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80 KB
- 文档页数:3
《教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中小学生读后感阖上简媜的《教师的十二样见面礼》,我的心灵震荡久久,就像湛蓝的海涛一般,突然涌动无垠的感动。
这本书是作者简媜女士的心灵札记,但是对我而言,它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
阅读此书时,总觉得自己彷佛身历其境,看到作者一家人在科罗拉多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姚同学刚进入学校时。
教师给了每位同学一个牛皮纸袋,一开始我以为教师第一天就给了同学们作业,当我继续阅读之后,才觉察教师的用心。
牛皮纸袋内装了牙签、口香糖、铅笔……等共十二样物品,十二样礼物都提醒我们正向对待别人,也对待自己:提醒我们面对错误的态度,是接受它,转变它。
而与我最有共鸣的是“口香糖”,纸条上写着“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当你尝试时,你会得到乐趣。
”没错,口香糖极富弹性的韧度正象征着我们遇到挫折或费事时那股缠斗到底不放弃的坚毅;而结束时,唇齿留香正代表着我们获得的乐趣与成果。
《教师的十二样见面礼》给了我许多心灵的启示,它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醒我:放开心胸去感受别人,静下心来回头审视自己。
再由这种过程中,激发出各种想法,各种领会,而得到多元的,使我能将这十二样物品背后的意义,贯彻在人、事、物上。
1。
关于《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的读书报告朱天宇摘要:二〇〇六年简媜的丈夫去美国出差,简媜决定带着儿子跟随丈夫一起去美国生活一年。
这本书以儿子在美国小学里的学习生活为主线,介绍了一家人在美国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历。
这段异国经历让她深受震动,由此生发的追问和思索,化成一本《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成为一位母亲深情且深刻的教育省思录。
引言:简媜,本名简敏媜,一九六一年生,台湾宜兰人。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职《联合文学》、远流出版公司、实学社,现专职写作。
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类文艺奖章、梁实秋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国时报”散文奖首奖。
自诩为“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
本书中有大量真实的口语化的对白,真实的还原了一家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让读者有种置身其中的阅读体验。
由于作者在散文写作上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本书全书文笔细腻,文风优美,可读性极强。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这段经历的各种感悟,这些感悟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灵感。
同时作者是中国台湾人,她更多的站在台湾人的角度去和美国的教育、社会文化等去做对比,这种视角也方便我们对台湾地区教育和文化的了解。
在书中,简媜不厌其烦地描述一所当地的普通小学如何布置校园、开设哪些课程、开展哪些课余活动、老师如何与孩子、家长交流;她事无巨细地记录美国社区的基础建设、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日常居家的柴米油盐,甚至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路途上的一片风景、假日里的一场球赛……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言,这是一次深度的“慢游”旅行,这种浸泡于他人社会的“深度游”方式,才得以让她在比照中更深切地反观出我们生活着的社会。
简媜的儿子昵称姚头丸,他在美国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接受一定比例国际学生的小学,本书的书名即来自老师在开学第一天送给学生的十二件礼物:第一件:牙签,提醒你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弹性,计划的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创可贴,恢复别人以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读书笔记《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读书笔记《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是美国教育界最具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和演说家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和做事讲究实际又勇于创新的中学管理者莫尼克·麦基共同编写的。
她们成功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激励人心的教育法宝,相信,对于我们中国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向我们展示如何将加德纳、布鲁姆等教育名家的经典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如何打破“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方式,实现以学生为本。
《好老师如何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致力于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找到适合各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全书共分四章从理论到实践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差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之理论篇——什么是因材施教。
通过一对教师夫妇对其三个孩子的差异性家庭教育阐述了什么是差异教学以及为什么要实现差异教学。
因材施教之基础篇——从了解学生开始。
阐述如何利用各种量表了解学生。
主要就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差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因材施教之管理篇——从课堂组织到教学计划。
在对因材施教的相关教育理论进行铺垫以后,第三章就差异教学的课堂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内容涉及差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如何安排“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之实践篇——12种实施策略。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就因材施教提出了12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从游戏设计到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应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和风格各异的学习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作者通过12个有效方法实践因材施教,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团队合作”一、什么是团队合作好教练就是好老师,因为他们对每个运动员的强项和弱项都了然于胸,能根据队员的特点来制订训练计划。
他们知道,团队成员是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的成功依赖于每一个运动员的努力。
因此,培养和训练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就是提高整个队伍的战斗力,每一位成员都很优秀,团队才能获胜。
《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读后感《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作者对教师的点点滴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我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洞察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还应该经常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困惑,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而与同事和家长的沟通,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健康发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处理情绪,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也提醒我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读后感(二)读后感:《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这本《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是我最近读的一本教育类书籍。
通过阅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个人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了教师要有目标。
教学是一个目标导向性很强的过程,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各不相同。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读后感一开篇,那十二样见面礼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老师可真特别啊,哪有一见面就送十二样东西的?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小礼品,每一样背后都像是藏着一个小秘密,在悄悄诉说着美国教育里那些温暖又有趣的事儿。
从一块橡皮擦,到一根甘草,感觉就像是把生活里的小确幸都打包送给了孩子们。
这就好比是老师在跟孩子们说:“欢迎来到这个充满爱和惊喜的学习小天地。
”再看作者描述自己孩子进入新学校的种种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
咱们中国的教育讲究严谨、扎实的知识体系,就像盖大楼,一块砖一块砖稳稳地往上垒。
而美国的教育呢,更像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让孩子们像小马驹一样自由自在地奔跑、探索。
就拿这十二样见面礼来说,它不仅仅是礼物,更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孩子对这个新环境、新文化好奇的大门。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教育理念,那是一种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去尊重的态度。
在中国,一个班级里孩子多,有时候就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大家都按部就班地学习。
但美国老师这十二样见面礼,就像是在告诉每个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学习之旅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这种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让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想,要是咱们这儿也能多一些这样的“小心思”就好了。
还有啊,书中描写的学校里那种轻松又积极的氛围。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想法,老师也不会觉得哪个孩子的想法太离谱就去打压。
这要是放在咱们小时候,要是说个啥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能会被老师说不切实际。
但在书里的美国学校,这就像是一颗颗创意的种子,可以在这片教育的土壤里自由生长。
这十二样见面礼,其实也是在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胆探索这个世界。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在想,这美国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咱们中国教育的一些优点,比如强大的基础知识储备,他们也得羡慕呢。
这就好像是吃菜,中美教育各有各的风味,要是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结合,那可就太棒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对教育的理解里。
《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读后感《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作者对教师的点点滴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我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洞察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还应该经常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困惑,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而与同事和家长的沟通,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健康发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处理情绪,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也提醒我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
多的贡献。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师礼仪读后感6篇读后感的撰写要结合故事的进展,并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悟,读后感让我们能够将零散的阅读感受系统化,形成完整的思维脉络,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师礼仪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礼仪读后感篇1假期,通过阅读《教师礼仪》这本书,明白了很多礼仪道理以及规范的行为表达方式。
对今后自己在行为举止、教师的言谈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教师礼仪中若干个对教育教学和言传身教十分重视而我们平时又比较容易忽视得问题,从教师的素养、形象、语言、仪表、交际、细节等各个方面对教师礼仪进行了诠释,使我对教师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道礼仪的概念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教师在礼仪推广和普及中,扮演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角色。
而我作为教室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对我们的重要性,也由此才发现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完美的教师,最起码也能算得上是一名优雅的教师了。
书中谈到了很多,在此我选择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书中谈到优雅的教师用眼睛微笑面带笑容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营造出舒适、宽松的课堂气氛。
这种氛围有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也许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善于微笑。
那么微笑是否仅仅局限在上翘的嘴角呢?不是的。
优雅的教师用眼睛微笑。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表露出人的内心情感、对事物的反应、心理素质以及人生态度等重要信息。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眼神交流,用眼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赞扬学生要适时适度并因人而异任何人都期待他人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任何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短处会被他人忽略或者不被他人发现,尤其担心他人当众评论自己的短处。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其得到肯定和鼓励。
而无数次被否定则会使人失去自信。
作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将你写错了等否定句转变为这样写。
是正确的等肯定句来与学生交流,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师生双方的愉悦心情,同时学生也能够比较快地找到正确的做法。
小学老师的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5篇资料、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老师的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欢迎来查阅小学老师的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1暑假中,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
再次接触生本教育,这个名词,当看了此书后明白了,“生本教育”他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
“生本”即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根本。
学习不外乎活动、思考和训练,这些决不能由教师取代。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
“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人在自然中,人的教育是自然界所有生物活动的一个部分。
生本教育建议让学生忘我地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
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一个故事说,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
保守的教师,有些像印第安老人,不知道汽车自身原本是有动力的。
生本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读后感
心得体会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像春风吹来,每一片树叶以口哨响应;我希望每位老师教学能青春永驻,即使白发如霜亦不觉得疲累;我希望那方小小讲台视阿拉丁的魔毯,老师带领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义,遨游知识殿堂……
——简媜
这是一个台湾妈妈,陪儿子在美国读小学的感悟。
小学生入学,老师会先发放一个袋子,袋子里面有十二样礼物,每一样都让小学生学会一件美德:
第一件牙签。
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
保持弹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绷。
恢复别人以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第四件铅笔。
写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关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
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
而且当你尝试时,你会得到乐趣。
第七件棉花球。
提醒你这间教室充满和善的言语与温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
当你沮丧时会让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纸。
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帮别人擦干眼泪。
第十件金线。
记得用友情把我们的心绑在一起。
十一,铜板。
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
提醒你,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当你需要谈一谈时,你可以来找我。
这种见面礼,不是提醒孩子安静守纪律,也没有告知校规,而是提醒“你是个有价值而特别的人”、提醒“挑出别人的优点”、提醒“记得帮别人擦干脸上的眼泪”。
当初会选择《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一个畅销书榜单上有这本书的名字,但当我阅读过这本书后,才真正了解了,这十二样见面礼的背后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意义,是鼓励,也是一种教育,更是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最深的期许。
书中作者时常把当地的教学方式,拿来与台湾的做比较,例如:美国的老师建议每天回家做功课的时间,包含阅读不要超过四十分钟。
就这点来看,就可以看出台湾和美国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台湾的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阅读时间不够多,而在美国则是担心孩子读书读得太久,缺少活动身体的时间,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作者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美国短期居留伴读游学记录,写的栩栩如生,所以,当我阅读这本书时
一点都不觉得无趣,反而被作者幽默的文笔,逗得哈哈大笑。
作者从当地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方式,看到美国是一个重视品格、价值的国家,进而流露出作者对台湾这块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怼;又从异国的厨房、超市中的柴米油盐,延伸出一连串由饮食生活所造成的差异,其中的新奇与不适应;再从湖滨小径的日常漫步,写到深奥的哲学问题,这正是作者写做文章时的厉害之处!
我觉得书中老师所送给孩子的这十二样见面礼,提醒的就是一些最简单,却又最容易被遗忘的十二件重要的人生哲学,这十二件礼物,当中所隐藏的意义,虽然大家早就已经耳熟能详了,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也正因为它们容易被人遗忘,所以作者才会以它为题材,把它写成书吧!为了让我们记得,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物品时,能想起他们所象征的讯息。
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却有着同一种使命,是学习的一步,也是对于创造自我的一大步。
不管学习到多少知识,只要能学习就是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