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19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 .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5.(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6.(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4分)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8.(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9.(4分)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 .宗教意识淡薄B .反对神灵崇拜C .注重物质生活D .强调人的价值10.(4分)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2016年图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 项正确。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解读•比较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评析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较去年相比未发生大的变化,在分值比例方面,必修三本书的分布更为均衡一些,中国史部分的分值略有增加。
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立意高远、情境新颖、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史实的考查并较好地考查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试卷客观题引入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新鲜素材,如俗语、诗歌、方志、画像石、通令、海报、图表等,并以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设置了耳目一新的历史情境。
试题不回避热点,以热点为载体运用历史基础知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是2016年高考一大特色。
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主干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课堂上重视史料教学,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1题考查古代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材料非常简单,选取了一则俗语,简明又好理解。
第2题考查的考点是史学研究•史料解读•比较。
将《史记》中的文献记载和以图像形式呈现的汉代画像石进行比较。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史料的能力,今后我们要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
第3题以诗歌入体考查农业灌溉工具翻车。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材料中的关键字是“推”,由此判断借助的是人力,进而联系课本中的翻车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4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再通过排除和材料无关的和错误的选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该题史料简单易读,考查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最经典的史料回扣考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考点的认识。
第5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史料阅读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难在做出科学的判断。
李贽批判儒学,但不致力于儒学,主张男女平等,但不能说明明代妇女地位提升了。
201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绝密★启封前绝密★启封前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英 语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第Ⅰ卷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分)做题时,现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分,满分 7.5 分)(略)(略)听下面听下面 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你都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例: How much is the shirt? A.£A.£ 19.15 B.£ 19.15 B.£ 9.18 C.£ 9.18 C.£ 9.15 9.15 答案是答案是 C 。
1.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Having a birthday party. B.Doing some exercise. C.Getting Lydia a gift. 2.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A.Help the man. B.Take a bus. C.Get a camera. 3.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 A.Tell Kate ,s to stop. B. Call Kate ,s frends. C.Stay away from Kate. 4.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wine shop. B. In a supermarket. C. In a restaurant. 5.What doer the woman mean? A.Keep the wondow closed. B.Go out for fresh air, C.Turn on the fan. 第二节第二节 (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图3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
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
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
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草书和楷书。
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
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
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3分)《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冶这里“水车冶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冶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冶,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冶。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冶过程中,没有踿踿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冶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冶思想D.“中体西用冶思想7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图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 项正确。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解读•比较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抗战需要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
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
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答案】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50年代探索•“一五”计划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的史实。
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派系纷争,故排除C 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15.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答案】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答案】C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与发展•美国共和和制•特点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图表中19世纪的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不符,故排除;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第二产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史实,故B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采用被迫脱离工业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的史实,故C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19世纪的英国,第一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