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103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有事故发生,为了降低事故后果,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好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篇1为了有效地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市一中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学校师生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2、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的指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应急公共卫生知晓事件处理办公室——医务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应在10分钟内赶到常设办公室,研究制定应急措施,并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学生收听季节传染病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季节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杜绝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4、建立严格的校园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办公室卫生、学生宿舍卫生、饮食卫生等检查制度。
5、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遇有学生突发群体性(1个班3人以上同时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医务室;医务室必须及时向学校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同时报告市教育局体卫工作站及市、区两级疾病控制中心;不得瞒报、漏报和谎报;并积极采取救治措施: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学校迅速联络医院进行诊治,医务室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7、在群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学校在疑似症状未确定时,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做好隔离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8、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预案自行启动。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篇2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消除各种隐患,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安定,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的、未知的疾病或疫情,其对社会公共健康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灾难级别的,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单位和机构都应该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学校也不例外。
对于学校而言,作为教育机构,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非常关键。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以快速响应、迅速处置、控制疫情,最大程度地保护师生健康。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包括以下类型:1. 传染病事件:如口腔手足病、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2. 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中毒、病菌污染等;3.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染毒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
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具体内容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机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机构一般是学校的保卫处或后勤部门,他们是学校应急事件的统一处置单位。
2. 报告内容大体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
(2)受影响人员的数量、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情况。
(3)应急处置措施:如隔离、救治、清洗消毒等。
(4)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
(5)学校的相关附加信息:如学校戒备状态、学校情况说明等。
3. 报告流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流程如下:(1)全校相关部门要随时注意发现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2)若发现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卫处或后勤部门要及时向学校领导、卫生保健部门和有关部门汇报;(3)相关部门要实时协调、通报、指挥等工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障受影响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健康;(4)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公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保持与社会各界的坦诚沟通。
四、总结以上便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相关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摘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简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学校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放射损伤、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多校区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多校区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多校区;6.因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造成人员死亡;7.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8.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0人以上,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20人以上,或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 10人,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9.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10.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单校区域内的,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4.在校园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6.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7.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99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8.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发生在学校的,经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文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加强对学校师生的保护和管理,特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报告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传染病疫情:如流感、手足口病、肺炎等;2. 食物中毒事件:如食品不洁、食品过期等;3. 环境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有毒气体泄露等;4. 其他可能对师生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意外或突发事件。
二、报告渠道1. 学校教职员工:任何学校教职员工在发现或得知学校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向所属院系负责人或行政部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相关信息。
2. 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在得知学校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向学生的班主任或行政部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事件经过等相关信息。
三、报告内容任何报告,无论是来自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家长,都应包含以下信息:1. 事件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类型;2. 事件发生时间:报告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3. 事件发生地点:报告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4. 事件经过: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包括事发原因、受影响人数等;5. 相关照片或证据:酌情提供相关照片或其他证据以支持报告。
四、报告流程1. 接到报告后,行政部门负责人或所属院系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小组进行紧急处置工作,并对事态的发展进行初步评估。
2. 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需及时报告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部门,协助进行调查和处理。
3. 学校应及时向师生家长发出通知,并组织卫生和医疗部门进行全面的卫生检查和隔离工作。
4. 学校行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紧急卫生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和责任,及时汇总、统计和上报相关疫情防控及治疗工作。
五、保密与保护1. 所有报告信息应保密处理,不得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2. 对积极主动报告事件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学校应予以保护和表彰,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或防护措施。
3.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师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报告意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样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按照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大类。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某种传染病暴发,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波及范围广,发病率大大超过常年水平。
如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一定时间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例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调查处置的深入,许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逐步明确,比如2003年我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旧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事发时无法明确病因,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病原被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造成的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累及30余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暴发。
(四)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事件、核辐射事件、生物恐怖事件等。
例如,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站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5000余人中毒,12人死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一)突发性突发事件往往是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如果不及时应对,事态会迅速扩大和升级,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公共性公共性是突发事件和个体事件的本质区别,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所影响或涉及的主体不是特定的个体,具有社会群体性,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必须通过公权力介入、动用社会资源才能解决,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2019.3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作者简介】田云辉,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管理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程度持续增加,尤其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招生数量日益趋多,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最近一两年,高校中已经出现有00后,跟以往90后相比,他们成长在社会急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是心理承受能力或是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差,更容易引起突发事件,这不仅会对学生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校大环境有较大的负面冲击。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交通事故、突发疾病、校园火灾、校园公共卫生事件、校园治安事件、意识形态领域事件等。
一、交通事故(一)成因及特点交通事故引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学生过马路时闯红灯被机动车撞到、学生集体或个人乘坐客车、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时发生交通事故、学生不按要求驾驶机动车撞到人等。
这种类型事件具有爆发突然和很难预料的特点,多发生在校园外,尤其是外出旅游、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
对于此类活动,辅导员应在事前加强教育管理,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反应、耐心处理、妥善应对。
(二)应对方式加强交通事故预防意识教育。
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者主题活动对学生开展日常性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校规校纪宣传,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落实好节假日前学生外出或者留校以及假日结束后学生返校情况的登记,并在放假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院还可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交警同志作关于交通法规以及紧急情况处理办法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树立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二、突发疾病(一)成因及特点学生突发疾病是指个别学生突发非传染性的疾病,这类情况原因很多。
这类突发情况多发生于校园内,辅导员在处理中务必要做好学生及时的救护工作。
(二)应对方式辅导员或事发现场的学生应及时将患者送至校医院就诊,医生在接诊急重症患者后,需要转诊的学生需要有人陪同,病情较重时120会要求辅导员陪同。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情况记录(五篇)突发情况一: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9月10日发生地点:学校食堂事件描述:2021年9月10日,学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超过50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食堂进行临时关闭,并报告卫生部门进行调查。
应对措施:1. 立即通知卫生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采样。
2. 对受影响的学生进行紧急救治,并跟踪其健康状况。
3. 对学校食堂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
4. 对学校食堂的食物来源进行审查,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突发情况二:流感疫情发生时间:2021年10月15日发生地点:学校教室事件描述:2021年10月15日,学校教室出现流感疫情,多个班级的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学校立即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卫生和防疫宣传。
应对措施:1. 加强校园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教室、宿舍等场所。
2. 开展防疫宣传教育,提醒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等。
3.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跟踪其健康状况。
4. 与卫生部门合作,进行疫情监测和防控。
突发情况三:水污染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11月5日发生地点:学校宿舍区事件描述:2021年11月5日,学校宿舍区发生水污染事件,影响超过100名学生的正常生活。
学校立即采取措施,对受影响的学生进行安置,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应对措施:1. 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水质检测和污染源排查。
2. 对受影响的学生进行安置,并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
3. 加强校园卫生宣传,提醒学生注意饮用水安全。
4. 对学校宿舍区的供水设施进行排查和清洗。
突发情况四:地震灾害发生时间:2021年12月10日发生地点:学校周边地区事件描述:2021年12月10日,学校周边地区发生地震,造成学校部分建筑损坏,多名学生受伤。
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救援和疏散。
应对措施: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救援和疏散。
2. 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组织救援力量和物资。
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人员密集,活动频繁,容易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区域。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至关重要。
一、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传染病疫情是校园中最为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
如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等传染病,容易在学生之间快速传播。
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可能是由于食物原材料受到污染、加工不当、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导致。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则较为复杂,可能是新出现的疾病,也可能是病因尚未明确的疾病。
二、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1、传播速度快由于校园内人员密集,学生之间接触频繁,一旦有传染病等疫情发生,很容易迅速传播。
2、影响范围广涉及到众多师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3、社会关注度高校园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担忧和恐慌。
三、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各项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等;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和通风。
加强对学校食堂、饮用水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
4、落实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制度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的学生,并做好记录。
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病因,做好追踪工作。
5、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