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考核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湖南省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及计分办法1、师生比:达标计12分,每少0.002扣1)县城初中:0.063(1:16)县城小学:0.048(1:21)农村初中:0.056(1:18)农村小学:0.043(1:23)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标计8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0.5分中小学教师合格率:100%3、生均校园面积:达标计12分,每少1平方米扣1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单位:平方米/生学校类别学校规模中心城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合格基本合格合格基本合格小学≤12班- - 22.00 20.00 12班18.10 10.16 18.79 17.90 18班14.81 8.64 17.57 14.60 24班12.59 7.41 15.45 12.60 30班11.11 6.67 14.68 11.97初级中学12班18.00 15.74 19.20 18.81 18班16.67 14.44 17.78 17.24 24班15.00 14.08 17.30 15.12 30班14.25 13.00 16.44 13.31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16.82 11.78 19.24 17.09 27班15.47 10.71 17.65 15.54 36班12.56 9.79 16.11 13.50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用地条件确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4、生均校舍面积:达标计10分,每少1平方米扣2分不同规模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生学校类别学校规模合格基本合格小学≤12班7.4 4.8 12班 6.6 4.3 18班 5.8 4.0 24班 5.4 3.8 30班 5.2 3.7初级中学12班7.9 6.4 18班7.1 5.8 24班 6.7 5.6 30班 6.4 5.1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 6.5 5.4 27班 5.8 4.8 36班 5.6 5.0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确实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湖南省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及计分办法1、师生比:达标计12分,每少0.002扣1)县城初中:0.063(1:16)县城小学:0.048(1:21)农村初中:0.056(1:18)农村小学:0.043(1:23)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标计8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0.5分中小学教师合格率:100%3、生均校园面积:达标计12分,每少1平方米扣1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单位:平方米/生学校类别学校规模中心城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合格基本合格合格基本合格小学≤12班- - 22.00 20.00 12班18.10 10.16 18.79 17.90 18班14.81 8.64 17.57 14.60 24班12.59 7.41 15.45 12.60 30班11.11 6.67 14.68 11.97初级中学12班18.00 15.74 19.20 18.81 18班16.67 14.44 17.78 17.24 24班15.00 14.08 17.30 15.12 30班14.25 13.00 16.44 13.31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16.82 11.78 19.24 17.09 27班15.47 10.71 17.65 15.54 36班12.56 9.79 16.11 13.50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用地条件确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4、生均校舍面积:达标计10分,每少1平方米扣2分不同规模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生学校类别学校规模合格基本合格小学≤12班7.4 4.8 12班 6.6 4.3 18班 5.8 4.0 24班 5.4 3.8 30班 5.2 3.7初级中学12班7.9 6.4 18班7.1 5.8 24班 6.7 5.6 30班 6.4 5.1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 6.5 5.4 27班 5.8 4.8 36班 5.6 5.0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确实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防止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全面贯彻落实教学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
为深造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教学工作,结合县校产办的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园绿化建设,使其逐步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有序,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特制定我校校园绿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具体实践方案如下。
一、校园绿化场所组织管理建设1、加强领导、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总务主任主抓,教学、德育、工会领导协助抓。
劳动实践课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具体抓。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工作要求a、制定发展规划:学校制定3年以上校园绿化场所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b、年度计划:学校有本年度工作实施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C s管理制度:有完整配套的管理办法、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d、财务管理:校园绿化场所要建立财务帐目,投入支出和收益使用分配规范合理。
e、统计表册:凡属校园绿化场所建设工作和校园绿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事项和数字均有详细登记记载并形成报表簿册,有统计分析并能及时上报和使用。
f、档案管理:有完整全面的劳动教育工作(包括场所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及各种效益等方面)管理档案,分类清晰、装订规范,专人妥善保管。
专人、专柜、专盒管理。
劳动实践教育教学成果种类形式齐全(实物、影像、图表、案卷、标本、模型、光碟等),摆放规整,标牌清楚,展视效果良好。
二、校园绿化场所设施建设1、建设规模:学校逐步建立(或借用社会专业户)多种劳动实践基地(如校园美化绿化,养殖、种植、农田、林地、苗圃、果园、菜园等达到每年三项以上)。
校田地办有土地证、林权证或土地承包协议。
2、设施设备:要逐步做到学校每处实践基地均具有基本的设施工具和物资储备,每年有保证场所建设和正常运转,保证多渠道资金投入。
每处场所均能分别落实具体项目、学科、课题、班级、责任。
2024年劳动教育学校工作计划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并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我校实施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技术学习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文明的劳动习惯,并掌握现代化生产的基本技术原理与技能。
此举不仅为学生未来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有助于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同时促进知识传授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为此,我们特制定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计划。
教育目的包括:1、建设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实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确立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服务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科学性、实践性、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
4、开展勤工俭学,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点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教学要求:1、结合素质教育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热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具备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群众、服务农村社会的责任感。
2、按照劳动实践技术教学大纲,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性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学生应有教材和学习资料,全县中小学必须开设综合劳动实践课,并有教案、评估和总结。
教学内容涵盖:一、坚持实用性原则,以养殖技术为主的中小学理论课教学,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林果种植技术、家禽家畜养殖技术、综合劳动实践课。
湖南省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及计分办法
1、师生比:达标计12分,每少0.002扣1)
县城初中:0.063(1:16)县城小学:0.048(1:21)
农村初中:0.056(1:18)农村小学:0.043(1:23)
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标计8分,每少1个百分点扣0.5分
中小学教师合格率:100%
3、生均校园面积:达标计12分,每少1平方米扣1分
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单位:平方米/生
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用地条件确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4、生均校舍面积:达标计10分,每少1平方米扣2分
不同规模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生
在山区、湖区等特殊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确实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基本合格标准可降低10%。
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建筑面积配置标准为:生均宿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生均食堂建筑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5、生均体育场馆:达标计8分,每少1平方米扣2分
小学和九年制学校不低于每生2.3平方米,初级中学不低于每生3.3平方米。
6、实验室:达标计10分,有不达标每少一间扣3分
注、①学校规模小于12个班的参照表中4个平行班的数据指标执行;
②学校规模大于48个班的,以48个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每增加12
总分80分以上达标,低于80分不达标。
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室(场所)装备标准一、劳动与技术实践室建设(一)建设原则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湖南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说明:1.“金工实践室”与“木工实践室”可合并建成“材料制作实践室”;2.“电工实践室”可与“物理电学实验室”合用。
3.“蔬菜种植基地”、“农作物栽培基地”和“食用菌栽培基地”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理论教学部分在“工艺制作实践室”或“生物实验室内完成。
4.“园艺实践室”可在“生物实验室”内完成。
5.“现代办公”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内完成。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说明:6个平行班以下可参照6个平行班,7个平行班参照8个平行班,9个平行班到11个平行班参照12个平行班,13个平行班到15个平行班参照16个平行班,16个平行班以上根据学校情况适量增加(四)实践室通用要求1.实践室使用面积:使用面积≥96m2,生均不小于1.8m2。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
木工实践室与金工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他教室有一定距离。
3.实践室的平面设计要求:第一排桌子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00mm,边坐的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ο;最后一排桌子的后沿距后墙不应小于1200mm,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1000mm,若有特殊要求,可按具体要求进行施工。
4.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
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操作台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X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强XXX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2、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使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成为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服务农村教育,为学生服务。
3、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
二、目标及任务:1、劳动基地三—六年级班按学校安排的地块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达到教育目的、改善办学条件。
2、“以育人为主、创收为辅”,从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学校经济收入,改善办学条件、服务教育教学。
3、基地收入资金资助贫困学生。
三、领导机构:学校建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班子人员和班主任教师为成员的领导机构。
四、实施办法:1、提高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意识教育,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和生产繁育的科技含量。
2、提高基地育人功能和经济效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作用。
3、不断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并对基础设施的布局做出合理的调整,使基地的建设上档次,规范化。
4、选择好主攻方向,确定学校劳动基地的实际任务和工作内容,仔细安排。
5、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发挥学生自己种菜的积极性。
6、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和内容。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劳动实践场所参加活动,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五、劳动基地收入分配制度:由正副班主任协商,报学校审核。
本文是XXX的一份劳动实验基地责任分工安排表。
该学校列出了一系列列支项目,包括资助贫困学生、为班级图书角购买书籍、奖励优秀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班级教室布置等。
此外,还有一个考评奖励方案,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考评范围,年终进行评比奖励、加分。
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细则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基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细则,供参考。
一、目标导向1.学校是否明确制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2.学校是否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确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3.学校是否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教师队伍建设1.学校是否配备了具有丰富劳动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2.教师是否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教育教学水平?3.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三、课程设计与实施1.学校是否制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2.学校是否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地,供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活动?3.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劳动教育活动?4.学校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四、安全保障与管理1.学校是否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人身安全?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劳动行为和成果予以监督和评价?五、评价方式与效果1.学校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和成果?2.学校评价体系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3.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六、社会参与与资源支持1.学校是否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2.学校是否通过参观交流、社区服务等形式,拓宽学生的劳动教育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上就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些细则,通过对这些细则的评价,可以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实验校建设标准劳动教育实验校是指以劳动教育为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融合人文精神和现代科技的学校。
劳动教育实验校的建设标准涉及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劳动教育实验校的建设标准,力求为相关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园环境劳动教育实验校的校园环境应该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建设标准应考虑以下要点:1. 绿化环境:校园内应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乔木、灌木和花草,形成宜人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学生的自然体验和感知。
2. 劳动场所:校园内应设立适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场所,例如农田、菜园、实验田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实践机会。
3. 生活设施:校园内的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生活设施应当完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设施劳动教育实验校的教学设施应当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具备以下基本标准:1. 实验室:应具备适用于劳动教育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实验室,保证学生接受实践教学。
2. 车间工具:针对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应配置相应的车间、工具,满足学生进行手工、美术、工程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需求。
3. 信息化设施:学校应配置合理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促进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三、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验校的课程设置应当有别于传统学校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1. 劳动技能: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包括农田耕作、木工制作、烹饪技艺等。
2. 环保教育:课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应注重横向和纵向的跨学科整合,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学习,提高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劳动教育实验校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建设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1. 专业素养:学校招聘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
2. 师德师风: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的榜样。
劳动教育实验校建设标准一、课程设置1. 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2. 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劳动法律法规等方面。
3. 针对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适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并确保课程的进阶性和连续性。
4.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师资队伍1. 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2. 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4. 定期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
三、劳动场所1. 确保学校提供充足的劳动场所,满足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需求。
2. 劳动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活动。
3.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和划分劳动场所的功能区域,提高场所的使用效率和适用性。
4. 加强对劳动场所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四、安全管理1. 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措施。
2.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严格控制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4. 对劳动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五、教育经费1. 制定劳动教育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投入。
2. 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经费用于改善劳动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
3. 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学校自筹等,不断扩大劳动教育的资金来源。
4. 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产出进行科学评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