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及无痛病房
- 格式:pptx
- 大小:55.69 MB
- 文档页数:13
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多被认为是中度至重度的,因而常不引起注意而导致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
疼痛是伴随着脑外科手术整个围术期的最主要症状之一。
本文就神经外科手术的疼痛特点、机制、各种镇痛药物的选择及多模式镇痛治疗的应用等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以前普遍认为开颅手术带来的术后疼痛为轻到中度,颅脑手术的疼痛比其他手术轻,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容易被忽视,而不采取治疗措施。
然而围术期颅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是极常见的[1]。
开颅手术的大部分疼痛来源于神经丰富的头皮和硬脑膜,而大脑本身的神经组织没有任何疼痛感受器。
前部头皮由三叉神经支配,后部头皮由颈神经丛的分支支配。
这些感觉神经纤维终止于脊髓髓质和脊髓背角内的三叉神经核,次级神经元将疼痛信号传递到丘脑并随后传递到皮层,在那里将刺激感知为疼痛。
除了这些上行的途径,还存在重要的调节疼痛并提供减少疼痛的下行途径。
围术期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治疗对于麻醉医师仍然是一个挑战,有效的镇痛至关重要。
1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的特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开颅手术后病人的疼痛被认为多为轻或中度,因而常忽视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种观点与开颅术切口对神经纤维的损伤较小,硬脑膜神经纤维密度较低及脑实质内无痛觉纤维分布等原因有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1.1发病率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5%~87%的开颅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开颅术后头痛多于术后12 h发生。
相关研究发现,疼痛的发生与手术部位直接相关。
颞下和枕下手术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最高,而额部手术术后发生率较低,可能与颞部和枕部肌肉损伤和肌肉紧张性收缩有关,而额部入路远离神经肌肉故疼痛较轻;经口鼻中隔-蝶窦手术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鼻中隔、蝶窦、鞍底神经末梢分布密集有关。
在开颅患者术后的疼痛产生中,女性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每增长1岁,疼痛感知强度下降3%。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闵苏教授: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新理念闵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1概述解决手术痛是所有从事麻醉专业人员根本的根本,没有手术痛就没有麻醉专业。
因此手术痛的生理、疼痛的时限、手术痛的伦理以及各种药物、方法和技术是麻醉医生每天都在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手术痛无外乎四大原因:创伤、应激、炎症和疾病。
其中疾病部分现在疼痛科已做了很多的工作和贡献。
治疗手术痛存在多模式的问题,因此麻醉医生应该认真整合、梳理麻醉医学领域中各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麻醉医学,要将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加上“围手术期”的时限,变成围术期药理学、围术期解剖学、围术期生理学、围术期监测学、围术期管理学、围术期康复医学、围术期麻醉治疗学、围术期脏器功能保护与调控学等。
第二是先进技术,我们现在拥有很多先进技术和设备仪器,其中麻醉医生绝对不能放弃的就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还涉及麻醉门诊、麻醉科护士、PACU、病房和药学部门等,这都离不开应用多模式镇痛管理的技术和策略。
手术痛到底给手术患者带来了多大的疾病负担呢?术后急性疼痛就是手术痛产生的,而术后慢性疼痛也与手术痛密切相关。
当然它与疾病和术前疼痛也有关系。
手术痛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消耗,其中包含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然而,大家都非常关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评估、治疗以及再评估,而术后慢性疼痛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其发生率高达65%。
这不仅在机体感受方面,在焦虑和抑郁等方面,都会带来明显的疾病负担。
以上内容均来自临床数据和文献资料。
作为麻醉科医生不能简单地成为麻醉师或麻醉将,而要做名符其实的麻醉与围术期医生。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要思考3个问题:首先是手术痛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这与围术期医学的要求是契合的;其次要思考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和预后么;外科医生可能不太认可这个观点,因此需要实践证明;最后术后疼痛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非常严重的造成患者负担的问题。
肛肠科无痛病房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势摘要为观察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在肛门部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之间需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肛门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对照组50例在术后给予肛肠科常规护理措施。
在术后采用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在治疗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可明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无痛病房; 效果观察肛肠科术后疼痛是患者、医生、护士遇到的常见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影响休息和活动,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主要以疼痛、排便障碍、尿潴留多见,严重者还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糖升高、恶心及呕吐等,从而使个体防御功能及人的整体性受到损害。
在很大程度上,患者的心理因素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加重症状。
有研究报道,患者术前过度紧张,是诱发疼痛的因素之一[1]。
我科从2019年3月起对肛肠科病房采用了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而且提高了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之间需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肛门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观察组50例纳入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对照组50例给予肛肠科常规护理措施,采用病人主诉疼痛时或疼痛前给予止痛药物或针剂。
1.2 建立无痛病房管理团队并确立职责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的疼痛管理领导核心,形成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新理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新理念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传统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主要依靠单一的药物或技术,如静脉镇痛药或局麻药。
然而,单一的镇痛方法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因此,发展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成为了一种趋势。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顾名思义即采用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以综合的方式来管理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个性化地制定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理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多途径镇痛: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同时利用多个途径进行药物输注,如静脉、局部和脊髓等,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例如,可以结合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应用,以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2.多种药物组合: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组合应用,以增强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
例如,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3.个体化管理: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
不同的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疼痛敏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镇痛方案。
4.综合评估: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因素,以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镇痛效果更好: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结合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供更全面、更强效的镇痛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和途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提高患者满意度: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疼痛需求进行个性化管理,提高镇痛效果,减少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满意度。
骨伤科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核心问题。
骨伤科围手术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恰当的复位固定技术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其目的是恢复原有的解剖结构,缓解疼痛,改善与健康相关的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然而,骨伤科围手术可能与明显的术后疼痛相关。
对于骨伤科围手术期患者应强调进行充分的术后疼痛管理,以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尽量减少疼痛给患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影响。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术前、术中和术后干预措施及管理策略可用于减少和管理创伤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疼痛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康复的核心问题。
疼痛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重构,增加机体氧耗,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心肺功能恢复。
二、疼痛的分类1、按疼痛持续时间,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2、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疼痛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
三、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目的1、缓解手术或创伤所致的急性疼痛;2、减轻手术伤害感受性疼痛;3、抑制炎症性疼痛;4、预防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5、减少手术应激、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四、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1、按时给药、定时疼痛评估、实时药物调整围手术期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基础,可采用数字评价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VAS为小于4分时可维持用药方案,4~6分时需调整镇痛药物或增加其他镇痛途径。
疼痛评估时应排除感染、血肿、内植物移位等疾病或并发症,明确非切口疼痛后加用弱阿片类药物,避免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
2、术前宣教目的在于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配合围手术期疼痛的控制。
一、总则1.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围手术期舒适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无痛病房,包括病房管理、医护人员职责、患者疼痛管理、病房设施与设备管理等。
二、病房管理1. 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馨,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2. 病房设施: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摆放整齐,固定位置。
墙上不张贴、不挂线,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任意变动室内物品。
3. 病房清洁卫生: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病房内不抽烟。
走廊每天至少拖地二次,病室内拖地一次、清扫二次;每日擦拭门窗。
4. 工作服及佩戴:护理人员上班必须穿戴工作服、帽;服装整洁,必要时戴口罩;挂牌上岗。
三、医护人员职责1. 护士长负责全面负责病房管理工作,包括病房环境、患者护理、疼痛管理、病房设施与设备管理等。
2. 科主任和主管医师积极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指导。
3. 护理人员负责分管病室的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镇痛药物的应用、病情观察、护理记录等。
4. 麻醉科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麻醉和镇痛,确保患者在围手术期安全、舒适。
四、患者疼痛管理1. 评估体系:入院即指导患者掌握疼痛评分,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2. 镇痛方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包括超前镇痛、术中镇痛、术后镇痛等。
3. 心理干预: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疼痛管理,及时给予鼓励、安慰,消除紧张情绪。
4. 中西医结合:结合中药坐浴熏洗、红光、微波等治疗,减轻患者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五、病房设施与设备管理1. 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
2. 建立账目,每月清点一次,有记录。
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3. 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六、工作制度1. 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2. 病房内不得接待与病人治疗无关人员,不会客,查房时不接私人电话(特殊情况例外)。
无痛病房的管理制度无痛病房是医疗机构内用于进行无痛手术、镇痛治疗等的特定区域。
无痛病房的设置和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无痛病房的管理制度,供参考。
一、概述无痛病房是医院用于进行无痛手术、镇痛治疗的区域,旨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提高手术效果。
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无痛病房的管理要求,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二、无痛病房的设置1.无痛病房的位置应靠近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等重要区域,方便病人转运和监测。
2.无痛病房的面积应符合相关规定,能满足手术设备、药品等的储存和使用需求。
3.无痛病房应设有专门的进出通道,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流动不受干扰。
三、无痛病房的设备和药品管理1.无痛病房应设有必要的手术设备和监测设备,如镇痛泵、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运行正常并定期维护检查。
2.药品应根据患者需要,进行储存和管理,遵守药库管理的相关规定。
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严格禁止。
3.设备和药品的配置应根据手术项目和患者的需求,确保能迅速满足医生的治疗要求。
四、无痛病房的科室和人员安排1.无痛病房应设置无痛科室,负责无痛病房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
2.无痛科应有合格的专科医生和护士,具备执业资格和专业知识,能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五、无痛病房的操作流程1.病人进病房前,应进行术前评估、签署知情同意书和完善病历记录。
2.病人入病房后,需进行术前准备和监测,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
3.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4.手术或治疗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做好术后护理和病人观察,如疼痛评估、药物使用等。
5.病人出病房前,应有安全交接和继续观察,确保病人状态稳定。
六、无痛病房的质量管理1.无痛病房应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如手术风险评估、疼痛评估、病人满意度调查等,并进行定期复查和改进。
2.针对病房工作中的问题和患者的投诉,进行及时整改和回复,并进行记录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