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 WPC 无线充电规范标准V1.1(Part 2_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 格式:pdf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38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外表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外表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外表。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外表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外表。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防止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标准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标准。
此外,以下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外表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5.2.3.1功率转移控制系统描述的1.1.2版本无线功率传输,第一卷,第1部分,定义了一种具体的方法,功率发送器将使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其主单元电流朝向新的主单元电流(另见5.1节),该方法基于一种离散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如图5-6所示。
为了执行该算法,功率发射机应按照外观顺序执行以下步骤。
在这些步骤的定义中,索引标记功率发射机接收到的控制错误分组的顺序。
在收到控制错误包后,功率发射机应计算新的主单元电流td (j)为其中ta(j-1)表示实际的主单元电流(响应于先前的控制错误包)和c(j)表示控制错误包中包含的控制错误值。
注意,ta (0)表示功率传输阶段开始时的主单元电流。
如果控制误差值c(j)为非零,则功率发射器应在时间窗内调整其主工作电流t(active)。
为此,功率发送器应执行由下列步骤组成的循环。
索引i = 1,2,3,...i(max)标记此回路的迭代。
功率发射器应计算新的主单元电流与实际的一次单元电流之间的差作为误差。
ta(j,i-1)表示在循环迭代中确定的主单元电流。
注意,ta(j,0)表示回路开始时的实际主单元电流。
发射器须计算比例、积分和导数项(按任何顺序):这里Kp是比例增益,Ki是积分增益,Kd是导数增益,t(inner)是执行一次循环迭代所需的时间。
此外,积分项I(j,0)和error e(j,0) = 0。
功率发送器应限制积分项I(j,i),使其保持在量程范围内-M(i)......+M(i)必要时,功率发射器应用适当的边界值代替计算的积分项I(ji)。
功率发射器须计算比例、积分及微分项之和:在此计算中,功率发射器应限制总和PID(j,i),以使其保持在范围-M(PID)......+M(PID)内。
功率发射器应计算受控变量的新值其中Sv是依赖于受控变量的缩放因子。
此外,受控变量v(j,0) = v(j-1,i max),v(0,0)表示在功率发射阶段开始时受控变量的实际值。
Q 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的全部内容。
系统的描述,无线通信电源转换低功率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版本1。
0,2010年7月版权该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是出版的力量,无线通信联合体采用无线力量联盟与ConvenientPower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富尔顿创新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公司,奥林匹斯成像公司、研究、限制、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菲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保留所有能量。
复制在全部或部分地是被禁止的明示和优先的书面允许的无线能力联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所包含的信息是正确之日出版.然而,无线的力量,也ConvenientPower协会有限公司,富尔顿创新公司和国家诺基亚公司半导体公司、企业、科研、奥林匹斯成像议案有限公司、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也将承担任何损失,包括间接的或间接的,从使用这个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或依据。
本文件的准确性。
分类在这个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机密。
注意为进一步解释,这份文件的内容,或在任何可察觉不一致或模棱两可的解释,或为任何资讯相关的专利许可程序,请联系:info@wirelesspowerconsortium。
com。
1 综述1.1范围,我的系统体积的无线功率传输由描述下列文件: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份:测试的依从。
本文档定义了的交互界面和供电功率发射机接收器。
1.2主要特征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法,从一个基站移动设备,它是基于近场磁感应线圈之间。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无线充可靠性检测标准第A1版适用范围: 无线充可靠性检测日期: 2018-06-211.目的:为无线充产品检测提供依据,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对无线充产品的检测,当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执行。
3.参考标准:3.1 WPC标准:《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olumeI: Low Power Part1:Interface Definition Verion 1.1.2》《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olumeI: Low Power Part2:Performance Requirments Verion 1.1.2》《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olumeI: Low Power Part3:Compliance Testing Verion 1.1.2》3.2 国家标准:GB/T 242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GB 4943-2011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要求》GB/T 1762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4.产品简介:4.1产品规格简介:4.2环境试验标准:4.2.1低温贮存: 在温度-2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4.2.2低温工作: 在温度0℃的条件下,应能持续工作16H。
4.2.3高温贮存: 在温度6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4.2.4高温工作: 在温度35℃的条件下,应能持续工作16H。
4.2.5恒温恒湿: 在温度55℃、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搁置48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4.2.6湿热循环: 在温度25℃、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搁置9H,3H再上升到55℃/95%搁置9H,连续6个循环,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