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笔记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推理——明示的过程:说话人必须首先对听话人的认知资源作出合适的估计,然后再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用此方式明示),让听话人从中通过推理,找到正确的语境并推导出说话人意义。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为了区别于传统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部分。(苗兴伟,1997)百科知识是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根据演绎推理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听者还可以调用周围的情景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苗兴伟,1997)Sperber&wilson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演绎法是语言交际中的基本形式,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推理是非论证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推理过程具有或然性。(Sperber&Wilson,2001)根据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论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现代外语,1998,3:92-107.

2.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是基于以下的观点

(Sperber&Wilson,1986/1995):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

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得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关联性。

语境假设就是人之间假设。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lopa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了交际和话语理解目的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

1)交际改变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意义可能不大,但却有重要的社会意义(SPerber&Wilson,1995:61)

2)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Sperber&Wilson,1995:193)

3)互知(mutual knowledge)是理解的结果,而非理解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