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
- 格式:ppt
- 大小:487.50 KB
- 文档页数:4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 、B 两类。
1.1 标准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在重复性或复现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测得n 个结果(i = 1,2,… n ),被测量x 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 次独立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i x ∑==ni ix n x 11(1-2-1)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i x x x i i −=)(υ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1)()(21−−=∑=n x xx s ni ii(1-2-2)标准差的上述计算与的分布无关。
所得到的标准差指这个条件下测量列中任一次结果的标准差,可以理解为这个测量列中的测量结果虽各不同,但其标准差相等。
i x )(i x s 算术平均值x 的实验标准偏差:)1()()()(21−−==∑=n n x x nx s x s ni i i (1-2-3)就是测量结果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x u 。
用(1-2-3)式评定不确定度时,测量次数n 应充分多,或者说自由度 足够大,一般认为n 应大于6。
1−=n v 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B 类不确定度的信息来自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检定、检验证书,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 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 m 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
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用电子秒表测得某单摆的振动周期为2.5秒,电子秒表的准确度级别高于10-5,则仪器对应的误差限秒。
但是,由于实验者在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计周期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5105.2−×<ΔB 类不确定度的估算为: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a ,且i X i x ix 落在a x i −至a x i +区间的概率为100%。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50·Industrial Measurement 2011Vol .21No .2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讨论之三十三重复性条件与重复性标准不确定度李慎安(国家质检总局,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TB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183(2011)02-0050-02[收稿日期]2010-12-09[作者简介]李慎安(1926-),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级高工,毕业于同济大学,JJF 1059—1999起草执笔人,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
1测量结果的重复性(repeatability )按JJF 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其定义为: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不像测量准确度一词,未明确指明重复性是个定性概念,还是个定量概念。
对于准确度,国际上至今坚持只是个定性概念,那么,重复性究竟是个定性概念还是个定量的概念,本文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不宜采用:重复性等于多少的定量表述。
原因是这一表达不确切,易误解。
在ISO 中,用于定量说明重复性的参数有两个,其一为重复性标准差s r ,也就是重复性标准不确定度u rep (y )(这个符号是本文按GUM 中符号的一般规则所拟定的,其中,y 为输出量Y 的最佳估计,u 为标准不确定度,即用标准差给出的不确定度,rep 作为重复性的符号)。
其二为重复性限r ,定义为在重复性条件下,任意两个测量结果之差以95%的概率不会超出的极限值。
s r 与r 在一些标准、规范中使用均为很普遍。
本文建议在定量表述时,最好采用s r 或r 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重复性,由于s r 与r 的量纲相同、单位一样,易混淆。
当然也可以按习惯与方便用相对重复性标准差或相对重复性限:s r /y =RSD =u rel ,rep (y )r rel =r /y2重复性条件中的相同观测者相同观测者这一概念,从字面上不是很确切,有某些比较复杂的检测操作,对不同的观测者比较敏感,旁人不好顶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换了另一个观测者,对测量结果以及测量结果的分散性会出现明显的不同。
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的结果不确定度分析目前ELISA法在临床检验中已被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有关ELISA 法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的应用报道很少。
本文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通过对典型例子不确定度的分析和量化,建立了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通过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对检测结果进行完整地表达,避免或降低了出现假阴性结果的风险。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剂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设备为Thermo MK3型酶标读数仪。
依据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进行检测。
1.2 方法在板架上放好酶标板条,每孔加入50 μL待测血清或阴、阳性对照,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
每孔加入酶结合物50 μL,置37℃孵育30 min。
洗板5次后,每孔加显色剂A液、B液各50μL,置37℃孵育15 min。
每孔加入终止液50 μL后,用酶标仪读数,取主波长450 nm,参考波长630 nm读取各孔OD值。
2 结果2.1 被测物数学模型公式:ΔA=S-CO式中:ΔA—结论判定;S—待测血清吸光度值(OD值);CO—临界值(cut-off)=NCx×2.1。
NC—阴性对照OD值;NCx—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为修正系数。
2.2 结果判定当阴性对照OD均值0.05时以实际OD值计算。
ΔA≥0者为HBsAg阳性,ΔA0.05时以实际OD值计算,见表2。
3 讨论3.1 分析和量化不确定度分量3.1.1 临界值CO的不确定度就是阴性对照平均值(NCx)的不确定度,NCx的不确定度主要由2个分量组成,即:由系统效应引起的阴性对照OD值NC的不确定度和由重复性试验(只有当阴性对照OD值NC大于0.05时)中随机效应rep引起的不确定度。
阴性对照NC代表的是阴性对照在某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根据朗伯一比耳定律,吸光度值与吸光系数(a或ε)、液层厚度(b)和阴性样液浓度(C0)成正比,对于某一特定的显色反应来说,吸光系数是个常数。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虽已颁布实施多年,但多年来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对涉及的测量误差、测量准确度、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概念仍存在模糊认识。
本文对这些常用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不确定度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研究和讨论。
一、关于测量误差1.误差定义: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真值。
显然,误差是一个确定的值,是客观存在的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但由于真值不能确定,故误差无法准确知道。
我们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是约定真值,得到的误差也只是个近似值。
从误差定义中可知,误差只与测量结果有关,而与测量程序、测量原理、测量条件无关。
对同一被测量,不论采用哪种程序或方法,只要得出相同的测量结果,其误差必然相同。
误差的分量按其性质可划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其合成为代数和,故具有一个符号,或正或负,误差绝不可能出现正负号(±)。
2.以上分析可知,误差与不确定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确定度是说明分散性的一个参数,是人们经过分析和评定得到的,与人们的认识程度有关。
如果测量结果非常接近真值,也就是说其误差很小,但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评定得到的不确定度可能较大;还有可能测量误差实际上较大,由于分析估计不足给出的不确定度却偏小。
同一被测量无论测量程序、测量条件如何,只要测量结果相同,则误差就相同。
不同的测量结果却可能有相同的不确定度。
例如:被测量m重复条件下测量次数n=5,得到这5个测量结果中,任意结果(mi)的重复性标准差相同。
不确定度恒为正,不存在符号问题,同时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分为A类与B类。
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
不确定度分量的合成为方和根。
3.最大允许误差通常也称为允差,它是技术规范、规程中规定的测量仪器允许误差的极限值,是制造厂对某种测量仪器所规定的示值误差的允许范围,而不是某一台仪器实际存在的误差。
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可在仪器说明书中查到,用数值表示时也具有正负号(±)。
通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一般方法【摘要】在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检定后,要出具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对某个被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后,要给出测量结果,按照iso/iec导则25.45的规定应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是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确定被测量与其它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列出不确定度分量清单,最终确定被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不确定度自由度相关系数一.引言近年来,国内计量学研究取得一些新进展,名词术语和不确定度表示趋向国际校准和测试实验室接受权威的认可机构认可,成为国内同行的资格与能力合格评定手段,测量保证在质量体系中的要素地位和质量保证中的支撑性地位被世界公认。
这些方面的新进展都体现在相关的国际标准中,也体现在颁布的国家军用标准中,为贯彻国军标,为使计量工作与国际接轨,计量工作中不确定度评定是计量工作中的新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二.评定步骤为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或提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报告,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概述2.建立数学模型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包括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6.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三.如何建立数学模型1.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建立数学模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其它量(输入量)(x1,x2…x n)之间的函数关系:x= (x1,x2…x n)。
输入量通常是一些直接可测的量,物理量或其它量(如修正值)。
由x1,x2…xn的最佳值,可得到y的最佳值y,则y=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的各个量的含义。
2.测量结果y的不确定度将取决于输入量x1,x2…x n的不确定度及其传播率。
应周全地找出这些输入量的不确定度来源,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方法,被测量等方面全面考虑,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评定y的不确定度之前,为确定y的最佳值,应将所有修正量加入测得值,并将所有测量异常值剔除。
测量不确定度理解与应用(二)极差法和贝塞尔法之间的比较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定义为:“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介绍了两种A类评定的方法,贝塞尔法和极差法。
1.贝塞尔法当在重复性或复现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n次独立观测。
若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为x1,x2,……,xn,n次测量的平均值为。
于是用贝塞尔公式可以求出单次测量结果xi的实验方差s2(xi)和实验标准差s(xi)。
2.极差法当在重复性或复现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n次独立观测。
若n个测量结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为R(称为极差),在可以估计X接近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s(xiv)可近似地表示为:s(xi)=R/C=u(xi)式中系数C为极差系数。
极差系数之值与测量次数n的大小有关。
表1给出极差法的极差系数和自由度与测量次数的关系。
既然随机变量X的标准偏差可以用两种方法得到,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两种方法孰优孰劣的问题。
无疑,极差法具有计算简单的优点。
但在计算机应用已经十分普及的今天,用贝塞尔公式计算也已变得相当容易。
因此关键问题还在于用何种方法估算得到的不确定度更为准确。
表面上看来,用贝塞尔公式进行计算时使用了全部n个测量结果,而极差法只用了一个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其余数据均弃之不用,因此用贝塞尔法得到的实验标准差应该比极差法更为可靠。
比较两种方法的自由度也可以看出,极差法的自由度比贝塞尔法小(贝塞尔法的自由度为n-1,而极差法的自由度<n-1)。
于是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贝塞尔法比极差法更为可靠。
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定义,用标准偏差表示的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计算的是标准偏差σ,而不是实验标准差s。
但标准偏差是一个总体参数,也就是说,要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才能得到。
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用样本参数来代替总体参数,即用实验标准差s来作为标准偏差σ的估计量。
25mlA级单标线容量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25ml A级单标线容量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概述1.1采用评定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2被测量的对象:25ml A级单标线容量瓶量器最大允许误差:±0.03 ml 1.3采用标准器具:电子天平:200g/0.1mg,最大允许误差为±0.0005 g温度计:分度值0.1℃1.4测量方法依据: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1.5测量方法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用电子天平称出被测量器内纯化水的质量,乘以测量温度下的修正值,即得到20℃时的实际容量,重复测量两次,两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被测量器20℃时实际容量。
二、评定模型2.1数学模型V=m·k式中:V----被测容器的实际容量;m----被测容器内纯化水的质量值;k-----测量温度下的修正值; 2.2方差u2=(∂V ∕ ∂ m)2·u(m)2 +(∂V ∕ ∂ k)2·u(k)2 2uc=c12·u(m)2 + c12·u(k)22.3灵敏系数c1=∂V ∕ ∂ m=k;c2=∂V ∕ ∂ k=m 三、不确浓度来源分析⑴输入量m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
该项不确定度主要由被测量器内纯化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性引起是标准不确定度u(m1)和电子天平的最大允许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2)组成。
⑵输入量k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
该项不确定度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1)和空气密度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2)组成。
四、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4.1输入量m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4.1.1被测量器内纯化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1)的评定被测量器内纯化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性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本实验在22℃时,选取一个25ml(A级)的单标线容量瓶,用200g/0.1mg电子天平测量被测量器内纯化水测量值,连续测量10次,具体结果见下表:单次试验标准差:s(m)=0.004934g实际测量情况,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2次,以该两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以得到:u(m1)= s(m)/2=0.004934/2=0.0034 g4.1.2电子天平允许最大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2)的评定20 ml(A级)的单标线容量瓶采用200g/0.1mg电子天平测量,其标准不确定度u(m2)可根据电子天平最大允许误差,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参考JJF 1059-1999及其宣贯教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宣贯教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组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4.第一版)1 概述通过实际测量获得被测量的测量数据后,通常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整理,有时还要将数据归纳成相应的表示式或绘制成表格、曲线等等,亦即要进行数据处理,然后给出测量结果。
给出测量结果的同时,必须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和单位。
测量不确定度表明了测量结果的质量,质量愈高不确定度愈小,测量结果的使用价值愈高;质量愈差不确定度愈大,使用价值愈低。
在计量测试工作中,不知道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不具备使用价值。
从市场经济价值观点来审视测量运作,提供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活动无疑是一个高增值过程。
例如,一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其芯片价值为1元,封装之后增值到10元,对其性能和技术指标进行测试之后,将至少增值到100元。
又例如,Weinschel Engineering Model 1100 系列功率传递标准,如果校准因子由.公司提供,其售价大约为$7,000~$10,000。
如果用户希望获得更小测量不确定度的校准因子,公司声称,可以由NIST校准提供校准因子数值,但每个频率点增加售价$1,000。
过去人们评定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或质量是以误差理论为依据。
测量误差定义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
1960年代开始提出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随后,不确定度这个术语逐渐在测量领域内被广泛应用,但表述方法各不相同。
为了统一表述方法,1970~19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计量院经过广泛征求计量专家学者的意见和长期反复的讨论,在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INC-1(1980)、CI-1981和CI-1986建议书的基础上,于1993年以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BIPM(国际计量局)、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IUPAC(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P(国际理论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和IFCC(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7个国际组织的名义正式由ISO出版发行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1995年又作了修订和重印(Guide to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Corrected and Reprinted,1955,ISO)。
皮托管风速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 王晓蕾 沈建华 张玉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总装备部第三十一试验训练基地)摘 要 本文根据JJG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给出了皮托管配合数字式压敏微差压计进行风洞内风速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方法。
关键词 皮托管 风洞风速测量 不确定度 在进行气象仪器的检定时,首先要建立检定装置,轻便风速表检定装置的标准器由二等标准皮托静压管和JY-380数字微差压计组成,配套检定设备为EDE14型风洞。
整个装置所复现的风速标准量值的不确定度包括由二等标准皮托静压管和JY-380数字微差压计组成的标准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风洞内气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所引起不确定度。
本文将讨论标准器间接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方法。
一、误差传递模型风速测量结果是通过间接测量得到的,皮托管、微差压计及温度、湿度和气压仪表的测量准确度都影响风速测量的不确定度。
因此,需建立不确定度传播的数学模型才能对皮托管配合微差压计的风速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根据G JB1758《军用气象仪器检定方法》,有:v=1.2871013.25288.15Δpψξ×(273.15+t)p-0.378re w(1)式中,v为实际风速,m/s;Δp为二等标准硅压阻式数字微差压计的示值,Pa;ψ为微压计系数;ξ为标准皮托静压管系数;t为气流的温度(℃);p为大气压力(hPa);r为相对湿度(%RH);e w为饱和水汽压(hPa)。
式中水汽修正项0.378re w较小,微压计系数ψ的影响可认为已包含在数字微差压计的仪器误差内,则实测风速的表达式可简化为:v=1.2871013.25288.15Δpξ×(273.15+t)p(2)这一函数形式属于如下函数通式:Y=f(X1,X2,…,X N)=cX P11X P22…X PN N则Y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u(Y)=∑N1P2i u2(x i)1/2(3)因此,风速v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的度为:u(v)=[(12)2u2(Δp)+(12)2u2(ξ)+(12)2u2(273.15+t)+(-12)2u2(p)]12=12[u2(Δp)+u2(ξ)+u2(273.15+t)+u2(p)]12式中:u(v)为实测风速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Δp)为数字微差压计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ξ)为标准皮托静压管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t)为温度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p)为气压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地中衡测量不确定度评定0 引言计量器具或测量设备所提供的测量数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在国际上正在走向统一,本文按照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对地中衡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与评定。
1 测量要求1)测量依据JJG539-1997《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
2)环境条件大气压力86 kPa ~106kPa,温度29℃,相对湿度35%R.H。
3)测量标准20kg的m1级砝码,共计1500块。
根据《砝码检定规程》中给出的20kg的m1级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为±1 g。
4)被测对象地中衡,最大秤量:标Max=30,t检定分度值e=10kg,准确度等级为Ⅲ级。
最大允许误差±1.5e,即±15 kg。
出厂编号为: 2166。
5)测量方法通过用标准砝码直接加载、卸载的方式,测量示值与标准砝码之差。
2 数学模型式中,E为地中衡的示值误差;P为地中衡化整前的示值;m为标准砝码;△Ed为数字示值分辨力引入的读数误差。
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影响地中衡的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地中衡测量重复性、地中衡数字示值分辨力、标准砝码和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只要在参考条件下,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试验,可以认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不考虑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影响。
3. 1 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地中衡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属A类评定标准不确定度,通过计算可得到。
在15t 秤量点和30t秤量点进行重复性试验,两个秤量点各进行3次连续测量,选择两个秤量点标准偏差较大的一个,作为重复性试验的实验标准差。
其测量列为p1=29993 kg,p2=29993kg,p3=29994 kg,平均值为:由于测量次数是3次,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的实验标准差自由度太小,置信概率和另外两个B类评定的不确定度的置信概率相差太大,为此,u1应乘一个修正因子1. 32,即u1=0. 442 kg3. 2 地中衡数字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μ2按照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数字指示化整误差来源于指示装置的分度值,其分布估计为均匀分布,分布区间的半宽度应为δx/2,则有:地中衡分度值为10 kg,则地中衡显示器数字示值分辨力带入的标准不确定度:3. 3 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属B类标准不确定度。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修订编写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国家计量技术法规计划项目的安排,2010年由计量司组织成立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起草小组,承担《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规范修订的必要性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颁布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全国范围内使用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尤其是在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建立、计量技术法规的制定、计量校准证书/报告的发布和量值的国际比对等方面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使我国计量领域对测量结果的表述与国际接轨,对科学技术交流、商贸交易、计量证书互认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和规范化表示标志着我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水平。
因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量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正式颁布了ISO/IEC导则98-3 2008(GUM)及其一系列补充标准,例如对原有规范不适用的情况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概率分布的传播,使不确定度的应用更加深化。
国际计量学术语也相应提出了许多关于不确定度的新术语,例如:定义的不确定度,仪器的不确定度,目标不确定度等。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为了总结十年来的经验和进一步规范和推广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使得JJF1059-1999的修订工作迫在眉睫。
三、规范修订过程2010年3月,起草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就修订原则进行了讨论。
确定本次修订将JJF1059分为三个部分,、JJF1059.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2 《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JJF1059.3 《测量不确定度在合格评定中的使用原则》针对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工。
决定JJF1059.1在修订前先征求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省级计量院、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相关的专家对修订的建议,并决定于6月初提交修订和制订的草案稿。
药品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摘要:药品安全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检测和质量控制也尤为重要。
测量不确定度是评估药物试验和试验结果可靠性的最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试验和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本文中,解释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含义,检测单位明确了质量控制的难点和优化方向,对药物进行了检测,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水平。
并分析了其具体应用测试中的测量不确定度。
关键词:药检;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方法1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所谓测量不确定度,就是对特定物质进行完整的系统研究和实验证明的详细测量,并采用误差修正方法来弥补传统测试方法的诸多不足,对目前产生积极影响。
实验操作。
顾名思义,测量不确定度是一种通过测量特定内容的数值变化来反馈当前结果准确性的技术手段,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数值基组。
各种参数共同作用,才能确定最终的结果。
理论上,检验水平和技术手段应该在技术上同步。
一个系统的可靠性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情况来判断的,并根据去中心化性质的变化性质进行优化。
另外,每次执行基本检测任务时,都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和数值,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一定的算法进行验证。
对此,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测量值的准确性,通过多种影响因素证明了当前数据采集系统的可靠性,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参考数据。
但注意的是,测量不确定度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直接表示当前测量结果是否接近真实值。
为了使该值尽可能准确,执行以下操作:重复多次实验以确定数值是否稳定。
此外,当开展药物检测业务时,集中精力收集所有可能影响的价值观准确性的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误差校核和分析过程中,是通过实验分析不确定度等方法进行的。
2测量不确定度的重要性我国制药行业普遍认为,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是对结果相关参数的采集和测量以及对被测药物数值的合理评价增加。
因此,测量不确定度是完整的。
数据分析过程可用于评估药物的质量,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其性价比和可靠性。
钢卷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概述1.1评定依据 :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计量技术规范。
1.2引用标准 :JJG4-1999 《钢直尺检定规程》。
1.3环境条件 : 温度 20± 5℃;湿度≤ 85% RH。
1.4测量标准 : 标准线纹测长仪 , 其各点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 0.05mm 。
1.5被测对象 : 钢卷尺 ( Ⅰ级之 1000mm 钢卷尺 , 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2mm ) 。
1.6测量方法 : 钢卷尺测量时 , 将钢卷尺放置在标准线纹测长仪的检定台上( 钢卷尺应与检定台的两长边平行 ), 并使标准线纹测长仪的测试刻线对准钢卷尺的零位, 然后直接从标准线纹测长仪上读出被测钢卷尺的示值误差。
1.7 评定结果的使用: 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 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2.数学模型式中 :L钢卷尺的示值误差;e1000mm 钢直尺在标准线纹测长仪上对应的偏差读数值;3.输入量 e 的标准不确定度u( e)的评定3.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 e1 ) 的评定(采用 A 类方法进行评定)对一长度为 1000mm 的钢卷尺进行连续重复测量10 次 , 得到测量列见“表0-1 ”表 0-1单次测量值序号12345678910 ( n )示值1000.051000.121000.101000.101000.021000.051000.131000.021000.151000.05 (mm )算术平均值 :单次实验标准差 :任意选取 3 把长度为 1000mm 钢卷尺 , 每把钢卷尺分别用标准线纹测长仪各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10次 , 共得 3 组测量列 , 每次测量列分别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单次实验标准差, 见“表 0-2 ”表0-2 3组实验标准差计算结果钢直尺示值实验标准差 S j合并样本标准差:则可得到 :u( e1) s p0.045mm; v( e1 ) 3 (10 1) 27为了保证本次不确定度评定的可靠性, 参考 JJG4-1999 《钢卷尺检定规程》与JJG 71-2005 《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检定规程》 , 决定标准线纹测长仪的示值误差等值采用长度为1000mm 三等金属线纹尺各点的最大允许误差 , 即 : 标准线纹测长仪的示值误差为0.0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