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记录单
- 格式:docx
- 大小:46.88 KB
- 文档页数:13
学生实验记录和报告九年级班小组成员实验日期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化学实验简单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室中药品正确取用方法;正确使用酒精灯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实验室玻璃仪器的洗涤实验用品试管、药匙、长条纸(供学生做纸槽用)、试管架、镊子、块状石灰石、食盐、盛有水的试剂瓶、带胶头滴管的滴瓶、量筒,酒精灯、火柴、小木条、火柴或打火机、铜片、试管夹实验步骤及实验内容一、药品取用操作练习要求注意事项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取少量食盐,置折好的的纸槽中,平插入试管,再竖倒于试管底部,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水平拿试管,将粒状物放在试管内壁,再竖立试管,让粒状物滑至底部。
倾倒液体将小口瓶中的液体按操作要求倒入试管约2-3ml,再将瓶塞盖回小口瓶。
滴取液体将带胶头滴管的滴瓶里的液体按操作要求滴入试管内约1ml。
.量取液体用量筒量取5ml水,倒进上述已取用的装有少量食盐的试管中,振荡,促进溶解。
实验完毕,处理用剩的药品,整理器材。
二、酒精灯的使用操作练习要求注意事项检查灯内的酒精、灯芯。
点燃熄灭酒精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再熄灭酒精灯火焰。
加热固体药品用镊子加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观察到铜片的现象。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按规范要求,用试管夹夹住装有约1/3试管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
整理器材。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1、将试管内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在注水,反复数次。
2、用试管刷轻轻旋入试管,刷时小心上下旋动。
活动后反思1、通过本次实验操作的练习,你学会了上面所列的各项基本操作吗?各有哪些注意事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2、本次实验的各项操作中,你认为哪些比较难?难在哪里?打算怎样进一步学习?学生实验记录和报告九年级班小组成员实验日期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用高锰酸钾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实验目的练习制取气体的一般操作步骤,培养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过程记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实验过程记录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化学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3.沉淀反应: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滴定管、玻璃棒、滤纸、漏斗、铁架台、酒精灯等。
2.药品: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铜、氯化钠、碳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酸碱中和反应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
(2)用滴定管滴加稀盐酸至恰好中和,观察现象。
(3)记录滴定管消耗的盐酸体积。
2.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铜。
(2)用滴定管滴加稀硫酸,观察氢氧化铜溶解现象。
(3)记录滴定管消耗的硫酸体积。
3.沉淀反应实验:(1)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
(2)用滴定管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生成现象。
(3)用玻璃棒搅拌,待沉淀完全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实验:(1)观察到滴定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再变为酸性。
(2)根据滴定管消耗的盐酸体积,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浓度。
2.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观察到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根据滴定管消耗的硫酸体积,计算出氢氧化铜的浓度。
3.沉淀反应实验:(1)观察到氯化钠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2)根据沉淀的称量质量,计算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反应物质的量比。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七、实验评价1.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步骤。
中考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仪器与药品,试管、试管架、滴管、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化学计量比例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量是相等的,生成的盐和水的质量也是相等的。
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用滴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盐酸溶液中,直至出现颜色变化。
3. 记录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滴数,并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了粉红色。
2. 实验现象解释,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粉红色。
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成了粉红色,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即酸和碱按化学计量比例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酚酞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作用,以及颜色变化的原因。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酚酞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作用。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化学药品。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试管破裂或溶液溅出。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其他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2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2013 年月日实验教师:郑金坡宋卓含。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实验材料:1. 试管:用于容纳反应物和观察反应现象。
2. 烧杯:用于混合和加热反应物。
3. 火柴:用于点燃反应物。
4. 硫酸:用于观察酸碱反应。
5. 碳酸氢钠:用于观察酸碱反应。
6. 锌片:用于观察金属与酸反应。
7. 纸片:用于观察物质燃烧现象。
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酸碱反应a. 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硫酸。
b. 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
c.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反应现象,记录下来。
2. 实验二:观察金属与酸反应a.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硫酸。
b. 将一片锌片放入试管中。
c.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反应现象,记录下来。
3. 实验三:观察物质燃烧现象a. 取一张纸片,点燃它。
b. 观察纸片燃烧时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实验一中,当硫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时,试管内冒出了气泡,并伴有气味的释放。
这是由于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2. 实验二中,当锌片与硫酸反应时,试管内冒出了气泡,并伴有气味的释放。
这是由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和硫酸锌。
3. 实验三中,当纸片被点燃时,纸片燃烧产生了火焰和烟雾,并伴有明亮的光和热的释放。
这是由于纸张中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实验分析:1. 实验一中的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中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这种反应常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溶液。
2. 实验二中的金属与酸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单替换反应,其中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相应金属的盐和氢气。
这种反应常用于检测金属的活性和反应性。
3. 实验三中的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反应,其中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和释放能量。
这种反应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过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酸碱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和燃烧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类型,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上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实验申请/记录单学科化学 _ 20 --20 学年下学期班级 _实验申请人:仪器归还日期:验收人:奉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制。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化学实验报告上册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化学实验
本文档旨在介绍《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中的化学实验内容。
通过进行化学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索化学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实例: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过程。
实验材料: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
实验步骤:
1. 取一些稀盐酸溶液倒入试管中。
2. 滴加少量酚酞指示剂。
3. 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4. 当试管中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记录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实验结果: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
实验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
实验材料:锌粉、稀盐酸。
实验步骤:
1. 将一些锌粉放入试管中。
2. 慢慢加入稀盐酸,观察气体的产生及现象。
3. 记录锌粉完全消失时加入的盐酸体积。
实验结果: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
实验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金属与氧气反应产生的现象。
实验材料:镁条、打火机或火柴。
实验步骤:
1. 点燃打火机或火柴,使其燃烧产生火焰。
2. 将镁条靠近火焰,并注意观察。
实验结果:金属与氧气反应会产生明亮的光和火焰。
以上仅为《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中的部分化学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和反应过程。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记录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化学现象和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化学实验相对简单,但同样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初中化学实验记录。
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记录: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取一小段红色石蕊试纸,分别将其分别放入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
实验结果:观察酸性溶液下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在碱性溶液中则无变化。
实验结论: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彩色变化。
2. 金属与酸反应实验记录:实验目的: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产物以及观察反应速度的差异。
实验步骤:取小块铝、铁和锌,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结果:铝片与酸反应,产生气泡,并观察到反应液变热,盐酸慢慢消失。
铁片反应较慢,产生气泡,观察到铁片逐渐消失。
锌片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观察到锌片很快消失。
实验结论:金属与酸反应时,会产生气体,同时观察到反应速度的差异。
3. 铜和氧气反应实验记录:实验目的:观察铜和氧气反应的结果。
实验步骤:将铜片放置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加热。
实验结果:铜片在火焰中变成黑色,并且产生红色或蓝色火花。
实验结论:铜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产生的颜色取决于氧化铜的类型和温度。
4. 燃烧反应实验记录: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材料的燃烧行为。
实验步骤:取一小块木头、纸张和蜡烛,分别点燃。
实验结果:木头和纸张燃烧时发生明亮的火焰和黑烟,并迅速燃烧完毕。
蜡烛燃烧时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燃烧速度较慢。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燃烧行为有所差异,木材和纸张燃烧迅速,蜡烛燃烧较为缓慢。
通过以上实验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原理。
这些实验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提高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措施,如佩戴实验室服装和护目镜,保持仪器和实验台面的清洁整齐。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一、引言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本报告册旨在总结和记录初三化学实验的过程、结果和体会,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1. 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观察酸碱溶液的变化,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2.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盐酸倒入试管中。
(2) 用滴管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粉红色,直至完全变为粉红色。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刻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相互抵消,产生了中性物质。
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也是中和反应的指示,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让我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了中和反应的过程。
三、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实验步骤(1)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2) 将一小块硫磺放入另一个试管中。
(3) 将两个试管加热。
3. 实验结果加热后,锌片与硫磺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锌硫化物。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非金属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在加热的过程中,锌片失去电子被氧化,硫磺获得电子被还原,形成了锌硫化物。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四、实验三:酸的电离度1.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酸溶液的电导率,探究酸的电离度与浓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1) 分别取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和稀盐酸溶液。
(2) 将两种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电导仪中。
(3) 记录两种溶液的电导率。
3. 实验结果浓盐酸溶液的电导率明显高于稀盐酸溶液的电导率。
4. 实验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酸的电离度与酸溶液的浓度有关。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班级:初三(1)实验人数:39人指导老师: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验证了Zn、Mg、Fe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Fe。
七个小组只有一组结果出现了小的失误,但基本能够验证实验现象与原理相同。
学生情况:学生基本掌握了金属元素的活泼型顺序,并且能够较好的理解金属元素活泼型顺序表的原理及规律。
实验结束后能够牢记金属元素活泼型顺序表。
失败的小组也做出了反思和思考。
仪器损坏情况:没有玻璃仪器的损坏。
药品剩余及处理情况:剩余的固体药品做到了回收重复利用。
液体药品经过简单处理后倒入废液缸等待处理。
时间:2009.03.02实验名称: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班级:初三(1)实验人数:39人指导老师: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反应时周围温度的改变情况,基本得出了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放热、吸热或恒温的这一结论。
通过观察烧杯周围的现象,也证明了吸热、放热或恒温这一结论。
学生情况:七个小组的同学都做得非常好。
加之对此实验的兴趣,快速准确的完成了实验目标,并且很好的掌握了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原理及现象。
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玻璃棒,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玻璃棒,断裂了一支。
仪器损坏情况:玻璃棒损坏一支。
其余无损耗。
药品剩余及处理情况:固体、液体药品均无剩余。
使用完毕后都按照规定倒入了废液池。
时间:2009.04.15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化学实验记录实验名称: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班级:初三(1)实验人数:39人指导老师: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首先通过实验了解了酸和碱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了酸碱的不同之处。
明确了酸碱的腐蚀性及其不同原理。
基本掌握了酸碱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情况:因为本次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同学们相对来说很是听从实验老师的吩咐。
并且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性质、酸与碱的性质。
并且结合生活中,举出了许多常见的酸与碱。
在稀硫酸的配制时破碎了一个烧杯,但并无学生受到伤害。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1)木条不复燃(2)木条不复燃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3)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4)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5)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初三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1)木条不复燃(2)木条不复燃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3)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4)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5)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初中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2NaOH+CuSO4=Cu(OH)2[此有一个箭头表沉淀]+Na2SO4氢氧化钠溶液和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Cu(OH)2=[等号上面写上条件是加热,即一个三角形]CuO+H2O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变成氧化铜和水实验报告:分为6个步骤:1):实验目的,具体写该次实验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