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1三年级语文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12.20 MB
- 文档页数:30
21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 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4.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观画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梅》。
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生字墨mò)3.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学习生字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yàn tai kuā jiǎng砚台夸奖]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 夸独体字:砚5.齐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2古诗二首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古诗二首常常给同学们带来独特的文学体验和思考。
这二首古诗分别是《池上》和《小池》,它们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和童真童趣。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仿佛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诗中的小娃天真无邪,撑着小艇偷偷去采白莲,回来的时候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划过,浮萍被分开,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路。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娃那欢快、调皮的模样,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童真童趣的喜爱和欣赏。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
比如“小艇”,让我们知道小娃出行的工具,小小的船儿在水面上飘荡,增添了几分灵动。
“偷采”这个词用得十分巧妙,不是正大光明地去采,而是偷偷摸摸的,把小娃那种想要得到白莲又怕被发现的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解”则突出了小娃的单纯和天真,他还不懂得如何掩盖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再看“浮萍一道开”这句,浮萍原本是平静地铺满水面,小娃的小艇划过,浮萍被分开,形成了一道水路。
这一细节的描写,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仿佛我们就站在池塘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而《小池》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小池景象。
诗的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静静地流淌着细细的水流,一个“惜”字,赋予了泉眼人的情感,好像它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涓涓细流,舍不得让水流走得太快。
“树阴照水爱晴柔”,岸边的树阴倒映在水中,它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这里的“爱”字,同样把树阴拟人化,让景色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接下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鲜嫩的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就已经立在上面了。
这一“露”一“立”,把小荷的生机和蜻蜓的敏锐展现得栩栩如生。
古诗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中分别介绍了两首古诗,分别为《春晓》和《登鹳雀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首古诗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春晓》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孟浩然是唐代诗人中的大家,擅长写田园诗,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中。
他生活在唐代中期,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并称,被后人誉为“诗仙”。
2. 解读诗歌内容《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表现了春天的清晨,人们还在沉睡中,而大自然却已经充满生机,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诗歌得以体现。
3. 探究艺术特色《春晓》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王之涣和孟浩然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清丽、豪放洒脱而著称,擅长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
2. 解读诗歌内容《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想,以楼为景,以时光为线,将人生百态和自己的感慨融会贯通,写出了一首意境深远、豪放清丽的千古绝唱。
3. 探究艺术特色《登鹳雀楼》以其豪放清丽的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王之涣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通顺流畅,富有韵律美感,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放清丽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春晓》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古诗分别展现了孟浩然和王之涣不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这篇文章的赏析,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优美的古诗,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古诗二首(一)绝句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古诗二首(一)当中的绝句。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绝”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绞丝旁,右边是个颜色的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生读课题。
看了诗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二认识绝句和作者生:什么叫绝句呢?师: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一般来说,一首诗有四句话的时候,就被成为绝句。
每句话有五个字的就叫五言绝句,七个字的就被称为七言绝句,快来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几言绝句呢?出示诗。
生: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七言绝句。
师:是啊,杜甫我们一点也不陌生,谁来给大家介绍下杜甫呢?出示: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的诗人。
杜甫自幼好学,后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前在长安住了近十年,因曾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谁来给大家介绍?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提到杜甫,我们大家很快就能想到上学期我们还学习了杜甫的一首诗呢,想起来了吗?生: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一起朗诵一遍吗?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绝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理解诗文的内容可以借助哪些方式?生:注释、图片、查阅资料师: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理解。
师:出示诗文,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这首诗都哪个字是生字呢?黄鹂的“鹂”,“鸣”,“一行”的“行”,行是个多音字,一般情况下,在它做排列或者做量词时就读hang,而作走或从事的意思时候读xing,显然,这个字在这里做量词,因此,应该读hang,同学们再来读这句。
“窗”和“含”是生字,大家来一起读这句。
“泊”和“吴”是生字,在这里读bo,表示停船靠岸的意思,一起读这句。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这首诗,注意刚才同学们提醒的这些读音。
古诗二首(一)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1 古诗二首望洞庭刘禹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又一起被贬。
他一生坎坷,年仅四十七岁就与世长辞了。
他留下来的诗歌仅一百多首,但历来评价很高。
就如苏轼所说,兼有简洁、靖深、温丽、含蓄之长,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
知道他是谁吗?柳宗元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千山:周围的群山。
2.绝:绝迹,不存在。
3.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4.踪:脚印。
5.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6.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7.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8.寒江:寒冷江面上。
千山鸟飞绝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万径人踪灭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孤舟蓑笠翁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诗句解读一、环境——寒冷凄凉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二、心情——孤独寂寞•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到渔翁的心情。
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孤独(2)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即千万孤独。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