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新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8
《登鹳雀楼》资料
注释译文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知道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读、背诵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其朗读、背诵能力。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使其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
2. 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的景色,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2. 基本部分:(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韵律,让幼儿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2)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幼儿想象和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让幼儿自主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3. 拓展部分:(1)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鹳雀楼的景色,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2)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鹳雀楼的景色。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幼儿对《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幼儿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观察其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是否流畅、自然。
3. 关注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想象力、创造力及绘画技巧的发展。
六、教学步骤:1. 复习《登鹳雀楼》:通过朗读或背诵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幼儿的记忆。
2. 深入了解诗句:逐句解析诗句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幼儿想象和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让幼儿自主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遥望西南一带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就像挨着一匹一匹的白缎子。
黄河奔腾流入大海,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如果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原是古代的军事建筑,高九丈,屡毁屡建,现在的鹳雀楼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都御史潘内所建。
黄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跨在黄河两岸之上。
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言律诗《登鹳雀楼》:西晋时期,河南登封人名字叫常景在南方任宣城太守,因不满朝廷的黑暗腐败,弃官回乡。
常景曾经登上嵩山,写下了《》。
李白少年时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受到广泛的教育。
他见黄河从西而来,高山凌空而峙,触发了他的灵感,便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简析】:陈祚明《采桑子》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王之涣写下的《登鹳雀楼》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称“王孟诗派”。
《登鹳雀楼》诗歌大意:夕阳映照着座座山峦,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将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诗歌大意:黄河远上晴空万里,一片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古诗词中的“鹳雀楼”是指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唐宋两代屡经修复,后毁于兵火。
明嘉靖八年( 1529年),陕西巡抚潘季驯主持重建。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再”意思)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是登楼望见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笔调。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登鹳雀楼古诗全文鹳雀楼,你就立在那里,在山西新的永济市,在一座古蒲州城的遗址上。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当年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将要落山的`夕阳,受云彩的笼罩,颜色有些淡。
③依:傍,靠着,挨着。
④尽:沉没,消失。
⑤穷:穷尽,在此有看得极远的意思。
⑥更:再。
译文太阳依傍着群山渐渐下沉,黄河日夜不息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曰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既别有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王之涣登鹤雀楼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登鹳雀楼》描写的是黄河壮观的景象,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是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赏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以下是该诗的注释和译文,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注释:
1. 鹳雀楼:楼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
2. 白日:太阳。
3. 依:依傍。
4. 尽:消失。
5. 黄河:由巴颜喀拉山发源,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注入渤海。
6. 海:这里指想象中的黄河的尽头。
7. 更:再。
8. 一层: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中,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夕阳和黄河的壮美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才能领略更美的风景。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更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让我们一起领略《登鹳雀楼》的魅力,共同追寻更高更远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学会演唱《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并能够理解其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示范、幼儿的跟唱、分组练习等方式,提高幼儿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学会演唱《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音响设备、乐谱。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带领幼儿欣赏《登鹳雀楼》的课件,让幼儿对这首古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教授:老师向幼儿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引导幼儿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
3. 示范:老师演唱《登鹳雀楼》,让幼儿跟随老师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 练习:幼儿分组练习演唱,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纠正发音和节奏。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幼儿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曲。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幼儿的参与和互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我也注意纠正幼儿的演唱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进行《登鹳雀楼》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 开展《登鹳雀楼》故事会,让幼儿通过故事的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让幼儿向家长展示所学到的《登鹳雀楼》歌曲,并请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确认。
2. 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里进行《登鹳雀楼》的朗诵,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程评价:1. 老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演唱技巧、参与度、团队合作等方面。
2. 家长对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歌曲演唱、朗诵等方面。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让幼儿能够流利地朗诵《登鹳雀楼》。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登鹳雀楼》的诗句和意义。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诗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录音,让幼儿聆听并猜测是哪首古诗。
2. 学习古诗:教师出示课件和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3. 朗诵练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登鹳雀楼》,注意指导幼儿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4.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合作朗诵。
5. 展示环节:每组幼儿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朗诵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并尝试与家长一起朗诵。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景物,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听课、回答问题、朗诵等。
2. 评价幼儿对《登鹳雀楼》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朗诵情况和古诗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传达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考虑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了每个幼儿充分的参与机会。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学习活动,如家庭古诗朗诵比赛。
2. 组织幼儿参观鹳雀楼,让幼儿亲身体验诗句中所描述的景象。
3. 开展古诗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九、教学资源:1. 古诗卡片:《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的卡片,用于幼儿的学习和复习。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 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意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诗意是什么呢?了解《登鹳雀楼》诗意是学习《登鹳雀楼》的前提。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鹳雀楼诗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言】《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古诗新领悟登鹳雀楼,拾阶而上,登临楼顶,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幅画卷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所描绘的。
这首诗以创新和超越为主题。
它以一个平凡的身份(在楼下俯视)为起点,通过登上高楼,俯瞰远方的山水景色,展示了诗人想要达到的追求。
通过这一过程,诗人表达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首先,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印象,那就是高楼的存在和它曾经见证过的历史。
作为一个历史遗迹,鹳雀楼象征着一部分过去,包括那些曾经登上它的人们。
登上这样一座古老的楼,就像登上历史的阶梯,将回忆和现实连接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攀登,更是灵魂上的升华。
其次,在诗中,大自然非常重要。
山格式不同于人类社会的规则和束缚。
无论是河流的曲线还是山川的变化,它们都是自由的,存在于自己的规则之中。
这种自由与追求创新和超越的精神相呼应。
通过身临其境的描写,诗人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和内在规律。
然而,这首诗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识。
随着我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进一步了解,我意识到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对世俗束缚的反叛精神。
在唐代,文人墨客以君主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为束缚。
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另外,登上鹳雀楼,俯瞰山水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启迪和超越。
这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思。
通过观察和思考,诗人试图达到一种开阔的视野,突破局限。
他敏锐地洞察了人生的短暂,透过山川,看到了时间的长河。
这种超越不仅仅是对现实感官的超越,更是对精神层面的超越。
《登鹳雀楼》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哲理的诗歌,它展示了人的内心追求和对世界的视野。
通过登上高楼,诗人不仅仅触及到历史的脉络,也开拓了自己的思维空间。
这种打破束缚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鼓励人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
正如诗中所言:“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春一去不复返”。
人生短暂,机遇稍纵即逝。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登鹳雀楼 》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
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古 诗 《登鹳雀楼》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这里指的是太阳。
3.依:意思是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这里是指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指的是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 在冀州衡水县 担任过(今河北衡水)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1/6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的是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 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 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 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