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译技巧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10
240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张培基英译散文的词汇翻译技巧——以《白杨礼赞》为例文/陈敏【摘要】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不仅在英译散文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研究他的翻译技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白杨礼赞》(张培基,2007)这篇译文作为分析文本,将从词汇上对译文翻译技巧进行分析,以期探析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技巧,为笔者之后的翻译学习提供借鉴之法。
【关键词】张培基;翻译技巧;《白杨礼赞》【作者简介】陈敏(1992.03.09-),女,苗族,湖南麻阳苗族人,现阶段在浙江大学读研,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近代散文翻译。
前言张培基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近代散文的翻译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多学者已经对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从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张培基先生的翻译风格,少有学者从单篇入手,深入分析他的翻译技巧。
另外,学者对《白杨礼赞》的译文研究少之甚少,所以笔者认为以《白杨礼赞》为文本研究张培基的翻译技巧颇具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将从整体上对原文进行分析,进而从词汇方面对张培基先生《白杨礼赞》的译文进行探究。
一、《白杨礼赞》《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描写了生长在西北不屈不挠的白杨树,通过白杨树对比象征勤劳勇敢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白杨礼赞》通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引人深思。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文章用词精炼,四字熟语,且中文特色化的表达居多。
因此,要翻译好《白杨礼赞》,并非易事。
二、翻译技巧探析1.名词的翻译。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When you travel by car through Northwest China’s boundless plateau, all you see before you is something like a huge yellow-and-green felt blanket.在翻译“扑入视野”的时候,张培基先生用动词来翻译名词“视野”一词,“all you see before you”的表达将静止的名词转换为具有动态的动词,更加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所见之景,给予读者一种动态之感,笔者认为此处名词转动词的翻译技巧堪称完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发表时间:2019-07-19T11:40:02.07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导读] 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摘要】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甜美的九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5-021.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亦称美文。
“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更体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散文翻译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之美,再现内容、形式、感情、意境、情趣之美,从而传达散文之美(李明,2010)。
赏评散文翻译也就是根据美学原理,通过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审美要素,评价审美再现效果,探索译者再现原文之美的方法和规律(陈宏薇,2000:62)。
因此,研究散文翻译离不开翻译美学。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作家Hal Borland的经典散文著作《一年十二个月》(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
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九月的美好景象,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翻译散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1. 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2. 散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2. 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散文翻译的案例和练习。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翻译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散文的特点,强调散文翻译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散文翻译的理解和看法。
二、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 教师讲解散文翻译的五个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通顺易懂、保持原意、尊重原文风格、兼顾文化差异。
2. 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这些原则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三、散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1. 教师讲解散文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直译、意译、加注、省译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篇散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翻译技巧。
2. 学生尝试翻译片段,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一篇散文翻译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散文翻译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翻译练习中的心得体会。
二、散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1. 教师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散文翻译的影响,强调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 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
三、散文翻译实战演练1. 教师选取一篇较有难度的散文,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2. 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翻译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篇散文翻译作业,要求体现所学知识和技巧。
散文英译方法研究
散文是一种记叙性的文体,主要用于记录人的生活体验、感受和思想。
散文英译方法研究是指对如何将中文散文翻译成英文的方法进行研究。
常用的散文英译方法包括:
1.词语翻译法:指逐字逐句翻译散文,注重保留原
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
2.意译法:指将散文的主要意思翻译成英文,而不
是按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文化翻译法:指在翻译散文时,要注意文化差异,
并对文化相关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
4.自然流畅法:指在翻译散文时,要使英文语言流
畅自然,避免语法错误和不通畅的表达方式。
5.综合法:指在翻译散文时,要综合运用以上各种
方法,根据散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
行翻译。
在进行散文英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保留原文的记叙顺序和逻辑关系。
2.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
4.注意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感受。
5.注意使英文语言表达方式与中文相对应,如使用
与中文相似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6.注意使用与中文相似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借代等。
7.注意使用与中文相似的语气,如疑问、感叹等。
在进行散文英译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根据散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这样才能使英文译文流畅自然,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准确性和流畅性。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四章《散文鉴赏》第二节《促织》。
详细内容包括《促织》原文的阅读、理解、翻译和赏析。
重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促织》的原文阅读、翻译和赏析;2. 理解并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3.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促织》原文的理解、翻译和赏析;教学重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促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阅读原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原文,了解大意;3. 翻译原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讲解重点字词;4. 赏析散文: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5.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主要内容:a. 原文阅读b. 翻译赏析c. 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d.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促织》原文;b. 分析《促织》中的修辞手法;c.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答案:a. 略;b. 略;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基本掌握,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散文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文翻译赏析;2. 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4. 作业设计。
一、原文翻译赏析1. 词汇: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要掌握重点词汇的古今异义;2. 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注意句子成分和语序;3. 修辞: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如对仗、排比等;4. 意境:翻译时要传达出原文的意境美,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巧用翻译技巧,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戴桂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张培基在翻译冰心散文时重视对原文进行归化处理,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转换、句法结构的调整、得体选词和增减词等翻译技巧,译出了风格,译出了!神韵∀,再现了冰心散文朴素自然、语言清新的风格。
关键词:冰心;散文风格;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3-0083-03收稿日期:2005-01-19作者简介:戴桂珍(1971 ),女,福建漳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散文不受韵律、情节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
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冰心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被称为!冰心体∀散文。
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这样评价她的散文:单从文体变迁上讲,冰心女士的散文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1]翻译文学作品,光传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
要翻译冰心散文,译者必须对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艺术观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表达习惯,往往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误解或不理解原作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体现她的文风。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因为!信∀忠于原文,!达∀反映翻译的科学性,!雅∀反映翻译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
根据!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可以使译文不但保持原作的形貌,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散文翻译教案模板标题:散文翻译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翻译技巧,同时掌握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散文作品。
教学重点:1. 掌握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词汇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敏感性。
3. 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1. 翻译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理解并准确传达散文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过程:I. 热身活动1. 教师播放一段散文的录音,让学生仔细听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II. 导入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散文,以及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 教师介绍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并解释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III. 教学内容和示范1. 教师选取一篇适合学生水平的散文作品,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散文翻译。
2. 教师解读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教师提供相关词汇和表达的翻译建议,并与学生共同翻译散文的几段。
IV. 学生练习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篇散文,进行翻译练习。
2. 学生自主进行翻译,并相互交流和讨论,解决遇到的疑惑和问题。
3. 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V. 拓展延伸1. 学生分角色朗读翻译好的散文,并尝试表演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学生可以尝试将散文翻译成诗歌或其他创作形式,以增加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VI. 总结反思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过程。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VII. 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散文翻译练习,并将作业交给教师。
2. 学生赶在下一堂课前完成指定阅读,以拓展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及相关散文录音材料。
2. 教师准备的散文选段及翻译范例。
3. 学生教材或课外阅读散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