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元首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简述中国与西方的国家元首制度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关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地居于首脑地位的部分,现代国家元首是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
概而言之,国家元首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机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2)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首脑部位;(3)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者;(4)国家元首根据宪法行使元首职权;(5)国家元首具有人格化特征;(6)国家元首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
就国家元首的职权而言,尽管各国国家元首所行使的职权有很大差别,但一般都拥有以下职权:(1)公布法律的权力,即法律经立法机关通过后,必须由国家元首公布,否则,法律不能生效;(2)召集代议机关会议的权力;(3)最高级别的外交权力;(4)最高级别的统率武装力量的权力;(5)任免国家高级官吏的权力;(6)赦免权;(7)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的权力。
一、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置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的制度作为国家元首的制度确立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
1982年宪法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和1999年3月经过了三四修正,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
(一)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也是国家机构,其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一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仅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有关职权;在形式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行使职权.(二)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1)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2)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新中国国家元首制度沿革探析本文阐述了国家元首制度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国国家元首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分析了其沿革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指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始终坚持的是:国家元首并不享有最高权力,而是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构,服从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最高权威,这是我国宪政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国家元首制度的沿革体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国家元首呈现专职化趋势,其代表性功能逐步增强;二是国家元首权力呈现分散化趋势。
体现了我国宪政体制的日渐成熟。
标签:新中国;国家元首制度;宪政实践;制度沿革一、国家元首制度是一国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元首制度是一国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该国宪政体制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1]。
在专制时代,国家元首通常是超越国家的存在,掌握全部国家权力,往往自诩为“朕即国家”。
在现代国家,国家元首并不是国家主权或最高权力的享有者,也不掌握国家的全部权力,而仅是法律上或者形式上国家的代表者[2],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部分[3];在国际活动中,一个主权国家如果没有最高代表者,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4]。
可见,现代国家保留国家元首制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使其代表国家进行相关活动。
各国在宪法或其根本大法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
各国的制度各不相同,且有些享有广泛、实质性的权力,有些则主要是形式上、象征性的权力,即使在同一国家,其职权也可能会发展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宪法中没有明确哪个机构是国家元首[5]。
学界对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沿革发展有一些争议。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国家元首在宪法的文字上虽然没有出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乃是国家元首,这是不争的事实。
”[6]另一意见认为我国的国家元首职能是由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承担[7]。
我们认为,上述争议的根源在于界定国家元首的标准不清晰。
我国宪法虽没有明确规定谁是国家元首,但国家元首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的国家元⾸制度 国家元⾸是关于国家元⾸产⽣、任期、职权,以及国家元⾸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制度。
中华⼈民共和国国家元⾸是中华⼈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 中华⼈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民共和国。
⼆、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任期和继位补缺 (⼀)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的产⽣和罢免 中华⼈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民代表⼤会选举产⽣。
国家主席由全国⼈民代表⼤会主席团提出候选⼈名单,⼤会选举产⽣。
国家主席的选举⼀般采⽤等额选举办法。
全国⼈民代表⼤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
(三)国家主席的任期 国家主席每届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四)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 国家主席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
国家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民代表⼤会补选。
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民代表⼤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三、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 (⼀)对内职权 1、公布法律 全国⼈民代表⼤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后,由国家主席予以公布,法律正式⽣效。
国家主席没有法律否决权。
凡全国⼈民代表⼤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国家主席必须公布。
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效。
2、发布命令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民代表⼤会的决定和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对外职权 1、接受外国使节 国家主席代表中华⼈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根据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根据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
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
一、制度概述
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出国家主席的制度,也是中国宪法
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二、选举程序
1.候选人提名
候选人可由政党、民间组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公民代表等提名。
提名需符合选举法规定的资格条件。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
候选人需获得半数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通过,方可当选国
家主席。
3.公布结果
当选国家主席的结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闭幕时公布。
三、制度特点
1.普遍参与
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保证了各方面代表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中国的
民主和法制。
2.程序规范
选举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制度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和其结果的合
法性。
3.代议民主
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赋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议民主的功能,有助于保证国家领导人的合法性。
四、发展趋势
1.公民参与
未来的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将更加注重公民参与,政府将积极推进
选民权利的扩大和选举过程的公开透明。
2.候选人优化
政府将注重提高候选人的素质素养,为中国国家领导人选举制度的成
功实施提供保障。
3.程序简化
在保证程序规范的前提下,政府将注重简化选举程序、缩短选举周期,提高选举效率。
总之,中国国家元首选举制度是中国宪法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具
有普遍参与、程序规范、代议民主等特点。
未来,政府将注重公民参与、候选人优化、程序简化等方面的改进。
浅谈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200930106035 王铁山摘要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就有元首”。
国家元首之于主权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任何一个完善政治制度所不能或缺的。
中国从194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现在已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之一,处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
关键词中国国家元首制度国家主席权利条件任期地位正文一、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发展(一)、国家元首制度的概述国家元首是国家、联盟、联邦中的最高代表,是国家的象征,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
政治体制可分为代议制和集权制。
代议制又分为共和国制和君主立宪制,集权制又分为绝对君主制和独裁制。
实行代议制的国家,政策,法规透明度高,政策的稳定性较好。
国家元首指共和制、联邦制的总统、国家主席等和君主制的皇帝、国王等。
可能握有实际权力(比如美国总统等),也可能只是礼仪性的(比如英国的国王,德国总统)。
各国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各国宪法规定。
一般有: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召集议会权,外交权,统帅武装部队权,赦免权,荣典权等。
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
由于各国政体不同,国家元首行使的实际权力也不尽相同。
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元首一般不直接掌握国务实权,只以国家的名义,从事一些象征性和礼仪性的活动,因而被称为虚权元首。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元首为国家最高政府首脑,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均负有实际的直接的责任,拥有很大权力。
根据国家元首组织构成的不同,国家元首分为个人元首和集体元首。
在大多数国家,国家元首由个人担任并行使其职权的,为个人元首。
有些国家,国家元首的职权由集体行使,为集体元首,如圣马力诺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由具有同等权力的2名执政官共同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联合行使。
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皇帝制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元首制度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唐朝的天子制度、宋朝的皇帝制度、明朝的皇帝制度、清朝的皇帝制度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元首制度进行了彻底的革命。
首先,中国废除了皇帝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元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主席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指示,领导国家工作,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并代表国家进行对外事务。
中国的元首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一次。
主席选举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每个代表团有一票,候选人必须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能当选。
主席当选后,需要宣誓就职。
中国的元首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982年,中国通过了宪法,明确规定了元首制度。
宪法规定主席是国家的象征和尊严的代表,具有国家元首的地位,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统治者,也不是一个个人领袖。
此外,中国的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也在不断调整中,以适应国家发展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中国的元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国体政体记忆口诀国体政体是指国家的制度和政治体制,包括国家的宪政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和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
为了便于记忆国体政体的相关内容,可以使用以下口诀作为参考:一、宪政制度:宪法为基石,政府法治立;权力分三权,互相制约配;立法实行代议,议会制主流;法官独立审判,司法保公正。
二、国家元首制度:君主制有国王,继承血脉统;共和制选主席,投票决定人;总统制选总统,选任时间长;国家首脑统领导,发表国家章。
三、政治组织形式:单一制实行党,党派集权治;多党制争竞选,政治多元化;联邦制分权力,中央与地方;议会制监政府,人民意见被采纳。
四、国体政体特点:民主权力源,人民当家做主;法治约束力,公平正义求;政党机制立,多元观点抱;权力制约多,权力不得乱。
五、世界国体政体:各国不同制,适应国情定;英国议会制,女王为名义;美国总统制,白宫掌权柄;中国社会主义制,党执政为规定。
通过上述口诀,可以对国体政体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宪政制度是国家的基础,宪法是最高法律,政府按照法治原则行事,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相互制约平衡。
在宪政制度中,议会制是主流形式,代议制度是立法的主要方式,法官具有独立审判权,确保司法公正。
国家元首制度方面,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常见的形式。
君主制下,国家由国王领导,继承血统为依据;共和制下,通过选举产生国家元首,例如选举主席或总统。
国家元首负责国家的最高领导,代表国家进行外交交往。
在政治组织形式方面,单一制、多党制和联邦制是常见的形式。
单一制国家通常由一个党派集中掌权,多党制国家存在多个政党并进行竞选,政治多元化;联邦制国家将权力分散给中央和地方,实现权力的分权与平衡。
议会制是一种监督政府的制度,通过议会来采纳人民的意见。
国体政体的特点体现在民主权力源于人民,法治对权力进行约束,各种政党机制的建立和权力制约的多样化,以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最后,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国体政体也有所不同,根据国情来决定合适的政治体制。
浅谈我国国家主席制度摘要:〕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地位、作用、完整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发展,具有国家元首制度的实质内容和形式特点,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
了解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主席制度以及国家主席制度的发展特点,将有助于我国政治机制和机制的进一步调整、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元首制;国家主席制度;政治文明一、国家元首与国家元首制度国家元首是一国的最高首脑,是一个国家在实质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即国家的象征。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国家元首称国王、皇帝等,是独揽立法、司法、行政等最高国家权力的专制君主。
在现代共和制度下的国家元首称总统、国家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等。
国家元首制度是关于国家元首的产生、资格、任期、职权、地位等的规定。
现代国家的元首制度在《宪法》中均有明确规定。
国家元首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第一,按国家政体的不同分类,可分为君主制国家元首、共和制国家元首两大类。
一般而言,君主制国家的元首是世袭的,共和制国家的元首是选任而且有限期的。
第二,按国家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个人国家元首制度和集体国家元首制度;第三,按实际情况,分为实权国家元首和虚权国家元首。
世界各国元首一般拥有如下职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召集代议机关权、最高外交权、统率武装力量权、任免高级官员权、赦免权(包括大赦和特赦)、最高荣典权等。
在我国,“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简称。
国家主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组成部分的国家主席制度;二是构成国家主席制度的国家机构的组织方式及其运转方式;三是指国家主席的任职者(人)。
我国的国家主席制度经历了建立和曲折发展的过程,在1982 年通过的《宪法》(含修正案,下同)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主席的职权、地位、产生办法和任期等,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国家主席制度。
从元首制的角度来看,国家主席制度实质上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二、我国国家主席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不算漫长的近50 年的历史中, 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经历了若干次重要的变化。
简述国家元首制度的主要类型国家元首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中担任最高公职的人或机构,负责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领导国家政府以及代表国家进行内外事务。
国家元首制度的主要类型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议会制。
君主制是一种国家元首制度,其中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身上,君主通常通过世袭或选择继位。
在君主制度中,君主充当国家的象征和统一力量,但实际上的政治权力大多由政府拥有。
君主制可以分为君主立宪制和绝对君主制两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通常由民选政府实际管理国家事务;而绝对君主制则是指君主拥有无限制的权力,没有宪法束缚,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
共和制是另一种国家元首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人民或其代表的集体手中。
共和制通常通过选举来选择国家元首。
共和制的特点是政府的权力基于法律而不是传统或血缘关系。
共和国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议会共和制下,国家元首通常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出来,执政多由内阁或首相来代表;而总统共和制则是指国家元首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担任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并负责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制是一种国家元首制度,其中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较低,政府首脑通常由议会选举产生,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议会制可以分为充分议会制和半总统制两种形式。
充分议会制下,政府首脑完全由议会选举,元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而半总统制则是指政府首脑在行政事务上享有较大权力,但在立法和执行方面受到议会的制约。
不同国家对于国家元首制度的选择取决于其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因素。
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变种形式,如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结合的方式以及伪装共和制等。
这些类型的国家元首制度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确保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顺利运转。
中国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制度是关于国家元首产生、任期、职权,以及国家元首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和继位补缺
(一)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和罢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候选人名单,大会选举产生。
国家主席的选举一般采用等额选举办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
(三)国家主席的任期
国家主席每届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四)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
国家主席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
国家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三、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
(一)对内职权
1、公布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后,由国家主席予以公布,法律正式生效。
国家主席没有法律否决权。
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国家主席必须公布。
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生效。
2、发布命令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二)对外职权
1、接受外国使节
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或协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作出批准或废除的决定后,由国家主席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