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9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
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
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
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
马先生指出,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
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
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性:科学必须基于事实和数据,并且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它们的假设和论断。
科学家通过实证数据来证明或反驳他们的理论。
2. 可复制性: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应该能够重现一项实验并取得相同的结果,以证明这项研究的有效性。
3. 暂时性:科学的理论和假设是暂时性的,随着新数据的出现和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可能会被修改或抛弃。
4. 有组织的知识: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基于已有的理论和数据。
这些知识通常按照标准化的方法和术语进行分类和描述。
5. 自我修正性:科学是通过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偏见来发展进步的。
当理论或假设与新数据或实验结果不符时,科学家必须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1)科学事实的特征: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活动中的第一阶段认识成果,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并且为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服务,其中必然渗透着理论。
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科学事实是对个别事物存在的陈述和描写,而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是多样的。
作为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的反映事物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为理性思维加工提供可靠的事实根据。
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确定虽然依赖于一定的科学理论,但科学事实一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2)科学事实的作用:
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
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八世纪牛顿(1642_1727)时代的绝对时空观的科学观,恰恰相反,本人要反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
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一文中(见《中国研究》2001年12月号)曾引证西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
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
马先生指出,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
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
和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然科学是“抽象的”,目的是得到一般规律,是从多样性和特殊性走向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和必然性;而人文科学研究的则是“具体的”,它关心个别和独特的价值观,突出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2、自然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人文科学是想象的产物,它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情感性的和目的性的语言来表达。
3、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科学,人文科学是评价性的科学。
人文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即其“价值关联性”,这是总的特征。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时代性。
科学的基本特征yichao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达尔文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可见科学有别于事实,科学来源于事实而高于事实。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可证伪性。
科学的可证伪性即科学可以用严格的客观证据以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或错误。
科学之所以让这么多人着迷或者另外一些人为其付出一生,这点不能小觑。
科学是通过观察假设总结验证的反复过程才得出的关于事物的规律或者说本质,往往不会一蹴而就。
首科学的可证伪性也要求科学是客观的,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其对错的。
比如说马克思的唯物历史主义,可能很多人描述历史的事实,但是不是很多人能够说出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唯物历史主义却是根据这些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个规律有争议,那么就拿事实来证明,如果错就错,正确就正确,科学通过这种可证伪性可以不断的进步。
也可以说科学更接近于真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的科学是有范畴的,我们在寻找探索这个一定范畴中的真理。
同时可证伪性也是区别科学与其他宗教之类的明显标志。
中国的八字流传了这么多年,那么其究竟是否是科学呢,如果单从有效性来看,部分还是有效的,最起码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其不能证明,你不能证明八字是对还是错,同时单从这个论点的来源,其方法就是玄学,不是使用的科学方法,那么其得出来的必然不是科学。
科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可重复验证。
科学的可重复验证性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空间由不同的主体用科学的方法可以重复自己的理论。
这个在自然科学方面来的更真实,最起码对于那些实验性科学,均要求具有可重复性,譬如我们平时做的一个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仪器由不同的人操作可以得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相同,这个实验才是科学的。
介绍科学原理一、科学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理性方法。
科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实证观察、实验和理论推理,以达到对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理解,并能够进行预测和控制。
科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可观察性: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现象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 可验证性: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
- 可复现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现。
- 可预测性:科学理论应当能够用来做出具有预测性的结论。
二、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通常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1.观察和描述:科学研究开始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提出问题:科学研究者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
3.设计实验:为验证问题或假设,科学研究者设计实验来收集数据。
4.收集和分析数据:科学研究者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科学研究者得出结论并验证假设。
三、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系统性解释,它建立在经过验证和重复实验的基础上。
科学理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逻辑性: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 可观测性:科学理论的论述应当与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一致。
-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应当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 预测性:科学理论应当能够用来做出具有预测性的结论。
四、科学的应用范围科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
科学的应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科学原理的引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并且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的特征一、一元性。
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 , 那么只有一个天 , 没有第二个天。
不应把一元论看做是一种说教或者教条 , 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二、诚实性 , 也可以叫严格性。
对科学的认识 , 其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孔子有句名言,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这才是科学上的“知” , 是真知。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 , 不以不知以为知 , 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 , 是知识是否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三、 , 正确的科学路线 , 即严谨性认识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的 , 这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 , 也是科学的核心所在。
但是 , 理性认识要经过考验、论证来确立 , 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常用的方法包括 :通过实验室试验论证或模拟试验直接论证 ; 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 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 取得旁证。
另外 , 初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
五、 , 同一性 , 也可以叫严密性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特点 , 而在相邻和交叉学科中 , 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和相辅相成 , 决不应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 ,各种学术派别的形成往往会出现这类问题。
六、科学进步的辩证关系一是生物进化赋予的思维本能使人类具有求知欲和竞争生存的能力 , 人类会说话、能互通信息、繁殖 , 这是适者生存所赋予的环境支持 ; 二是规律的确定是经过长期质疑和反面论证的 ; 三是假想是创新的前奏和理性认识的先驱 , 是从不知到知的必经过程 , 因而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四是量化是强化定律的可信性和确定性的基础 , 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从定性走上定量 , 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 五是科学的知识是有继承性的、逐步丰富的和可以积累的 , 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主要资源。
科学的基本特征在解析科学的基本特征这一命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清楚什么是科学。
通过维基百科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的定义,就是“科学就是对一定条件下一切物质本质组成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宋朝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
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认为science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科学,应该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科学就是知识。
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科学幻想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客观
从事科学研究一切以客观事实观察为基础,通常科学家会设计实验并控制各种变因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以及解释理论的能力。
二、可证伪
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三、存在适用范围
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是正确的。
四、普遍必然性
科学理论必然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归回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点
科学的特点:1、客观真理性。
所谓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首先是就其来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的;其次是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真实反映。
2、社会实践性。
任何科学都具有社会实践性。
所谓社会实践性是指,凡科学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被社会实践所检验、并指导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
3、理论系统性。
科学,尤其是近代科学都是以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等逻辑地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是发展了的科学即近、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4、动态发展性。
科学作为认识的结果,是时间的函数,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
科学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稳定的内容,但这种稳定是相对而言的、有条件的。
科学是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精选5篇)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关键词】化学概念分化途径初中的化学课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学习化学知识与方法,初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加工特点以及学习策略等都会引起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差异性变化。
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中所涉及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等方面的差异性,能导致学生初中化学学习成绩产生分化。
一、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界定分化本身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科领域,指某特定正在发育的个体细胞中进行形态的与功能的特殊变化而建立起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独特特征。
运用到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化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与难度的加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会变得日益明显,通常就称为学习分化。
初中化学学习分化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化学概念的发展与增多,化学概念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逐渐拉大,相应的学习化学兴趣逐渐减少,因此表现为其学习化学的能力逐步下降。
通常指的初中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进行概括所得的化学语言,通常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的定义、原理与反应规律等。
化学概念的每个字、词与每句话,甚至每一解释都是经过慎重的推敲而得以确定特定的意义,从而能够保证化学概念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因此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必备基础知识,完整而准确理解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好化学的必要前提。
比如在初中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化学式与溶解度,物质的量与质量守恒定律等均是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初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掌握了特定化学概念的基础之上。
应该说,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核心,它既包括相关化学知识结构的静态内容,同时又包括其形成化学知识结构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加工动态过程。
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概括能力的差异,对初中化学教材可以分化具体性表述化学概念与定义性表述的化学概念两个大类。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一)科学的性质1.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性质,就是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Scientia,本意是知识和学问。
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它包含许多门类和学科,门类和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形成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的认知成果系统。
其次,科学又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探求、发现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创造和生产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因而,科学是动态发展的。
再次,科学在今天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
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科学的本质,有3个基本内涵。
(1)科学是理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由概念、原理、规律等组成的理论化知识体系。
人类从诞生时起,就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经验知识。
最初,这些知识是以直观感受和主观意念外化的方式形成和传播的,以巫术迷信为代表,这是人类知识的前科学时期。
后来人类积累起来的零散的经验知识也还算不上是科学。
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对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概括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由基本概念和公式、基本原理和定律以及推论、应用3个层面构成的,3个部分之间可以用逻辑方法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科学是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
具体地说,科学是以探求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以发现和创新为根本特征的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
通过科学活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3)科学是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由个人工作发展到集体研究,再发展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而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事业。
参与科学活动的,不仅有科学家,而且有企业、政府。
科学的组织形式,由小科学发展成为大科学。
国家科学研发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还可以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则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