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译的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归化为主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法——以张培基散文译著为例陈洋【摘要】以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著为例,分析了译文中归化法的使用情况,并且针对译者选择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说明归化法也适合特定文学体裁的翻译.【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4页(P31-33,36)【关键词】归化;异化;散文翻译;归化策略【作者】陈洋【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根据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分类方法,文学文本属于虚构性题材,它们多与思想精神领域及想象中的事物打交道,涉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多地反映社会思想和文化习俗。
翻译这类文本时,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原则,尽量保存原文风貌,尽可能多地把源语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利于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1]。
翻译文学的新奇性决定了陌生化应该成为文学翻译的重要手段[2]。
由此可见,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备受重视。
然而,纽马克也认为,文学翻译中应该追求的是更加自然的译文表达而并非生硬的语言风格[3](P77-165)。
归化策略的使用能使译文通顺易懂,自然流畅[4]。
因此,文学翻译也不能忽视归化法。
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
翻译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使用的翻译方法并不一样,甚至翻译同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翻译方法都不一定相同。
例如,有的学者在翻译乐府诗时,主要采用归化法,认为“在不同翻译技巧的合理运用下,归化也能高效传递文化”[4]。
有的学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应该鼓励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将中国文学作品主动‘译出’,忠实传递民族文化精髓和美学价值,‘把他人不易觉察的本族精华’向外推介”[5]。
更有学者以唐诗《将进酒》为例,提出归化与异化并重的翻译方法[6]。
现代散文英译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张培基先生提倡“忠实”与“通顺”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对原文进行了归化处理[7],而刘士聪先生由于受西方的翻译理论影响比较大,则提出艺术气息理论来指导散文翻译,并且认为文学翻译本质上一门语言艺术,旨在强调再现原文的艺术气息是散文翻译的最终目标[8]。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发表时间:2019-07-19T11:40:02.07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导读] 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摘要】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甜美的九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5-021.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亦称美文。
“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更体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散文翻译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之美,再现内容、形式、感情、意境、情趣之美,从而传达散文之美(李明,2010)。
赏评散文翻译也就是根据美学原理,通过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审美要素,评价审美再现效果,探索译者再现原文之美的方法和规律(陈宏薇,2000:62)。
因此,研究散文翻译离不开翻译美学。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作家Hal Borland的经典散文著作《一年十二个月》(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
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九月的美好景象,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杨绛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写于2002年,文章中通过对翻译几道工序的讲解,阐述了自己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总结了翻译的经验。
在此摘录这篇文章,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崇敬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技巧——杨绛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不同于小说、诗歌翻译,散文的编排和写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多种难点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特点和难点的角度探讨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1.灵活多变散文翻译不同于固定结构的小说和诗歌,它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更容易使翻译者在翻译时产生死板的感觉。
因此,散文翻译需要翻译者有较高的语感、文化理解和审美素养,使其真实而自然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及情感。
2.简洁明了散文翻译在表达上非常简单明了,意义清晰,一般不太使用复杂的词汇句式。
散文的短小精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给翻译带来了相对困难。
3.生动鲜活散文翻译通常具有生动而鲜活的叙述,通常包括多个情感表达,情感夸张,需要翻译者将这种鲜活感表现出来,让读者在外语文本中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4.思想含蓄散文创作通常将社会态度、文化情感表露于文字之中,因此会呈现出一定的思想含蓄。
这就要求翻译者看懂原意,较为深入的领悟,对于表意就不能都躲在字里行间,而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足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转换文本的语言为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5.自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翻译与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自由度。
散文在描述事实之间,更多时候依靠写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反应。
这就要求翻译者深刻了解原文作品,深入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理解并加入自己的感知,自由对译文进行加工,保证译文与原文产生了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
二、散文翻译的难点1.意译散文是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并非只在内容和语言的准确传递上,而是更加重视语感和美感的表达。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有一定的意译能力,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方法以及表现出原文的美感,尽可能传达原作的风格、气质和情感。
因此,要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就必须深入理解原作,合理运用翻译技巧,既保留原文的文化、情感元素又要适应目标语词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论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音美翻译技巧作者:龙在林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张培基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所著《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此著作中的音美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美学;音美一、研究背景美学是研究人对美的感受的一门学科,而翻译美学则是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一直以来备受译界学者的关注。
笔者认为,现代散文的翻译研究离不开美学,因为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换句话说,散文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整体美。
张培基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翻译的中国现代散文佳作一直备受翻译界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范例。
其著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各篇均为汉英对照,并附详细注释及对原作者的一些必要的简介,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言难点、翻译方法、历史背景等,也作了一些分析讲解,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音美翻译的技巧正如毛荣贵先生在《翻译美学》一书中所说,语言不仅有沟通功能,还具备美学欣赏功能。
绝大多数音美都来自于对词汇的灵活排列和应用。
换而言之,译者要在不破坏原文语音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一些语音方面的技巧使翻译实现音美的目的。
这些技巧包括拟声词的使用、头韵法、押韵法等。
1.使用拟声词拟声词,即模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这些词汇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张培基教授却能非常熟练地翻译好它们。
例: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
——《笑》(P46)The water in the field ditches was murmuring.——Smile(张培基 1999:47)中文里“潺潺”一词用来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渲染的是一种安静、与世隔绝的氛围。
Vol.19No.14引言张培基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28岁时便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一生译出了无数经典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也给其他译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收录其翻译生涯中的经典译作,让读者大饱眼福,也让译者深受启发。
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国散文时感受、传递和创造美,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翻译视角,启发翻译爱好者的翻译创造力,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促使其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翻译美学及许渊冲的“三美”翻译思想(一)从美学到翻译美学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的最大难题。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对感官的感受”。
苏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及诡辩家希庇亚斯(Hippias,460B.C.—399B.C.)曾就美学一词的定义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仍未能定义何为“美”。
最后,苏格拉底无可奈何地说,“美是难的”(董广杰等2011:12)。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亚历山大·鲍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是第一位使美学成为一门学科并将其定义为“对好坏的评判”的学者(毛荣贵2005:1)。
18世纪,实验美学在欧洲兴起,其宗旨是在具体事物中发现美的本质再寻找普遍标准来定义美,而此后欧洲大陆学者将美学定义为人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之后产生的愉悦感受,即对美的真实且自然的情感流露(董广杰等2011:20-21)。
在哲学视角下,美能使人感知欢乐、满足等情感。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B.C.—43B.C.)主张“辞章之美”,泰特勒提出“忠实之美”等(蒋雯倩2018:73),它是人们找寻愉悦的反射,是抽象的、实在的,可以被发现、被概括。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注重意象的表现形式,不太关注微观透视(刘宓庆2005:79-80)。
刍议英语散文翻译的典雅技巧朱婷【摘要】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在翻译界影响很大,不仅被用来翻译文言文,也是外语翻译中的准则。
英语散文的翻译,最难的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如何传递原文所给人的感觉和神韵。
也就是其中的“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如何达到“雅”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YAN Fu advocated that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translation filed . It has been used not only for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but also in foreign translation. As for prose translation, the most difficult point is not language translation, hut how to translate the feeling and charm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ch is the Elegance, the version reads smoothly, naturally, beautifully, and make it alive and images, how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original writing perfectly. How to reach the Ele- gance is a topic which is worth studying.【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6【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英语散文;翻译;典雅【作者】朱婷【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自由文学样式。
巧用翻译技巧,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戴桂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张培基在翻译冰心散文时重视对原文进行归化处理,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转换、句法结构的调整、得体选词和增减词等翻译技巧,译出了风格,译出了!神韵∀,再现了冰心散文朴素自然、语言清新的风格。
关键词:冰心;散文风格;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3-0083-03收稿日期:2005-01-19作者简介:戴桂珍(1971 ),女,福建漳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散文不受韵律、情节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
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冰心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被称为!冰心体∀散文。
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这样评价她的散文:单从文体变迁上讲,冰心女士的散文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1]翻译文学作品,光传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
要翻译冰心散文,译者必须对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艺术观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表达习惯,往往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误解或不理解原作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体现她的文风。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因为!信∀忠于原文,!达∀反映翻译的科学性,!雅∀反映翻译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
根据!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可以使译文不但保持原作的形貌,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浅析英文散文的节奏与翻译作者:关永杰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散文由诗歌衍生而来,其在结构、语言、文笔等方面独具特色。
其中,语言的节奏对渲染、烘托、增强文章内容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加大对英文散文节奏美的重视力度,并对其进行适宜转换,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文风格。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业经验,对英文散文的节奏与翻译进行了浅析,旨在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文散文节奏翻译风格英文文体主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
其中,散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就英文散文而言,其具备很多特点:篇幅短小、文字精简、对照呼应等。
此外,英文散文在语言风格当面具有一定的造诣。
通常,英文散文风格倾向于采用平实简洁、反饥幽默等风格。
著名散文家Lo rd Chesterfield提出了风格有益于彰显文本思想的观点。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务必注重文章的语言风格。
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语言节奏对体现散文风格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确立文体风格、紧抓语言节奏,能够促使翻译更为传神。
一、英文散文的节奏从广义角度来讲,语言的节奏主要体现于押韵、行节、对偶句等方面。
其中,节拍、行节等适用于诗歌。
因此,诗歌具备节奏感。
对于散文语言而言,其富于变化,节奏繁杂。
纵观散文文本,笔者发现句式、音韵等节奏对润色英文散文颇有益处。
本文对英文散文句式方面的节奏做了以下分析:1.排比句式的节奏。
所谓的排比指的是将相同、相似的结构进行一一罗列,进而达到增强语势的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排比句给人以高昂急促的节奏感,对读者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To that work I now turn, with all the authority of my office. I ask the Congress to join with me. But no president, no Congress, no government, can undertake this mission alone. (任何总统,任何国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单独完成这一使命。
翻译硕士:过来人教你一招搞定散文中译英(转)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
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
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察学生语言功底。
因此,在复习时,我等为求完满,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
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有研友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么……接下来笔者会用实例告诉各位这绝对不是花架子。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
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
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
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
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
中国当代散文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兼评《陈忠实散文选译》的简洁变通式翻译技巧石春让;戴玉霞【摘要】Many Chinese contemporary proses are rich in unique Chinese native culture elements, send-ing out vernacular flavor. Translation of SelectedProseofChenZhongshi has received many favorable com-ment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artful application of the"succinct accommoda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 Un-der the guidance, the translator skillfully accommodates words senses, semantic senses, sentence structures, rhythm and style, making the translation not only faithful and coherent, but vivid and interesting.%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乡土文化元素,这些乡土文化元素散发出独特的韵味.《陈忠实散文选译》是成功的当代散文英译本,译本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通过简洁的变通翻译技巧,巧妙地译出了中国乡土元素的韵味.译者通过词义变通、语义变通、句法变通、节奏变通和风格变通这五种简洁的翻译技巧使译文既忠实、通顺,又妙趣、生动.【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简洁;变通;翻译技巧;散文翻译【作者】石春让;戴玉霞【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12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陈忠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以长篇小说《白鹿原》闻名于世,其散文作品也很受读者欢迎。
⽗爱如⼭张培基译朱⾃清《背影》蕴藏了哪些翻译技巧?今天是⽗亲节。
提起⽗亲,⼤家总会想到朱⾃清的《背影》。
很朴实的⼀篇⽂章,却把⽗亲不溢于⾔表的爱以及对⽗亲的思念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本⽂评论区留下你的邮箱,⼩助理会把这篇散⽂的双语对照⽂档发给你~~今天这篇推送,我们抽取其中⼏个句⼦,拆解翻译思路,提炼翻译技巧。
早年张培基⼤师翻译过这篇⽂章,语⾔优美地道。
本篇赏析⾥⽤的译⽂便是出⾃张培基⼤师之⼿。
原⽂“那年冬天,祖母死了,⽗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的⽇⼦,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亲奔丧回家。
”这句话很长,根据句意可以⼤体分为两部分:背景:两年前,祖母去世,⽗亲离职。
后续动作:回徐州奔丧。
“那年”是哪⼀年呢?前句说“不相见已⼆年余”,可知“那年”是两年多以前,more than two yearsago.“正是祸不单⾏的⽇⼦”是对整个背景陈述的总结。
在英⽂中可以放到前⾯总括:Misfortunesnever come single/alone.“奔丧”指的是从外地急忙赶回去处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译⽂⽤了hasten,home是副词,to attend one’s funeral,急忙回家参加葬礼。
Attend还可以装在介词⾥:hasten/hurry home for sb’s funeral/upon one’s death,⼈⼀过世就回家。
张译: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原⽂“到了徐州见着⽗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散文翻译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
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
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
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
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
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
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
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
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 (P48 - 49) 。
可见,在汉英翻译中,使用英语长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但在张先生英译的散文中,英语短句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短句的使用,形成了张先生译文“质朴”的风格。
在《差不多先生》( Mr. About - the - Same)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Mr. Cha Buduo has the same physiognomy as you and I. |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n’t see clearly. | | He has a pair ofears ,but doesn’t hear well. | |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lacks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taste. | | His brain is none toosmall ,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thinking. (P18 - 26)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
(二)用词简单、通俗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生僻词( bigwords) ,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
例如:1.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差不多先生传》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2.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背影》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
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
例如:1. 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朋友》(借代)He also says that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once I should lay down my pen.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 no rice to 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2.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笑》(明喻)The crescent new 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 the trees.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 “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 - like ,看似形象,但不符合英语对新月的描述习惯,译文将比喻落在了动作上,形象地再现了“新月挂树梢”的样子。
3.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
———《木匠老陈》Carpenter Lao Chen was then only about forty years old ,with a longish face like that of a donkey ??此句采用直译法,既传达了意愿,又兼顾了译文的习惯。
4. 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木匠老陈》(暗喻)such as the saw with toothed blade ,the plane with two ear -like handles.增词法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以上例句对修辞的处理恰到好处,把原文的修辞意义用朴实地道的语言表现了出来,与散文文体本身的风格是一致的。
(四)逻辑关系清晰英语通常采用形合法连接,而汉语却用意合法连接。
也就是说,英语造句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
例如:1.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事实在前,结论在后;译文结论在前,事实在后。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穷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的回忆》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tilled land for landlords only to eke out a bare subsistence.“only to”表明一种结果关系。
3.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too…to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so that 表示结果。
(五)对文化障碍进行增补或诠释文化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
对于散文来说,任何令人费解的成分都是应该清除的。
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词法、意译法等消除了这些障碍。
例如:1. 有时也兼做点农作, 芒种的时节, 便帮人家插秧. ———《为奴隶的母亲》Sometimes he also worked in the fields ;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 –hand.芒种是中国的24 节气之一,直译法必须加注,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那真是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 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谈结婚》With such a terrible misfortune be falling your family , how could you still have wedded bliss to speak of ?“官人请! 娘子请!”是中国文化表达闺房之乐的典型例子,如果直译,西方人一定会茫然不知其意。
用类属词就克服了文化差异。
3. 他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 uo ,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