞一辞”指说一句赞美的话。
整段翻译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传达了曾巩对欧阳子固的赞赏及自己谦虚的态度。
在解析过程中,对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总结:通过对曾巩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的翻译及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通过详细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这体现了曾巩文言文翻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为后人研究曾巩及其作品提供了参考。
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二、写作背景:三、关于墓志铭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
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谓墓志铭。
墓志铭起始于魏晋。
后来刻于方形石上,合之以盖,北魏以来,方形墓志已成为定制。
不过这种下底上盖的墓志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士大夫专用,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用的。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
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
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
从发现的墓志铭来看,多系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书。
然后由名匠刻于石上。
这种墓志铭拓本流传下来,也成了后人练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见”通“现”)至于通材达识(“材”通“才”)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通“蓄”)2、古今异义: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古义:建立功业。
舍人欧阳公鉴:岁序更替,时光荏苒,自别之后,忽已数载。
遥想吾友,应已安好,故不揣冒昧,谨以此书,聊抒胸臆,以寄相思。
忆昔与君初识,乃在朝堂之上,朝夕相处,言谈甚欢。
君才识渊博,学问宏富,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令人敬佩。
自别之后,虽隔千里,然君之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恍若昨日。
自古知音难觅,君乃吾之良友,相交甚笃。
每当夜深人静,独坐灯下,回想与君共度之时光,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然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转眼间,你我已各奔东西,各谋生计。
今日寄书,非为别离之苦,实因久仰君之风采,欲以文字相慰。
吾闻君已擢升舍人,此乃国之栋梁,朝中之栋梁,吾甚感欣慰。
然吾亦知,君肩负重任,为国为民,日夜操劳,难以抽身。
是以,此书虽寄,实则遥寄相思,愿君珍重。
自古忠臣孝子,以国事为重,以家事为轻。
吾友欧阳,亦当如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君当以国家之安危为念,以百姓之疾苦为怀。
然人生在世,亦当有所乐,有所得。
愿君在繁忙之余,能寻得片刻闲暇,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吾友欧阳,曾几何时,你我共论天下大事,畅谈人生理想。
如今,各自忙碌,难以相聚。
然友谊之情,犹如长河,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虽相隔千里,然心灵相通,友谊长存。
自古英雄多磨难,男儿当自强。
吾友欧阳,身为国家栋梁,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愿君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富强,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最后,愿吾友欧阳,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虽千里之遥,然友谊长存,相思不断。
此书虽简,然字字珠玑,句句真情。
愿吾友欧阳,笑纳此书,共度美好时光。
谨致敬意!友人某某敬上。
《寄欧阳舍人书》同步练习(附答案)(2) 《寄欧阳舍人书》同步练习(附答案)(2)文章来自:更上一层楼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追睎(xī)有所憾(gǎn)嘉言(jiā)B.褒扬(bāo)铭而见之(jiàn)议之不询(xún)C.衋然(xì)滞绌(zhuō)屯蹶否塞(jué)D.魁闳(hóng)宠荣(chǒng)潜遁幽抑(dùn)解析:此题旨在考查我们生字的正确注音和书写。
A项中“憾”应读“hàn”;B项中“见”应读“xiàn”,同现,显现,表彰的意思,“询”应写成“徇”;C项中“滞绌”应为“滞拙”。
答案:D2.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严肃)B.至于通材达识(同“才”)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令)D.潜遁幽抑之士(逃跑)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语的释义。
学习时要牢记,并在具体语境中具体分析。
A项中“严”是“尊敬”的意思,C项中“勒”是“刻”的意思;D项中“遁”是“隐居,遁世”的意思。
答案:B3.《寄欧阳舍人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宋代文学家欧阳舍人指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情况,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
答案:曾巩欧阳修政治家文学史学书信4.由古诗中的手法来读下列新诗:“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在这首诗中的“你”指的是()A.巧克力B.茶叶C.咖啡D.牛奶解析:由诗中“干枯”“展开”“舒散”,必须“热”“沸”“彼此才能相溶”,可见是茶叶。
答案:B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清晨,我告别病重的妈妈,迈着沉重的步伐,沿河畔走去,只见柳丝轻盈,翩翩起舞,芳草萋萋,频频颔首。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
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
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
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
好人喜欢自己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
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
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
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
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朝廷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
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
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3.一词多义(1)铭⎩⎪⎨⎪⎧夫铭.志之著于世:名词,墓铭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样一.欲褒扬其亲:一心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数词,一一.归于先生:全,都(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 (4)乎⎩⎪⎨⎪⎧则与铭乎.何有:句中舒缓语气,无实义警劝之道,非近乎.史:相当于介词“于”(5)恶⎩⎪⎨⎪⎧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形容词,坏的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副词,相当于“何”,怎么 4.词类活用(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文言句式(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古诗词欣赏曾巩5篇赏析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古诗词欣赏曾巩,来欣赏一下吧。
越州赵公救灾记朝代:宋朝|作者: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