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功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掌握功的单位。
2. 掌握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了解功率的单位。
3.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功和功率的应用2.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功和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辅助讲解。
3. 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功和功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强调功的单位。
讲解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介绍功率的单位。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解题关键。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功和能量的关系,了解功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 介绍功率的物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探讨功和功率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电机等。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功和功率的相关公式及变形,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功的单位:焦耳(J)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 = F ×v ×cosθ功率的单位:瓦特(W)3. 功和功率的关系功和功率的区别与联系功率的变形公式:P = F ×v 和P = τ×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及应用4.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η= W_有用/ W_总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5. 功和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功和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灵活运用。
3.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功和功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功率的单位,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
4. 通过例题,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率的变形公式。
5.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请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计算一个学生举重时所做的功和功率。
2. 请分析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功率和行驶过程中所需的功率,讨论如何提高汽车的行驶效率。
3. 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功和功率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功与功率复习教案新化六中——陈明胜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会描述出功,功率的概念。
2、会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会写出功,功率的公式。
2、能力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化物理知识的能力。
2、在探讨问题中,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普遍性,实用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全面理解并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功和功率有关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考点1 功1、做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理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理上的 ,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必要”的含义是指做功的两个因素必须都有,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3、做功的计算(1)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 与在 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2)功的定义式:如果用F 表示力,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 表示功,那么功的计算公式就是 。
变形公式有 , 。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简称: 符号是 ,把1个鸡蛋举高2m 所做的功大约是 。
考点2 功率1、定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 的物理量,物体在 做的功,叫功率。
2、公式: 变形公式有 , 。
3、单位:功率的国际单位是 ,单位还有千瓦和兆瓦。
1kW= W 1MW= W.P =W t =F ·s t= ,由该公式可知,在功率P 一定时,力F 与速度V 成反比。
二、师生共同回顾本章知识结构(三)回答学案上拓展训练上的题目,第一、二组各四道题,另外两组各三道题,回答完毕后其他组作出评价补充。
拓展训练1、在校运会中,小翔参加了铅球比赛,如果他用200N的力,将重将50N的铅球投到了10m远处,则下列关于他投球时做功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功2000JB、做功500JC、没有做功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2、甲、乙两个集装箱质量相同,用起重机先将甲集装箱以 1m/s 的速度提升8m,再将乙集装箱以2m/s 速度提升相同的高度,那么起重机()A 、第一次做功多,功率大B 、第二次做功多,功率小C 、两次做功一样多,功率也一样 。
《功和功率》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目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
〈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四〉 复习过程:一、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板书) 老师启发:分析观察结果,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 师生互动:归纳出物体是否做功的规律。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2、对物体没做功的三种情况:(1)物体受力没有移动;(2)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3)物体凭惯性运动。
老师启发:如何计算出功的大小呢?如图:我们可以从水平方向拉车前进(电脑平台展示图示)看其动能增加多少来得出功的大小。
分析作用在车上的力为F ,在沿力方向通过距离为s ,力对车做功为:W=Fs如图2:我们可以通过在竖直方向上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看其势能增加多少来得出功的多少综合得出3、功的大小计算水平方向W = F s竖直方向W = G h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做功,等于不用机械直接用手做的功。
老师启发:做功有快慢之分,物理学上如何去表示做功的快慢呢?向学生展示图片(书本143-4)及爬竿图示。
学生回答问题:1、两分重G 相等,上升的高相同,且所用时间不同,两人所做功的快慢一样吗?2、两人上升高度相同,所用时间相等,且两人体重不等,做功相等吗?师生互动:给出功率的概念二、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公式P=W/t2、比较功率大小方法 a、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大〈五〉中考热点题型分析(2017摸底21题)工人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一个重为300N的物体匀速提升,所用拉力为150N。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功率专题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功率”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功和功率的关系;4. 各种物理情景下的功和功率计算;5.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巩固功和功率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功的计算及功率的计算;2.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举重时做了多少功?他的功率是多少?2.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请学生回顾课本上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 复习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请学生回顾课本上关于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4. 功和功率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功和功率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7.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功率、汽车行驶的功率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功和功率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学生将一本厚重的书从地上搬到桌上,桌子高度为0.8米,书的质量为2千克。
(2)一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用时10秒。
2. 思考题:(1)家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产生的?(2)汽车行驶的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难点: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功和功率。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力是如何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呢?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那么,力在物体上做了功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功和功率的概念。
2.知识讲解(1)功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是: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
(2)功率的概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功和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1瓦特等于1焦耳每秒。
3.实例分析了解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例子1:小明用10N的力将重2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2m,求小明做的功和功率。
解析:小明做的功W=Fs=10N2m=20J。
小明提升物体的时间t=s/v,其中v是物体的速度。
由于是匀速提升,所以v=F/m=10N/20N=0.5m/s。
所以,t=2m/0.5m/s=4s。
小明做功的功率P=W/t=20J/4s=5W。
(2)例子2: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发动机功率为100kW,求汽车的牵引力。
解析:汽车行驶的距离s=vt,其中v是速度,t是时间。
由于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所以t=W/P。
将s代入W=Fs,得到F=W/s=P/v。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F=100kW/60km/h=100kW/(601000m/3600s)≈500N。
《功和功率》复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功、功率和效率》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300JB.做功10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第十二讲功功率复习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上学期所学的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灵活运用相关公式,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熟练运用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功和功率的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小明用力举起一块重物,问:小明对重物做了多少功?他的功率是多少?2. 知识复习:(1)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表示做功的快慢。
(3)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W=FS,P=W/t。
3. 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如:一个学生用力拉一个重物,拉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学生对重物做的功和他的功率。
4. 动手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功和功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团队协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一个关于功和功率的实际问题,如:一个货物需要用起重机吊起,起重机的吊臂长度为10m,吊臂上的货物重量为1000N,求起重机将货物吊起所需的功和他的功率。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功和功率的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活动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应用至关重要。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四章第一节《功和功率》,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功和功率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功和功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钩码、计时器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斜面可以省力?)引出功和功率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介绍功的定义、计算方法。
(2)介绍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3)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提起重物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重物被提起的过程中,哪些力做了功?这些功有什么关系?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提起重物时的功和功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巩固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明用30N的力将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抬高1m。
B. 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受到200N的阻力。
A. 小华用10N的力推一辆质量为5kg的小车,小车沿水平面匀速行驶了2m。
B. 一名学生用50N的力将一个质量为20kg的物体从地面上抬高1m。
2. 答案:(1)A. 功:30J,功率:30W;B. 功:1200J,功率:200W。
(2)A. 推力做功:100J;重力不做功;总功:100J。
B. 重力做功:200J;学生的力做功:100J;总功:300J。
《功和功率》复习教
案
《功、功率和效率》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3.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
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
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
版块一:功
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
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
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版块二:功率
教师先举例两个学生比赛爬楼,问在这个过程中做功没有?做了功,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他们体重相等,让他们爬上同样的高度,比较时间;也可以比较在同一时间内看谁上的高;假如体重不同,上的高度、用的时间都不同,只能分别计算,比较他们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从而引出功率,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物理中的“控制变量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1.一辆车开进了泥潭中,司机取来一个动滑轮欲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下图所示,若司机用750N的拉力在5s内将汽车水平
匀速拉动1m,那么司机所做的功是 J,司机做功的功率是 W。
2.关于功和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快的机器,它的功率一定大
B.做功多的机器,它的功率一定大
C.做功多并且用的时间长的机器,它的功率一定大
D.物体做功所用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3.中学生小华在一次跳绳的体能测试中,1min内跳了120次,每次跳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cm,则他跳绳时的功率最接近()
A.5W
B.50W
C.500W
D.5000W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版块三:滑轮组的效率
1.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2.如右图,用拉力F拉着货物上升了一定高度,则
此滑轮组中做的有用功是;
额外功是;
总功是。
3.总功、有用功、额外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4.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行解决,对于“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教师可通过公式进行引导。
然后结合中招试题进行练习,看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二)、中考链接(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1.如右图所示,用F=50N的水平拉力,通过一个动滑轮,使重为200N的物体A水平向右移动了3m,在这个过程中()
A.拉力F做了150J的功
B. 拉力F做了300J的功
C重力做了600J的功. D. 重力做了1200J的功
2.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有用功不变,总功不变
D.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少
3.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将一批建材运到10m高的施工处,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建材。
装置中动滑轮重100N,工人每次匀速提
升一箱重400N的建材,不计绳重和摩擦。
试问:
(1)每次提升建材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第三题找两、三个学生演板,然后让其它学生指出不足、不妥之处,引起学生注意。
课讲完后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不懂得问题通过小老师讲解进一步掌握。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采用教师简单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讲练结合,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授课中让学生分析问题,大面积提问学生,努力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面广,精力集中,另外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是讲的点儿有点多,但知识面不够广,还有难度不高。
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备课,把复习课上好、上实,努力提高课堂效果。
《功、功率和效率》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
张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