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绘本:摇摇晃晃的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大班科学活动:摇摇晃晃的桥活动目标:1.利用绘本内容激发幼儿大胆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猜想、提问题。
2.尝试改变两端动物的重量和位置,探究平衡方法。
3.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将绘本故事《摇摇晃晃的桥》巧妙改造成利于幼儿探究有关平衡条件的课件;玩具天平6个,狐狸和兔子、乌鸦若干。
活动过程:一、绘本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朱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故事发生在山谷里。
(出示PPT)二、分段欣赏,探索问题1.发现桥只剩下一个支点。
(1)一天清晨山谷里传来这样的声音。
(点击PPT)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2)现在独木桥是什么样子的?总结:狐狸这一跳,这座桥旁边的支撑点都没了,只有中间这个支撑点撑着独木桥,独木桥看起来危险极了。
2.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桥平衡与支点两边动物的重量有关系。
(1)狐狸继续走向兔子。
师:为什么桥会倾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2)狐狸赶紧向后退。
师:独木桥会发生什么变化?能平衡吗?(3)发现桥平衡与支点两边动物的重量有关系。
总结:狐狸要比兔子重很多,所以狐狸这一头就会沉下去,轻的兔子这一边就会向上翘,桥无法平衡。
3.通过观察与操作,了解桥平衡与动物离支点的距离有关系,并探究调整平衡的方法。
(1)分组操作探究。
师:这个桥现在翘来翘去的,让狐狸和兔子非常的害怕,怎么才能使独木桥平衡呢?不过这个小兔子已经害怕的动都不敢动了,赶紧帮狐狸想想办法。
(两人一组尝试探究,并将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2)交流探究结果。
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两个不同重量的动物可以在桥上保持平衡?(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进行交流)(3)发现桥平衡与动物离支点的距离有关系。
总结:想让独木桥平衡,不仅和它们的重量有关系,还和它们的位置有关系,(点击中心点,变大红点)与他们离桥中间支点的距离有关系。
小兔子轻,离中间支点远一点,狐狸重,离中心支点近一点,桥才能保持平衡。
4.尝试改变桥两端动物的重量和位置,探究桥平衡方法。
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绘本标题:摇摇晃晃的桥绘本适合年龄段:3-8岁封面:一座摇摇晃晃的桥,立在一条宽阔的河流上。
桥上有一个小动物,它紧紧地抓住桥的栏杆,看起来很害怕。
远处,一只大动物正向桥上冲来,似乎要跳上桥。
这个画面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
第1页:小兔子和小熊是好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去河边玩耍。
有一天,小兔子和小熊又来到河边,他们看到了一座摇摇晃晃的桥。
小兔子吓得不敢过桥,但是小熊却勇敢地走了过去。
第2页:小兔子在桥头犹豫不决,看着小熊一步步走向对岸。
突然,小熊脚下的桥板断裂,整座桥摇晃起来。
小熊也吓得抓住了桥的栏杆,生怕自己掉进河里。
小兔子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大声喊叫:“小熊,你要小心啊!”第3页:小熊听到了小兔子的喊声,但是他不敢抬头看。
他紧紧抓住桥的栏杆,努力保持平衡。
突然,一只大象出现在桥的另一端,他似乎准备跳上桥。
小熊和小兔子都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这座桥能否承受大象的重量。
第4页:大象稳稳地跳上了桥,桥板震动了一下,但是桥并没有坍塌。
小熊和小兔子都松了一口气,他们意识到这座桥其实很坚固。
小熊鼓励小兔子走过桥,小兔子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走向对岸。
第5页:小兔子终于走过了摇摇晃晃的桥,她和小熊都感到非常开心。
他们明白了,有时候我们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去挑战自己。
这座桥虽然看起来摇摇晃晃,但是它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
结尾:最后,小兔子和小熊一起在河边玩耍,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日子。
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后,也会懂得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自己的重要性。
摇摇晃晃的桥这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成长。
大班科学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
2.尝试改变一端动物的位置,探究平衡方法。
3.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绘本故事《摇摇晃晃的桥》课件;托盘天平1个,杠杆天平6个,狐狸和兔子、乌鸦若干、操作单。
经验准备:幼儿有探究过平衡力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出示天平,了解平衡是在两边和支点的距离相等的条件下,两边重量要相同。
1.老师:站在幼儿面前的操作台,揭开天平的遮布。
提问:看,桌子上是什么?你们平时使用过天平吗?都使用过啊。
那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观察现在天平是什么样的?哦一边高一边低,是不平衡的。
你们能帮我让它变得平衡吗?2.预设:我要在两边放同样的重的东西,天平就能平衡了。
老师:那就请你试一试吧!(请发言的幼儿来试一试)幼儿试过了之后,老师问:①天平平衡了吗?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重点认识:天平上的中间有个支点,支点上的指针指向0时代表平衡。
②你是怎么让它平衡的?让天平两边放一样的东西。
重点认识:天平的平衡需要两边放同样重的东西。
③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两边托盘跟支点之间的距离吗?它们怎么样?老师(小朋友)用尺测量两端距离。
总结:当两边和支点的距离相等的时候,两边重量要相同,才能平衡。
(引导幼儿一起说)二、利用故事情境,探究两端物体重量不同的时候,在一端物体不动的条件下,移动另一端物体离支点的距离来保持平衡的方法。
1.过渡:如果两边物体的重量就是不一样,也不可以给它增减重量,我还要它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2.老师:站在大屏前,点开绘本PPT.我这里有一个绘本故事,里面的狐狸和小兔子也遇到了有关平衡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老师:在一个山谷里,被大雨冲坏的桥上,只剩下一根木头。
狐狸追着兔子跑来了。
兔子跑到了桥上,狐狸担心兔子会逃掉,用劲一跳,跳到了桥上。
“咚——”不好了,桥边支撑的石头被震落了,桥开始嘎吱嘎吱的摇晃起来,狐狸向前走,兔子大叫起来:“不能向前了,我们要掉下去了!”狐狸听到后,赶紧向后退,嘎吱嘎吱,桥又向狐狸的方向倾斜了,吓得兔子紧紧抱住木头,一动都不敢动。
《摇摇晃晃的桥》读后感(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摇摇晃晃的桥》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摇摇晃晃的桥》读后感1《摇摇晃晃的桥》主要写的是狐狸和兔子两个有趣的小动物的故事,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本来是一对天敌关系转变成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
故事内容很简单:雨后一只兔子跑到了桥上,这时一只狐狸追了上来,它们在摇摇晃晃的桥上就像一个跷跷板一样,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虽然它们是天敌,但是谁也离不开谁。
兔子在夜晚发出微弱的鼾声的时候,狐狸大声喊:“喂!兔子!醒醒,现在睡觉会掉下去淹死的。
听着!你要好好珍惜生命啊!”这句话是狐狸发自内心对兔子的关心,也担心自己的生命。
兔子也悠悠的答道:“啊,谢谢啦!”我醒了。
可是,有点奇怪呀!你不是要吃我吗?怎么又让我珍惜生命啦。
”最后兔子从狐狸身上平安地跳到岸上后,毫不犹豫地把即将落入激流中的狐狸拉了上来。
这个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同时结尾也让人深思……《摇摇晃晃的桥》读后感2凯开绘本的第一页,细丝般的银线,弯曲的河道、飞一溅的河水,让你一看,就知到山谷中正在下着瓢泼大雨,原来的桥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原木。
整本书中,每页寥寥的文字,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色彩;彩色的水墨画让你感到画面的和谐、自然、流畅。
在读者不经意中,体会到绘者的绘画水平,他的布局是那么的细致、自然的恰到好处,不象有的绘本可以挑剔出绘画作者的粗心。
故事讲述了狐狸和兔子两个有趣的小警物的故事。
下了几天的大雨终于停了,被大雨冲坏的桥上,只剩下了一根原木。
被狐狸追赶的兔子,想利用自己体轻的优势,跑过这根原木。
猜透兔子诡计的狐狸,不顾一切的追上了原木。
这座“摇摇晃晃的桥”,就像一个跷跷板一样,狐狸在这头,兔子在那头。
虽然他们是天敌,可是,此时此刻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兔子在夜晚发出轻微的酣声时,狐狸大喊起来:“喂!兔子!醒醒。
绘本故事《摇摇晃晃的桥》原文全文下了几天的大雨终于停了。
被大雨冲坏的桥上,只剩下一根原木。
“呼哧、呼哧、呼哧......”一只兔子跑到了桥上。
“等我跑过去,把原木往下一推,就可以逃脱了。
”就在这时,狐狸追了上来。
“只要不让他跑过原木,就能抓住他!”说着,狐狸跳上了原木。
原木剧烈的抖动起来。
“啊!”兔子大喊一声,紧紧地抱住原木。
狐狸得意地笑了。
他踏得原木咚咚作响,向前走去。
“哼,我不会让你轻松过桥的!”河堤上的石头,被雨水冲刷得松动了,现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原木终于失去了支撑,忽忽悠悠地晃动起来。
可是,狐狸翘着尾巴,逼近了兔子。
“嘿嘿嘿,你逃不掉啦!”这样一来,桥不断地倾斜起来。
“站住!别再过来了,我们会和原木一起掉进河里的!”兔子喊了起来。
“哇!危、危险!”狐狸慌忙停下来。
狐狸急忙往回跑,这次原木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起来。
狐狸每动一下,原木就象跷跷板一样摇晃着。
“这可得当心,不能乱动。
要是掉进河水里,就没救了。
”狐狸找到了刚好能保持平衡的地方。
狐狸窝火地嘟囔着:“呵,眼看着美食就在眼前,却只能一动不动地待在这儿。
”兔子也瞪者狐狸,说:“哼,我不是也跑不了吗!不过,等我的伙伴赶来,会用棍子把你捅下河去的。
”狐狸当然也要反击,他说:“等我的伙伴赶来,就一个分一半,把你吃掉。
”“喂——来人哪!”“快来人哪!”他俩冲着黄昏的天空,拼尽全力喊起来。
不一会儿——“在喊我们吗?呱呱——”“喊我们有什么事情吗?呱呱——”乌鸦们一个接一个地聚集过来,准备落到原木上。
“喂,不是在叫你们!”“喂,喂!别都往这边落呀!”因为乌鸦们随意的落下来,原木开始忽忽悠悠晃动起来。
“哎呀,天要黑啦,呱——”“好了,快回去吧,呱!”乌鸦们乱哄哄地飞向黄昏的天空,散去了。
兔子和狐狸瞪着乌鸦群,都舒了一口气。
“哼,这帮随随便便的家伙!”“吓死我了!我真的以为原木要掉下去了。
”时间在静静的流逝,不久,他俩完全被黑夜包围了。
“唉——在这种地方过夜,真讨厌哪。
《摇摇晃晃的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摇摇晃晃的桥》。
这本书主要说了下了几天的大雨终于停了,被大雨冲坏的桥只剩下了一根原木,一只狐狸想吃一只兔子,兔子跑到原木上;只要我跑过去把原木往下一掀,就可以逃了。
就在这时,狐狸追了上来:只要不让兔子跑过原木,就可以抓住它。
狐狸走一步,原木就会响一声,最后原木失去了平衡,它俩都不能动,兔子和狐狸只能从敌人变成朋友。
山上刮下来的晨风越来越大,它俩被转到了桥的两侧,突然狐狸的脚被草丛缠住了,快,兔子,快跳过去。
兔子一溜烟的从狐狸的背上跳过去,然后兔子又把狐狸拉了上来,原木掉到了河里。
它俩都叹了一口气,它俩都得救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敌人在关键时刻也会变成朋友,否则几个人都会失去生命。
大班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了解和感受摇摇晃晃的桥的形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了解桥的构造和功能,丰富幼儿的桥梁知识。
3. 通过手工制作和游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感受摇摇晃晃的桥的形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桥的构造和功能,丰富幼儿的桥梁知识。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绘本中摇摇晃晃的桥的形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幼儿了解桥的构造和功能,丰富幼儿的桥梁知识。
操作法: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和游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摇摇晃晃的桥》绘本。
2. 准备桥梁图片或实物。
3.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4. 准备游戏道具(如小桥、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摇摇晃晃的桥》绘本,引导幼儿关注桥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基本部分:(1) 教师讲述绘本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桥的形象,让幼儿感受摇摇晃晃的桥的特点。
(2)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讨论桥的构造和功能,让幼儿了解桥的相关知识。
(3) 教师展示桥梁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桥的构造和功能。
(4)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桥梁。
3. 结束部分:(1) 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摇摇晃晃的桥的乐趣。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桥梁,了解桥梁的构造和功能。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桥梁主题展览,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丰富幼儿园的文化氛围。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观察、讨论、制作和游戏等环节。
大班语言活动《摇摇晃晃的桥》教材分析:《摇摇晃晃的桥》这个故事是一出惊险、幽默的“独幕剧”。
故事的场景都是在脱离了河堤的独木桥上在摇摇晃晃的桥上,狐狸与兔子做了尽情的表演。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惊险有趣的情节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J到了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有极强的表达欲望。
因此,我们希望借助绘本《摇摇晃晃的桥》,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的机会,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培养幼儿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策略:1关键中断,引发幼儿兴趣和思考。
活动中,我在独木桥失去支撑时进行关键中断,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请个别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和倾听欲望。
2.层层追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利用有效提问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完整倾听故事后,层层追问。
如:“狐狸和兔子想了什么办法脱离独木桥?”“狐狸和兔子最终怎么脱离的独木桥?”给幼儿想说、敢说的空间,通过师幼双方积极互动交流,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内容。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狐狸与兔子化敌为友、互相帮助的情感转变。
(重点)2.能大胆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难点)3.感知沟通、合作、关心是化解矛盾的最好的途径。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跷跷板的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简易危桥模型;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教师组织幼儿谈话,引发幼儿已有经验,为活动做好铺垫。
提问:小朋友们坐过跷跷板吗?有什么样的感受?跷跷板怎样会升上去怎样会降下来?3.提问:封面上都有什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结:这是一只兔子和狐狸发生在木桥上的故事。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故事内容1.引导幼儿观察环衬,猜测故事内容。
教师:“我们读绘本的时候可不要错过这一页,这叫环衬。
幼儿园绘本教案:摇摇晃晃的桥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绘本故事理解“勇敢”和“合作”的含义。
2.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3. 通过手工活动,提升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以《摇摇晃晃的桥》这本绘本为主,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动物如何克服恐惧,齐心协力过桥的故事。
教学准备:1. 《摇摇晃晃的桥》绘本2. 动物角色卡片3. 手工材料(纸板、颜料、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简易桥梁模型4. 故事复述评估表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合作?”引发幼儿对故事主题的兴趣。
2. 绘本阅读:教师逐一展示绘本图片,边读故事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分享:阅读结束后,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以及故事中哪些部分体现了勇敢和合作的精神。
4. 角色扮演:分发动物角色卡片,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重现过桥的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手工活动:指导幼儿制作简易桥梁模型,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教学延伸:在下一次课堂上,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过桥比赛”,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他们的桥梁模型进行比赛,进一步实践和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强调勇敢面对困难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展现出这样的品质。
教学评估:1. 故事复述:让幼儿尝试复述《摇摇晃晃的桥》的故事内容,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手工作品:评价幼儿制作的桥梁模型,考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行为观察: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表现出勇敢和合作的行为,以此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教案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倾听,感受绘本中摇摇晃晃的桥带来的紧张刺激和乐趣。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勇敢、坚持和合作。
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摇摇晃晃的桥的特点和感受。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描述,表现绘本中的情节和氛围。
2. 教育幼儿学会勇敢、坚持和合作。
二、教学准备1. 准备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及相关图片。
2. 准备画纸、画笔、彩色笔等绘画材料。
3. 准备音乐CD及音乐玩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的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2. 讲述绘本:教师生动讲述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的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桥的摇晃和紧张刺激,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
3. 观察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画面,提问:“这座桥为什么会摇摇晃晃?桥上的人们有什么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绘画活动:教师发放绘画材料,引导幼儿根据绘本中的情节,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摇摇晃晃的桥。
5. 音乐活动:教师播放音乐CD,引导幼儿随着音乐摇晃身体,感受桥的摇晃,并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的故事情节,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2.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勇敢尝试新的挑战,如走独木桥、滑滑梯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角色扮演:教师准备摇摇晃晃的桥的模型,邀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
2. 科学实验: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关于平衡的实验,如在卡片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品,观察卡片的倾斜程度,让幼儿了解平衡的道理。
幼儿园大班绘本教案:摇摇晃晃的桥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倾听,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
3. 培养幼儿对桥梁建筑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绘本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会分享和合作。
2.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对桥梁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2.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及相关图片。
2. 准备桥梁建筑的模型或图片。
3. 准备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 讲述: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4. 观察:教师展示桥梁建筑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桥梁的特点。
5. 创作: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绘画材料,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桥梁。
6. 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7.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强调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8. 延伸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或户外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桥梁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估幼儿在观察桥梁时的细致程度和描述能力。
3. 评价幼儿在创作桥梁时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作品的创意和色彩搭配。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桥梁的特点。
3. 考虑如何提高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实际的桥梁,让幼儿亲身体验桥梁的结构和功能。
2. 邀请桥梁工程师来园进行讲解,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桥梁的建筑原理。
大班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的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力,创作类似的桥的故事。
3. 学会与同伴合作搭建桥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幼儿对建筑、结构、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绘本故事内容,感知角色情感,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搭建桥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及相关图片。
2. 准备桥梁搭建材料(积木、纸板等)。
3. 准备记录表,用于记录幼儿搭建桥梁的过程和发现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绘本封面,引发幼儿对桥梁的兴趣。
2. 讲述故事:教师有感情地讲述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3. 讨论故事: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搭建桥梁,引导幼儿思考桥梁的稳定性、承重等问题。
5. 搭建桥梁:邀请幼儿分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搭建桥梁。
6. 记录与分享:鼓励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发现和问题,搭建完成后与同伴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搭建桥梁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幼儿的记录表,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对桥梁知识的掌握。
3. 听取幼儿的分享,评价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查找有关桥梁的图片或书籍,了解不同类型的桥梁及其特点。
2. 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幼儿搭建的桥梁,共同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讨论故事环节,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在搭建桥梁环节,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
大班综合活动《摇摇晃晃的桥》设计意图:绘本故事《摇摇晃晃的桥》中狐狸和兔子在同时无法下桥的情况下,共同解决问题,化险为夷的惊险情节吸引着孩子们,《指南》中也提出“支持和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鼓励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探索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操作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次综合活动。
在活动中,我借助绘本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合作探究过桥方法,并在“相信和质疑”的过程中不断修补、完善想法,体验与同伴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目标:1.借助绘本内容,通过猜测讨论、合作探究过桥方法。
2.尝试在“相信和质疑”的过程中,大胆表达,完善过桥的想法,发展思维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与同伴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已有玩跷跷板和平衡木的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4个跷跷板、大树积木、石头积木、绳子、草丛积木、毛根、树枝、记录纸、记号笔、绘本PPT。
活动过程:一、绘本导入,猜测安全过桥的办法师:下了几天的大雨终于停了,被大雨冲坏的桥上只剩下一根原木,一只兔子跑到桥上,狐狸追上来,它们就这样在摇摇晃晃的桥上一直待到天黑都没有从桥上下来。
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两个小动物安全地从桥上下来呢?(幼儿猜测过桥办法)二、合作探索,分享完善过桥的办法1.小组讨论,过桥办法师:请大家4人一组讨论过桥方法,由一位小朋友记录,最后派出一位代表分享你们的办法。
(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2.相信质疑,交流想法师:你们想到哪些好办法让狐狸和兔子能安全从桥上下来?(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用“相信与质疑”的方法帮助幼儿不断完善过桥方法。
) 小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大家想出了各种各样过桥的办法,还对其他组的办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合作操作,完善想法提出要求:今天也为大家准备了摇摇晃晃的“桥”和各种材料,用你们想到的办法让狐狸和兔子安全地从桥上下来。
《摇摇晃晃的桥》点评教师自评: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是一个十分惊险幽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非常机智的兔子和一个狡猾的狐狸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故事大班的孩子语言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表演欲望社会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这个活动中要理解故事的情节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猜猜的过程中不断的追问最后故事的结局难点就是体会户兔子和狐狸它们心情之中的一种转化帮助孩子将他们故事中所获得的一种经验迁移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理解相互帮助的重要性但愿他们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带入换位思考来落实这样一个活动目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都离不开幼儿的语言在这个集体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到孩子的语言是否清晰让孩子们能够说明白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他们还可以在现场根据同伴们的一个经验表达来和自己的思维进行碰撞以故事情境为基础有争论有说服这样的一种语言训练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既有趣又有效的同时这样的一个活动后我们还可以在班中开展一场辩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根据自己对故事的已有经验的了解能够基于自身的经验对于故事中一些有冲突的还存在一些疑问的地方进一步的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不同的想法聊一聊各自的观点专家点评:其实今天的故事我认为在观察上是没有什么的对吧就是狐狸追兔子然后没有吃到然后桥就发生了摇晃摇晃了以后最后它们变成相依为命的反转最后反而好像是从最初的敌人化敌为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那么这里面要表示什么观点我认为这里的难点有几点第一个就是本身我们人类对狐狸和兔子的已有看法也就是孩子对吗然后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以后他们对这样的狐狸和兔子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个转变在故事里也有的心理变化体验相互帮助的重要性我认为还谈不上因为这里面我从孩子的看法最后在救和不救上不是还有孩子表达说不要救为什么我们对孩子很多认识都是要把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拖到非常正面的我们认为的互相帮助就是这样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听听孩子真正的观点第二个观点就是说当我们共同遇到同样的危险的时候我们原来的那种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是不是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作为观点第三个当心理发生变化的时候在行为上做出怎样的选择我认为这三个观点是值得考虑值得考虑的而且是可以有观点出来不会是同样的想法那么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它的清晰程度应该是在语言的落实上你应该做什么你心目中对清晰只是完整说几句话吗对于大班儿童来说一个大班表述观点第二个在表述观点中间的条理性条理性我看到你在做的时候你是有要求的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的认识只是关照给孩子的至于孩子表现出来的情况怎么样你并没有关注而我认为恰恰是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才可以成为去推动其他孩子的一种载体比如说那个孩子说往前走桥会怎么样往后走桥会怎么样对吧你对那个男孩子说的很好的往前走怎么样往后走怎么样然后你就好了原来你讲的最后是一个结果的现象你并没有对这个男子孩的对你刚才说的那个要求他是怎么表述出来进行点评如果是我在现场肯定是孩子们听到了没有我绝对不会然后自己坐下去说自己的话说一段话我一定是会对孩子孩子们你们听清楚了没有他讲的往前走会发生什么往后走会发现什么你们有感受吗是呀这样说话的方式不仅能说的更清楚还让听的人也能够听到这才是儿童语言他说了不等于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说你能随便提要求吗你提要求的目的是落在全体孩子身上不是这个孩子回答的结果正中你下怀你觉得很好所以我再次要跟你梳理你让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那种表面的每一个孩子自己说的就行了吗目标中间清晰表达的作用是什么用每一个个别孩子的这样的一种表达去成为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孩子共同的生活和共同可以去清晰表达一些载体或者说是方法徐老师我对你的要求你这个课上了那么多遍你有没有想过你今天是这个班上课上课的时间20 分钟多一点时间也没有稳住对于这波你根本不熟悉的孩子你在经验上没有到位你是怎么去上这个课今天现场有很多孩子的思维火花就一个就一个为什么不敢看孩子为什么不去尊重孩子让他们说说呢不断的看似让孩子回答不断地纳入自己的教学中到底孩子的这样清晰表达的语言能力是为了帮助你去把你的教案实施完或者说是帮助你去让孩子回答的正对你心中的答案还是让孩子地回答语言讨论语音成为他们共享学习体验练习的过程好好的想想谢谢大家。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绘本摇摇晃晃的桥教案》2. 适用年级:大班幼儿3. 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桥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4. 教学内容:(1) 认识桥的形状和结构。
(2) 学习制作摇摇晃晃的桥。
(3) 进行创意装饰和展示。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足够的材料和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引导幼儿观察桥的形状和结构,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认识桥:教师带领幼儿讨论桥的形状、结构和特点,帮助幼儿建立对桥的基本认识。
3. 制作摇摇晃晃的桥: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制作出摇摇晃晃的桥。
4. 创意装饰:教师鼓励幼儿使用彩纸、颜料等材料,对制作的桥进行创意装饰。
5. 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评估幼儿对桥的形状、结构和特点的认知程度。
3. 关注幼儿在创意装饰中的表现,如想象力、创新能力等。
五、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制作过程,共同完成作品。
2.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作品应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如走廊、主题墙等。
3. 教学研究: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相关教学研究。
六、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时间:主题活动时间2. 教学对象:大班幼儿3. 教学内容:(1) 复习桥的形状和结构。
(2) 小组合作制作摇摇晃晃的桥。
(3) 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七、教学过程1. 复习桥: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已学的桥的形状和结构,巩固幼儿的认识。
2. 小组合作: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共同制作一个摇摇晃晃的桥。
3. 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大班绘本:摇摇晃晃的桥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惊险的情节。
2、初步体会狐狸和兔子同时遇到危险时,由敌人转化为朋友的矛盾过程。
活动准备:
绘本PPT;简易危桥模型;狐狸、兔子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跷跷板。
引发幼儿已有经验,为活动做好铺垫。
2、出示PPT第一部分故事背景及人物,猜猜讲讲故事内容。
3、细致观察PPT第二部分,了解狐狸和兔子所进入的危险情境。
4、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两只小动物该怎样离开危险的地方?”,并利用简易危桥验
证幼儿想法。
5、观察PPT第三部分,通过讨论了解深夜中两只小动物的心理变化,感受敌人转化为
朋友的过程。
6、出示PPT第四部分,再次引发幼儿思考怎样帮助小动物脱离更加危险地环境。
并设
置悬念,激发幼儿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
7、交代书名、作者,完整讲述一遍绘本故事。
8、延伸提问:狐狸为什么不再追兔子了,引发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