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视频】上
- 格式:docx
- 大小:22.92 KB
- 文档页数:1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1心灵之道。
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
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
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
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
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
”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
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关于论语智慧之道感悟论语智慧之道感悟1向来喜欢看百家讲坛,而且更喜欢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是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那样的震憾人的心灵,每次阅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与启迪,敬佩她的聪明与睿智,以及她看问题的独到见解之处。
于丹教授说,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
当所有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来诠释论语中难以理解的道理,并结合实际生活帮助人们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使人们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尤为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境遇,别人为什么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却为什么总是默默无闻,总在羡慕、嫉妒别人的日子里生活,于是埋怨、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郁郁寡欢。
其实他没看到别人的付出,很多时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师在论语中所说的豁达开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如能以平和的心态想一想,别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对应的付出,当然,这个付出有种种。
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别人的拥有,羡慕别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贵,这是不聪明之举,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论语智慧之道感悟2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一:《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君子不器自信无限》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
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
鼹鼠饮河,果腹而已。
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
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
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
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
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
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
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说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
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
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
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我们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
其实我现在如果问问大多数成功的男士,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无非是政治的权力、美色还有金钱。
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
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在于他永远敢于否定自己。
他永远可以去做得更远。
所以其实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他人,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某某某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论语心得于丹人生之道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境界,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年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该如何做呢?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到“我注六经”当我们年轻时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没什么牵挂和负担,最主要的是学习,所以就尽量多学点有用的资源,当我们过了这个年龄阶段时,我们要顾及和承担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这些几乎要占去我们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会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轻时刻苦学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来,你会发现你有无限大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年轻时的享受,不愿去学习,那他的未来永远在痛苦与劳累中度过。
要做到六经注我,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因为现在信息时代,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年轻妈妈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培训各种各样的技能,认为孩子学的越多就越好,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能够运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点,像我们平时的各类培训,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却很少运用甚至忽略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管理,导致的结果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展,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把所学的真正成为自己的能源要不断的去运用。
通过学习,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内心会变得很强大,自己面对事情会更加有自信,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从而能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
画外音:于丹教授认为,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
《于丹论语心得》电子版一、天地人之道(1)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么,《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先看一下《论语》的价值体系,大抵分为两条脉络:一是关于“天地军亲师”的秩序梳理;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核心的个人修养系统。
《论语》这样一本语录体书籍,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而言,第二个系统的现实意义更大些。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孔子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在孔子中国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到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是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古代先贤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如同《易经.文言》中讲的,一个成熟人格不应该以冲突对抗思维来判断世界,而是越来越明白“四合”的道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不仅仅是邻里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
它需要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圣贤自省、自律、自化、自由的心胸。
从今天开始,我们每晚循序渐进地学习《论语》的智慧,获得内心的力量,养成心底的浩然之气。
儒释道三家,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关注人与心的关系,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去解读相关经典。
于丹论语感悟忠恕之道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
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耍平时,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
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
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
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
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
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这话多少有点挑剔责备的意思,你都可以说别人的不是了,你自己真的这么完美了吗?这句话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问问自己的。
我们没有达到七十二贤人的境界,但是我们的眼睛,往往盯住别人的短处。
看别人的短处,就反衬了自己的长处。
我们在议论他人不幸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满足和延伸。
有时候,我们议论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着一种沉痛的悲悯,而是在一种放大之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自足的宣泄,这样的动机善良吗?有时候,我们总在挑剔,今天谁又失败了,他多不好啊,言外之意,你看我比他强多了,我才是一个完美顺当的人,其实,这就远离了孔子说的耍由忠到恕,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无非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么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
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
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并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所有道德标准,都适用于今天,宽恕是由前提的。
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两条无形的线,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线,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线,它是提升的。
如果说什么样的事情打破了底线,伤害了公民的自我权利,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危及到我们的尊严,那就要诉诸法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听于丹老师品《论语》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论语.宪问篇)。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篇1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人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话外音: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难道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吗?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
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
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
于丹论语⼼得——处世之道处世之道在现代⽣活中,如何把握为⼈处世之道?孔⼦说:“过犹不及”。
在孔⼦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样的效果。
那么如何把握分⼨?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态?⾯对⾃⼰亲近的⼈⼜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际关系呢?弟⼦问孔⼦说:“⽼师,以德抱怨何如?”⼦⽈:“何以报德?”⼀个⼈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家的恩德呢?当别⼈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
⽤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格去坦然地⾯对这⼀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有限,⽣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在最应该使⽤的地⽅。
当前⼈的⼼灵环境荒芜,⾃⾝⽣命能量浪费,物质繁荣了,但⼼灵的⽣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
怎样才能避免⼼灵资源浪费呢?就是⾯对⼀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式。
宰我问孔⼦⽈:“仁者,虽告之⽈,『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就是说如果有⼀个特别仁义⼈掉⼊井中,你会跟着跳下去吗?⼦⽈:“何为其然也?君⼦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也许不能避免许多伤害了,可以被别⼈欺骗了, 但⾃⼰的⼼不可迷惘,⼈不能被⾃⼰欺骗了,不可冲动、莽撞⾏事,做出⼈⽣没有效率傻事。
孔⼦告诉我们,⼈的⾏为⼀定要有分⼨,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我们在⽣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母对孩⼦关爱得⽆微不⾄,为什么孩⼦会反感?亲密⽆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不得好报? 是因为“过犹不及”。
你去⼯作,⾯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对朋友要将⼼⽐⼼,甚⾄是两肋叉⼑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 ,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吗?⼦由⽈:“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于丹论语心得》第二章·心灵之道人生浅薄,缺乏厚度!什么是心灵?什么是道?度娘说:心灵——内心、精神、思想;道,解释很多,相关的大约是途径、道德、法则。
什么是心灵之道呢?于丹教授让我们承认并顺应遗憾、并尽可能的弥补遗憾、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的心态看待遗憾、用内心的强大化解遗憾、切勿患得患失、切勿逞匹夫之勇、要有心灵的勇敢、从容笃定的气质,做一个合适的人、使生命饱满、充盈。
但是温读这篇章节很多次后,我很疑惑。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序中说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孔子……”不明白到底是于丹教授揣摩《论语》后所得的心灵之道,还是为了心灵之道才过度解读《论语》。
但是这本书或拜读或质疑,还是感谢她让我重新读《论语》,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灰色的孔子链接多彩的世界,只要是正确的人生哲理,我们都接受,读读又何妨。
·首先呢,我还是追本溯源,先认真翻译文中引用的五则论语。
【1】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钱穆在《论语新解》里解释说:司马牛,宋国人,有封地。
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司马牛的哥哥桓魋带着其兄弟犯上作乱,后惧祸而逃亡国外。
但这次宋国叛乱,司马牛并未参与,怕受到牵累,便不再承认他的四个哥哥,还将封地和信物交还给宋景公,然后在多国颠沛流离。
经过鲁国时,遇上子夏,才有了这番对话。
司马牛落魄伤悲地说:“别人都有(像样的)兄弟,而我没有。
”子夏安慰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您在德行上没有大亏,却失去在宋国的富贵与安逸,凄凄亡命,这是天赋的命运不好)。
像您这样一个做事敬而无失、对人恭而有礼的人,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人对您像兄弟一样相亲。
作为一个君子,您何愁没有兄弟呢。
1.关于司马牛之叹,我更倾向于这是委屈。
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兢兢业业,克己守礼,却被亲兄弟拖累,遭此横祸,颠沛流离。
于丹心得经典语录(优秀5篇)于丹心得(共9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包括“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
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
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
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个人简历范文】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视频】上
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视频】.上.
介绍: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