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的老化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02.50 KB
- 文档页数:32
(1) 衰老的遗传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生物的衰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一个成年人的全身有一千多万亿个细胞,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组成。
如果用一种特殊的染料将细胞染色,就可以发现着色较深的核仁,还可看到一些网状的染色体,这就是所说的染色质,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碱性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一个人的出生,都带着他父母的遗传基因。
1974年艾博特等人对九千多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证实了“父母长寿的,子女也长寿。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及动物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
即使同是人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
比如从世界各国平均寿命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的寿命一般长5~10岁。
这是因男女在遗传上有所不同的缘故,即男女染色体成份有区别。
其差别发生在第23对染色体上,其中女性第23对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而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中一个大的是X染色体,另一个小的是Y染色体,Y染色体中所含遗传成分很小,因此女性的遗传物质是十分完整的两套,彼此可以相互弥补。
也就是说一套染色体受到某种影响发生了损伤,可以由另一套提供相同的遗传信息加以修复。
而男性却只有一套是完整的,另一套是不完整的,若损伤发生在第23对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上,就无法修复了。
据认为这就是男性寿命较短的根本原因,也是女性的免疫系统衰退较慢的原因。
(2) 差误学说差误学说是从遗传学角度并从分子水平说明衰老原因的一种新学说。
是指机体衰老时,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力明显下降,合成蛋白质的酶也发生误差,从而导致DNA传达与复制的能力下降或发生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引起了衰老。
不但蛋白质合成中会有差错,在DNA、R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也会发生差错,从而积累起错误的遗传信息,导致细胞组织器官的损害。
在年轻个体中,存在着功能正常的修复酶,能将DNA损伤修复。
由于年老细胞修复酶的功能衰弱,错误及缺陷不能得到修正。
如果机体完全缺乏修复系统,那么只能生活很短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电动机中绝缘材料的老化因素1、老化的概念:电气设备中的绝缘材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电和机械等性能的劣化,这种不可逆的变化通称为老化。
2、聚合物老化的主要表现:2.1表观变化:材料变色、变粘、变形、龟裂、脆化2.2物理化学性能变化:相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熔点、溶解度、耐热性、耐寒性、透气性、透光性等;2.3机械性能:弹性、硬度、强度、伸长率、附着力、耐磨性等;2.4电性能:绝缘电阻、介电常数、介电损耗角正切、击穿强度等3、聚合物老化的本质:3.1交联:交联至一定程度前能改善聚合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但随着分子间交联的增多,逐渐形成网络结构,聚合物变成硬、脆、不溶不熔的产物;3.2降解:分子量减小,导致机械性能和电性能降低,出现发粘和粉化。
3.3环境老化:含有酸、碱、盐类成分的污秽尘埃(或与雨、露、霜、雪相结合)对绝缘物的长期作用,显然会对绝缘物(特别是有机绝缘物)产生腐蚀。
3.4环境老化原因:阳光紫外线的能量大于多数有机绝缘物中主价键的键能,多数有机绝缘物在紫外光的作用下会逐渐老化。
高分子电介质吸收紫外光能量后,有部分分子被激励,当存在氧气或臭氧时,还会引发高分子的氧化降解反应,称为光认化反应。
光氧化反应是环境老化中的重要过程之一。
4、电老化:绝缘材料在电场的长时间作用下,物理、化学变化性能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介质被击穿,这个过程称为电老化。
主要有三种类型:电离性老化(交流电压);电导性老化(交流电压);电解性老化(直流电压)5、电离性老化:(1)绝缘材料中存在气泡或气隙(工艺缺陷、冷热收缩、材料分解、材料受潮)(2)气体介质的介电常数接近为1,比固体介质的介电常数小得多,在交变电场下,气隙中的场强比邻近的固体介质中的场强大得多,而其起始游离场强(常压)通常又比固体介质的小得多,所以,游离基最容易在这些气隙中发生,在某些气隙中,甚至可能存在稳定的火花放电。
交联聚乙烯(XLPE)的老化标准通常是为了评估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老化性能和稳定性。
这些标准由各种标准化组织制定,以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交联聚乙烯老化测试和相关标准:
1. **热老化**:这种测试通常涉及将样品暴露在高温条件下,以模拟长期使用中的热老化效应。
相关的标准可能包括ASTM D572,ISO 188,IEC 216等。
2. **紫外线老化**:这种测试模拟太阳紫外线辐射对材料的影响。
相关的标准可能包括ASTM G154,ISO 4892等。
3. **热氧老化**:这种测试将样品暴露在高温和氧气环境下,以模拟加速氧化老化过程。
相关的标准可能包括ASTM D573,IEC 811等。
4. **湿热老化**:这种测试将样品置于高温高湿度条件下,以模拟湿热环境中的老化效应。
相关的标准可能包括ASTM D618,IEC 216等。
请注意,具体的标准可能会因国家、行业和应用领域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需要查找特定交联聚乙烯的老化标准,建议查阅相关标准组织的文档,如ASTM、ISO、IEC等,或咨询专业工程师或材料科学家以获取详细信息和具体的测试方法。
选择适当的老化标准和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材料的性能和寿命预测。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老化机理摘要:本文包含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老化机理的基本知识。
通过概念解释和要点讲解,了解影响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性能变化的因素,掌握交联聚乙烯连理电缆绝缘老化机理。
关键词:因素;老化机理及形态电缆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随时间的增加发生不可逆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缘老化。
其表现形势主要有击穿强度降低,介质损耗增加,机械性能或其他性能下降等。
一、影响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性能的因素1.制造工艺和绝缘原材料(1)制造厂家所用绝缘材料或制造过程中侵入水分及其他杂质,都将引起结缘性能降低。
(2)制造工艺落后(如湿法交联)导致交联绝缘层中遗留下水分,起泡或致屏蔽层不能均匀紧贴在主绝缘上,产生微笑的缝隙,都将降低交联电缆的绝缘性能。
2.运行条件(1)运行电压不正常,电压越高,击穿电压越低。
电压作用时间足够长时,则易引起击热穿或电老化,使电缆绝缘击穿电压急剧下降。
(2)超负荷运行,电缆过热,当温度高达至一定值时,绝缘的击穿电压将大幅度下降。
(3)电压性质对电缆绝缘也有影响:冲击击穿电压较工频击穿电压高;直流电压下,介质损耗小,击穿电压较工频击穿电压高;高频下局部放电严重,发热严重,其击穿电压最低。
(4)交联绝缘是固体绝缘,其累计效应也不容忽视。
多次施加同样幅值的电压,每次产生一定程度的绝缘损伤,而不像油浸类绝缘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因此其损伤可逐步积累,最后导致交联绝缘彻底击穿。
(5)任何外力破坏,机械应力损伤,都将使电缆的整体结构受到破坏而导致水分及其他有害杂质侵入,可迅速降低交联绝缘的击穿强度。
二、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老化机理及形态在电场的长时间作用下逐渐使绝缘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不可逆的劣化,最终导致击穿,即称老化。
电老化的类型有电离性老化,电导性老化和电解性老化。
前两种主要在交变电场下产生,后一种主要在直流电场下产生。
有机介质表面绝缘性能破坏的表现,还有表面漏电起痕。
1.电离性老化在绝缘介质夹层或内部如果存在气隙或气泡,在交变电场下气隙或气泡的场强较临近绝缘介质内的场强大得多,而气体的起始电离场强又比固体介质低的多,所以在该气隙或气泡内很容易发生电离。
老化过程理论早期的老年学着重研究衰老现象,大部分早期理论都局限于生理衰老。
20世纪以来,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衰老现象:生物学理论研究年龄增长与重要生命器官功能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社会学理论涉及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心理学理论探讨老人心理变化和老人适应环境变化需要的行为能力。
(一)生物学理论老年学家LeonardHayflick(1988)首次提出老年生物学理论,他通过研究衰老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年期生理变化,发现这些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①老年期变化是进行性的;②老年期变化与机体本身有关,而与外界环境无关;③老年期变化导致功能衰退;④老年期变化对老年人普遍适用。
常见的老化过程理论包括:1.基因理论基因理论(GenetiCTheOrieS)强调基因导致老年期细胞和器官变化。
Hayfli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物程序理论(PrOgramTheOryofAging),认为人的寿命是由基因程序决定的,即每种生物体内细胞的基因有固定的生命期限,并以分化次数来决定个体的寿命。
平均复制次数越多的物种,即预期寿命也越长。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平均复制50次,此后停止复制,并开始发生细胞突变(HayfIick,1974)o从胎儿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可自身复制100次,而从70岁老人中提取的组织细胞在复制20~30次后就达到了极限,细胞不但不再复制,而且开始突变。
所以,衰老正是躯体细胞突变或DNA修复机制改变的结果。
继Hayflick 之后,Lints(1978)研究发现,父母于60岁前死亡的人群与父母于80岁后死亡的人群相比,前者的预期寿命比后者少20年;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比较,发现前者之间的预期寿命和死亡原因比后者之间更相似。
这些对家庭成员预期寿命相似性的研究,支持了基因理论的观点。
2.耗损理论耗损理论(WearandTearTheory)认为衰老是人体组织细胞长期耗损而修复功能不断下降的最终结果。
第二章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机体衰老的过程极其复杂,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生理方面的衰老现象是指在衰老过程中生物体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生理的衰老受到生物、环境中的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方面的衰老是解释衰老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社会方面的衰老是解释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影响,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衰老均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化过程、躯体功能衰退与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
19世纪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衰老的原因,相继提出一系列衰老的生物学理论。
20世纪初,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衰老的相关理论。
老年护理学实践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学理论和模式。
我国中医学在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中医学衰老学说。
现有的衰老相关理论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衰老的现象,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老年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以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老年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模式也对老年护理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衰老相关理论一、衰老的生物学理论衰老的生物学理论(biologic theories of aging)重点研究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细胞如何衰老”“哪些因素启动衰老的过程”“机体发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已有的衰老理论包括基因理论(genetic theory)、损耗理论(wear-and-tear theory)、免疫理论(immunological theory)、自由基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交联理论(cross-link theory)等。
这些理论用于解释衰老的生理变化,对老年护理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基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Hayflick提出基因理论,又称生物遗传钟学说,是非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
组件胶膜交联度在老化后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组件胶膜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组件胶膜会经历老化过程,这可能会对其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组件胶膜交联度在老化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组件胶膜的交联度。
组件胶膜的交联度是指胶膜中交联键的数量和强度。
交联键的形成可以提高胶膜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组件胶膜中的交联键可能会发生断裂或变弱,导致交联度的降低。
老化是指组件胶膜在长期使用或暴露于环境条件下逐渐失去其性能的过程。
老化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化学物质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组件胶膜中的化学键断裂、分子结构改变以及物理性能的退化。
组件胶膜交联度的降低可能会对其性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交联度的降低可能导致胶膜的机械性能下降。
胶膜的强度和韧性可能会减弱,从而影响其在应力下的承载能力。
其次,交联度的降低可能导致胶膜的耐久性下降。
胶膜可能更容易发生破裂、剥离或变形,从而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此外,交联度的降低还可能导致胶膜的化学稳定性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的侵蚀和腐蚀。
为了解决组件胶膜交联度降低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优化胶膜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来提高交联度。
选择合适的交联剂和交联条件,可以增加交联键的数量和强度,提高胶膜的交联度。
其次,可以采用添加剂来增强胶膜的抗老化能力。
例如,添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可以延缓胶膜老化的过程。
此外,定期检测和维护组件胶膜也是保持其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测胶膜的交联度和物理性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修复措施,可以延长胶膜的使用寿命。
组件胶膜交联度的降低会对其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交联度降低的原因和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胶膜的交联度和抗老化能力,是保持组件胶膜性能稳定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组件胶膜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