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矛盾律
- 格式:ppt
- 大小:468.00 KB
- 文档页数:14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规范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阐述这“三律”的理论并举出其应用。
(一)同一律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其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二、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三、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语境。
(二)矛盾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对于两个相互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相互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相互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
其公式是:A且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A的矛盾命题。
则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否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三)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其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一命题。
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一。
不能犯“矛盾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但同时反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四)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在这“三律”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因此说说这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
一、使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第1篇摘要: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指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在法律实践中,矛盾律的应用有助于确保法律判决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分析矛盾律在法律判断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于维护法律秩序和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性。
关键词:矛盾律;法律案例;逻辑;公正一、引言矛盾律作为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在法律领域,矛盾律的应用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确保法律判断的准确性,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矛盾律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二、矛盾律在法律案例中的应用案例一:张三的离婚案案情简介:张三与李四结婚多年,由于性格不合,两人决定离婚。
在离婚诉讼中,张三声称自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继续履行夫妻义务。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张三的精神状况并未达到严重影响其婚姻生活的程度。
此外,张三在诉讼期间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朋友交往频繁。
分析:根据矛盾律,张三的陈述存在矛盾。
一方面,他声称自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履行夫妻义务;另一方面,他的行为却表明其精神状况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法院最终判决张三败诉,并要求其承担诉讼费用。
案例二:李四的遗产继承案案情简介:李四去世后,其遗产引发了家庭纠纷。
李四的妻子和儿子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法院发现李四生前曾立下遗嘱,明确指定了继承人。
分析:根据矛盾律,李四的妻子和儿子的主张存在矛盾。
一方面,他们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李四的遗嘱已经明确指定了继承人。
法院最终判决按照遗嘱执行,保障了李四生前的意愿。
案例三:王五的交通事故案案情简介:王五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要求肇事者赔偿。
在审理过程中,肇事者声称自己并未看到王五,而是直接撞到了路边的树上。
然而,现场勘查和目击者证言均表明,事故发生时王五确实在肇事者车辆的行驶轨迹上。
分析:根据矛盾律,肇事者的陈述存在矛盾。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有四大基本原理,分别是:
1. 非矛盾律: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如果说"今天是星期一"为真,那么"今天不是星期一"必定为假。
2. 排中律:对于任意的陈述,其本体和其否定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而且只有一个为真。
例如,对于陈述"这杯水是冷的",
要么这杯水是冷的为真,要么这杯水不是冷的为真,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
3. 含中律:对于一个复合陈述,如果它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真,那么它本身就为真。
例如,如果有一个复合陈述"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那么只要今天下雨,那么整个陈述就为真。
4. 归谬律:如果从假陈述出发,可以得出任何陈述,那么这个陈述是无效的。
例如,如果说"如果猫是哺乳动物,那么大象
可以飞",显然这是个错误的陈述,因为从假的前提无法得出
正确的结论。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它们为我们分析和推理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在逻辑思维规律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他们所表现的是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在逻辑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性要求命题所采用的概念、判断必须是与命题自身同一的,不矛盾性要求思想前后要的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明确性要求命题必须排除中间的可能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障我们思维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是思维逻辑的最起码的要求。
同一律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命题始终如一。
公式:A是A含义:在公式中,A可以是任何思想、任何概念、任何命题。
如果说定义了这个概念是A,那么在同一个逻辑推论中,必须遵守A是A这个基本原则,即概念是确定的,前面所引用的概念,和后面所采用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是A,那么就是A,如果在论述过程中,更该了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扩展了概念的外延,前后讨论是概念在定义上出现了不一致,那么这个命题是无效的。
矛盾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公式:A必不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和非A,是矛盾的、对立的,基本观点是相反的,如果A是对的,那么必然非A就错了;如果非A是对的,那么必然A就错了。
这个命题不能同时认为A和非A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思维和辩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判断,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他。
思想前后必须是一贯的,不矛盾的。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可能即得对地,同时又是错的,否则论点自相矛盾。
排中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公式:A或者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与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两种意见,如果认同A,那么必然要否认非A。
如果认同非A,那么必然要否认A。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不能同时认为他是对的,也是不对的。
在是非、真假、肯否之间,要么对,要么错,必然也只能做出二选一。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能既不是对的,又不是错的,否则观点模棱两可。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逻辑思维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一)同一律: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它们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虽未曾明确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家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从相同方面彰显了恰当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心主义者否认这些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这些规律是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验范畴,或者认为思维规律是人们根据约定建立起来的规则。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对人们的思维具备规范促进作用,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建议,思维就可以发生纷乱和错误。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1919年,英国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举例说明.-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 则Q"和"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逻辑学中矛盾律的名词解释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一个陈述不能同时是真和假。
在逻辑学中,我们将一个陈述称为命题,而矛盾律指出了命题的相互排斥性质。
换句话说,矛盾律告诉我们,一个命题和其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矛盾律的背后有着丰富而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波斯塔海洛斯的思想,“存在即存在,不存在即不存在”。
这一思想被后来的逻辑学家发展并成为一种基本原则,深刻地影响了逻辑学的发展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矛盾律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对照。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岔路口,左面是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右面是一条蜿蜒而下的大道。
现在,你相信只能选择一条路线,不能同时选择左边和右边。
这就是矛盾律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在这个例子中,选择了左边的路,就意味着放弃了右边的路。
两条路线之间的对立性排斥使得矛盾律成为生活中理解和决策的基本原则。
在逻辑学中,矛盾律对于构建和分析推理的过程至关重要。
正因为矛盾律的存在,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出其他命题的真假。
例如,当我们知道“今天是周一”为真时,我们可以推断出“今天不是周一”为假。
这种推理过程基于矛盾律,并且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矛盾律还与逻辑学中的其他原则紧密相关。
例如,排中律是指一个命题必然为真或为假,没有其他中间情况。
矛盾律和排中律一起构成了经典逻辑的基本原则,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复杂问题提供了基础。
然而,矛盾律也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称为“矛盾”的陈述可能存在模糊性或双重性。
例如,在哲学中,某些命题被称为“悖论”,它们违反了矛盾律的规定。
著名的悖论包括“这句话是假的”以及“库克船长的船上有50个木头,但每次损坏时只更换了一块。
”这些悖论引发了对矛盾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
在逻辑学的应用中,矛盾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矛盾律放松以适应特殊的情况。
例如,在模糊逻辑中,我们允许命题的真值既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这就违背了经典逻辑的矛盾律。
逻辑学的三大规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逻辑学的三大规律。
这三大规律就像是三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和理解世界哦。
第一个规律叫同一律。
啥是同一律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者说话的时候,我们得保持概念的前后一致。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说的是“红色的苹果”,那在后面讨论的时候,就不能突然变成“绿色的香蕉”啦。
要是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别人就会听糊涂,自己也会搞不清楚。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开始说的是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那就不能突然跑去算圆形的周长。
只有一直围绕着同一个东西讨论,我们才能把问题弄明白。
再举个例子吧,假如老师让我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小明一开始说他最喜欢熊猫,因为熊猫很可爱。
可说着说着,他又开始说老虎很威风,自己也很喜欢老虎。
这就没有遵守同一律啦。
我们应该一直说熊猫为什么可爱,或者一直说老虎为什么威风,不能一会儿说这个动物,一会儿说那个动物。
第二个规律是矛盾律。
这个规律也很有意思哦。
矛盾律就是说,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不能同时都是对的。
比如说,“今天是晴天”和“今天不是晴天”,这两个说法就不能同时成立。
如果今天是晴天,那就不可能同时又不是晴天。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不能既说自己赢了,又说自己输了。
这两个说法是矛盾的呀。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矛盾的情况。
比如,小红说她的书包是蓝色的,可小刚却说小红的书包是红色的。
这两个说法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我们要学会判断哪些说法是矛盾的,不能同时相信两个矛盾的说法。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很混乱,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了。
最后一个规律是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说,在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中,必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今天是晴天”和“今天不是晴天”,要么今天是晴天,要么今天不是晴天,没有第三种可能。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也是这样哦,如果只有两个选项,那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
比如说,小明要么是男生,要么是女生,不可能既不是男生又不是女生,也不可能既是男生又是女生。
矛盾律的逻辑表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它是逻辑推理和思考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
矛盾律的核心概念是指一个陈述的对立面不可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在逻辑学中,矛盾律被视为一种自明的真理,无需证明。
这条定律是构建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基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术领域中,我们都可以运用矛盾律来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矛盾律可以简单概括为“A不可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换句话说,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二者不可能同时成立。
这意味着在逻辑推理中,我们要么接受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要么否定它的真实性,不存在其他中间地带。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矛盾律的概念。
假设有两个陈述,一个是“今天是晴天”,另一个是“今天是雨天”。
根据矛盾律,这两个陈述不可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只能有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陈述则为假。
矛盾律在逻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帮助我们清晰地辨别真假陈述,并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论证。
通过运用矛盾律,我们可以避免出现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荒谬推理,从而保证我们的思考和观点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矛盾律的定义、逻辑表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矛盾律,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进行推理和论证,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可以对矛盾律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以及简要描述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矛盾律的定义、矛盾律的逻辑表述和矛盾律的应用。
结论部分则对矛盾律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探讨矛盾律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并展望矛盾律的未来发展。
接下来将详细阐述每个部分的内容。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矛盾律,指出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矛盾律在逻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即探讨矛盾律的逻辑表述及其应用,并提及文章的结构,说明将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矛盾律的定义、逻辑表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