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拳术门派,其中百家拳术更是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百家拳术涵盖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百家拳术:1.太极拳:太极拳被誉为中华武术之精髓,以慢、柔、圆为特点。
太极拳注重以意驭力,讲究以柔克刚,追求内外兼修,强调意念的运用和功夫的细致。
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体质,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2.形意拳:形意拳是以十二形、十六意等为基本练习内容,注重实战效果和力道发挥。
形意拳的特点是直来直往,注重攻防转换和实用性。
练习形意拳有助于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培养意志品质。
3.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绕圈转身和变幻不定的步法为主要特点的内家拳术。
八卦掌注重绕圈引力、借力打力,强调轻快敏捷的步法和出奇制胜的技法。
练习八卦掌可以增加灵活性和反应速度,提高战斗能力。
4.太极八法:太极八法是太极拳的一种派别,包括上升、下降、进退、开合、静动、收放、开合、前后八种基本功夫。
太极八法强调用意识引导身体运动,注重内劲的发挥和运用。
练习太极八法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促进循环系统健康。
5.少林拳: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快速、刚猛、有力为特点,注重实战效果和攻防转换。
少林拳包括形意拳、大洪拳、小洪拳等多个门派,各具特色。
练习少林拳可以增强体质,塑造健康体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而言,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中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一种拳术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特点。
通过练习不同的百家拳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
中考武术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武术概述武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包括了拳术、剑术、刀术、槍术、棍术、鞭术、掌法等各种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武术体系。
武术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还能够培养意志品质、锻炼意志品质、磨练意志品质。
二、武术的分类根据武术的练习形式、身法、招式等不同特点,武术可以分为拳术、器械和套路。
1. 拳术:拳术是武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武术的精髓所在。
拳术练习主要以拳法、腿法和柔身术为主。
其中拳法又包括了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西派拳等,每种拳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2. 器械:武术器械包括了武器和器械两种形式,武器包括了刀、枪、剑、棍、鞭等,器械包括了各种练功器材和训练装备。
练习器械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培养意志品质。
3. 套路:武术套路是一套由一系列的招式、防御动作和攻击方法组成的独立体系。
通过套路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耐力和敏捷度。
套路的练习也是武术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武术的技术要领1. 姿势:武术的动作姿势要求各式规范、端正,动作整体协调流畅,身形、步法、手眼身合一。
2. 动作:武术的动作要有力量感,要求有力而不失柔韧,快而不失稳健。
3. 内功: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功是武术的核心,要求练习者从内到外,从呼吸、意念、气功到肌肉力量等方面进行全面锻炼。
4. 准头:武术的招式和技术要求有准确的准头和精确的技巧,避免偏离攻击目标。
5. 意志:武术强调锻炼意志品质,练习者需要保持专注、执着、不怕困难和挑战。
四、武术的基本功技术1. 拳法:武术的基本功技术之一,拳法练习主要包括了直拳、勾拳、上勾拳、铁笔等。
练习者需要掌握不同的拳法技巧和招式。
2. 腿法:武术的基本功技术之一,腿法练习主要包括了前踹、侧踢、后踢、回旋踢等。
练习者需要掌握踢腿的技巧和动作。
3. 柔身术:武术的基本功技术之一,柔身术主要包括了摔技、滚技、落技等。
中华武术介绍词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争和狩猎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中华武术包括众多的流派和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每种拳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注重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技巧,并融合了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被视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中华武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培养,包括呼吸调控、身体力量的发展和意念的集中。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改善体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塑造个性、培养意志力和培养品德的方式。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在国内外的比赛中,中国武术团队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精湛的功夫,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赞赏和喝彩。
许多人也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它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华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武术概述》第一章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
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1/ 3行科学的定义。
1988 年 2 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2- 武术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
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
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
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武术概述第一节武术运动的健身特点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武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的套路运动;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规则,两人斗智较力,以搏斗为形式的散手运动。
武术运动除了具有技击性以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
在练习武术时,讲究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如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南拳强调“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或少有的。
武术主要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以踢、打、摔、拿、击、术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流传至今,这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作”、“气沉丹田”,长拳强调“精气神”、“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等。
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壮肌肉、强筋骨,对内能通脏腑、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第二节武术运动的文化特征都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这博大是指武术运动的技术分类、风格流派的繁多;这精深便是指武术运动中蕴藏着的深刻道理与精神。
武术运动根植于中华大地,自产生那日起就接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冶性情,也可以通过武术这一窗口去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从动作形态、动作名称、演练技法几个角度来探寻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武术动作形态在观赏武术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设想,弓步冲拳、马步架打之后,接着做一个绷脚尖的“托马斯全旋”或做一个芭蕾式的亮相造型,定会令人失笑。
其实这一笑有着深刻的意味,这里不是指马步架打与托马斯全旋在技术上不能衔接,而是指代表不同文化的身体形态表征上的脱节。
武术与中国舞蹈、中国戏曲同出一源,在动作形态上存有共性,都呈现出“拧”、“倾”、“曲”、“圆”的内聚性。
中华武术简介中华武术,也称中国武术,发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它是运用身体、武器和器械等特殊技能,以身体攻防技巧进行格斗或作为武术运动使用的一种传统技术。
中华武术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尧时期(前2000多年),当时的武术主要以技术和内容为主,有的活动更多的是演习和表演,让武术运动变得更加完善。
此后,中国武术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拳术、棍术、剑术以及传统传世的中国武术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武术在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以简易易学、安全实用为原则,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及多种技术。
在技术上,中华武术把传统的属于拳术的技术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护、防卫、实用性,以及精细的技术。
例如,普通的拳法技术包括出拳、挑拳、护拳、夹拳、进步拳、偏重拳、转身拳、防拳等;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武术技术也有一些其它的技术,例如跌打、踢、护体、拉伤等,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的防范身体受到伤害,以及攻击敌人。
传统中华武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例如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练习拳术可以提高拳击技术,练习棍术可以提高格斗技术,练习剑术可以提高小剑技能等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作为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国际上屡屡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武术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它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武术概述一、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二、武术的发展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1、军队的武术活动,2、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
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
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
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中华武术(中国功夫)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我们通过对中华武术的分析,从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到传统武术门派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概述:中华武术分为广义的中华武术和狭义的中华武术。
从广义上讲中华武术等同于中国功夫,主要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
从狭义上讲,中国武术只是指中国传统的武术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极、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
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源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创制了石刀、石锤、木棍等武器,逐渐学会了躲闪、跳远、滚翻以及运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以前在宴会上就有舞剑舞刀的习俗。
*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还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
中华武术的门派: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
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
少林派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武当派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峨眉派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再辅以心法,独创峨眉招数,成为融合中国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
中国武术解说词
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华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中国武术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和意义,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华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
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自卫强身,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中国武术,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练中受到陶冶,让人的审美在自身修养中得到提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是中国武术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练习、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道德观念的鲜明特点。
中华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在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2、武术的特点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较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不同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武术理论知识点一、武术概述部分1.武术的称谓: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武术的概念:狭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
广义上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武术的属性: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4.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5.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6.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涵摄了古典哲学、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
7.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涵:追求外在形键和内在神韵,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内练外练;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协调和统一;追求德艺双修。
武术所谓的“内”指心、神、意、气。
所谓“外”指手、眼、身、步的活动。
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
8.武术的分类方法: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
9.形式与类别分类:两种运动形式(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10.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11.套路运动: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中华武术概述与发展摘要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简单的作为格斗技能,战争需要,强身健体,逐渐发展为成为中国的名片。
中华武术的武德,精神等等都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而来,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各种思想精华,蕴含了道家,儒家的思想内涵。
在当下,中华武术又被赋予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武术发展文化一、什么是中华武术1、武术的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武术中的保守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中国武术的自我修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国武术中的外柔内刚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性。
套路的演练是区别其它国家武术的最大特征之一,套路演练自始至终包括无数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变化,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身法吞吐开合,上下相随,充分体现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换,等等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
格斗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古传散手(杀伤性强)、现代散打(限制较多)。
古传散手作为散打的最早发展要能对抗单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斗,用头、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击,主要的技法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还有肘膝等技法,在格斗中讲究出其不意,不讲究花法只讲究打赢实用。
现代散打就是常见的以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组成的以踢、打、摔结合的攻防技术。
2、武术的精神武术技击格斗与套路演练中攻防的每招每式,都是中国人对格斗的一种特殊理解,是中国人格斗智慧的体现。
而武术当中的武德思想,与武术的内家功法,又是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而正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中的武德所表现出的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爱国主义、等内容,是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国粹武术。
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广泛传播的一种拳术。
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既有锻炼身体的效果,又有调治身心的作用。
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追求阴阳调和的境界。
2. 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拳术,它包括拳、剑、刀、枪等多种武器。
武术强调力量的运用和技巧的发挥,通过各种招式的组合,充分展示人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3. 南拳南拳流派繁多,包括南少林拳、闽南拳等。
南拳注重腿法和掌法的发力,以快速的攻击和迅猛的招式闻名。
4. 北拳北拳流派也较多,其中以形意拳、八卦掌等最为著名。
北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灵活变化,以攻击和防守相结合的技巧为特点。
5. 剑术剑术是中国武术中的瑰宝,包括太极剑、武当剑等。
剑术注重剑的运用和剑意的表达,以剑法的精准和剑意的深远著称。
6. 刀术刀术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分支,包括太极刀、形意刀等。
刀术注重刀的灵活运用和快速攻击,以刀法的狠辣和刀势的激烈为特点。
7. 棍术棍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包括太极棍、八卦棍等。
棍术注重棍的运用和身法的配合,以灵活多变的棍法和狠厉的攻击为特点。
8. 腿法腿法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踢腿、踢踏等。
腿法注重腿的力量和速度的发挥,以高抬腿、翻腿等动作为特点。
9. 散打散打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搏击技术,注重攻防和技巧的运用。
散打比赛以无武器、全接触的方式进行,是一种综合性的搏击运动。
10. 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变化。
八极拳以八个方向的变化和八个劲力的运用为特点,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以上是中国十大国粹武术的简要介绍,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学问,通过练习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和修身养性。
中国武术的介绍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武技与文化智慧的结晶,被广泛视为中国人民智慧与能力的象征。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可以追朔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中既包含了实用的战斗技巧,也具有修身养性、保健强身的功效。
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多个流派和门派,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北拳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但都强调内外兼修、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理念。
通过长期的修炼和体操,武术从者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同时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即对内功和外功的全面培养。
外功主要指武术招式和技巧的训练,如拳、刀、剑、棍等技击方法。
内功则包括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方法,如太极拳的吐纳调气和用意运动。
内外兼修的特点使得中国武术在实战中更加全面和灵活。
中国武术强调“柔中带刚”,即通过柔韧的身体动作和敏捷的反应来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以柔克刚”的思想相符。
通过反复练习,从者可以掌握独特的技巧,包括躲闪、化解以及反击等。
这种柔中带刚的思想体现了智慧和谦逊,追求和平和谐的价值观。
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武器的使用。
中国武术中有着丰富的兵器拳术,如刀、剑、枪、棍等。
兵器拳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拳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兵器的练习,武术从者可以培养出更多元化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战斗技能,更是一门传承几千年的独特文化。
中国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和发扬民族精神。
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传统武术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武术被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和文化遗产广泛传承和发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身心修炼方式。
中国武术的介绍(原创版)目录1.中国武术的概述2.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3.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4.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5.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国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武术源于古代战争,与军事技能密切相关,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民间技艺,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用于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向民间传播,许多门派和武术技艺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门派相继出现。
宋元时期,武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拳谱。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门派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具特色。
主要的门派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北腿、八卦、太极等。
这些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套路和训练方法,有的注重内功修炼,有的强调外功锻炼,有的讲究柔韧性,有的注重力量和速度。
尽管各门派之间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武术原则,如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快慢相间等。
【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武术最早的功能是技击,即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用于自卫和进攻。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健身、养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武术的内涵。
其次,我们要将武术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武术。
中华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在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
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2、武术的特点
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较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不同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 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气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
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紧密配合;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动作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则有韵律,节奏非常鲜明。
(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等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
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3、武术的作用
武术具有强体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身心等方面的作用,是增强全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
(1)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
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
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2)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
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
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
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3)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
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
这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
之感。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
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
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
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一、单练
(1)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
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躺、象形拳等。
(2)器械:器械的种类很多,它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等四种。
短器械主要有刀术、剑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术、枪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二、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三、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
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逐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