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
- 格式:pdf
- 大小:58.94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点:伊拉克战争的过程及特点关键词:士兵提干考试大学生士兵张为臻军事知识士兵提干考点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有争议的非法战争,它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
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
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阿拉伯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1、开始阶段战争开始阶段。
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
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
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
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2、僵持阶段战争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
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
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3、转折阶段战争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
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
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在劝说百姓与敌人同归于尽后,其本人与少数亲信为了生存藏匿起来。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如果把美军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攻击称为“第一战场”的话,那么,运用心理手段对伊拉克军队展开全方位渗透和影响的无形战场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美军的“第二战场”。
所谓心理战,是指敌对双方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作战样式。
它通常分为政治心理战、经济心理战、外交心理战和文化心理战等。
心理战常用的手段包括:宣传、恐吓、威慑、欺骗、诱惑、诡诈、怀柔以及收买等。
其中,宣传是心理战的基本手段,往往通过无线、有线广播,散发宣传品,邮寄心战书信,实施战场喊话,宣传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主张;有时发动谣言攻势,进行挑拨离间,策划暴动骚乱,从事破坏暗杀,来动摇和瓦解对方的军心、民心,削弱其战斗意志。
进行心理战的要求是:宣传上要主动进攻;充分了解敌军心理上的强点和弱点;重点是对敌方军官从心理上进行瓦解;心理战的手段要与部队作战行动对敌施加的心理影响结合运用;要加强己方的心理训练,及时识破和挫败敌方的心理战。
心理战起源较早,中国古代的“四面楚歌”,就是运用心理因素的成功例证。
现代心理战作为一种专门的斗争手段被普遍重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和军队对心理战的研究和运用逐渐广泛地开展起来,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心理战的理论,搜集心理战的情报,制订心理破坏的政策和方法,考察心理影响的效能,研制并改进心理战的技术器材等。
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国家和军队又相继成立了心理战学校、心理战中心、心理战局和最高决策机构心理战委员会等。
有些国家把心理战作为总体战的一个环节,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斗争紧密结合,交互运用。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来源:新华社2003年3月24日。
心理战之伊战1941年,德国建造了几十艘潜艇,需要招收几千名潜艇水手。
原来以为当潜艇水手十分浪漫的许多德国青年都跃跃欲试,准备去报名。
为了破坏德国海军的征募计划,美国海军心理战部门精心设计了一张传单,对德国青年进行暗示性心理影响。
在这张传单上,潜艇被画成“钢铁棺材”,并配有文字说明:在潜艇上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暗无天日,人的寿命很短等等。
结果许多德国青年看到了这张传单,并接受了暗示,马上由潜艇联想到棺材,由棺材想到死亡,于是纷纷放弃了报名。
一张施加心理暗示的传单,使美军成功地拖延了德国海军潜艇招募水手的计划。
以上即是心理战的实际运用,心理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以人类的心理为战场,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在无形中打击敌人的心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和利益。
通过宣传等方式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斗志或消除敌方宣传所造成的影响的对抗活动。
心理战在国外早不是新词,而且许多国家对内对外、对敌对友、对中立都用。
可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心理战有好感,苏联就认为“心理战是帝国主义的卑鄙、伎俩”。
他们研究和运用心理战,但就不叫它心理战,而称之为“意识形态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战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西方大国将其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四大支柱之一,把心理战视作“执行国家安全政策的一种战略手段。
心理战的魅力在于它只要针对对手的心理,遵循科学规律,使用一定的方法,就能玩对手于股掌之间。
这种被称为不花钱的战争样式比流血、摧毁更吸引人。
伊拉克战争已经尘埃落定,在这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争中,双方的心理对抗发挥得淋漓尽致,古老的心理战作为伊拉克战争的组织部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伊拉克战争心理战的特点,不难发现未来战争心理战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战在未来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完全可能成为继陆、海、空、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心理战是对敌方进行心理上攻击,使其精神防线崩溃,达到不攻自破,“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的一种战争手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摘要:人类的战斗,不仅仅止于武力斗争,心理战也始终贯穿整个战争。
自古以来,心理战与武力战如图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互为作用,不可分离。
随着战争的发展,攻城略地、扩张疆域已不再是战争仅有的目的,政治目的与心理目的渐渐成为军事行动的服务对象。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即是如此。
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第一时间签署了对伊拉克开展心理战的秘密授权命令,把心理战推向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结合翔实的资料,以通俗易懂的笔触,客观介绍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的战略考虑、具体实施及特点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美军心理战;战略考虑;具体实施及特点;国际影响。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in the Iraq WarName:Shentu Jun-jie StudentNo:3120101541Abstract:War is not only the contest of strength,but also the confrontation of psychology.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the psychological war is more than a phrase wriiten in the paper.On the battle feild,by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warfare aims to disintegrate the enemy troops combat from the spirit. It is also known as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 influence a target audience's value systems, belief systems, emotions, motives, reasoning, or behavior。
心理战概述第一节心理战定义及特点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简单的说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精神上瓦解敌军的作战。
又称心理作战。
心理战作为战争的一种实践手段,其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打击敌方,达到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或是激励己方士气,达到在战场上的心理优势。
原理则是主要利用人在战场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从性质上看,心理战是直接针对人的意识领域的作战行动。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而人的行为既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和作用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知”是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一种真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是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恐惧、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心理的体验活动;“意”是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的精神状态。
心理战正是通过各种有计划的行动,通过作用于对手意识领域,从而影响其在战争中的行为,使之最终做出有利于我的行为。
这包括在“知”的领域促使敌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在“情”的领域使对手产生恐惧、害怕、急躁、慌乱或骄傲等不利于其顺利实施作战的精神状态;在“意”的领域促使对手丧失信心、放弃抵抗,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企图。
因此,心理战强调的是对人的思想、理智、情感的打击,而不是针对人的肉体和武器装备,它着眼于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而不是物质上的毁灭,这是心理战的根本性质。
这一根本性质,不仅规定了心理战具有自己独特的斗争武器以及实施的原则和方法,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心理战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
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
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
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
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
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
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核心要素美国空军一号条令明确指出信息优势能力是美空军实施攻防作战的支撑。
信息优势能力是指:使己方拥有不间断地搜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剥夺敌方的这种能力。
概念产生军事变革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军事变革大潮中,美军信息优势概念应运而生。
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军总结战争经验,提出了信息作战的概念。
在波黑战争后,美军于1996年12月颁布《信息作战条令》,正式明确了信息优势的概念,并将信息作战能力分解为13种能力。
1998年10月9日,美军颁布了第一版《联合信息作战条令》。
美空军在2002年对《空军信息作战条令》进行了修订,丰富了信息优势的概念与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信息优势是美空军的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是美空军拥有“交互式作战空间态势感知与共享能力”。
二是比敌方更全面地掌握战场空间情况,包括双方态势和企图。
三是拥有比敌方更先进的天基信息系统,有阻止敌方利用太空威胁美国的能力。
四是具有比敌方更强的情报搜集与评估能力、侦察与监视能力、信息传输与通信能力,以及信息处理与指挥控制能力。
五是拥有很强的信息防护能力,能确保美军遍布全球的传感器、通信和信息处理网络系统不被敌方干扰、破坏和利用。
六是具有很强的信息进攻能力,能用“软”、“硬”手段,影响、干扰、削弱、破坏或摧毁敌方信息系统。
能力目标体系高效美空军认为,信息优势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体系高效,作战需求是信息优势的根本动因,拥有信息优势能力对作战的真正意义在于掌握时空主动权。
美《2020空军构想》指出,随着航空航天能力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化的发展,空军将能够在任何地区发现、锁定、评估、跟踪、瞄准和攻击任何有军事价值的目标;将把完成上述任务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而信息优势则是空军获得上述能力的关键。
只有提高信息优势能力,才能使空军作战决策的质量更高、速度更快,使敌人来不及反应,以确保对敌拥有决策优势。
能力构成五大要素2006年2月修订的《联合信息作战条令》将原先的13种信息作战能力归纳为5种核心能力: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作战保密和军事欺骗能力。
伊拉克战争心理战主要特点及启示伊拉克战争心理战主要特点及启示伊拉克战争心理战主要特点及启示伊拉克战争心理战主要特点及启示透过硝烟未尽的伊拉克战场,美伊全面展开的心理战格外引人瞩目,交战双方在战场拼杀的同时进行着心理上的较量,心理战已成为美伊双方激战的主阵地。
美军在动用飞机和导弹对伊拉克发动“硬杀伤”的第一战场外,还利用流言蜚语和虚实结合的新闻信息,开辟了对伊拉克全方位心理渗透和影响的“第二战场”。
由此可见,心理战这一积淀着丰富智慧的特殊作战样式,随着高技术的注入又有了新的发展,已被称为“区别于现代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样式”,是继陆、海、空、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
从伊拉克战争看,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作战,参战人员多,作战样式多,战场转换频繁,心理战后勤保障任务繁重。
研究探讨心理战后勤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伊拉克战争心理战后勤保障特点与传统的战争行动相比,心理战具有方法手段新,形式多样;科技含量高,技术超前;行动诡秘,欺骗迷惑;武力恐吓,震撼对方等特征。
心理战行动的特殊性必然使后勤保障成为一种特殊的保障行动,从而使心理战后勤保障呈现如下特点:1、首战必用,全程使用,从保障时间上看,心理战后勤保障为全过程保障。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达到速战速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首先用心理战拉开序幕,并把它贯穿始终。
美军在实施“斩首行动”的当天,就展开心理战宣传萨达姆已经被炸死;其后的“震慑”行动,更是企图通过狂轰滥炸摧垮伊军的心理防线,进而促变、促降。
伊军在战场上虽然处于劣势,但其针锋相对进行的反心理战也卓有成效。
可见,心理战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所形成的特殊作战能力,已使其成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中首先使用、全程使用的主要作战样式。
军事对抗中的心理战与舆论战军事对抗中的心理战与舆论战是现代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事行动中,心理战和舆论战的目的是通过对敌方人心的摧垮和对国际舆论的影响,以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本文将从心理战和舆论战的定义、特点以及应对措施等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其在实际战争中的运用。
一、心理战的定义和特点心理战是指在军事对抗中,通过刺激、迷惑、威吓等手段,以影响敌方人心和意志为目的的战略行动。
心理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心理战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
心理战往往运用非传统手段,如虚假信息、谣言等,通过迷惑敌方的思维和判断,达到瓦解其士气和意志的目的。
其次,心理战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心理战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重要的是对敌方心理的打击。
通过渲染恐惧、焦虑等情绪,心理战可以迅速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最后,心理战具有持久性和全面性。
心理战的施展不仅仅是在战争时期,也包括战争前后的各个阶段。
心理战的对象不仅限于敌方军队,也包括敌方国内的各个社会群体和民众。
二、舆论战的定义和特点舆论战是指在军事对抗中,通过对国际舆论的操控和引导,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为目的的战略行动。
舆论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舆论战强调舆论的引导和宣传。
舆论战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将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传播给国际社会,塑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其次,舆论战依赖于信息战的手段。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性使得舆论战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通过掌握信息的先机和精确传播,舆论战可以在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舆论战具有国际性和政治性。
舆论战是在国际社会中进行的,各个国家的媒体和舆论机构都可能成为舆论战的参与者。
同时,舆论战也是政治目标和政治计划的一部分。
三、心理战与舆论战的应对措施在军事对抗中,正确应对心理战和舆论战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为应对措施的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加全民抗战的自信和信心,减弱敌方心理战和舆论战的影响力。
28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物,自人类产生开始,逐步发展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
有了意识,形成了社会团体,人类不可避免地便会产生“心理”的作用。
而这种“心理”的作用,在人类的战争冲突之中,逐步衍生出来“心理战”,这是现代战争中一个重要的作战理论,在国际战争中多次发挥重要作用,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表现突出,值得研究。
一、美军“心理战”由来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只要有社会的存在,便有利益的纠葛与冲突,同时“心理”层面的战术就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但究其根本是同样的斗争方式。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心理战”的斗争方式就有所萌芽,早期的美利坚民族为获取独立与自由,充分发挥民族的创造力与智慧,在同英国殖民者武力抗争的同时也在心理层面斗智斗勇,但当时并未有“心理战”的提法。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宣传战”则是现代“心理战”的前身,在“一战”期间,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让其投入到军事领域的运用之中,但鉴于各国对于武力的崇尚与正面军事冲突的热衷,进行“宣传战”被认为是卑鄙、怯懦的行为,而且在敌军中投放传单竟被认为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被迫停止。
美军在此期间建立了“心理”作战的相关机构,并在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宣扬中得以体现。
“一战”结束后,英国军事分析和历史学家富勒预言了传统战争手段终将“为一种纯粹的心理战而取代,那时取得的胜利不是依靠武器或通过战场战斗,而是通过某一国家的意志来使另一个国家出现腐败现象、理智的模糊、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沦丧来实现”,首次提出了“心理战”的概念。
美军摒弃了在“一战”中臭名远扬的“宣传战”,逐渐将其衍生为“心理战”,在二战中,美军“心理战”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武器,自此美军正式提出“心理战”概念,虽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心理战”的地位有所波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多场局部战争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扬。
二、美军“心理战”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具体表现美军在正式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就开始为战争造势,通过各种心理战方式对伊军进行心理打击,营造不利于伊拉克当局政府的国际环境。
战争中的心理战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血腥的一种形式。
除了军事实力的较量,心理战也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心理战是指通过操控双方参战者的思想和情绪,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种军事手段。
在战争中,心理战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破坏敌军士气,降低士兵的战斗意愿,甚至改变敌军的决策和行动。
本文将从它的定义、特点、策略和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战争中的心理战。
一、心理战的定义心理战是指通过心理手段去影响和操纵对方思想和情绪的一种战斗形式。
它旨在使敌方产生恐惧、怀疑、焦虑、挫败感等消极情绪,从而削弱他们的战斗能力。
心理战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攻击来瓦解敌方军队,同时增强我军士气,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二、心理战的特点1. 隐蔽性:心理战大多采用隐蔽的手段,通过宣传、渗透等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绪,使对方难以发觉。
2. 高度专业性:心理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和精心准备,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和方案。
3. 时效性:心理战要尽快产生效果,不能持续过久,否则对方可能会发现并采取相应对策。
4. 综合性:心理战往往与其他军事手段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达到最大的战斗效果。
三、心理战的策略1. 宣传攻势:通过战时宣传、离间谣言等手段,制造敌方困境和舆论压力,从而削弱其士气。
2. 心理激励:通过精心策划的战时宣传,向我军士兵灌输胜利信念和战斗的意义,提升他们的士气和战斗意愿。
3. 谐音心理:通过声音、音乐等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产生干扰和困惑。
4. 对抗性策略:通过精心的分析对方心理,采取相应的战术行动,使对方在思想和行动上陷入困境。
四、心理战的影响心理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战场上,心理战能够影响敌方士兵的行为和决策,瓦解其战斗力。
心理战还能影响战争的国内外舆论,改变国际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对我方在国际上赢得支持和宣传形成有利的局势。
此外,心理战也会对参战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给战争带来长远的人道主义问题。
总结起来,心理战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影响着敌我双方的士气和行动方向。
从伊拉克战争美军联合作战思想在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美国防部为提高三军联合作战能力,加速国防转型建设,组织专家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研讨。
最后认为: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是三军联合作战的结果;此次作战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联合作战领域取得了突破。
美军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了美军当前联合作战的进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
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以第3机步师的兵力拉长战线向伊纵深快速机动,伊军没有丝毫的抵抗;美军没有实施大规模的空袭,而是小规模的空袭与地面突击相结合;伊军竞放弃了沙尘暴的良好时机,没有对美军实施反攻。
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美军的作战行动有悖于其联合作战理论,伊军的反应也非常迟缓,看上去与萨达姆的作战决心很不相符。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靠在一定的空间内增加兵力密度来达成集中力量的目的已成为过去,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力量的方式向部队编成的小型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其具体的方式是按作战的职能编成各种小型作战群,能够同时在陆、海、空等多维空间实施一体化的小型联合打击。
由此可见,美军的第3机步师并非孤军冒进,而是在执行着双重任务。
一是为了将伊拉克军队从城市居民地中吸引到旷野上,如果伊军上当,出城拦截,恐怕还没有接触到美军,便将会遭到美军来自远、中、近距离上,从陆、海、空、天等不同战场区域交叉火力的联合打击,而且打击力量的聚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威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二是为了快速完成战场设计中作战子系统和支援保障子系统的战略、战役部署,迅速形成以地面作战为主,全纵深联合打击的基本态势。
在伊拉克战争的过程中,我们既没有看到像海湾战争和美军空袭南联盟以及科索沃战争那样大规模、长时间的空袭,也没看到像海湾战争那样空袭作战与地面作战划分得十分清楚的作战样式,看到的只是美军在伊拉克几个重要城市周围和城市内的重要目标,根据作战目的的需要,实施的小型化、多能化、信息化和“超联合”的一体化全纵深同时打击。
中国电子报/2003年/06月/24日/
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部崔德勋
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心理战是美伊双方运用最多的信息战方式。
联军方面:
采用五花八门的心理战战术
1.发起/震慑0行动,削弱伊方抵抗意志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1时,美军开始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震慑0(Shock and Awe)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炸毁萨达姆一处住所,空袭了伊拉克境内1500个目标,重创了伊军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
此思想来自5震慑:快速夺取控制权6一文,其作者阐述了这种新的军事战略思想,它能/极大地摧毁或挫败敌方的抵抗意志,使他们除了接受我们的战略意图和军事目标以外别无选择0。
2.通过媒体,实施信息欺骗
美军通过媒体或新闻发布,报道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如萨达姆已被炸伤、萨达姆已初步被判定炸死、美英联军首日攻下巴士拉等等,企图削弱伊军斗志,涣散伊民心。
3.借助现代媒介,扇动伊高官反叛
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不断向伊方高层官员、伊军指挥官发送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对他们发出警告,让他们放弃抵抗。
4.部署心理战部队,发动心理战攻势
美军在伊部署了空军第193特种作战部队和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等心理战部队,利用飞机插播无线电和电视进行/反萨0宣传广播及播撒数以百万计的传单。
使用功能各异的心理战装备
1.EC-130E心理战飞机。
193特种作战部队在伊共部署了6架EC-130E/铆钉骑士0飞机。
EC-130E/突击队独奏0心理战飞机使用标准的调幅、调频、短波、电视和军事通信频段进行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并具有指挥控制能力、干扰能力和有限情报收集能力。
它装备有大功率的调幅、调频、短波、电视广播发射机,可利用机上干扰设备干扰敌方的电视台及军事通信设施,然后播放其节目。
2.MC-130/战斗魔爪0飞机。
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装备了专门用来投撒传单的MC-130/战斗魔爪0飞机。
3.特种作战媒体系统-B。
美国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装备了10kW~50kW的广播与电视发射机、扩音器以及移动音视频广播发射车。
这种心理战装备称之为特种作战媒体系统-B。
伊军方面:
伊方通过新闻发布、领导人讲话、公开声明等形式对美英联军实施心理战。
通过媒体让国际社会了解真相
战争爆发后,针对3月20日美方称伊拉克第51机械化师和第11步兵团的数千士兵准备投降的消息,伊拉克媒体通过及时播放采访51师师长讲话的节目,让伊拉克军民和国际社会了解真相。
萨达姆及时亮相鼓舞抗战士气
在美军采取斩首行动之后,针对美国猜测萨达姆总统可能已经死亡的报道,萨达姆本人及时在电视台上亮相,以鼓舞伊拉克军民抗击联军进攻的士气。
发布战果及虚假消息试图影响联军决策
例如在联军攻占萨达姆机场后,伊新闻部长萨哈夫发布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称伊军通过反攻,已再次控制萨达姆机场,并宣称伊将发起/人民战争0,使美英联军陷入巷战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