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文献综述作业要求关于字体版式的规定:写论文名,并署名小组数和参与学生名;论文外形尺寸以A4本为准;论文文字排版的字号、行距、字距的大小,以版面清晰、容易辨识和阅读为原则,一般可参照下面要求进行排版:章和节的题名用黑体,字号分别用3号和4号;文章段落内容用小四号/五号宋体字,行间距不小于三分之二字高度;正文中标题一律左顶格。
关于注明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
1.参考文献标注法,在正文中引用文献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
参考文献目录按正文中引用先后顺序排列,重复引用的文献,按第一次出现的顺序编号。
2.文科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法,可按国际惯例,英文文献用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Farrell,1997);中文文献用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张华,2000)。
当文献作者有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and Lovekin,2000)或(张华,李平,2000)。
当文献作者多于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et al,2000)或(李平等,2000)。
如果同一作者有一个以上同一年份的文献被引用,那么在文献标注和参考文献目录中要增加一个标识符,如(1985a),(1985b)。
如果论文中已经提到了作者姓名,则只需在作者姓名后面用发表年份加圆括号标注,例如“F.Modigliani(1960)指出……”。
参考文献目录按姓氏或姓氏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汉字姓名以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英语姓名以姓氏字母为序。
3.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
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注意标点符号):(1) 图书:[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书名.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2) 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3) 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文章名称.见(英文用“in”):论文集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4) 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起页~止页(5) 学位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学三大主题第一大主题继承作用。
参考文献的继承作用是指作者引用他人文献中的具体理论、方法、结果、数据、观点和结论,目的是为自已的研究提供证据,进一步说明要论证的问题,它是参考文献引用的主要形式。
可以说,所有科研活动都是在前人和他人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任何科技创新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在科研实践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作者都需要通过引用参考文献为自已提供科研依据,表明本人研究的科学含量和可靠性。
第二大主题论证作用。
参考文献的论证作用是指作者用新的观点、方法来比对前人的观点和方法,借此对前人的研究结果或加以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出能够同时存在的另一观点。
目的一是提出新的看法,二是为后人拓宽思路。
也可以是作者引用前人具体的结果和结论,直接否定某个学术观点和理论。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不断纠正以前错误的认知,才能逐步揭示事物本身的规律。
这就是“实践论”所强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客观地说,由于历史和科研条件的局限性,前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和科学,这正是论证性引用存在的基础和客观的必然。
第三大主题说明作用。
参考文献的说明作用是指作者并没有引用他人文献中具体的方法、结果、观点和结论,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其论文内容,分析作者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渊源关系给出一个说明,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阅读背景。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尤其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作者往往要首先回顾某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从而揭示自己的研究动机和目的。
在回顾历史和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及他们的主要成就,但并不讨论他们研究的具体结果和结论,仅仅是给读者以提示和说明,这种说明性的参考文献大多出在论文的引言部分。
它是参考文献引用的补充形式。
浅析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作者:张涛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6期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局限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则侧重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老师和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相同,两者间相互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情况,自然会出现教学衔接的问题。
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有效提高阅读教与学的质量。
本文笔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阅读能力;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
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读教学,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主要是阅读教学的衔接。
可见,对当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直接面临着高考,自然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会感觉高中语文学习难度增大,特别对于那些依靠听课、反复复习取得高分数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感觉自己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阅读能力,都无法跟上高中老师教学的节奏,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
所以如何合理的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衔接,已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高中新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1.高一新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根据对高一新生语文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一新生阅读中存在三大问题:第一,阅读没有方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选购书籍与选择电视节目的能力,当他们想要看书或者电视节目时,总是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
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大部分依靠电视剧、电影等,很少接触作品原著,更没有深入阅读的意识。
第二,没有阅读的能力。
当前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除了老师要求阅读书的名著外,学生很少自己主动购买语文刊物,这样学生既缺乏语文素材,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阅读能力薄弱。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第一大问题:坐不住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
“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
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
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
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
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
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
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
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
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三大牛人看外国文献的方法牛人一从Ph.D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
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
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
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
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牛人二牛人二告诉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
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
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复试文献阅读
复试文献阅读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时,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的过程。
在进行复试文献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研究领域和主题:在开始阅读文献之前,需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的学术文献。
2. 选择高质量的文献:在选择文献时,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尽量避免选择质量不高的文献。
3. 深入阅读和分析:在阅读文献时,需要深入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内容,并做好笔记和总结。
4. 比较和分析不同文献:在阅读多篇文献时,需要比较和分析不同文献的观点、方法、结果等内容,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阅读文献时,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复试文献阅读是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深入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学术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姓名:李斌学号:200874020113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
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
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
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
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
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
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
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
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
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
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年第1期法学研究生的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谭冰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最大的任务莫过于阅读和发表。
但是,一方面,文献浩如烟海,究竟是开卷有益、泛泛而读,还是到应当有所取舍、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发表的基础是论文,为什么我们的投稿总如石沉大海、屡屡遭拒,论文写作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恐怕是不少研究生萦绕心头的困惑。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个性化的工作,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以下仅结合个人经验,尝试就其中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生提些建议。
一、文献阅读的进阶策略学术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没有系统的文献掌握和充足的资料储备,就不可能有效展开研究。
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初学和摸索阶段,研究生不能仅凭兴趣漫无目的的阅读,而要进阶阅读、深入挖掘。
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涉及三大类文献:专著、论文和法律资料。
与过去相比,信息时代的学术文献呈爆炸式增长,获取也更为便宜。
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如何去粗取精、高效阅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问题。
(一)专著阅读建议求学路上,我们可能会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经典名著的书单,从柏拉图的《法律篇》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从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到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
一些老师强调多读经典,这当然不错。
学术是有传承的,读经典可以追根溯源、固本强基。
但对初学者而言,一味追逐经典也有弊端:一是由于年代久远、时空变幻,一些名著对于现时代的初学者而言不免晦涩,有的甚至需要其他的知识背景“脑补”才能了然。
强行去“啃”,难免不得要领。
二是囿于历史局限,这些名著很多并非都以严格的学术体例写就,其长在于思想性、原创性,如果只是泛泛阅读,恐怕难以从中获得体系化的知识滋养。
对此,我建议避免盲目追求阅读面和阅读量,重点选择若干体系性强、体现通说、水准公认、深入浅出的本学科专著仔细、反复阅读,力争“看一本是一本、读一本用一本”。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但从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
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使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少了。
学生变得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
可见,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了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课内外阅读结合,阅读和习作结合,阅读和交流结合的有效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规划,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1.深化“内向型衔接研究”。
即衔接阅读指向于课内阅读,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
2.探索并开辟“外向型衔接研究”的路径。
旨在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阅读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可能来自于文章本身的内容,也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理解能力或知识储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生词难识别:在阅读时遇到生词,有时候我们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这时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上网搜索来解决。
另外,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生词的意思,有时候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猜测。
二、语法结构复杂:一些文章的语法结构比较复杂,阅读起来会感到困难。
可以通过多读几遍,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解释语法结构的含义。
三、段落逻辑不清:有时候在阅读长文章时,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导致理解困难。
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画思维导图或者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来帮助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
四、主题思想把握不准:有时候阅读时我们难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时可以通过多读几遍,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文化背景理解困难:有时候在阅读外国文学或者文化类文章时,我们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文章所处的文化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的来说,阅读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是很常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
希望以上的解决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解决在阅读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命题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纪冰菁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命题中存在着'命题层级没有体现学段侧重'、'命题考查的定位似是而非'、'命题意识缺乏‘语文味’'这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文从'命题层级'、'命题定位'和'命题意识'三个及角度对小学语文阅读命题(以下简称'命题')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纪冰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鞋品营销,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2.农村历史高效课堂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3.万科转型之路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4.中考复习的校本练习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5.我国非金属矿业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衡法律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法律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体系平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法理学与法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平衡、法学学科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之间的平衡以及法学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之间的平衡等三大问题,本文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法律文献;资源;学科建设;学科体系;学科平衡法律文献信息资源是法学学科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法学人才的根本之一,厘清法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状况,对于提高战略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保障能力,对于法律文献信息资源联合体的建设,对法学学科及司法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问题,主要考虑平衡体系与资源整合两个问题。
1.平衡法律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这里的“平衡”不是两物在量上的相对等或构成固定的数量关系,即纸质法律信息资源与虚拟法律信息资源在数量上或在购置费用上的比例成一定的函数关系。
它是一种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经费条件下,信息资源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和不同载体以及纸质资源和虚拟资源两大资源主体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时所达到的一种协调状态。
“平衡”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相对性由图书馆的性质来决定。
判断一个图书馆的收藏是否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要看图书馆是属于高校性质还是属于公共性质。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最主要的用户是高校教师和学生,所以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进行馆藏建设,支持他们法学教育和科研活动才是决定平衡的最关键因素。
而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由于面向社会公众,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用户对法律的需求才能做到相对“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用户需求会随之转变,图书馆必须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法律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调整,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
这就是图书馆“平衡”的动态性。
1.1法理学与部门法之间的平衡法学作为人文社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法律世界以及与法律世界相关的其他领域。
法学学科的多元性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比如法理学承载着解决人们法观念的功能;法史学承载着探求人类法律历史的发展轨迹;法社会学承载着法的社会实证功能;比较法学承载着不同法律制度、思想间相互比较、分析的功能。
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一:坐不住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
1.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2.带着问题看文献。
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
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
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
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3.树立明确的目标。
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二、记不住
精简记忆内容,抓重点,舍次要。
把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
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
”这个建议很好。
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读文献当然不可能啥都记住的,很多细节问题(如这个峰、那个峰)大多记不住,也不必都记住。
但是关键在于领会:(1)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东西?(2)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3)得到了什么关键结果和论断?如果你要开展后续研究的话,还可以思考(4)这篇文章有什么不足?怎样开展后续研究?
三、想不开
1.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
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
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
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
3.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4.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
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
决定现在研究什么。
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7.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
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
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我有哪些新的想法?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
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 。
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