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51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中药和西药在合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因为中药和西药的药理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中需注意其相互作用。
以下是对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简要介绍。
一、药理作用相关1.加强作用:某些中药可增强西药的药效。
例如,芒硝与青霉素合用,可以增强青霉素的抗菌效果;黄连可增强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红花、三七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凝血作用。
2.减弱作用:某些中药可降低西药的药效。
如枳壳、儿茶酚胺等可减弱降压药的效果;柚子和柚子汁可能抑制某些药物酶的活性,使药物代谢减慢,从而导致药物浓度增加,增加副作用的风险等。
二、药代动力学相关1.影响吸收:某些中药可影响西药的吸收,从而影响其药效。
例如,金银花、半夏、蒲公英等可减缓或阻碍某些药物的吸收;黄芪、当归等可促进西药的吸收。
2.影响代谢:某些中药与西药的代谢途径相同,可影响其代谢,增加毒副作用。
例如,当归和桂枝可以促进肝药酶活性,从而促进对口服避孕药的降解代谢,降低避孕药的效果,从而容易导致意外怀孕。
3.影响排泄:某些中药可影响西药的排泄。
例如,蛇草叶可影响地塞米松的代谢,从而影响其药效;金银花抑制氨苯蝶啶的排泄,从而导致其毒性增加。
三、其他相关1.药物过敏:中药和西药在体内混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2.药物竞争:某些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竞争同一个受体位点,从而影响其疗效。
例如,白芍和海藻酸钠竞争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对于半胱氨酸不耐受或对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其相互作用需要注意。
以上仅为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部分内容,因中药和西药成分的复杂性,实际使用中需遵循医嘱。
同时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相互作用的出现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药物使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上产生的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拮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毒副作用五类。
一、协同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所追求的。
事实上,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
如:1.甘草和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用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2.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提高。
3.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胆道感染可提高其抗菌效果,因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部位。
4.猪苓、泽泻和双氢克尿塞、速尿在利尿方面有协同作用。
5.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葡球菌的抑制作用。
6.蒲公英与TMP合用,可使疗效增强,对扁桃腺炎、气管炎效佳。
7.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
8.甘草与链霉素、碳酸钙治疗胃窦炎能增强疗效,已制成复方甘链片。
9.麻黄与青霉素在治疗细菌性肺炎时有协同作用。
10.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氯霉素可加强其治疗百日咳的痉咳的疗效。
11.丹参注射液加强的松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协同作用。
12.1%高锰酸钾加木芙蓉叶洗液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增强其疗效。
等等。
二、影响药物吸收和排泄中西药联用可以通过影响吸收和排泄这一重要环节,使药物在体内停留得时间改变,这样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对身体有利,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用;另一种是对身体不利往往是降低药物的治疗效价,甚至使药物失效,应禁止联用。
如:1.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肠管明显抑制,延长地高辛、维生素B12 、灰黄霉素等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茵陈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使其在胃肠道吸收增强。
3.硼砂碱化尿液,增强青霉素、磺胺类的排泌,使血浓度下降,但与四环素族、红霉素合用则使吸收增加,血浓度上升疗效增加。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通过分析中药与西药合用时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药理变化,阐明不恰当的中西药物合用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其毒性反应。
建议临床医师在合用中西药物治疗疾病时,应对其相互作用充分了解,并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关键词】中药;西药;相互作用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西药物合用防治疾病的情况日趋普遍。
在合并用药中,有的能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作用;有的减低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
因此,熟悉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的相互作用1.1 增强疗效1.1.1 青霉素与痰热清注射液合用时,痰热清中所含的金银花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作用。
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联用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病情好转加快,除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外,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1.1.2 六味地黄丸对食管上皮细胞增生症有治疗作用,其主要效应为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以达扶正祛邪的作用;维生素C能提高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能够阻断抑制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C与滋阴补肾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用,在防治食管癌方面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1.1.3 牛黄解毒丸含有大黄、牛黄等中药成分,大黄具有祛除病邪,排除陈旧代谢产物,促进组织器官恢复机能,产生新质的作用[1] ;牛黄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具有除邪去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大黄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牛黄具有镇静、解热作用,能直接杀灭乙脑病毒,并具有消炎、解毒、抗菌及抗过敏作用,与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与抗过敏等作用的强的松配伍,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疗效显著。
1.1.4 维生素C能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糖元,促进细胞氧化,对心肌有修复作用;淫羊藿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提高机体免疫机能,调节DNA的合成,改善细胞代谢,对心率的双相性作用。
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发表时间:2012-07-24T16:16:34.4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韩明丽穆庆华[导读] 中西药合用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中医医院更为普遍。
韩明丽穆庆华(山东省莒县医药公司 276500 )【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83-02 【摘要】目的中西药合用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中医医院更为普遍。
怎样正确评价中西药合用这一现象,有利于临床治疗的提高。
本文针对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和中西药合用的弊端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中西药合用的优势作用,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服务。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优势协同作用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某些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常来说,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是目前临床的研究方向之一。
中西药合理的使用,能够超出各自的功效,对某些病症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不正确的使用会导致药效的降低,严重时会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笔者就此谈谈自身看法。
1 中西药合用的优势1.1中西药合用以增加疗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当对休克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患者血压时,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如果此时加入参附注射液或者生脉注射液时,可使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事先采用参附注射液或者生脉注射液的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升压药的用量,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
所以,中药制剂同西药升压药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升压的目的,同时降低了升压药的用量,减少了对西药的依赖程度。
有关资料记载,其利胆或者茵陈浸膏的有效成分可促进灰黄霉素有效吸收;枳实可将胆道庆大霉素的浓度大幅提高。
以上例证都是通过中西药配合使用,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具有协同作用甘草同氢化考的松配合使用过程中,由于甘草内含有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提高氢化可的松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含量,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摘要】通过分析中药与西药合用时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药理变化,阐明不恰当的中西药物合用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其毒性反应。
建议临床医师在合用中西药物治疗疾病时,应对其相互作用充分了解,并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关键词】中药;西药;相互作用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西药物合用防治疾病的情况日趋普遍。
在合并用药中,有的能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作用;有的减低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
因此,熟悉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的相互作用1.1 增强疗效1.1.1 青霉素与痰热清注射液合用时,痰热清中所含的金银花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作用。
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联用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病情好转加快,除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外,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1.1.2 六味地黄丸对食管上皮细胞增生症有治疗作用,其主要效应为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以达扶正祛邪的作用;维生素C能提高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能够阻断抑制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C与滋阴补肾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用,在防治食管癌方面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1.1.3 牛黄解毒丸含有大黄、牛黄等中药成分,大黄具有祛除病邪,排除陈旧代谢产物,促进组织器官恢复机能,产生新质的作用[1] ;牛黄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具有除邪去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大黄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牛黄具有镇静、解热作用,能直接杀灭乙脑病毒,并具有消炎、解毒、抗菌及抗过敏作用,与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与抗过敏等作用的强的松配伍,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疗效显著。
1.1.4 维生素C能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糖元,促进细胞氧化,对心肌有修复作用;淫羊藿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提高机体免疫机能,调节DNA的合成,改善细胞代谢,对心率的双相性作用。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与西药配伍禁忌在中医行业中,中医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由于中医药与西药在药性、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慎重考虑两者之间的配伍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进行探讨。
一、药性对比
中医药与西药的药性存在明显区别。
中医药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等天然物质治疗疾病,具有温和、缓慢的特点;而西药则是以药物分子为基础,功效明显、快速,但副作用较大。
因此,在配伍中医药与西药时,应避免中西药性质相反的药物同时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二、用法用量对比
中医药与西药在用法用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医药通常以煎煮、泡服、膏敷等方式使用,需要依靠药性渐进发挥疗效;而西药则以口服、注射等方式使用,疗效较为迅速。
当中西药同时使用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用法用量间的差异,避免超量或次量使用,以免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药物相互作用
中医药与西药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由于中药多采用多成分、多途径治疗,容易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在配伍中
医药与西药时,应避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选择时间错开或选择替代药物,减少潜在风险。
总的来说,中医药与西药配伍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发生配伍禁忌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医药与西药各有其独特优势,合理搭配可以发挥双方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谨慎选择中西药的配伍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西药药物相互作用摘要:对中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和运用在历代医家的诊疗用药过程中早已体现,并形成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基石。
例如中药组方原则中的“七情配伍”理论就对中药在配伍应用中的多种交互关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明确指出在充分了解各药味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中药配伍理论至今仍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遵循的主要原则,并通过现代医药学的研究不断证实其宝贵的科学价值。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今中医药在临床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中西药合用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药联用产生的相互作用则需要运用现代研究加以阐释。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西药;相互作用引言心血管疾病也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具有潜在和爆炸性,不仅会以高血压的形式影响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转化为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
治疗心血管系统的新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突破,带来了福音,包括几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以及大量患者长期治疗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超过63%的65岁患者、30%的45-64岁患者和7%的45岁以下急诊门诊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比较研究和文献分析系统二级分析研究中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本文分析了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为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药物相互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在药效学或药动学方面发生改变,作用较单用时增强或减弱。
药动学相互作用机制是合用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产生了相互影响。
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合用后产生了协同增效或拮抗药效。
药动学相互作用会影响药效。
充分认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增强药物合用治疗效果,规避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代谢酶和转运体是影响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最主要的2个因素。
常用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无论中药、中成药、化学药、还是生物制品等各类药品,均由含碳氢氧等不同化学元素与不同活性化学基团的物质构成。
两种以上药物联用时,不同化学基团相互作用,有的会发生盐析、凝聚、助溶、挥发或改变pH 值等物理变化,而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会发生水解、复分解、中和、沉淀、络合、氧化、还原、取代、聚合等化学变化,使有效成分破坏,或生成新物质与毒性物质,而改变、降低或丧失疗效,或增加、产生新的毒副作用;还有的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改变了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和血药浓度,使其失去原药理作用,产生协同或拮抗等药理作用;当重复使用同一或类似药物,也会造成蓄积中毒或诱发毒副反应。
一、中西药之间的理化反应1.1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数生物碱有较强的碱性,能与生物体内外的有机、无机酸结合成盐,少数以未成盐的游离态存在。
碘喉片、碘化盐、碱性药物、重金属盐类(次碳酸铋、硫酸亚铁、枸橼酸铁胺糖浆、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硫酸镁)、酶类、鞣酸等与生物碱容易发生沉淀反应,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1- 2]常用富含生物碱的中药有:黄连、黄柏、麻黄、乌头、附子、马钱子、洋金花、延胡索、曼陀罗、天仙子、苦楝子、半夏、天南星、天雄、苦参、雷公藤等。
1.2含有机酸的中药有机酸是含有羧基的一类化合物,有酸性,如存在于中药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草酸、熊果酸、齐墩果酸、绿原酸等。
含有机酸的中药能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西药在肾小管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增加肾毒性。
[4]有些抗菌药物(如红霉素) 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而失去抗菌作用[5]。
一些制酸类( 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等) 、氨茶碱等碱性西药与酸性中药合用时,发生中和反应或形成沉淀,降低疗效。
[4]常用富含有机酸的中药有:山楂、乌梅、山茱萸、五味子、金樱子、木瓜、女贞子、川芎、陈皮、青皮、白芍、金银花、枳实等。
中西药物的结合及相互作用[摘要]简述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中西药的各自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理论根底和依据,综述了当前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主要途径:中西药同时使用、将中药为西医所用———中药西化、用中医理论指导使用西药———西药中化,分析了这几种途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即中西药物的配伍问题,并展望了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未来,提出了今后中西医结合用药研究工作的开展方向。
从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综述了中西药物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为减少不良反响的发生、指导临床平安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响;研究;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越来越广泛地被医家所应用,更多的患者选用中西药治疗。
临床上中西药物配伍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
中西药合理应用确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响的优势,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但影响疗效的提高,而且会产生不良反响。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我国长期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人医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用药已日趋广泛,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动物和宠物疾病防治中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用药是中兽医学开展的必然趋势,是开展和提高我国现代兽医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兽医学走向世界的桥梁。
将中兽医知识和西兽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融合贯穿,探索中西医结合用药(中西药结合)的最正确途径并形成专门的理论,以此指导临床用药和兽药新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西药结合使用的历史与现状19世纪中叶,西医、西药大规模传入我国,在出现中、西医两大派别的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以晚清中医名家张锡纯(1860~1933)为代表,他著有?论中西药原宜相助为理?一书,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其标本原宜兼顾,假设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要本,其奏效必捷。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执业药师西药学综合知识在药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常常针对不同病人的症状和病情,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市场上的许多药品是复方制剂,临床上几种药物并用也相当普遍,使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日益突出。
现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药物、内源性化学物质、附加剂或食物等影响,而使药效发生变化的现象,还包括合用药物在体内影响临床检查结果。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人的关注。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几率越来越高。
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因此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1)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配伍其结果是拮抗作用影响疗效,延误病情,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与平滑肌松弛药654-2配伍,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毒副作用也增加;利福平与雷米封伍用,可延缓耐药性,但肝毒性增加。
(2)增加毒副作用中西药合用可出现重复用药、剂量增加、毒副作用加重如:冰凉花、蟾酥、罗布麻、荚竹桃等中药,含有强心苷或强心物质,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若与洋地黄类强心药合用,则总剂量增加可引起强心苷中毒,易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严重中毒症状。
中西药合用产生有毒化合物,增加毒副作用。
含朱砂(Mg 2+ )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梅花点舌丹、七厘散、冠心苏合丸等,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钠、溴化钾、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可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