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管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和《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文件精神,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我院师生参与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竞赛对高水平大学创建的支撑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竞赛类别1.我院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竞赛)原则上分为四类,具体分类以学校发布的最新竞赛目录列表为准:一类:分为顶级、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一类顶级: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系列学术科技竞赛;一类重点:XX省教育厅认定的其他A 类国家级重点赛事;一类一般:纳入“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范围内其他重要国家级赛事或其他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重要赛事。
二类:分为重点和一般两个等级,二类重点:XX省运动会高校部比赛、XX 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XX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XX省“挑战杯”系列学术竞赛和教育厅认定批准的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二类一般:一类赛事的省级赛和XX省教育厅B类赛事中的其他赛事。
三类:其他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或二类竞赛的省级选拔赛或XX 赛区比赛。
四类:市级部门或国内高校组织的校际间竞赛,以学校名义组织的全校性学科竞赛或其他三类竞赛校级选拔赛。
2.竞赛级别划分实行动态认定、复审、调整制度,学校根据分类标准定期发布竞赛类别目录列表,目录列表将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的有关文件及上述原则认定或调整。
二、竞赛组织管理1.学院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为主任,教务处、学生处、创业与就业服务中心、团委、学院教学院长和学科专家为成员的竞赛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竞赛工作。
2.竞赛实行项目制管理,按学科性质或条线归口管理确定承办系(部门)。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考勤与请假规定为加强对我校各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 号令)的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学生必须按学校放假通知所规定的日期,按时返校报到注册。
参加培养方案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的一切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对学生上课、实验、实习、军训等实行考勤。
因病因事不能按时参加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处。
因病请假须凭校医院或县级以上医院的病历证明。
第二条学生因病或其它原因需请假时,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办理请假手续:1.请假两天以内由辅导员审批。
2.两天以上一周以内由辅导员批准,报所在学院备案。
3.一周以上两周内由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报学生处备案。
4.两周以上由所在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后,报学生处批准。
5.学生外出实习、军训、社会调查等活动期间,请假由带队教师负责审批;请假三天以上,带队教师应征得所在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准假。
请假情况须报所在学院备案。
6.学生参加由学校组队的省、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重大活动、学科竞赛或科技竞赛活动,或参加学校举办的重大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需请假的,由组织者提出书面请假申请和相关证明,经教务处同意后,组织者负责通知学生所在学院并转告任课教师。
第三条各类考试一般不得请假。
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必须于考试前提出请假和缓考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并由学生所在学院转告任课教师后,方可缓考。
未经批准擅自缺考,属于旷考。
因病不能参加考试,必须在考前持县级以上医院认可的病历和病休证明请假,否则按旷考处理。
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未事先提出申请的,必须在事后及时补办缓考手续。
否则,按旷考处理。
补考不得申请缓考。
因故缺考者可申请重修。
第四条学生请假应事先办理手续,经批准后生效。
除急病或紧急事故外,不得事后请假。
请假期满,应到所在学院办公室或向批准人履行销假手续,如假满仍不能返校,应按上述规定,办理续假手续并附有关证明。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学术科技及文体艺术活动奖励办法(建议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学风建设,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及课外文体艺术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对象:在校期间参与完成各项学术科技竞赛及课文体艺术等活动取得成果的学生个人(集体)。
第三条奖励范围:(一)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有书刊号的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公开出版的著作;(二)国际、国家、省、市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奖的成果及专利;(三)国家、省、市级各类文化、体育、艺术竞赛和获奖作品;(四)其他经学院确认的应予以奖励的成果。
第二章学术科技活动奖励标准及条件第四条学术论文、著作(包括专著,编著,译著):(一)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奖励2000元/篇;(二)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奖励1000元/篇;(三)在国内其他普通学术期刊、有书刊号的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奖励500元/篇;(四)论文要求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经学院确认应予以奖励的在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学院将结合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等因素确定最终获奖额度。
第五条专利:(一)凡在校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奖励1000元/项;(二)凡在校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奖励500元/项;(三)专利须有“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署名;奖励必须以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
第六条学术科技竞赛(包括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一)凡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作品,学院对获奖个人(集体)予以奖励,具体标准:省级特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500元、1000元、500元;国家及特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奖励10000元、6000元、4000元、3000元、1000元;最高标准奖励;科研成果署名外单位或为外单位研发科研项目的不予计算;如参赛获奖的为项目组,则第一作者奖励全额的50%,第二作者奖励全额的30%,第三作者奖励全额的20%,第四作者一般不奖;团体竞赛每个人平分奖励金额,奖励总额原则上不增加。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有关学业奖励的规定(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院文件要求,结合目前各类学科竞赛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竞赛范围本规定所指学科竞赛是指由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或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
主要包括: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比赛、全国大学生足球机器人竞赛、机械设计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
二、对参加学科竞赛学生的鼓励政策1、对各项竞赛中获奖学生给予奖励对在各级别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分别给予成绩奖励。
成绩奖励即在获奖当学期对获奖学生所有所修课程在奖学金评定时予以加分奖励。
代表学院参加学院认定的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以获奖证书为学分认定依据。
下表分数为获奖队员个人得分,每队计分人数按学科竞赛每队3人、挑战杯每队5人计,超过人数上限的,按总加分上限由组内分配。
奖励的具体标准如下:关于奖励说明如下:(1) 同一竞赛按最高奖励标准予以奖励,不重复计算;。
(2) 不及格课程不予加分,成绩奖励后单门课程成绩超过99分的按99分计,课程成绩为100分的不再加分;(3)参加不同类别竞赛获奖的学生,奖励可以累加。
(4)对新增竞赛,考虑到各个竞赛奖项设置比例和原则的差异,在竞赛开始前或第一次参赛后,由教务部会同有关学院、部门及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讨论,最后由教务部负责确定竞赛级别及奖励系数。
2、对参加集训和竞赛学生给予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对在各级别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分别给予学科竞赛学分计入总学分;学生亦可根据个人需要申请课程替代。
学科竞赛学分认定标准。
代表学院参加学院认定的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以获奖证书为学分认定依据。
下表分数为获奖队员个人得分,每队计分人数按学科竞赛每队3人、挑战杯每队5人计,超过人数上限的,按总学分上限由组内分配。
依托科技竞赛加强信息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的科技中心,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从制订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开展校内和校际竞赛、邀请相关专家做学术报告、配备高水平指导教师、培养计划、注重学生个性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信息学科;培养abstract: a new university as a local technology center,it is important mission for training lo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n described the role i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with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he solutions on how to improve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ubject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re proposed, such as creation relative polic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rrying out internal and inter-school competition, invitation relevant experts to do an academic report, providing a high level of instructor, training plan, emphasis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which help to construct training system of students’ innovationability.key words :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ubject; training科技竞赛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是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摘要总结西南科技大学参加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组织和管理经验,可为类似大赛参加组织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关键词科技竞赛;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组织管理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3)09-0109-02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joining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pu chuanjin, chen xiaolingabstrac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joining practical work competition on mining engineering phase stud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experience can be used for joining and organization of similar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mining engineering; practical work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动手能力。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是全国少有的主要以学生制作物理模型参加的比赛,该比赛2011年和2012年已经连续组织了两届,西南科技大学在两届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信息学院本科生竞赛项目简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五、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六、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七、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八、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九、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十、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十一、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十二、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竞赛简介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引。
历经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
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着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
三江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校园文化,倡导学习、合作、竞争、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为使竞赛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竞赛的等级与分类1.校级学科竞赛:指以学校名义组织并行文公布的至少两个以上学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
2.市级学科竞赛:指由各省辖市及其各局、委举办或委托相应级别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举办的全市范围的学科竞赛,或省内各地区举办的区域范围的学科竞赛。
3.省级学科竞赛:指由省级政府或各省级厅、局、委举办或由教育厅委托相应级别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举办的全省范围的学科竞赛,或国家各地区(如华东地区)举办的区域范围的学科竞赛。
4.国家级学科竞赛:指由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团中央举办或由教育部委托相应级别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举办的学科竞赛。
5.国际性学科竞赛: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世界性学科竞赛。
6.校外学科竞赛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政府部门举办或委托相应级别行业学会等社会组织举办的竞赛(包括教育部发文资助过的竞赛项目)(A类竞赛);第二类为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学会等社会组织自行举办的竞赛(B类竞赛)。
二、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各二级学院和部门要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活动学术氛围,逐步搭建各个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不断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要加强对学科竞赛项目的过程管理,办好各层次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不断扩大受益面,逐步实现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
学科竞赛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总体管理,各有关二级学院、教学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学科竞赛。
1.教务处职责(1)制定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2)收集、公布各类学科竞赛信息;(3)组织学科竞赛申报项目评审;(4)审核竞赛所需经费;(5)检查、考核竞赛过程与成效;(6)协调解决竞赛过程中有关组织管理问题;(7)落实竞赛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8)整理、归档竞赛相关的档案资料等。
附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
(修订)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规范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组织和管理,保障各项竞赛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章竞赛类别
第一条学科竞赛按主办单位和级别分为下列七类:
1、国际性学科竞赛: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世界性学科竞赛。
2、国家级学科竞赛:指由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团中央等政府部门主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
3、国家级社会力量学科竞赛:指教育部委托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
4、省级学科竞赛:指省级政府及其各厅、局、委主办的全省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或国家级学科竞赛举办的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
5、省级社会力量学科竞赛:指由省教育厅委托各学科省级学会、团体主办的全省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或国家级社会力量学科竞赛举办的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
6、市级学科竞赛:指各省辖市及其各局、委,市级学会、团体举办的全市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或省内各地区举办的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
7、校级学科竞赛:指以学校名义组织并行文公布,至少三个以上学院学生参加的全校性学科竞赛。
第二条为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对我校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予以分类资助。
A类学科竞赛: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或工业与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或团中央或国家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国际与国家级学会盖章认可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学科竞赛项目(附件1)。
B类学科竞赛:除A类学科竞赛各项目外的其他省级及以上综合性学科竞赛项目。
C类学科竞赛:市级学科竞赛、学校各学院主办的校级学科竞赛和为参加校外学科竞赛而举办的校级选拔赛。
第二章竞赛组织与管理
第三条学校成立校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学科竞赛办公室并挂靠教务处,负责学科竞赛的总体协调管理,各有关学院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教务处职责
制定学校学科竞赛管理规定和相关政策;收集、公布各类学科竞赛的信息,审核各类竞赛文件,确定竞赛实施单位;审批竞赛所需经费;检查、考核竞赛过程与成效;协调解决竞赛过程中有关组织管理问题;审定获奖及奖励金额;整理、归档竞赛相关的档案资料等。
第五条学院职责
负责竞赛的宣传、组织、报名与培训等工作;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训练和参赛所需的必要设备、仪器、材料和场地;建设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水平高和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及时向教务处上报有关竞赛的各类归档资料。
第六条学科竞赛的组织
1、校级学科竞赛
由承办学院提出详细的竞赛计划方案、竞赛程序、评分标准和经费预算等,经教务处批准后予以实施。
2、校外学科竞赛
由承办学院根据竞赛要求,对组队数量、培训计划、配套条件、目标成果、经费预算等提出详细方案,经教务处批准后予以实施。
原则上参加省级以上竞赛的选手,必须经过校级竞赛选拔。
第三章竞赛费用管理
第七条学校设立大学生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教务处根据各学院上报的年度竞赛计划和经费预算划拨经费,学科竞赛经费的开支要贯彻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校财务相关规定。
第八条学科竞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开支,具体包括:报名、宣传、教师指导、元器件、伙食补贴、差旅、运行、专家讲座等。
1、报名费:用于参加校外学科竞赛的报名;
2、教师指导费:用于补助教师在赛前集训给参赛学生指导的费用;
3、元器件费:用于学科竞赛所产生的元器件、耗材等费用;
4、伙食补贴:用于封闭比赛期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伙食补贴;
5、差旅费:用于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所产生的差旅费用;
6、运行费:用于承办学院组织学科竞赛所产生的组织费用,包括用于竞赛运行的宣传费、资料费、邮寄费、用车费、打印纸、硒鼓等;
7、专家讲座费:用于承办学院聘请校外专家针对学科竞赛所做讲座或交流产生的费用;
第四章学科竞赛奖励
第九条学科竞赛获奖级别的认定,以竞赛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或文件为依据。
所有竞赛获奖须提供有关竞赛文件、竞赛获奖证书原件(扫描件)、奖杯或奖品的实物(照片)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核实、备案。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在校内产生,按校级竞赛对待。
第十条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除了获得竞赛主办单位颁发的奖金和证书外,依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获得相应的实践创新学分。
第十一条凡在学校认定的A类学科竞赛项目中获得全国最高级别奖项的学生(团队限前三名参赛队员),并在专业学制年限内能预期毕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可直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获奖证书或正式发文需在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启动前取得)。
第十二条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教师,奖励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岗位津贴方案》执行。
第十三条在确定参赛人员后,所有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全力投入训练和竞赛,未经批准无故退出者,学生要赔偿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等。
第十四条凡未获得学校同意的竞赛,一律不予资助和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规定未涉及的特殊情况由教务处根据具体情况核处。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管理规定(试行)》(教发[2006]15号)同时废止。
第十七条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认定的A类学科竞赛项目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竞赛分类资助方案
附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认定的A类学科竞赛项目
附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竞赛分类资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