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

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

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

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接着1980年又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日本的教育体制也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内容有:(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减少30%的原有内容,腾出时间开设综合课;(5)增加高中类型;6)地方分权。改变过去“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现象,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具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推进心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推

进综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断等能力得到发展;(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或让学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5)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举行运动会之外,各个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

回顾日本的三次教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学生个性培养;(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3)注重养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7)注重传统文化教育;(8)注重爱国主义教育;(9)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现状对比。

(1)我国教育制度现状。

我国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即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为主,导致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学习被动单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应试型人才居多。

多年来,各界人士痛批应试教育,呼吁以素质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国家。素质教育尽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表面上高举素质教育旗号,但迫于升学考试

的压力,教育体制还是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欢知识而求知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随着教育经济化,老师变商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领域内的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多于难于日本,这就意味着中国教学比日本教学省略了许多创新性的和学生自我探讨的内容。中小学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背诵、做题、参加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考试之外的思维,因此也很难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学生缺乏创造性,也是中国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尽管提起中国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中国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进性的方面:

1.教育相对公平。在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也缩短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识层面

上的差异,不少农二代因此跳出农门,甚至赶超城市富二代。

2.国际竞赛获奖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3.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中国教育教育质量较高,集百家之长,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学到,利于个人素质和知识面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育商业化,学生缺乏求知欲且创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

(2)日本教育制度现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2006年1月,文部科学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实的教育”的观点出发,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为目标,文部科学省正在扎实地进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提高师资质量等项目工作。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制能力,所以为了确保优秀的师资,文部科学省正在努力改进和充实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师执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录用-研修”教师教育系统、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几方面着手,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状。

日本的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校内外社会生活,培养简单的交际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现状和民族传统,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高中实行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类似,这也是与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

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呈阶梯状提升,对于从小要求的爱国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日本的中学学校教育上有技术、家庭、美术、音乐等8门课程还有外语选修课,相较于国内的中小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假期奔赴于各类补习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学教育方式更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进性,在国际国内上取得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从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的中国的发展。日本相较于中国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特点的发掘个性的培养,同样,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通过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了解与分析,我觉得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抛开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偏见,去学习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们不足甚至是没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 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 ?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教育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 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06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

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了上岗前和上岗后培训(转岗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德国,就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现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准进人职业生涯。 ?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基础教育后的职教与普教相比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职业教育都占了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德国75%以上青年中学毕业后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只有不足25%的学生考大学接受普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渗入了。中学(5—10年级)传统上分为三个类型:国民中学/职业预科、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区别中学类别的目的是考虑按学生将来不同的就职目标渗透职业教育。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层次和类别不同,在各类中学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职业准备性教育。每个儿童入哪类学校,由本人志趣、爱好和小学毕业的成绩决定。 ?上国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不准备继续升学者,需打好就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劳工理论课、劳动技能课和外语课; ?上实科中学的学生,将作为中等专业人才培养或升入高等专科学校(也叫专科大学)。这类学校明显侧重实践课教学,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升入专科大学做准备。 ?上文理中学的学生,将来要升大学,他们在读完十年制(含4年小学)文理中学后,要再读三年文理高中(总学制为13年)。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 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教育局)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局)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或委员 会)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

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摘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经济政策,也要学会去参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学会融合他国的国情与现实的发展。本文是以中韩两国进行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各国民间交流却越来越多,表现在经济上,两国之间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就两国之间的国情及政策来进一步对比中韩经济。参考韩国的政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中韩两国的现有国情: 韩国5000万人口,半岛国家,基本无资源,农业自给率不到1/3,依靠美国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国际资源供应生命线,依靠日本提供核心技术,依靠中国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核心竞争力: 1。国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2。产业链逐渐升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劣势: 1。国土狭小资源贫瘠 2。少子化影响逐步严重 对策: 1。继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升产业链高度 2。鼓励生育 中国:13.4亿人口,大陆型半沿海国家,人均资源水平不高,农业自给率95%,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WTO贸易框架,50%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需要进口,依靠引进欧美日韩台的投资和技术,销售市场为欧美,但对日韩东南亚却为逆差。 核心竞争力: 1。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相对廉价,国内能源价格由国家控制在低水平以作出口补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强。 2。农业自给率高,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 劣势: 1。国家太大被西方认定为终极竞争者,处处围堵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日俱增。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快了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给各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陌生文化和各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导致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文仅就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做简单分析,以减少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交流障碍及理解歧义现象。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影响交际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的差异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歧义和文化冲突。 笔者于2016年10月9-29 日参加公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育培训团组。作为团组的外事联络人,在与德国培训承接方的交流沟通及课程内容翻译过程中,受到跨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交流障碍及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做简单分析。 一、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德教育交流的开展大多由中德教育传统为话题开始,不同的教育传统衍生出中德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因此,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如果无法全面了解中德两国教育传统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就容易产生相应的交流障碍。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古世纪以后开始获得系统发展。起初,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受教育权,随后才渐渐普及到民众,使得全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兴盛起来。义务教育的传统起源于马丁? 路德的思想,直到21 世纪才被全社会所倡导。受到国情、人口、宗教及哲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应用技术的培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2]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 个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和自主权。联邦政府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科研以及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关于中小学的法律,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用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 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11汉本2班 1117060117 黄文力 【摘要】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 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 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现代的教育水平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反观我们 的教育发展状况,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下面我想通过两国的 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 了历史的证明。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然而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两国现在教育水平确是差异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忽略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两国差异外,现今,处于和平发展的两国为什么差异还是那么大?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以及迎合我们现

中韩文化比较

成绩中韩文化比较 课程名称中韩文化比较研究 授课教师张国强 院系研究生部 年级专业 2010级亚非语言文学(韩语)姓名马嘉蔚 学号 0011014009 时间2011年10月25日

中韩文化比较 第一课韩国文化的构成及研究 一、中韩文化比较 1. 文化的定义 在欧洲和美国用culture或是kultur等来表示文化。这个单词源自自拉丁文,意为耕作,意思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启蒙主义时代以后,人们试图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分科学问中给文化的概念定义。现在,各分科学问使用的文化定义大概有300种以上,学科领域的不同,中心论点或分析的框架也各不相同。 为了阐释文化这个用语在学科定义上引起混乱的理由,必须研究一下“文化”这一用语的历史。 德国从Herder开始将文化理解为生活或生存。Herder认为各民族适应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将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理解为文化,又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用民族精神(Volksseele)来表示。他为了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收集了各民族的民谣。 在英国对文化(culture)的研究,始自人类学成为一个分科学问后。(19世纪中期以后) 英国的人类学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为了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科学问,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综合体系”,并分析了各民族的纪行和民族志。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的绪论中将文化规定为:“作为一个社会内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依靠人类得到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这一定义在50余年里对人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英国学者关心的对象是家庭、亲族或村落生活等社会组织。 相对于社会组织,美国的人类学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宗教生活、语言生活或物质生活等方面。 美国的人类学者克罗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Kroeber, Alfred Louis )在他的著作《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1952)中以“习得行动”为基础,对“内心观念”、“逻辑结构”、“统计造成的物质”、“心理防御机制”等构成文化的164个要素下了定义。克罗伯认为如果将文化定义为行为的话,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所以他下结论说“文化是由具体行为来的抽象,但它本身不是行为。”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一、课堂特点 中国课堂:任务、纪律、整齐划一 ○1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 ○2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往往失去兴趣。 ○3老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课时一般不提问学生。 美国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1上课如开研讨会,学生分组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欢声笑语。 ○2课堂上不断有提问与回答,学生可以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观察指导。 ○3教师很敬业,讲课充满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学生知识面广,善于表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学生:独立学习 ○1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学习。 ○2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课堂上不提倡与别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求教他人,喜欢独立思考。 ○3学习中很少分享,同伴间的学习互相保守,谈不上积极帮助。 美国学生:合作学习 ○1除在课内学习外,强调学生在课外的合作学习。 ○2提倡团队协作、合作,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我。 ○3提倡分享,注重交流与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和 信息。 三、学习时间 中国:全天学习 美国:半天学习 四、教材 中国的教材强调夯实基础 美国的教材比较浅显 五、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美国:融洽的朋友关系 六、育人目标:中国: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七、教育理念:中国: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美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倡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八、考试制度:中国:考试目的在于淘汰人和升学的需要美国: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九、班级规模:中国:大班授课美国:小班授课 十、对待成绩的态度:中国:成绩公布,学生和老师很重视成绩美国:成绩属于隐私,不公布,学生和老师不太重视成绩 中美课堂教育差异的原因:1、历史原因2、社会因素3、中美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观不同4、中国教育重知识,重灌溉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4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6注重课堂信息反馈○7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总结:中国依旧是传统式教育、不大实用;美国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社会的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点,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谢谢观看! University classroom educ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rst:class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lass: task, discipline, uniform Students sitting in a crowded classroom, seriously from concentration to the lecture.Teacher speak reel, students listen. Students want to copy a lot of notes, monotonous force-feeding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lo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eacher to take up the classroom, most of the time don't usually ask students when the teacher lectures.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word精品文档3页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一.中德教育体制对比 1.初级教育。德国孩子一般在6岁入学,与中国入学年龄一致,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远比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少,且考试都以开卷考试,每学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中国小学的考试日益频繁增多,且考试为闭卷。 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程。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5年或6年。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的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课程,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舞蹈等,而这些在中国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些课外课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业后,中国家长监督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在机构学校完成学习的,除了这些兴趣爱好课,中国家长还为了孩子们的专业课给孩子们补习英语课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毕业后通过专科学习对口普通白领,通常德国的孩子们继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相对高。 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西德是13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德国最好的中?W。只有毕业于文理学

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也叫全科学校.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在德国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对于留学生而言,要想进入高等学府,除了有各国高中毕业证明,(针对有些国家需要大学学习证明),来到德国首先要攻读预科班,也就是语言培训,在学时量满后,必须参加德国国家级别的“DSH”语言测试,通过后方可进修学习作为外籍学生,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过程相对短暂,一般约在5年左右,文科硕士的时间则会更长.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考大学难,毕业容易;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凭,同时学校监督力量很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学生家长,监督并督促学生完成课业,按时到校.而德国属于学分制,学生学习完全凭自觉性,因此入大学门容易,毕业获取文凭较难。 二.教学建议 1.重视能力培养。德国的课程评估方式体现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所以在对德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更加要侧重德国学生的参与性,并且相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中韩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国和韩国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1. 中国与韩国的概况对比 1.1 中国的概况 中国位于东南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为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国旗为红旗。通用普通话,货币为人民币。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韩联社4月28日报道称,韩国银行和金融投资行业当日发布资料显示,去年韩国GDP为1.3万亿美元,为中国9.2万亿美元GDP的14.2%,即中国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而2003年,中国GDP规模是韩国的2.4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韩GDP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 1.2 韩国的概况 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货币为韩元,100韩元折合0.7416人民币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 1.3 启示 如果在韩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要尊重当地的礼仪,饮食以及习俗。例如,可以身着白色衣服,这是韩国人比较喜欢的颜色。遇到长辈的话就用双手握手,公共场合让男士先行,因为在韩国的传统就是大男子主义,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中,洪堡的大学观念在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他的《柯尼斯堡学校计划》、《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文稿建立了以新人文主义的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共处于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修养被看做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不少学生在相当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抱着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而学习和研究。 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师以科研方式实施教学,通

中韩教育体制大对比

中韩教育体制大对比 很多学生去了韩国留学之后,就会发现韩国的教育和中国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喜欢韩国的教育环境,有的人则不然,那么每个国家的教育有其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教育的优点都有参考价值。那么中国教育和韩国教育的差异有哪些呢?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课外学习对比 令韩国留学生惊异的是,中国的大学在节假日里好多图书馆会关门。几位在学校读书的韩国留学生说,春节那几天,他们在学校甚至找不到学习的地方。在韩国,学校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很自由。在中国,大家都习惯四年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而在韩国,大学生五、六年,甚至八、九年完成学业都很正常。除了正常的必须去服兵役的两年半之外,他们还经常休学、停学1--2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找工作、旅行、出国学语言。这一切使他们在大学里就接触了社会,具备了充足的实践技能。他们利用大学里的宝贵资源和这段黄金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能,对自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娱乐对比 韩国大学内部有很多的俱乐部,大一点的大学有近百来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些俱乐部涉及到学习、体育、娱乐、还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在这些俱乐部中,韩国学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韩国学生还特喜欢狂欢,只要没事,就喜欢去酒吧喝酒或是卡拉OK厅K歌。因而学校的周围常被一些酒吧等包围,就如中国的大学被网吧所包围一样。 最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情侣亲昵的身影。他们认为当街拥抱,或在校园里亲密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一般都选择去咖啡馆或酒吧之类的场所。近十年来,在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国家,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开放。甚至,在很多方面,韩国比中国更传统。课堂对比 “在中国学习,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很容易睡觉。这只是韩国高中的授课方式。”韩国留学生金某这样说。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从韩国归来的一位留学生这样说道。她提到在韩国上的一门“国际交流技巧”课,班上是二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 较研究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逯振礼1 程海燕 2 (1.繁峙县砂河三中,山西繁峙 034300;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 我们还需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无疑是较成功的,本 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管理体制、评估体制 等的比较。总结两者的差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u Zhen-li, Cheng Hai-yan Middle School of Shahe, Fanshi Shanxi 034300;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not very perfect, has hindered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to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ce, 作者简介:?逯振礼(1984-),男,山西天镇人,繁峙县砂河三中数学教师,主要 从事中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程海燕(1986-),女,山西长子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中韩教育对比

中韩教育对比 朴鲁玹(韩国) 学号:12-6010 中韩两国虽然都以儒教为起源,但是教育理念和方法又有所不同。 韩国的学制和中国一样,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从小学到初中;而韩国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即从小学到高中。 中韩两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均为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在中国初中升高中,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选择重点中学,也可以就近入学,即到家门口的高中读书。而韩国为了保证国民都能接受高中教育,取消了初中升高中入学考试。 中国的课堂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在韩国的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家政课,包括礼仪、裁剪、手工、烹饪等等,教会学生生活有时比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来得更重要。 中韩两国对于高考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今后接受教育的环境,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虽然韩国一样有统一的高考,但所有高校在录取时都要看学生的平时成绩,平均下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百分之四十之多。这样要比一考定终生要公平许多。 在中国,大学生都习惯四年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在韩国,大学生五、六年,甚至八、九年完成学业都很正常。除了正常的必须去服兵役的两年半之外,他们还经常休学、停学,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找工作、旅行、出国学语言……这一切使他们在大学里就接触了社会,具备了充足的实践技能。他们利用大学里的宝贵资源和这段黄金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能,对自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在教育上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教育更注重体制内所谓“好学生”的培养,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而韩国在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把教育放到第一位,更注重学生自己的综合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