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黎族文化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和广东省的一些地区。
他们拥
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语言和文字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虽
然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借鉴了汉字,并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创造了一些汉字表音符号。
这种符号被称为“黎文”。
婚俗
黎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多由父母和长辈包办。
在结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互扎发饰、喝交杯酒,以示新婚之喜。
此外,黎族的新娘子通常会身着锦袍,头戴银质饰品,美艳动人。
饮食
黎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喜欢食用猪肉、牛肉、鱼类等。
此外,他们还有
一些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黎苗肉”、“黎黑猪”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舞蹈
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为主题,舞姿矫健、优美,富有激情与活力。
在黎族的节日庆典中,人们常常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服饰
黎族服饰以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著称。
黎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头戴斗笠,脚踩草鞋;而女性则多身着色彩明艳的长袍,佩戴各式珠宝饰品,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特色。
总的来说,黎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它的独特性和丰富多
彩的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尊重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文化。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一、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自古以来信仰自然灵崇拜,崇奉太阳、月亮、森林、山川等自然神灵。
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黎族的宗教信仰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如对祖灵的敬仰、对土地神的崇拜等,这些信仰使得黎族人民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二、黎族的民俗风情黎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丰收祭祀、踩高跷、摆酒宴、唱山歌等。
丰收祭祀是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踩高跷、进行歌舞表演,庆祝丰收的喜悦。
踩高跷是黎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向大地神灵祈福的仪式。
黎族人民还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芦苇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巧手。
三、黎族的服饰文化黎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男子多穿白色长衫,女子多穿长袍。
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来装饰服饰,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黎族人民还会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戴传统的银饰,如银耳环、银胸针等,这些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着祈福的寓意。
四、黎族的传统音乐黎族人民热爱音乐,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如竖琴、竹笛、葫芦丝等。
黎族的音乐富有节奏感,激情四溢,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黎族人民会在婚礼、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演奏音乐,用音乐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仰。
总结:“黎族”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动听的传统音乐而闻名。
这些传统特点展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黎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宣传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魅力和传承下去。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黎族竹乐,黎族竹乐是黎族人民在劳作、生活和宗教仪式中
使用的一种传统乐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包括
竹筒琴、竹筒鼓、竹管笛等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2. 黎族竹编手工艺,黎族竹编手工艺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
工艺技艺,包括竹编筐、竹编箱、竹编椅等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3. 黎族古歌,黎族古歌是黎族人民口头传承的古老歌谣,反映
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这些古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4. 黎族服饰,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独特
的图案和工艺特色,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
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社会和民族本身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黎族文化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黎族隋唐五代以前从西汉开始,海南岛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逐渐密切。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海南岛正式设立珠崖、儋耳两郡,汉族等中原各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入海南岛。
在封建统治日益加强的情况下,许多黎族人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往岛的南部和山区迁徙。
未能迁移的黎族人,归入版籍,逐渐同化到汉族中。
黎族宋代“黎”作为族称,虽偶见于唐代史料,但广泛使用却始于宋代,并因其经济发展情况和居住地域不同而被分别称为“生黎”和“熟黎”。
宋时黎族居地,以黎母山为基地,并遍及海南4个郡。
黎族明清明代的海南黎族,除会同县因与乐会分县而无黎族外,可谓遍布全岛各州、县。
黎族所占人口比例与人口分布密度大致成反比,人口集中的东部恰是黎族人口占比例最低的地区,中部和西部则相反,反映了岛东部汉族人由少数变为多数,黎族部分汉化,部分由“生黎”变为“熟黎”这一民族成分的地域性结构改变过程。
明代时,黎族分布还比较广,但至清代,居地有所缩小,人数也有所减少。
清代海南有3个州10个县,除去文昌黎族已与汉人融为一体、会同县因明代分县时黎峒归乐会县而无黎族外,其余州、县均有黎族居住,而定安黎占地最广。
黎族民国时期黎族人口与分布民国时期,海南岛东北和北部大部分县的黎族人口比例已经很低,唯定安县、澄迈县等县,因其辖境有部分深入黎族所居的山区,还保持一定的人口比例;而海南岛西南部和南部的昌江县、感恩县和崖县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
海南黎族简介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
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作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现在在黎族地区这种房屋已不多见,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
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
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
入夜,篝火燃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
天快亮时,恋爱中的男女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作者:鱼儿。
“黎族”是否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民族,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也是传承和弘扬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黎族传统节日1. 三月三节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着传统的黎族服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比如,互送贺年禾,人们互相赠送带有吉祥寓意的黎族传统饰物。
此外,还有歌舞表演、龙船竞渡等文化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2. 忄逖节忄逖节是黎族的农历新年,是黎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新年的节日。
在这一天,黎族人民会进行祭祀、合家欢聚等活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互送贺年品也是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
3. 忥牙节忥牙节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并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文化表演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二、黎族庆典活动1. 嬉水节嬉水节是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于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水上文化,以水为媒介,通过水上竞技和娱乐活动,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嬉水节期间,人们可以参与泛舟、划龙舟、泼水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民俗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参与。
2. 祈年祭典祈年祭典是黎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上旬举行。
这一庆典活动旨在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风调雨顺。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向土地神、五方神等神灵祈福。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节目,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的意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黎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既蕴含着对丰收、吉祥的美好祈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黎族文化【范围】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
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
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
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服饰】对襟上衣和筒裙,加各种饰物。
【竹筒饭】用山兰米(一种旱稻)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竹筒中,以炭火烤焦绿竹即熟,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待客之食用佳品。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
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
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
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服饰】
对襟上衣和筒裙,加各种饰物。
【竹筒饭】
用山兰米(一种旱稻)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竹筒中,以炭火烤焦绿竹即熟,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待客之食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