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抗肿瘤药
- 格式:docx
- 大小:313.20 KB
- 文档页数:6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抗肿瘤药物,是指用于治疗肿瘤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中药饮片等。
第三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操作规程、监管措施等。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负责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全面管理。
第六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应当由医务部门、药学部门、临床科室、医学伦理部门等组成,形成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有效实施。
第三章抗肿瘤药物的遴选和采购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需求、药物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肿瘤药物。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肿瘤药物采购制度,确保抗肿瘤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优先选择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品种等抗肿瘤药物,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第四章抗肿瘤药物的储存和配送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抗肿瘤药物的特性,合理设置储存和配送设施,确保抗肿瘤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抗肿瘤药物应当分区存放,特殊管理药物、一般管理药物、临床试验用药物应当分别存放,不得混淆。
第十三条抗肿瘤药物的储存条件应当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并每日进行清点,做到账物相符。
第五章抗肿瘤药物的处方和调配第十四条抗肿瘤药物处方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诊疗指南。
第十五条抗肿瘤药物的调配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药师进行,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第六章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评价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遵循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
药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科学,它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药理学知识,以下是一些药理学各章节可能出现的试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药理学导论试题:什么是药物的药效学特性?答案:药效学特性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作用时间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试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如何影响其疗效的?答案: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有效成分被吸收并到达作用部位的百分比。
生物利用度越高,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越高,疗效也就越显著。
第三章: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试题: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在药理学上有何不同?答案:受体激动剂能够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产生生理效应;而拮抗剂则与受体结合但不激活受体,阻止激动剂的作用,从而抑制或减少生理效应。
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试题:镇静催眠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答案: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 的作用,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的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药物试题:什么是β-受体阻滞剂,它们在治疗高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阻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作用的药物。
它们通过降低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来降低血压。
第六章:呼吸系统药物试题: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哮喘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答案:支气管扩张剂通过直接或间接放松支气管平滑肌,增加气道直径,减少气道阻力,从而缓解哮喘患者的呼吸困难。
第七章:消化系统药物试题: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在治疗胃溃疡中各起什么作用?答案:抗酸药通过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来降低胃内的酸度,减轻胃黏膜的刺激;胃黏膜保护剂则通过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胃酸和消化酶对胃黏膜的损伤。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药物试题: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胰岛素是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增加糖原的储存和减少糖原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抗肿瘤药物1、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在体内使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亲核基团烷化,抑制细胞的分裂,发挥细胞毒作用。
2、抗代谢类药物(Antimetabolites):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一般作用于S期,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合成酶和DNA聚合酶,抑制DNA的合成;3、抗肿瘤抗生素(Antibiotic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通过与DNA发生关联,使 DNA发生解聚,或嵌入DNA,干扰RNA聚合酶,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4、植物碱类(Natural products):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
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妨碍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也可作用于细胞膜,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紫杉醇类也作用于M期,抑制微管蛋白的正常解聚,使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
喜树碱类和鬼臼类均作用于S期,分别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干扰DNA链断裂-再连接反应,导致DNA链断裂。
5、铂类化合物(Metal salt):最常用的化疗药,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非典型烷化剂作用,可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叉链接,阻止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6、激素类(Hormones and hormone antagonists):通过改变体内激素环境,对特定的肿瘤发挥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1)仅对与该激素有关的相应组织的肿瘤有效(2)敏感性取决于肿瘤生长对某种激素的依赖性(3)起效较缓慢,一般无根治效果;7、杂类(1)门冬酰胺酶:将血清中的门冬酰胺分解为门冬氨酸和氨,使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因缺乏门冬酰胺而受阻;(2)全反式维甲酸:通过细胞核内维甲酸受体介导,调控特异性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
第八章抗肿瘤药
一、概念
1、抗肿瘤药;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又称抗癌药。
2、恶性肿瘤: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细胞异常增殖引起。
3、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合成所必须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须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二、分类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抗嘧啶药、抗叶酸药、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DNA多聚酶抑制剂
(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三)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
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五)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第一节生物烷化剂
生物烷化剂,也称烷化剂,抗肿瘤药中使用最早的一类
一、作用机理: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及其它有活泼亲电基团的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A或酶)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亲电共价结合,使大分子失活,阻碍其正常生理功能。
缺点:烷化剂属细胞毒作用,故而对其它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也产生抑制,产生严重的副反应,易产生耐药性。
二、烷化剂的分类
目前该类药物,按化学结构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金属铂类配合物
(一)氮芥类(发现源于芥子气)
作用机制: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的功能基
载体部分的改变可改善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氮芥和芳香氮芥
(1)脂肪氮芥类
作用机制:氮原子碱性较强,β-氯原子可离去,生成高度活泼的乙撑亚胺离子成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起烷化作用。
在DNA鸟嘌呤间进行交联时阻断DNA复
制,烷基化过程是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强烷化剂,选择性差。
对其进行结构改造:通过减少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以降低其反应性,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降低了抗肿瘤活性。
a.盐酸氮芥*
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盐酸盐
性质:对皮肤、粘膜有腐蚀性(只能静脉注射,并防止外漏)
pH>7发生水解,失活,故制成盐酸盐,使pH在3.0~5.0
临床应用:用于恶性淋巴瘤、头颈部肿瘤的化学治疗
缺点:抗瘤谱窄,毒性大,不能口服,选择性差。
盐酸氮芥是最简单的脂肪氮芥
b.氧氮芥
氮原子上引入一个氧(吸电子),使N上电子云密度减少形成乙撑亚胺离子的可能性降低,所以烷基化能力降低,毒性及活性
(2)芳香氮芥
引入的芳环与N上孤对电子产生共轭,减弱了N的碱性。
作用机制:失去氯原子,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与亲核中心作用,属于SN1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1.苯丁酸氮芥瘤可宁
用其钠盐,水溶性好,易吸收
2. 美法仑溶肉瘤素
引入氨基酸,以期达到靶向作用
3. 氮甲*
降低毒性,提高作用选择性
(3)环磷酰胺(癌得星)*
命名:P-[N,N-双(β-氯乙基)]-1-氧-3-氮-2-磷杂环己烷-P-氧化物一水合物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乙醇中易溶,水中溶解度不大,且不稳定,遇热易分解
作用机制:在肿瘤组织中,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组织,以此为目的合成含磷酰胺基的前体药物。
在肿瘤组织中被磷酰胺酶水解成“磷酰氮芥和丙烯醛”具有高烷化剂功能。
而正常组织代谢为羟基代谢物,无毒性。
由于磷酰基吸电子作用,N上吸电子作用降低,降低了N 的亲核性,降低N的烷基化能力,使毒性比其他氮芥小。
(二)乙撑亚胺类
塞替派
(三)亚硝基脲类(有较强的亲脂性)
卡莫司汀(作用:链间封锁)
(四)磺酸酯及卤代多元醇类
白消安,又叫马利兰
5、金属铂配合物
顺铂(又称顺氯铂氨)
第二节抗代谢抗肿瘤药物
一、分类
•嘧啶拮抗剂(包括尿嘧啶衍生物和胞嘧啶衍生物)
•嘌呤拮抗剂_x000D_•叶酸拮抗剂
二、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合成所必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抗代谢药物仍以杀死肿瘤细胞为主。
但其选择性也较小,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等也呈现毒性。
三、特点:
抗代谢药物的抗瘤谱相对烷化剂较窄。
由于抗代谢药物的作用点各异,交叉耐药性较少。
抗代谢药物结构上与代谢物很相似,大多数抗代谢物正是将代谢物的结构作细微的改变而得的。
(一)嘧啶类拮抗物
机制:靠抑制嘧啶合成来抗癌
嘧啶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
1、尿嘧啶衍生物
氟尿嘧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mp.281-284。
C;微溶于水,不溶于氯仿
在强碱中不稳定,在亚硫酸钠水溶液中也不稳定。
本品为广谱抗肿瘤药,是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物,对消化道癌和乳腺癌效果好。
2、胞嘧啶衍生物
拟胞嘧啶代谢物,掺入DNA,使DNA合成中断,死亡。
代表;
盐酸阿糖胞苷
(二)嘌呤拮抗剂
作用机制:与次黄嘌呤抢夺酶结合位点,抑制嘌呤合成。
嘌呤腺嘌呤鸟嘌呤
黄嘌呤次黄嘌呤
巯嘌呤
作用机制:体内转化为硫代鸟嘌呤核苷酸(TGRP),阻止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换,影响
DNA和RNA的合成。
更重要的是TGRP能掺入DNA和RNA,使DNA不能复制。
(三)叶酸拮抗剂
代表:
:N
N N
N
H2N
NH2
N
N
H
O
O
OH
H
O
OH
CH3
甲氨蝶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