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和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
4、在讨论、辩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八年级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及其他教学方式,使同学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思索,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交通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
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
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标题:我国古代交通历史上的典型实例一、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我国交通史上的重要实例,这条古代商路连接了我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等地区,成为了我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带动了我国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在这条古代商路上,我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运往世界各地,而来自西方的香料、玛瑙、玻璃制品等也被引入我国。
丝绸之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对我国古代的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运河系统古代运河系统是我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实例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兴建,至隋唐时期逐步完善,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串联了我国的京师和杭州两大城市,全长超过千里。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大大降低了长途旅行和货物运输的成本,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地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它也成为了儒家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之地,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古代驿站制度古代驿站制度也是我国古代交通历史上的一个典型实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的有限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长途旅行对于民众来说是一件非常不便的事情。
为了方便官员出差、民众旅行以及国家信息传递,古代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驿站制度。
驿站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常设有驿站、驿驿和驿亭,在驿站上可以更换牲畜、更换船只、更换驿卒,以保证旅行的顺利进行。
这一制度为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四、古代道路建设古代道路建设也是我国古代交通历史的一个重要实例。
在古代,我国各个朝代都重视道路的建设,大兴土木,修筑道路以便于交通的便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统一度量衡、修筑车同、铸造一文字,并在国内修筑了长度为5000多里的车同,方便了后世交通。
在唐代,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建大运河,并对全国的道路进行了整修和修建。
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分支,是由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所构成的航运通道。
大运河起源于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该路线于2021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的京畿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串起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许多重要的交易站点和商业集镇。
大运河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商品与外国商品贸易的桥梁。
通过大运河,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精美商品得以输往中亚和西亚地区,而世界各地的商品也通过大运河传入中国内地。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的研究和传播。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仅是一条物质的交流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交流的见证。
它见证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互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利合作。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世界遗产名录认定,将加强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保护,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遗产名录认定,也将为相关地区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如苏州古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将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繁荣。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相关地区应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措施。
同时,应注重开展对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人们对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知。
此外,相关地区还应加强与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总之,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保护。
这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交流,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材料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流通和对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
丝绸之路在长途贸易、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典范,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财政作用。
资料显示,2008~2013年,国家财政共拨专款经费5.87亿元用于遗产区的保护整治项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开发沿线旅游资源,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政治生活管理和服务是政府职能。
文化部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体现了我国政府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先对大运河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组织专家系统评估,随后又对遗产清单和保护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3.文化生活文化塑造人生。
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运河和丝路文化深入人心,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隋唐盛世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交汇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还体现在交通运输领域。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作为当时两大重要的交通通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国内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河和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繁荣交汇等方面进行探讨。
隋唐盛世是指隋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的繁荣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而唐朝则继承了隋朝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种繁荣的背后,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河与丝绸之路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期,大运河已经成为一条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路。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粮食和货物,它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通道,使得北方的粮食和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便捷地互通有无。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起源于汉朝时期,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贸易,其中丝绸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中国的丝绸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贸易,如瓷器、茶叶、药材等。
同时,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种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了西方。
隋唐盛世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交汇,使得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贸易网络。
北方的粮食和货物通过大运河运往南方,而南方的丝绸和其他商品则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隋唐盛世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交汇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历时7年2014-06-23 08:05:52 北京青年报大运河起点(1 /4张)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代而全线贯成。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58处遗产点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运河申遗八年,一朝圆梦!昨天,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以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
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
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
丝绸之路大约长87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68.16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189963.13公顷,申遗项目的长度近5000公里。
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遗产区总面积为 29825.6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176526.03公顷。
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它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亲历昨天晚上10点,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时,他还在多哈,正要搭上回国的航班。
隋唐时期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交通运输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突破。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作为当时两大重要的交通通道,对于隋唐时期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运河的建设与繁荣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中国北方的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
隋炀帝杨广在隋朝时期开始修建大运河,至唐朝时期完成了整个运河的修建。
大运河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水运条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首先,大运河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水运条件。
在大运河修建之前,中国的水运主要依赖于江河湖海等天然水道,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水运的效率和安全性都较低。
大运河的修建打通了北方内陆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交通,使得水运能够更加便捷和安全。
这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方便了人员的迁徙。
其次,大运河的建设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大运河连接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随着大运河的通航,商业活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许多城市沿运河而建,如扬州、杭州等,成为了当时的繁华之地。
大运河的繁荣也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最后,大运河的建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各种艺术、文学、科学等活动在这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文化名人如杜牧、白居易等都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了大运河的描写。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贸易通道,起始于中国的长安,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地中海地区。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达到了巅峰,对于隋唐时期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黄金、珍宝、香料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对外的交通线——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目标:1.通过丝绸之路的走向演示及大运河的手绘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演化分析,了解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扮演导游、经商者等角色把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达到了解深化的意图。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进行想像:“金黄色的沙山一望无垠,清脆的驼铃声沿路不绝于耳。
长河落日,大漠直烟。
”提问: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处在怎样的意境中?【承接】同学们,在这荒凉的沙漠里,曾经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贸易之路。
这里,留下了无数商旅的足迹,这里,记录了人类古老的文明。
那么这条路是什么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失控一起去探寻那已尘封已久的丝绸之路吧。
同学们,丝绸之路现在虽然已被漫漫黄沙掩盖,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丝路的旅游价值凸显无疑,旅游事业逐渐兴盛。
【新闻链接】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近年联手开发丝绸之路旅游。
计划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线路。
【我来当导游】如果你正好是丝路旅游公司的一名导游,你准备向游客介绍些什么?(学生大概会从丝路名称的由来、开辟时间、开辟者、路线、作用等方面回答。
)【走丝路的第一人】张骞(西汉,汉武帝)图片显示并介绍【丝路由来】本没有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silkroad”。
【重走古丝路】显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说出起点(长安)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大秦)。
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历程1.古代交通的起源(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21年)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牲畜来进行交通运输,如牛、马、骡马等。
这种交通方式主要用于货物的短途运输,且速度较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开辟陆路交通。
在商周时期,人们开辟了一些重要的道路,例如沣东大道和都明堂道等。
这些道路主要用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交通的需要。
2.大运河的开凿(公元前5年-公元11世纪)公元前5年至公元7年,汉朝时期的大工程,大运河正式开工修建。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运交通工程之一,它连接了京杭大运河、淮河和长江,纵贯北方和江南。
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丝绸之路的形成(公元前2世纪-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重要陆上贸易路线。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朝开始与西域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丝绸之路由此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完善,货物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除了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铁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出中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宋代水运的繁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是中国水运交通的顶峰时期。
水运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长江航运,由京杭大运河连接长江,将南方的丰产物资通过水路送往北方;二是南方水路贸易,由各大河流和湖泊连接起来,将南北之间的商品运输贯通。
水运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5.元明清时期的交通发展(公元1279年-20世纪初)元代铁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公元1271年,元朝时期的京杭铁路竣工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历史记载的铁路。
明代时期,播州钞关、咸淳政策等政策的实施推动了陆路交通的发展。
清代则修筑了一些重要的交通干线,如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和皖汉铁路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人力交通到陆路交通再到水运交通的演变过程。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对外的交通线——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丝绸之路的走向演示及大运河的手绘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演化分析,了解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扮演导游、经商者等角色把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达到了解深化的意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进行想像:“金黄色的沙山一望无垠,清脆的驼铃声沿路不绝于耳。
长河落日,大漠
直烟。
”
提问: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处在怎样的意境中?
【承接】同学们,在这荒凉的沙漠里,曾经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贸易之路。
这里,留下了无数商旅的足迹,这里,记录了人类古老的文明。
那么这条路是
什么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失控一起去探寻那已尘封已久的丝绸之路
吧。
同学们,丝绸之路现在虽然已被漫漫黄沙掩盖,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实施,丝路的旅游价值凸显无疑,旅游事业逐渐兴盛。
【新闻链接】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近年联手开发丝绸之路旅游。
计划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线路。
【我来当导游】如果你正好是丝路旅游公司的一名导游,你准备向游客介绍些什么?(学生大概会从丝路名称的由来、开辟时间、开辟者、路线、作用
等方面回答。
)
【走丝路的第一人】张骞(西汉,汉武帝)图片显示并介绍
【丝路由来】本没有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
交通路线,称作“silkroad”。
【重走古丝路】显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说出起点(长安)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大秦)。
提问:如果你是汉代商人,想把货物从长安运到大秦去,沿途要
经过哪些国家,可以在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关口歇脚?(动画演示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阳关(玉门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中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这里要提醒学生如
果沿着丝路的南路走还可到达印度(唐僧取经所走之路)
【角色扮演】丝路旅游公司开发了一项旅游新项目,请你扮演唐时期的经商者,体验丝路昔日的繁华。
温馨提示:1、你扮演哪方商人?(西方或东方)
选择好你的货物(如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
材、珠宝、丝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2、你选择在哪
座城市进行交易?为什么?3、你准备与对方交换什么货物?4、过程要
交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等。
(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请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请这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经商)
【丝路作用1】在丝路经商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商人把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材、珠宝等带到了中国,中国商人则把丝
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带到了西方,这告诉我们丝绸之
路的作用是什么?(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提问】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你说对吗?你能用史实证明吗?(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汉代街头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
唐朝流行波斯的马球游戏等)
【丝路作用2】中国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由此传入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国,所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桥梁,也成为连结中国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友谊之纽带
【谈古论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丝绸之路已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
今天,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在茫茫戈壁缓缓西行的骆驼队,被
称为当代的丝绸之路。
提问: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有什么优势?
(经过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交通工具更先进、货物运量更大;运
输速度更快捷,运输费用更低)
【过渡】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
【视频】京杭大运河(全长1747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画一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简单的运河示意图。
在学生画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运河示意图,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把重要信息点写
上。
最后概括运河概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四段运河,
五大水系。
【问一问】你对大运河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大概会问开凿原因,作用等,对提出的问题尽量请其他学生给予帮助解答)
【原因探究】提示:可从我国河流的走向的特点等方面考虑。
(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
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主观原因:隋炀帝为
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
【真知灼见】那么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大运河的呢?(展示胡曾和皮日休的诗歌)请结合两首诗、史料记载和谈迁的话发表你对大运河的看法。
【小结】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
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
另一方面,
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沿岸
的城镇更加繁华,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且它的某些河段现在还发挥着作
用: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结束语】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东西南北,促进中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让我们在现代化
建设的今天,传承与保护好这些古老的文明!
【课堂练习】比一比: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都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不同点:丝绸之路——开通了一条亚洲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沟通了东西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国内水路交通;促进了国内南北间的经
济、文化发展和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
【布置作业】上网寻找丝绸之路、大运河资料并制作小报。
200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