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作原理。
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互联网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意识。
认识互联网的两面性,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作原理。
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互联网的运作原理和技术细节。
如何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信息检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有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介绍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作原理。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的实践操作。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运作原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互联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写一篇短文。
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话题,进行自主学习。
2. 教师课后工作: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估学生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运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评估学生对互联网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相关话题讨论:探讨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姚勤)教案背景: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生对于互联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互联网的作用的认识并不全面,所掌握到的网络技术也很有限,本课就在此教学背景下,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各种网络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使用网络的兴趣,并对他们进行引导,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
教材分析:《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奇妙”一词是课题中的词眼,通过对互联网结构、工作原理、互联网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从小了解熟悉互联网,为今后使用网络更好地工作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考虑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的特殊性,我感觉应当在网络教室上这样的课文更合适,既能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促进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网络教室内互联网的实践活动,感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用自己实践操作来代替老师枯燥的讲解,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课本内文字的意思,由此带来内心真切的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你还记得是谁写的吗?(王勃)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是为了送别友人。
齐读这句诗,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2.师: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在当时,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大家一起说——(国际互联网)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互联网”,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4.互联网给我们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呢?(奇妙)5.师补充完整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内容
关于《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内容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苏教版四上19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实录一、整体感知,比试激趣。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异:它快捷方便,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的确太奇异了!但是有个人不服气,他确实是大伙儿专门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课件中孙悟空说: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本领可大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听说国际互联网比我还快,我想领教领教。
)孙悟空和国际互联网,到底谁的本领更大呢?大伙儿不妨猜一猜!二、精选语段,读品悟写。
师:推测要有依据,如此才会让人信服。
接下来就请大伙儿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说明国际互联网本领大的语句。
生:“这些‘线’上飞速流淌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充分表达了互联网本领大的特点。
师:是的,你真会读书,那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呢?生:我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快捷。
师:哦,几秒钟就能跨过万水千山,的确太快了!互联网真是太奇异了!(出示:“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一般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北京到悉尼大约9000千米,确实是火车昼夜不停地开也要5天!即使乘飞机到悉尼也需要1 2个小时,可国际互联网只需“嘀嗒、嘀嗒”几秒钟。
你们说快吗?真是太奇异了!为了说明互联网速度快,作者在这句话中用了好几种说明方法,能发觉吗?生:“比如说”,运用了举例子,把互联网的快表现得直观具体。
生:“几秒钟”,运用了列数据,用数字说话,对互联网的介绍更有说服力。
生:“不知快了多少倍。
”在和一般邮寄鲜亮对比中,把互联网的快捷表现得入木三分。
师:是的,这句话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互联网的奇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师:这句还说明了互联网有什么本领?生:还能传递图像、声音呢!太奇异了!师:(引读)是的,真是太奇异了!有了互联网,我们还能够在网上和亲朋好友电脑里不仅能,还能,尽管对方远在天际,。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教案【4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3.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4.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1)生字卡片正音(2)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三、指导写字四、作业: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地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
小学四年级语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地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先来乐一乐,猜一猜,看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一张蜘蛛网,团团包地球。
亿万台电脑,无数“线”连接。
声音图像文,几秒就能传。
现代新科技,生活离不了。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一起读题。
读好课题,激发兴趣:看到奇妙你想问什么?想探个究竟吗?想弄个明白吗?把你的好奇读出来有兴趣研究它吗?那就兴致勃勃、高高兴兴地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二、学习课文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了引号的用法,写了生字,还整体了解了课文。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⑴感悟样子、结构的奇妙。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读,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相机指导:你是通过哪些词体会到的?怎么读好这些词让我觉得你在惊讶,是在赞叹!。
4、把你们的感受带入朗读再读,注意读好这些词。
齐读。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真是一张大网啊!它的样子奇妙,构造奇妙!5、引读这里的网不是普通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
所以“线”上也加了双引号。
这里的引号都表示特殊的含义。
6、师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国际互联网的大,更感到了它的奇妙。
19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
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从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切入文章,引出问题“网”是怎么回事。
第2、3自然段解答问题,具体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
第4自然段总结课文,指出互联网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本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感悟,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了解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学会8个生字,理解词语快捷、息息相关、咫尺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引号的用法。
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结合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知道引号的意思。
3.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概括文章2、3自然段要点,明确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原因。
体会说明文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概括文章2、3自然段要点,明确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原因。
学习难点:学习引号的用法。
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结合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知道引号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求:1.朗读课文。
学会8个生字,理解词语快捷、息息相关、咫尺的意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奇妙”“甚至”的意思,并会使用它们造句。
学习过程:一、自主导学1.读通课文。
2.解释快捷、息息相关、咫尺的意思。
3.生字扩词。
4.搜集相关资料。
二、师生互动(一)导入课题1.古诗导入: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1、《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必记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习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 )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但)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而且)能显现他的形象。
(即使)对方远在天涯,(也 )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案】只要……就…… 不但……而且…… 即使……也……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特殊——(一般) 远在天涯——(近在咫尺 )3.文中“地球村”表达了怎样的意思?【答案】“地球村”反映了有了互联网的世界,庞大的地球仿佛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更近了。
二、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
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
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
“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教案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教学使用。
本组编排了四篇课文,都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有关。
本课是继《维生素C的故事》之后的又一篇科普文章,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内容,拓宽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并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
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将越来越来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排比句式的优美,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互联网的奇妙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初步体会互联网的神奇,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及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难点:认识排比句式,并初步学会应用。
【教学方法】1.激趣导入法,学生通过谈谈自身对网络的快乐体验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2.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实际的感受究竟什么是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巨大作用,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3.比较学习法,将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比较,让学生明确地感受网络的奇妙。
4.启发引导和相机练习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排比句式。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年级学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用途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1. 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2.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3. 互联网的基本用途和应用领域。
4. 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资源:1. 计算机和投影仪。
2. 互联网连接。
3. 与互联网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图片,如电脑、手机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什么内容有关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晓答案,导入新课。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起源等。
2. 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查找有关互联网的资料,加深对互联网的了解。
三、发展历程(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互联网发展历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发展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互联网发展历程资料,加深对互联网发展的了解。
四、基本用途和应用领域(10分钟)1. 教师介绍互联网的基本用途和应用领域,如信息查询、在线交流、网络购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互联网使用经验。
五、正确使用互联网(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沉迷网络等。
第二课时:六、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如科普知识、兴趣爱好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八、课后作业(5分钟)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写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例及课堂反思教材分析:世界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事,今天正一一变为现实,“国际互联网”就是其中一项发明。
本文紧扣时代脉搏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奇妙”的新事物。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
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案例一当学生充分感受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为此惊叹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害呢?学生愣了片刻,既从网络的奇妙中“挣扎”出来,过了一会儿依然小手如林:生1:不是,长时间盯着电脑,眼睛会坏的;生2:看了不该看的信息,人可能会变坏;生3:一直喜欢打游戏,成绩会下降;生4:电脑上还有黑客呢;生5:电脑还有病毒,如果不及时清除,电脑就会瘫痪课堂反思一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可以让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国际互联网,不至于因盲目地欢喜而在不经意间受到网络的伤害。
但细细想来,这个环节是否让语文课变味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手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这里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语文教育成了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单纯的电脑知识介绍。
长此以往,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将成为一锅杂碎汤,而品尝这锅汤的学生将永远尝不到语文的真滋味。
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际互联网是否有白利而无一害呢?请想一想,并承接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也用总分的结构和本文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经过调整作业布置后发觉这个环节能围绕语文为中心,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渗透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的,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艺术化地倾诉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种综合的言语活动,能实现多项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内容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
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