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方差
- 格式:ppt
- 大小:755.50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数学《方差》教学设计新源县第一中学杜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其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统计量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极差是用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情况.并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运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探究新知问题: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
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算一算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二、讲授新知方差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方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的重要内容。
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稳定程度的量。
通过学习方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为以后学习概率和统计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标准差等基础知识,能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但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并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能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方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公式的推导,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方差的计算。
3.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
2.准备方差的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入方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方差的定义,用公式表示。
并通过动画演示方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差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些方差的计算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差的计算题,检验自己对方差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体会方差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方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概率和统计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标准差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方差的概念和求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方差的含义和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能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概念和求法,以及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方差的求法,以及如何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方差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求解方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讲解示范:教师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求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八上方差的计算公式
1、方差是随机变量X的函数g(X)=∑[X-E(X)]^2 pi即: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D(X)=∑xipi-E(x)。
D(X)=∑(xipi+E(X)pi-2xipiE(X))=∑xipi+∑E(X)pi-2E(X)∑xipi=∑xipi+E(X)-2E(X)=∑xipi-E(x)。
方差其实就是标准差的平方。
2、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2}存在,则称E{^2}为X的方差,记为D(X),Var(X)或DX。
即D(X)=E{^2}称为方差,而σ(X)=D(X)^0.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即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方差刻画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对于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
若X的取值比较集中,则方差D(X)较小,若X的取值比较分散,则方差D(X)较大。
因此,D(X)是刻画X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量,它是衡量X 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尺度。
《方 差》教学设计一、课标相关要求本节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统计部分,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是:“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地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数据波动性的体验,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二、内容和内容分析 (一)内容 方差及方差的应用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二节《方差》的第1课时,它是在研究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这些统计量之后,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类衡量数据的特征数——方差。
数据的波动程度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方差所反映的就是各个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程度。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1)理解方差的概念,懂得利用方差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2)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能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3)会用方差分析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 目标解析目标(1)、(2)是让学生理解方差描述的数据离散程度,体会波动的大小与平均数的关系,会计算方差,领会方差的实际作用。
目标(3)是当学生面对一组数据时,会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方差的意义以及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的理解。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方差意义的理解。
(方差公式:S 2= [(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
另外学生对波动大小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迷糊,难以将波动大小转化理解为平均数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飞镖圆盘 学生准备:练习本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提出问题究竟谁更优秀?班级随意挑选两名学生(甲,乙)上台进行飞镖表演,每人五次机会,另挑选两名同学(丙,丁)分别记录表演者的成绩,随后由丙,丁同学就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进行随机点名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