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具体阐述青羊区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羊区是成都市的一个重要城区,也是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青羊区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青羊区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青羊区作为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产,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青羊区依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青羊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化艺术、设计创意、影视娱乐等多个领域。
成都文创园、玉津巷文化创意产业园、青羊宫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云集了大批文化创意企业和从业人员。
这些企业不仅提升了青羊区的文化软实力,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二、现代服务业青羊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推动该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青羊区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提升了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目前,青羊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旅游、商贸、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金融方面,青羊区拥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旅游方面,成都市区的著名景点锦里、文殊院等均位于青羊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在商贸方面,青羊区的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等商业场所林立,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购物和娱乐选择。
在科技服务方面,青羊区的众多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高新技术产业青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该区的又一主导产业。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青羊区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青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1. 引言1.1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新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的代表,新经济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经济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经济的发展无疑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人才流入成都,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新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上,更体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上。
只有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才能使成都市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2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背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正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作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成都市连接了西南和西北地区,具有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成都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拥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便利了城市的对外联系和国际合作。
成都市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质的创新环境。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拥有众多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
成都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正朝着更加繁荣和创新的方向迈进。
随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持续创新,相信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 正文2.1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新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川文化产业的 SWOT 分析与战略选择一、SWOT分析1.1. S(优势)四川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既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峨眉山、青城山等,以及川剧、火锅等代表性文化产品。
这些资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四川地处西南地区,与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紧密相连,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四川的旅游市场也逐渐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前景。
1.2. W(劣势)虽然四川文化资源丰富,但在传承和创新上仍存在一些困难。
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面临疲软和衰退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浮夸炒作等质量差的文化产品,拉低了市场信誉度。
此外,尽管四川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省内文化产业的相对薄弱以及外来品牌的进入,也为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1.3 O(机会)近年来,政府部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措施力度不断加强。
在政策和经济上,我省已经逐步建立起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投资、贷款、税收等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切实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四川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这也给四川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1.4 T(威胁)然而,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渐面临着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等新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四川文化产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投入,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展示的能力和水平。
二、战略选择2.1.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在技术领域的机会和挑战下,建立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以进一步规划和引导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加强与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省市的合作,搭建一个更加连贯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四川文化产业在西南地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2.2.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将重点投入到拯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特别是在大力推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改良。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网络工程一班董博文 10730132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业、策划创意业,文化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系统,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我国的文化体制的变化。
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
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从现状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规模上看,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从投入看,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
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另外,城区功能和管理权限的不足、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等虽有一定的潜力,但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还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
文化体育与网络、旅游被并列为21世纪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日本的化娱乐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值占GDP的五分之一,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
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的落后。
要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认为首先应重视以下几项工作:1、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大力吸引外来资金,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成都市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问题分析基金项目: 201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sr12-17[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些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及其投融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探究阻碍成都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成都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多元化文化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为主要任务,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成都市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现状成都市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峨眉山、青城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人类奇迹;“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世界独有的“大熊猫”生态文化以及以餐饮娱乐为中心的休闲文化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近些年,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成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使得成都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蕴藏着巨大潜力。
近些年,成都市经济飞速发展。
2011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858.0亿元,增长12.6%。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基础与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近几年来,成都市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规划,旨在大力推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明显。
2011年全年12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演出3088场,观众292.9万人次。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
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成都创意产业现状分析二、成都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三、成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四、案例分析一:成都创意设计展五、案例分析二:成都国际音乐节六、案例分析三:成都天府创意产业园七、案例分析四:成都动漫产业园八、案例分析五:成都时尚产业园一、成都创意产业现状分析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成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成都市新经济增长点之一。
截至2019年底,成都全市有2000多家规模以上的创意企业,创意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达到681家,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254.3亿元。
成都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创意产业、设计服务业和数字传媒产业。
成都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加大创意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二、成都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尽管成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成都创意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不足。
一方面,成都创意产业尚缺乏知名度高的品牌企业,另一方面,成都的战略地位还未获得足够的全球瞩目。
其次,成都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加之维权机制不健全,导致成都创意产业公司经营风险升高。
同时,成都创意产业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窄,不仅难以获得丰厚的资本支持,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投资难度大等问题。
三、成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进一步加强成都创意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通过举办创意展览、建立创意产业联盟等推动成都创意产业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创新成果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再次,应加大对成都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投资互动平台,引导资本市场加大对成都创意产业的关注度。
四、案例分析一:成都创意设计展成都创意设计展是由成都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品牌展览,旨在展示成都创意产业的产品和创新成果。
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文分析了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注重城市个性、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成都创意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随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有关创意产业的新观点。
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创意产业的真正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少争论。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带头城市上海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并创造财富的产业,具体指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
成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创意产业的概念,但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提出目前重点发展四大行业:传媒业、文博旅游业、演艺与艺术业、创意设计业。
以此看出,成都目前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未作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创意产业是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呈现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的新的产业形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品中的创造性得以独立出来并创造财富,形成了以创意理念、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意产业。
因此,创意产业不应该局限于文化产业领域,而应将制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也划归于创意产业。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利用SWOT分析可以对成都市文化资源构成、及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剖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产业;SWOT分析;发展策略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其规模、结构及产业化程度等,都与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对称,发展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加强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综合考虑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有着深远意义。
一、内部因素分析1.优势分析成都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文物建筑2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4座,各类博物馆23座,馆藏文物24.5万余件。
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武候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杜甫草堂等为代表的盛唐文化,和以佛教、道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都奠定了成都文化资源富庶大都会的地位。
2.劣势分析成都市文化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文化产品资源价值还需进一步发掘。
就旅游业来说,其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旅游精品,部分旅游产品营销乏力。
就历史文化资源来说,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可以市场化的部分缺乏开拓与创新。
同时,成都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尚处于低级阶段,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资源配置较分散,整合力度不够,缺少强势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
二、外部因素分析1.机会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贸易交流愈加频繁。
我国也将逐步开放文化市场,并放宽外商直接投资经营的文化产业领域。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成果、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土文化产品升级。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一、现状分析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四川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89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川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多个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以设计、艺术品制作、动漫游戏等为主导;文化传媒产业以影视、音乐、出版等为主导;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导。
3.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相对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特征分析1.丰富的文化资源:四川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川剧、蜀绣、巴蜀文化等都是四川文化独特的代表。
2.生态环境优越:四川地处川渝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结合,使得四川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创新意识强烈:四川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成都市被评为“中国创意之都”,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产业人才和项目落地。
此外,四川还积极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等手段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品牌塑造不足:四川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领域,四川的企业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5.人才培养亟需加强:四川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够,企业和机构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和创意人才。
尤其是在设计、文学创作等领域,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意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
三、发展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 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 《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 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末,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 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
从发展趋势看, 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 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 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 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 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 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 约占GDP 的6.44%。
2005年, 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 占GDP 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2007年, 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和857.81亿元, 分别占GDP 的10.6%和7%;2008年, 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和576.86亿元, 分别占GDP 的7%和12%。
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成都市为例摘要: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成都市民对城市文化的了解以及发展方向的预期,并针对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总结出政策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塑造、CIS战略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稳步上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当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城市形象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专属性、缺乏完善性等弊病。
成都要参与区域竞争,完成在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亟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形象定位。
为此,本文全方位分析了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形象的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按照科学的城市定位原则,提出了重新定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城市形象的思路及塑造策略。
本文的余下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城市CIS模型的引入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城市CIS战略在成都市的应用,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从国内来看,目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
成都市⽂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探析⼀、成都市⽂化产业现状(⼀)成都市⽂化资源概况成都市是⼀个历史悠久、⽂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1,两千多年来城市遗址从未改变过。
1982年,国家⽂物局将成都市列⼊中国⾸批(24座)历史⽂化名城;2007年,成都市⼜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的地城市中⼼(The World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Destinations)正式授予成都市“世界优秀旅游⽬的地城市”称号,成都市从此成为亚洲⾸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组织授予成都市“美⾷之都”称号,并正式批准成都市加⼊联合国教科⽂组织的创意城市⽹络,成都市成为亚洲第⼀个世界“美⾷之都”。
成都市拥有丰富的⽂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化底蕴,是⼀个名副其实的⽂化资源⼤市。
有以青城⼭为代表的⾃然风光,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类奇迹,有以民间演艺、餐饮美⾷为中⼼的休闲氛围。
成都以世界独有的“⼤熊猫”⽣态⽂化,古⽼神秘的“古蜀”⽂化,脍炙⼈⼝的三国和诗歌⽂化,久远的宗教⽂化林⽴于世界城市之间,展现出独特的魅⼒。
这种资源上的绝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使得成都市具有发展⽂化产业的巨⼤潜⼒。
(⼆)成都市⽂化产业发展现状《新周刊》给成都市戴上中国“第四城”的桂冠,可是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平,特别是⽂化产业的发展⽔平却⽐较落后,与成都市的⽂化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甚⾄城市⽓质都极不相称。
成都和⽂化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相⽐,处于初创阶段,不论是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表1。
另⼀⽅⾯,成都⽂化产业呈现出⼀个快速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随着近⼏年成都市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规划,⼤⼒推动成都⽂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些令⼈欣喜的成绩。
2009年成都市⽂化产业实现业务收⼊529.13亿元,⽐上年增长21.2%;创造增加值136.30亿元,按可⽐价格计算,⽐上年增长17.8%,增速⽐上年提⾼了10.5个百分点,并且⾼于全市地区⽣产总值增速(14.7%)3.1个百分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成都市互联网+文化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关键词之一,文化产业作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关注。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其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成都市的互联网+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调研,并预测其未来投资前景。
一、成都市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成都市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艺演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品牌产业等五个方面。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成都市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其占据了文化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成都市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例,成都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动漫产业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多个平台。
同时,成都市也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出现了诸如“网络游戏文化节”、“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等多个项目。
二、成都市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成都市地处中国西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这可以吸引更多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成都市也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积极打造一系列网红景点和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2、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这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成都市也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三、成都市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投资前景预测1、投资前景广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投资前景越来越广阔。
成都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发展。
2、投资政策优惠为了鼓励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成都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投资政策优惠,比如对于互联网+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提供场地补贴等,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策略研究〔摘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深入探索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路径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可以看出,成都市结合三圈层的经济与资源的不同特点,沿圈层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的打造。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中图分类号〕g127.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119-04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文化创意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
规划指出,成都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园区化、楼宇化为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如图1)。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本文以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背景,探讨对比分析了该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并给出建设性对策:优化文化产业链,保护知识产权体系,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
标签:产业集聚;文化产业;成都;北京;问题;发展对策文化产业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与影响力,是国家及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城市地区的文化已经趋向于融合,它们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的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的综合竞争力、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压力,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文明化发展进程。
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国以后,政府更是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培养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到目前为止,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数字娱乐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前景良好。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集聚让成都市的科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合理发展的趋势,它影响了成都的整体发展,使得成都文化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巩固了城市在四川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
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坚持认为,想要将成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大文化产业名城,就必须坚持贯彻集聚这一理念,让其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已经拥有了近25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涉及到了成都市周边的1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地区,而且也聚集了上万家文化企业。
2009年,成都有关部门认定并审批通过了成都地区内的8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8个集聚区先后入驻了1300余家文化企业,他们为成都所创造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竟达到了城市年文化产业总值的18.4%。
这一利好让成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两年中,成都又认定了1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区。
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不但促进了政府提出对产业实施优惠政策的频率,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者加入进来,使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成都的城市气质。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在经过多次考察后在会议审议上通过了成都动漫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在同年年末完成了该文化集聚区的审评认定工作。
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经完成了25个目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中所强调要达到的2013年之前建立30个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工作目标。
可以说,成都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成都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定位规划科学的建设目标,而且整体产业管理和运营效果也相对完善。
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整个成都地区的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快速且良性,这对成都在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国际范围的影响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表1 2009-2013年度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主要指标年度/指标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增加值(亿元)615.4 701.4 813.5 990.4 1490.3占全市GDP 10.2 10.5 10.8 12.4 12.4业务收入(亿元)2468.1 2800.5 3812.8 4583.7 5982.2就业人口(万人)78.3 83.9 89.1 103.6 118.2全市就业(万人)853.2 878.1 910.5 973.4 1003.8就业比重(%)8.55 9.58 10.82 10.92 11.53资产规模(亿元)4743.2 5140.2 7248.8 8312.3 9538.7如表1所示,成都在2009-2013年间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从数据来看,城市的发展建设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且增速相当可观,基本每年的单项经济指标增效收益都能超过10%。
同时,成都地区大量的就业群体就业难问题也被渐渐解决,所以成都在发展自身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方面一举两得,效果卓著。
一方面它缓解了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正在逐渐实现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建设这一宏达目标,并初见规模。
二、成都市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高新区文化产业园是成都市新兴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该产业园是2009年成都市投资300亿人民币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集聚项目,希望以它的蓬勃发展来带动整个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快速推进。
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来看,其中还是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文化产业集聚化程度偏低在我国发达地区,集聚化发展是文化产业能够在国内快速起步的捷径。
成都市也在这一方面希望打造全国一流,创造属于自己完备的产业集聚化体系,在保证基础研发资源的同时,推出更多创新,打造品牌优势。
就以动漫产业为例,在高新区、温江区、金牛区等等都建有动漫产业文化园,并且受到了成都市政府的支持。
作为成都市重要的动漫产业聚集区,截止2013年底,成都高新区聚集手机游戏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及创业团队500余家,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25%,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
园区正逐步形成技术上有支撑、市场上有渠道、创新上有比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圈。
但是从规模上来看,成都地区的25处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虽然这些集聚区域在2012年创造了200亿元的收入,但是它们的集聚化程度依然偏低,无法形成产业间的联动,而且有些像温江文化产业集聚区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规模尚小。
仅有成都市高新区形成了良好了产业聚集效应。
在文化产业展示方面,周围地区的西安、杭州、义乌都有每年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但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主力城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别的文化产业展示平台,所以文化产业集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从人才、金融、载体、平台、市场等多维度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体系。
2、资本运营能力差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较早,受到传统市场计划体制束缚较深,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的建设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扶持,所以从传统发展意义上讲,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在手段上是不够丰富的,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顺畅的政府投入导向,社会企业的投入赞助也较为匮乏。
近年来,随着成都地区逐渐寻求国际化发展,来自外资与国内民间的赞助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融资机制的萌芽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一大利好。
但从目前成都地区几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盈利状况来看,到2013年初,平均每个集聚区企业在集聚资产负债率的综合指数方面都超过了61%,集体呈现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让他们的盈利能力提升受到了极大影响。
据统计,当前成都市聚集了2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本也达到了数百亿,但到市发改委备案的股权投机机构仍不足全部机构数量的50%,并且,由于对于备案股权投资机构监管的缺失,造成大量的股权投资机构承诺出资迟迟不到位,甚至出现部分出资不实的现象。
虽然国家近些年在加紧宏观调控政策,寄希望于用来自政府的扶持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来扭转局势,但实际情况是对文化产业的资产抵押估值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融资方面的难度大大提升。
在2014年,成都市对重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总投资额度达到300亿元,从整体看投资规模依然不大。
相比于投资,笔者认为成熟的市场资金运营机制才是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最需要的。
3、文化开放度不足严格来说,即使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文化领域的开放程度也依然不足,尤其是对核心层次的文化领域来说。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我国政府过于浓重色彩的行政干预所造成的。
整体市场化产业水平偏低,这使得一些希望加入来自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只能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相关层,但外围相关层的规模恰恰又决定了文化产业集聚核心层的发展质量,所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
就目前来看,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支持来源包括了西部开发、文化体制改革的税收优惠和针对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但其中普遍适用的只有西部开发政策,虽然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计划纷纷在成都地区展开,但是文化开放度的不足也让其发展建设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
[1]三、成都市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存在的对策建议1、优化文化产业链优化文化产业链是提高成都文化集聚区发展的本质核心。
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内容优化开始,以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为关键,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水平,简单说就是鼓励创新,提升品牌意识,促进文化本身成长的良性循环。
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放开文化开放政策,积极鼓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意想法,将文化产业作为成都市的强市产业来做,树立“大文化”产业概念,改变文化行业只为赚钱的肤浅思想,从深层次去挖掘文化产业集聚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战略性。
并且也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集聚化不是对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点缀,而是要作为除工业和农业之外的第三产业来做,并且认真对待。
2、保护知识产权体系文化产权是产业文化集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要做好文化产业中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本文认为,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率先展开,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规范和法制环境,充分保护成都本地文化产业中各个企业的产品发展,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及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我国近些年来由文化产业革新所颁布推出的多项规范法案,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一切文化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在民众周围的教育普及程度,引导所有文化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产权管理保护体系,并且政府也应该加强管理,帮助文化企业构建拥有国家支持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最大限度的助力成都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3、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基性,因为集聚区始终要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基础之上,这也是判断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标准。
所以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社会民间企业与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高度联系及共融。
就目前成都地区发展来说,仍然存在例如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匮乏、企业之间信任度偏低以及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这些都是阻碍文化产业集聚高度化发展的桎梏。
所以国家应该关注对成都地区内部文化资源的灵活运用,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援,做到里应外合,吸引大量的文化企业家和知识型人才加入进来,这有助于集聚区产业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建立。
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将成都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标志。
[2]四、结语本文从成都地区文化产业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三方面了解了文化产业集聚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集聚首先要注重文化根基的挖掘,让其健康的生长,其次就是注重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