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PPT教学课件: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浙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22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本课的设计首先源于对教材中认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父母之命难违——子女必须对家长惟命是从”观点的分歧。
在现实生活中,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家庭中未必适用,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弟子规》这一儒家启蒙读物,引导学生明白尊重父母是平等沟通的前提;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的含义,能更好得和父母沟通;运用东方人的智慧,同样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弟子规》,了解传统家庭关系也有值得我们继承的精华。
【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白在现代家庭中,既要尊重父母,又要平等的和父母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决如何和父母沟通【教学难点】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沟通的钥匙,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沟通的成功感,让父母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课前准备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讲授新课一、《弟子规》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父母之命难违——子女必须对家长惟命是从。
晚辈不敢表露与长辈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2.最近在我们大家都在学习《弟子规》,今天我带来了《弟子规》中一段关于子女和父母关系的内容,我们首先一起来听一听。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3.解释古文意思(学生先自己说,教师再总结)4.像这样处理家人关系,你赞成吗?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对?有哪些地方你有不同看法?二、不赞成“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原因1.看来同学们对“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不同观点,有时候明明是父母的不对,为什么还要敬听、顺承啊!2.那就先请你们说说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有哪些矛盾?3.看来矛盾还真不少啊,我看主要集中在父母总把自己当作孩子,又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不仅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还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不信任自己;自己呢又觉得父母特别落伍,没用共同语言……三、引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式沟通1.那么多矛盾,该怎么办呢?2.其实我们和父母有了矛盾,认为父母有些不对的地方,或者我们自己有什么困惑,都可以和父母沟通。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基于一年级上册“我爱我家”单元、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的,在五年级上册“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的第二篇。
在本单元中,第一课《家庭万花筒》主要讲述家庭模式的变迁,理解家庭式社会的细胞;第三课《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主要讲述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
第二课《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材由“家庭关系的变化”、“遇到问题是否向父母倾诉”、“心理测试”、“与父母的矛盾”、“沟通金点子”、“知音信箱”、“父母的话这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沟通,珍爱家庭,使家庭生活更幸福。
【学情分析】从五年级学生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与父母沟通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交友、参加培训班这些方面。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突显,喜欢不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其次,孩子没有珍爱家庭的意识,也许是人生经历尚浅。
但是,我也在问卷中发现孩子对父母的爱体会较深,可见前几个单元的教学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痕迹。
部分学生遇到烦恼不向父母倾诉,但原因并不是说父母不善解人意,而是说:“我长大了,要靠自己。
”、“不给父母带来麻烦”、“不想因自己的一点小事让父母担心”。
这项问卷结果有些令人意外,同时又很令人感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
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快乐分享"和"苦恼倾诉"等活动,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的改善亲子关系。
2父母-我特殊的朋友(建议2~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3.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
4.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
5.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难点: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与父母沟通成功或沟通失败的案例。
【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1.教师出示两只手,各写着“民主”和“平等”。
2.教师提示:“民主”和“平等”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牢牢记着民主和平等,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幸福快乐。
这就是现代社会新型的家庭关系。
3.全班分析:传统家庭关系和现代家庭关系的不同。
二、了解分析,学习沟通1.教师引出提问:在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有了苦闷、烦恼时,你会向父母倾诉吗?为什么?2.教师统计教科书中的三种情况,综合归纳原因:学生会向父母倾诉可能是对父母比较了解,知道父母在某些方面能帮助自己,对父母有信任感:而不会向父母倾诉的原因可能是觉得父母总是不理解自己,从父母那儿不能得到帮助。
三、调查问卷,寻找原因1.学生填写问卷,老师引导体会:与父母做朋友首先要愿意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还要乐意与父母交谈,进而读懂父母的这份爱。
2.教师:问题里所罗列的虽然只是一些生活的细节,但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最能看出你对父母的态度。
除了关心父母,当子女的还得做个有心人,只有做细心、深入的了解,才能得知父母的情况。
你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途径去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父母,看看父母还需要些什么帮助,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如果能这样想、这样做,就已经基本具备了和父母做朋友的条件和基础。
3.学生给自已做一个测试评价。
第2课时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学生想一想,自己平时抱怨父母较多的原因有哪些,写在小纸条上。
五年制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册(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介休实验小学王晓兰一、感受父母1、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我们十几年的成长中谁付出的最多?(是父母)是的,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无私的关心、照顾着我们,请大家回忆一下父母所做的哪件事情让你最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2、在你的心中父母除了是家长,还是什么角色?(生:朋友、大山、指南针。
)解读课题中的“特别”。
3、师:父母的爱最真诚,最伟大。
读一读课本第2页的小诗《倾诉的声音》,再次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二、了解父母师:父母对于我们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学习等各方面都非常的了解,那我们对父母是否了解呢?我们来测试一下:(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小测试“,老师还可以加一些测试内容,比如:父母的年龄、生日等)三、信任父母师: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越来越民主、平等。
父母对孩子来说,不仅是长辈,更是特别的朋友。
当你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有了苦闷和烦恼时,你会向父母倾诉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结合实际事例)四、理解父母1、师:不同时代的人,生活经历不同,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就会存在差异。
我们一起来看书中的这些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小组学习课本12—13页内容)2、小组交流好主意。
3、你在生活中和父母产生过摩查吗?你是怎么解决的?4、师生一起小结与父母增进了解、沟通的好方法。
师: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父母应理解我们,我们也应理解父母。
只有互相信任,才能与父母达成共识,才能和父母成为朋友。
五、和父母对话师:通过学习本课,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
同学们想不想听听父母的话,(读一读课本14页《父母的能与不能》)2005年9月说明:本课两课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材分析:《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第二课。
这篇课文属于“我与家庭”题材的内容。
本课是基于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到了五年级,家庭的内容逐步深化。
在前几个单元中,学生主要的角色是偏被动型的,体验、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并进行一定的感恩行动。
而本册,更强调步入高年级的学生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鼓励他们以家庭主人的身份积极参加家庭建设,争做文明家庭,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这篇课文由“家庭关系的变化”、“遇到问题是否向父母倾诉”、“心理测试”、“与父母的矛盾”等部分组成。
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沟通,珍爱家庭。
学情分析: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与父母沟通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交友、参加培训班这些方面。
而到了五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突显,喜欢不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其次,孩子没有珍爱家庭的意识,也许是人生经历尚浅。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马上就要步入青春期,如不好好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到了青春期,矛盾便会深化,给家庭带来不和谐的麻烦。
因此,在本册设计跟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用心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家庭关系日趋民主、平等。
2.学习如何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课前调查:跟父母发生过哪些矛盾教学过程一、引出父母是特别的朋友1.同学们,大家好!你们以前见过我么?想认识我么?我也想认识你们,还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么?生:愿意。
2.那我们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生1:我们之间要平起平坐,你不能以老师的身份来压制我们。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庭万花筒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万花筒的概念及作用;•学习家庭万花筒的构成要素;•掌握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2.能力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家庭,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能够无障碍交流、尊重客观存在的差异;•进行家庭建设的实践与实践总结。
3.情感目标•通过家庭万花筒的学习,增强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学会尊重家人,发挥家庭成员应有的作用;•培养善待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家庭万花筒的概念及构成;•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
2.教学难点•学生对家庭万花筒的概念及家庭建设的认识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庭中每个人的特征,以及家庭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和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家庭万花筒。
2.讲解在引出主题后,老师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包括家庭万花筒的概念、构成及作用。
3.示范老师通过演示家庭万花筒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进一步探索家庭的价值。
4.练习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者个人练习,根据教师讲解及示范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构建自己的家庭万花筒。
5.总结学生进行总结巩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6.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尝试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完成关于自己家庭万花筒的构建设计。
四、教师讲解的核心内容1.家庭万花筒的概念家庭万花筒是指从不同维度看待家庭,分析家庭的各个部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理想的建设。
2.家庭万花筒的构成要素家庭万花筒由“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家庭文化”等部分组成。
3.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尽管我们不能改变家庭成员中的任何一个人,但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可以重新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以及如何通过交流发现彼此之间的共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评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是否理解家庭万花筒的概念及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