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固定句式用法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五种: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汇总_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 .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或传》)2 ,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 .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l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2 )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 .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 .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l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 )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 .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 .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 .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 .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
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
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 .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7、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特定的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类型,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句式进行总结。
1. 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式类型,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一般在前,谓语在后。
例如:“天空明净,万物生长。
”这个句子中,“天空明净”是主谓句的例子。
2.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等。
例如:“学生们认真听讲。
”这个句子中,“学生们”是主语,“认真听讲”是谓语,“听讲”是宾语。
3. 主谓宾补句:主谓宾补句是在主谓宾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补足语。
宾语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他把花儿摘红了。
”这个句子中,“摘红了”是宾语补足语,用来说明“花儿”的状态。
4.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或更多个具有相同地位的简单句或复合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而成。
并列连词可以是“和”、“与”、“或”、“而”等。
例如:“马跑得快,鸟飞得高。
”这个句子中,“马跑得快”和“鸟飞得高”是并列句。
5. 复合句: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
从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例如:“他说他要去旅游。
”这个句子中,“他说”是主句,“他要去旅游”是从句。
总体来说,文言文的句式类型丰富多样,但在表达方式上相对固定。
掌握这些句式类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 , 乎 (哉、也, )?怎么 , 呢?例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 , 则,如果 , 那么 ( 就 ), 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 自己 )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 (《谏》 )3.得以能够。
例 :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 )坟墓 (被重新安葬 ),在大堤之上 ( 立碑 )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 )4.独 , 邪 (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 , 吗 ?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 (您的 )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 (这 )又是为什么呢 ?】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 , 乎 (耶、也 ,, )?表推测,恐怕 (大概 ), 吧 ?该不是 , 吧 ?例 :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 (《促》 )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 )7.而况何况,况且。
例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虽然十分愚笨, (也 )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 (《谏》 )8.而已罢了。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一)表示疑问地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地表示疑问地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样(地)”、“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地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地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何……之有”是“有何……”地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地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地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三)表示反问地习惯用法、“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地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所”,表疑问地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地移位和压缩.可译为“……地(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何……之有”是“有何……”地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呢”、“哪里……呢”.、得无……乎,反问地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地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地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表示感叹地习惯说法、“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五)表示强调地习惯说法、“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六)表示假设地习惯说法、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地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七)表选择语气:、“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地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地吗?、“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地习惯说法、“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地就是……啊!”“大概说地就是……吧”.例: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地“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地虞国与虢国地关系吧..“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九)表示指代地习惯说法、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地(人、物、事)”“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有所以、无所以)、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十)表示认定地习惯说法.是故,是以,表示结果地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地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地“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地……”.、有……者,译为“有个……地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地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二)古代汉语里,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某种比较固定地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地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地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地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地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地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地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地)、无所(没有......地)、比及(等到......地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地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地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地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地词组,他地中间有地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可以分为七类:、表达陈述语气地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表达疑问语气地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表达反诘语气地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表达推测语气地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表达感叹语气地有:“何其、何……之、何等”等;、表达否定语气地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表达比较语气地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常见文言文中固定句式(三)文言文中地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地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地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地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这些固定格式,表示地意义是固定地,.它地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地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地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考试大纲》中规定地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该考点地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五个方面.固定句式地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地种类分为六种:一.表陈述语气地固定格式常见地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地)、无所(没有......地)、比及(等到......地时候)、为......所..以为,以……为.如: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地时候是像上例一样,“以(之)为”地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所以.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所以”表示原因时,译为“……地缘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地时,译为“用来……地(方法)”.. 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1、何所⋯⋯?表疑的固定构。
是“所⋯⋯者何”的倒装和。
可“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女何所思,女何所。
文:姑娘所想的是什么,姑娘想念的是什么。
② 炭得来何所?(白居易《炭翁》)文:炭得来的所求的是什么?2、何如⋯⋯?何如⋯⋯?如何⋯⋯?可:“⋯⋯怎么?”例:取吾璧,不予我城,何如?文:拿了我的璧玉,不我城,怎么?可:“ 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何如从之?(《左o 襄公二十六年》)文:(楚国作)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什么要遵照种主呢例:何如取之尽,用之如泥沙 ?3 、何如同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性固定构。
常用于作行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怎么”。
例:樊曰:“今天之事何如?” 文:樊:“今天的情况怎么?”(2)表示比的固定构。
可“比⋯⋯怎么”。
例:王以何如其父?文:大王(括)比他的父怎么?4 、如⋯⋯何?奈⋯⋯何?可:“拿⋯⋯怎么呢?”“ ⋯⋯怎么”、“把⋯⋯ 怎么”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文:太行、王屋怎么?例:三老不来,奈之何?(《西豹治》)文:三老不回来,把他怎么?5." 何(奚)以⋯⋯ " 、 " 何(奚、曷)⋯⋯ "其中“何” 是疑代,可用“安” 、“奚” 、“曷” 等来代替;“以” 是,“用”的意思;“ ” 是表示疑的气。
前者可“ 什么(要)⋯⋯呢” 、“怎么⋯⋯呢” ,后者可“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 " 此刻人方刀俎,我肉,何辞?文:此刻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是肉,什么要辞别呢?例: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 (《史· 羽本》)文:羽笑着:" 上天要亡我,我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庄子《逍遥游》)文:哪里用得着高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文:臾是我国的臣国,什么要攻打它呢?6 、孰与;与⋯⋯孰“跟⋯⋯比,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更美?例:公之廉将孰与秦王?——你看廉将和秦王比,怎呢?二、表示反1、何⋯⋯之有?可:“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 、如之何⋯⋯?可:“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文: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 、不亦⋯⋯乎?可:“不是⋯⋯?”不也是⋯⋯?”例:求若此,不亦惑乎?文:像求,不是糊涂?例:学而之,不亦乎?有朋自方来,不亦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文:学而且常温所学知,不也是高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方来,不也是快的?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4 " 不⋯⋯乎 " 用,表反,相当于代的" 不算是⋯⋯? "例:此不者小而近者大乎?文:不算是的小而近的大?5 、 ( 其)⋯⋯哉(乎、耶)?可:“ 道⋯⋯?”例:夫患常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独伶人也哉?《伶官序》文:(人生的)患常常是从微的事情累起来的,人的才干勇气常常被他溺的事物所困,道可是伶人才这样?例:得之而失之易欤?《伶官序》文:道是得天下而失天下简单?6、安⋯⋯哉(乎)?可:“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此后,安能抗此乎?(《赤壁之》)文:可是刘豫州此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呢?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文:燕雀哪里知道的大理想呢?7、⋯⋯非⋯⋯欤?可:“⋯⋯不是⋯⋯?”例:子非三医生欤?(《屈原列》)文:您不是三医生?8、宁⋯⋯耶?可:“哪里⋯⋯呢?”例:宁知此骨所耶?文:哪里会想到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 、⋯⋯哉?可:“ 道⋯⋯?”例:人之奋发 , 不如蜀鄙之僧哉?...10、独⋯⋯哉(耶)?可:“ 道⋯⋯?”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文:道公子你就不能够怜您的姐姐?例:相如,独畏廉将哉?文:相如我然才能低下,道就怕廉将?11.“其⋯⋯ 乎(也、耶)”,表揣、希望、反等气。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尔。
2、有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
(《庄暴见孟子》)3、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非攻》)4、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6、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
〔亡〕失。
,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例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9、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12、庸……乎译为“哪管……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其……邪译为“难道……吗”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1、无乃尔是过与?(《论语》)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文言固定句式用法归纳文言表达有许多固定格式,每一种固定格式都有其特定含义。
现就文言文固定句式用法归纳如下: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表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表希望“还是……吧!”;表反问:“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12. "庸……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三、表示感叹1、何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2、特(直或止)……耳,译为”只不过……罢了“如: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续孟尝君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4、一何……!可译为:“多么……啊!”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四、表揣度1、无乃……乎(欤)!可译为:“恐怕……吧!”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例: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按书》)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我伐颛臾》)2、得无……乎?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可译为:“该不是……吗?”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例:庶几可告慰先生也五、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哪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抑…… 译为“是……,还是……”或“……,还是(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呢?3、其……,其……也?可译为:“是……呢,还是……呢?”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译文: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六、表示其他1、所以…… 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用来……”;“ ……的依据”;“ ……的工具”;“ ……的作用” ……2、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5、……之谓也;其……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可译为:“好象……的样子”7、无以…… ;有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 可译为:“不是……就是”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
(《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13.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