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白细胞介素2医学免疫学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14
il-2原始碱基序列-回复DNA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
它由四种不同的碱基组成,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DNA的精确定序对于许多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
IL2(Interleukin-2,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免疫系统内产生的蛋白质,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IL2原始碱基序列为主题,逐步解释和探讨相关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两条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互连接在一起。
DNA 的碱基序列决定了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合成方式,即遗传物质的编码。
每个碱基可以与另一种碱基形成互补配对,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连接,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连接。
IL2序列是由一系列的碱基组成的,其中包括了A、G、T和C。
这个序列是不同生物体中IL2基因的一个特定部分,它被称为IL2原始碱基序列。
这个序列的特点和变异对于研究生物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IL2基因和其序列的功能。
IL2是一种细胞因子,它参与了免疫系统中调节和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的过程。
IL2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T细胞并促进它们的增殖和分化。
IL2的产生和释放在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L2的基因含有多个区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是编码IL2蛋白质的外显子序列。
外显子是基因中的一个片段,它会被转录成RNA,并最终翻译成蛋白质。
IL2的外显子与其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对IL2基因外显子序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IL2的产生和调控机制,以及它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IL2外显子序列的研究通常涉及到对DNA样本的测序分析。
测序是一种用于确定DNA序列的实验技术。
通过将DNA样本分离成单链,然后使用特定的引物和酶来复制和扩增特定的片段,最后通过测序仪器可以获得DNA序列的信息。
这样的测序分析可以揭示IL2序列中的变异和突变,进一步了解其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第一篇医学免疫学一、填空题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备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害、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
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说明1.免疫三、问答题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要紧研究内容包括哪些?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免疫防备,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过强,免疫监视3.自己,非己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5.微生物学二、名词说明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1.基础免疫学的要紧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
(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1)免疫防备: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爱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功能专门有两种情形:免疫防备功能过强显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备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坚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固的一种生理机能。
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害、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爱护。
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爱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连续性感染。
il-2原始碱基序列-回复【il2原始碱基序列】是一段基因序列,它编码了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简称IL-2)。
IL-2是一种在免疫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够调节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以及促进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
了解并研究il2原始碱基序列对我们深入理解IL-2的功能与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il2原始碱基序列由一系列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胸腺嘧啶等)组成,它们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
在DNA中,这些碱基序列以A、T、C、G四种字母表示,这是因为碱基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以及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间有特定的配对规则。
对于il2原始碱基序列的准确理解是深入研究IL-2以及相关免疫调节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DNA测序技术的突破,使我们能够通过实验室研究,准确地获取il2原始碱基序列的信息。
在过去,科学家们通过克隆等方法获得目标序列,而现在,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几百到几千万个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il2原始碱基序列的解读需要依托于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
首先,科学家借助计算机算法对il2原始碱基序列进行分析,包括序列的长度、碱基的组成以及可能存在的突变等。
然后,科学家利用这些结果,通过与已知的基因库进行比对,找到与之相似的序列,推导出il2原始碱基序列的具体功能和调控机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il2原始碱基序列中存在许多与生物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元件,如启动子、编码区、剪切位点等。
启动子是一段DNA序列,可以作为启动基因转录的信号,从而产生特定蛋白质。
编码区则包含了具有功能和结构的基因信息,根据序列的含义转码成具体的蛋白质。
此外,剪切位点是基因表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剪切和重新排列RNA分子上的外显子和内含子,使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与结构发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il2原始碱基序列中的点突变或插入/缺失等错误可能对蛋白质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白细胞介素-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TCGF;IL2)刘璇璇制药1403 1160214309一、简单介绍白细胞介素-2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
它是由多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作用,能刺激已被特异性抗原或致丝裂因数启动的T细胞增殖;能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激活巨噬细胞。
可用于临床研究和肿瘤治疗。
类型:糖蛋白;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名词领域:免疫学它的一般性质为: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
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
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
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
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生产工艺材料和方法1.制备粗制IL2无菌采血,肝素抗凝,用RPMI1640按1∶1将血液稀释,然后重层于菲可液面上,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洗2次,按1~3×10细胞/ml浓度加入10%胎牛血清RPMI1640,注入一装有磁棒的大瓶中,置37℃搅拌培养4天,取出,分装于50ml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液,将细胞悬浮于1%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使细胞浓度为106细胞/ml。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XXX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NK1.1*T细胞、B1-B细胞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和分化成为效应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构造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XXX-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火泌IL-4、6、10等细胞因1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及应用摘要: 白细胞介素-2是淋巴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
白细胞介素-2除了能在体外维持T淋巴细胞长期增殖与分化外, 还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能力, 以及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 LAK)产生等重要生物学作用。
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2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 免疫;前言:1976年, Morgan D A 等在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白细胞介素-2, 因其可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 故被称为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 TCGF), 1979年在日内瓦免疫学会上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
1979 年 , Wastson 首次获得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 1983年Tan iguchi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白细胞介素-2 cDNA。
自此之后, 大鼠、猪、牛等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基因相继被克隆, 迄今为止至少已克隆了30 多种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 基因。
白细胞介素-2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现在就白细胞介素-2的组织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
1 白细胞介素-2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 主要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质量为15.5 ku。
静息的T淋巴细胞既不能合成也不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 但在适当的抗原和共刺激因子联合刺激或暴露多克隆配基情况下可诱导这两种功能。
在体内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活化的T型辅助淋巴(Thi)细胞分泌, 等电点( PI) 为6.5~8.0, 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 Cys ) , 分别位于第 58,105, 125 位。
因此, 翻译后修饰还包括Thr位点的糖基化和在第58位与第105位残基形成二硫键。
二硫键对其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hr糖基化对于其活性没有影响, 因此重组的白细胞介素-2通常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者丙氨酸, 这样就有利于重组蛋白产生正确的二硫键。
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吕锦环;李登清
【期刊名称】《实用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6()6
【摘要】在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调控防御机制中,白细胞介素-2(IL-2)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肝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受体(IL-2R)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以及了解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的发展,IL-2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
【总页数】3页(P1666-1668)
【关键词】IL-2;IL-2R;肝癌;相关性
【作者】吕锦环;李登清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 [J], 陈垦;汤斌
2.白细胞介素-6受体、白细胞介素-27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 张俊峰;张琳;苏绍红
3.白细胞介素-1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与多发性硬化病的相关性研究 [J], 董帅; 张超; 王广生; 杨立军; 高向东
4.血清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对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J], 董文渊;楼方;舒秀兰;李松杨;何国倩;李永兵
5.白细胞介素-1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与多发性硬化病的相关性研究 [J], 孙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A. 白细胞介素B. 肿瘤坏死因子C. 前列腺素D. 干扰素2. 免疫球蛋白M(IgM)主要在哪种免疫反应中起作用?A. 初次免疫反应B. 二次免疫反应C. 免疫记忆D. 免疫耐受3. 下列哪种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A. B细胞B. T细胞C. 巨噬细胞D. 自然杀伤细胞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 补体结合试验B. 抗核抗体试验C. 凝集试验D. 沉淀试验5. 下列哪种分子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一部分?A. CD4B. CD8C. HLAD. IgG6. 下列哪种方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7.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T辅助细胞1(Th1)产生?A. 白细胞介素-4(IL-4)B. 白细胞介素-10(IL-10)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活性?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9. 下列哪种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A. B细胞B. T细胞C. NK细胞D. 巨噬细胞1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11.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T辅助细胞2(Th2)产生?A. 白细胞介素-2(IL-2)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13. 下列哪种细胞是B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巨噬细胞1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15.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6.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17. 下列哪种细胞是T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巨噬细胞1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19.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2(IL-2)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21. 下列哪种细胞是巨噬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巨噬细胞2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23.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T辅助细胞17(Th17)产生?A. 白细胞介素-17(IL-17)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25. 下列哪种细胞是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NKT细胞D. 巨噬细胞26.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27.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树突状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29. 下列哪种细胞是树突状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树突状细胞3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31.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B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6(IL-6)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33. 下列哪种细胞是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Treg细胞D. 巨噬细胞3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35.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6.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37. 下列哪种细胞是肥大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肥大细胞3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39.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5(IL-5)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41. 下列哪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嗜酸性粒细胞4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43.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45. 下列哪种细胞是嗜碱性粒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46.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47.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49. 下列哪种细胞是中性粒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中性粒细胞5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51.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1(IL-1)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53. 下列哪种细胞是单核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单核细胞54.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55.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2(IL-2)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6.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57. 下列哪种细胞是淋巴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淋巴细胞58.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原?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59.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浆细胞产生?A. 白细胞介素-6(IL-6)B. 白细胞介素-4(IL-4)C. 干扰素-γ(IFN-γ)D.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0.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A. 补体结合试验B. 凝集试验C. 沉淀试验D. 免疫荧光试验61. 下列哪种细胞是浆细胞?A. CD4+ T细胞B. CD8+ T细胞C. B细胞D. 浆细胞62. 下列哪种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 聚合酶链反应(PCR)C. 凝血试验D. 血细胞计数答案1. C2. A3. C4. B5. C6. A7. C8. A9. C10. A11. B12. D13. C14. A15. A16. A17. A18. A19. C20. D21. D22. A23. A24. A25. C26. A27. A28. D29. D30. A31. A32. A33. C34. A35. A36. D37. D38. A39. A40. A41. D42. A43. A44. D45. D46. A47. A48. A49. D50. A51. A52. D53. D54. A55. A56. A57. D58. A59. A60. D61. D62. A。
[模拟]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11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关于IL一2的生物学效应,错误的是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B.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生、分化C.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D.抑制THl细胞分泌IFN-YE.诱导LAK细胞形成参考答案:DIL一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具有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生、分化,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诱导LAK细胞形成等功能。
IL一2还能促进Th细胞分泌IFN一γ,增加其表达IL一2R+亚基等。
故选D。
第2题: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A.IL一1 B.IL一2 C.IL一4 D.IL一5 E.IL-10参考答案:A考点: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IL一1、IL 一6、TNF一α和IL一18等,其中最主要的是IL一1。
IL一1以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巨噬细胞自身,诱导其上调MHC一Ⅱ、各种黏附分子以及IFN一γ受体的表达水平。
故选A。
第3题:产生IL一2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C.T淋巴细胞D.B细胞 E.嗜酸粒细胞参考答案:白介素2(IL一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IL一2主要由CD4<sup>+</sup>和CD8<sup>+</sup>T细胞产生,巨噬细胞、肥大细胞、B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均不能产生IL一2,故选C。
第4题:可促进IgE生成的细胞因子A.IL一2 B.IFN一Y C.IL一6 D.G-CSF E.IL一10参考答案:考点: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IL一4是一类IgE类别转换因子。
第三章抗体四、简答题1、试述 Ig 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 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 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② ADCC 作用;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
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2.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2)IgM 的半衰期为 5 天,很短。
由于 IgM 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1)羊抗人 IgG 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2)羊抗人 IgG 同种异型抗体(3)羊抗人 IgG 独特型抗体4.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由一个 B 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
mAb 的特点:(1)结构均一,一种 m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 纯度高,效价高。
(3)mAb 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四章补体系统二.填空题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经典途径、 MBL 途径、旁路途经三条途径。
3.补体系统由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大部分组成。
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免疫耐受。
4.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5.免疫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6.免疫: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处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
4.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液和黏液。
5.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6.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7.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8.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免疫原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与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因子名词解释一、引言免疫因子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防御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以及抗寄生虫等多种生物活性。
这些免疫因子在体内起着关键的防御作用,帮助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
本文将对免疫因子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进行详细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生物学领域。
二、免疫因子的基本概念免疫因子是免疫系统中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以及抗寄生虫等多种生物活性。
这些免疫因子在体内起着关键的防御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根据其来源和功能,免疫因子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三、免疫因子的分类1.干扰素(Interferon, IFN):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或某些非病毒性质物质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干扰素可分为α干扰素(IFN-α)、β干扰素(IFN-β)和γ干扰素(IFN-γ)。
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是诱导靶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能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因子,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种类繁多,如IL-1、IL-2、IL-3等,它们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分化、激活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等生物学功能。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
根据其来源和功能,肿瘤坏死因子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类型。
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TNF-β则是由T淋巴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参与机体内造血过程调控的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