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2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篇一: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二:河北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新课标大联考(一)语文试题】ass=txt>语文试题(一)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九日》赏析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诗鉴赏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客居异乡,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重阳秋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显见于字里行间了。
颔联诗笔陡转。
重九饮酒赏菊,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因此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似乎有些任性,反而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自飘泊异地,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如雨下。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引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与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
原来诗人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而是因为乡愁撩人啊!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感伤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抒发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这首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触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显性情。
九日蓝田崔氏庄阅读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
《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③玉山:即蓝田山。
14、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
参考答案:
14、①怀才不遇,晚境凄凉。
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
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
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
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
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每条2分,有道理即可)
15、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
试析杜甫《九日》诗中的竹叶作者:王勤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江苏省姜堰中学(225500)王勤[摘要]杜甫的《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讲述了杜甫重阳登高的感慨,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的这样一首诗歌。
其中的“竹叶”应注解为竹叶曲。
[关键词]杜甫;九日;竹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4003101鉴赏题:杜甫《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竹叶,即竹叶青酒。
根据前两联,回答诗人当时的处境怎样。
答: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
上题注解和括号中的内容让我疑窦重生。
首联既然说“独酌杯中酒”,为什么颔联接着说“竹叶青酒跟我无缘分了”呢?答案更玄,“因病不能多饮酒”,明明与“既无分”相左。
查《唐诗鉴赏辞典》,解释如下: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此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原来注解和答案就是脱胎于此。
但我的疑惑仍没有得到解决。
“竹叶”代指“竹叶青酒”在情理上似乎很说得通。
首先,重阳节在秋天,诗人自然不会去赏竹。
其次,竹叶青酒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有“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骆宾王有“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可见,竹叶青酒在唐朝的名气之大,流传之广。
杜甫在此以“竹叶”代指“竹叶青酒”,非常自然。
在诗里却说不通:“既”表明戒酒有一段时间了。
那登台前后这短暂的时间应该配不起“既”这个词吧。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①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
②强:勉强。
③倩:请。
④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⑤玉山:即蓝田山。
⑥茱萸:草名。
古时重阳节,家家户户都要饮茱萸酒。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1分)重阳15.(3分)A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
情感复杂而多变。
【赏析】: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本诗首联就用对仗,读来十分婉转。
“老去”停顿,“悲秋”停顿,“强自宽”又停顿;“兴来”停顿,“今日”停顿,“尽君欢”又停顿。
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描山绘水,气象峥嵘,尽显大师风范。
寥寥数语,既点出深秋的时令,又给人以高危冷峻之感。
诗句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笔力挺峻,实在令人叹服。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低头思索人生诸事,感觉山水无恙,而人事却难以预料,自己现在已经是头发稀疏的老人了,还能在人世间存活多久呢?于是他趁着酒醉时,把茱萸仔细端详,期待明年再来相会。
上句一问,含有悲天悯人之意;而下句的“醉看”,则鲜明地刻画出诗人醉眼蒙眬的情态。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
《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③玉山:即蓝田山。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题目14、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答案14、①怀才不遇,晚境凄凉。
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
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
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
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
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每条2分,有道理即可)15、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
③烘托(借景抒情):以开阔萧瑟、气象峥嵘之景烘托内心的豪壮、感奋。
④设问: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
⑤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任选三条作答,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5分。
其他有道理亦可)《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鉴赏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杜甫《九日》全诗赏析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以下是有关九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日原文及赏析1原文: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翻译: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赏析: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
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
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
不料一阵风来,竟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
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
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
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
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九日原文及赏析2九日范仲淹〔宋代〕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②竹叶:竹叶青,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流寓西南,重阳节到来,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B.颔联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于是迁怒菊花:“菊花从此不须开”!C.颈联诗人日落时分听到黑猿的啼声,晚秋霜天,白雁南来,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D.此诗语言自然流转,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丝毫不令人感到枯燥。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B,“迁怒”二字表述不当,情感太过浓烈。
诗人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诗人如此表达,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16.①孤寂飘零之感。
首联“重阳独酌”,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②思亲怀乡之情。
颔联中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③伤时忧国的情怀。
尾联中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直接流露。
④贫病交加之痛。
(每点2分,三点共6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吝惜给满分)。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九日杜甫》阅读答案】九日杜甫阅读答案九日杜甫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11 分)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 5 分) 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6 分)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 1 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 1 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 1 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 1 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 5 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1 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1 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 4 分,其中分析 2 分,结论 2 分)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
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 1 分的凄凉 1 分景象。
文森《九日》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理解题目】: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注释
[1]何期:哪里想到。
[2]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4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曰:“语不必深,自然蕴藉。
”结合首尾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
(1分)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
(1分)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1分)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1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亦可)
(2)①本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
(2分)②思乡之情含蓄蕴藉。
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2分) 参考译文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
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
B.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却难掩因年老体衰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
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16.本诗尾联有另一个版本:“明年此会知谁在?再把茱萸仔细看。
”请结合本诗内容,比较这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礼运·大道之行也》中,作者用“▲”四字,勾勒了“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理想关系。
⑵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借“▲,▲”这两句诗,控诉了门阀制度对寒微士人的压制已到了令人敢怒不敢言、徘徊无以进的地步。
⑶杜甫在《蜀相》中,借咏叹诸葛亮“▲”的悲剧结局,感怀自己的身世遭际。
⑷《阿房宫赋》中,作者以“▲,▲?”,对秦朝统治者极力搜刮民脂又肆意挥霍浪费的行径,发出了愤激的质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颔联虽含有一缕年老体衰的伤感、悲凉,但更主要的是表现诗人强作欢颜的豁达乐观。
)16.(6分)①“知谁健”和“知谁在”都包含着对来年能否相聚的担心,但后者的担心更为复杂伤感。
“知谁在”既可理解为担心各自漂泊难以相聚;也可理解为担心生命终结无法相聚。
②“醉把茱萸”突出了今日欢饮尽兴之态;“再把茱萸”强调了对今日欢饮尽兴多有回味不舍,也暗含着对年华老去、命途多舛、欢乐难续的无奈,情感更为悲凉。
(围绕“健”“在”所在的句意分析情感差异,3分;围绕“再”“醉”所在的句意分析情感差异,3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6.(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选自《晋书》,孟嘉是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落帽,形容才子的风雅涵脱才思敏捷。
(1)请结合文本分析颔联用典的妙处。
(2)关于尾联“看”字的理解,杨伦编撰的《杜诗镜铨》中说“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而顾宸在《杜律注解》中解释为“手把茱英,眼看山水”,你党得哪一个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为什么?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7.(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强》)(2),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3)管弦呕哑,。
(杜牧《阿房宫赋》(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7)千磨万击还坚劲,。
(郑變《竹石》)(8)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论语》)三、古诗词鉴赏(11分)6.(1)①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已经年迈,怕帽子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杜甫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②此联借用典故却又反用其意。
③传神写出杜甫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2)杨伦注解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
①本诗题为“九日蓝田崔氏庄”,“茱萸”暗合标题。
②古人杨伦注解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
认为茱萸可祛病驱邪,看茱萸与“明年知谁健”相呼应;③透过茱萸更能够体现出杜甫悲秋之情。
译文: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甫(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九日蓝耕会饮》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九日蓝耕会饮》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九日蓝耕会饮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5篇)第一篇:《九日杜甫》阅读答案《九日杜甫》阅读答案《九日杜甫》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参考答案: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1分)的凄凉(1分)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 D“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对,忆骊山往事,意在推原祸本,抒发忧国伤时之感,感叹唐明皇荒淫无度,以致世乱路难。
15. 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时局动荡,诗人频年迁徙,去年于郪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饶人。
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
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
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
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
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
《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③玉山:即蓝田山。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题目14、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答案14、①怀才不遇,晚境凄凉。
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
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
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
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
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每条2分,有道理即可)15、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
③烘托(借景抒情):以开阔萧瑟、气象峥嵘之景烘托内心的豪壮、感奋。
④设问: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
⑤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任选三条作答,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5分。
其他有道理亦可)《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鉴赏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他的诗被称为“”。
(2分)(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
(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
(“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