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 格式:pptx
- 大小:24.75 MB
- 文档页数:18
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缺铁性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缺铁性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起红细胞数量减少的一种贫血。
根据缺铁的程度,缺铁性贫血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定义和分类1缺铁性贫血的症状23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的乏力、易倦、头晕等症状。
轻度缺铁性贫血除了轻度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心悸、气短、体力下降等表现。
中度缺铁性贫血症状更为严重,包括乏力、头晕、心悸、气短加重,甚至出现水肿、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重度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偏食等。
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铁需求增加胃肠道疾病、慢性炎症等影响铁的吸收。
长期慢性失血,如痔疮、消化道溃疡等。
妊娠、生长发育期等特殊时期,对铁的需求增加。
02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Hb浓度比正常参考值低10-20g/L即为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
血清铁蛋白降低。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诊断标准010*******诊断流程了解患者是否有缺铁的相关病因,如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痔疮等。
询问病史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等。
体格检查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铁染色、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综合分析诊断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了解网织红细胞生成情况。
进行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查,了解体内铁储备情况。
进行骨髓铁染色检查,了解骨髓铁储存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表现,如皮肤苍白、乏力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贫血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贫血的病因和形态学分类。
3、了解贫血的治疗方法。
【重点】贫血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的重要性、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贫血的分类【主要内容】一、概述:贫血的定义、影响正常值的因素。
二、分类: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三、临床表现:贫血时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
四、诊断:1.病史;2.体检;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五、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2.对因治疗。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目的要求】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正常体内铁的代谢、发病机理。
3、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
【重点】缺铁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难点】铁的代谢。
【主要内容】一、概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
二、流行病学三、铁的代谢:人体内铁的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运输、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①铁需求增加而摄人量不足。
②铁吸收障碍。
③铁丢失过多。
2、发病机制:对铁代谢的影响、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细胞的影响。
五、临床表现:1、原发病表现。
2、贫血表现。
3、组织缺铁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2、骨髓象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的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内卟淋代谢)。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缺铁:体内仅有贮存铁的消耗、Hb 及血清铁等指标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体内贮存铁消耗、FEP 升高、Hb 正常。
3、缺铁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 减少。
4、缺铁病因诊断。
(二)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
八、治疗:1、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常用制剂、用量、用法,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素,疗效,治疗时间。
缺铁性贫血2015-08-10 69669 0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 iron depletion,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IDA 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铁摄入不足(食物缺铁)、供不应求(孕妇)、吸收不良(胃肠道疾病)、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丢失过多(各种失血)及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病性贫血)等类型。
【流行病学】IDA是最常见的贫血。
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为75. 0%~82. 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为66. 7%、育龄妇女为43. 3%、10岁~17岁青少年为13.2%;以上人群IDA 患病率分别为33. 8%~45.7%、19. 3%、11. 4%和9.8%。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的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的1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1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 mg/kg,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1~1. 5mg,孕、乳妇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