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血小板减少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栓药物应用分析_赵稳华
- 格式:pdf
- 大小:219.02 KB
- 文档页数:4
1例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药师抗凝门诊药学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易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如卒中等。
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尤为重要。
部分房颤患者由于既往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使用传统的抗凝药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治疗又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如何在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成为了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药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需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调整和监测,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针对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抗凝治疗,药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是患者用药安全的守护者和护航者。
通过对患者情况的全面评估和持续监测,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结束】1.2 目的引言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中风。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伴有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而言,抗凝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例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药师抗凝门诊药学实践进行探讨,分析患者的情况描述、用药调整过程、药师在抗凝治疗中的角色与作用、临床效果评价以及用药建议,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类似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2. 正文2.1 患者情况描述该患者是一名65岁的男性,已确诊患有房颤并伴有既往血小板减少。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心悸、胸痛、气促以及乏力等。
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此前在其他医院接受过多次抗凝治疗,但因为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存在,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患者因房颤易引起血栓形成,而血小板减少则增加了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在抗凝治疗上找到平衡点,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又要尽量减少出血风险。
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抗栓治疗的临床分析作者:欧昌元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摘要:目的探讨抗栓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抗栓组,每组38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抗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
结果抗栓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采用抗栓治疗,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不会明显增多。
关键词:心绞痛;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种,也是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引发急性非闭塞性血栓导致等[1]。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者,对于该类患者抗栓治疗由于担心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医师有所顾忌,因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对我院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床号码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抗栓组,每组38例。
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为(67.5±5.5)岁。
入选标准:①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②血小板<100×109/L。
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药物治疗过敏者;②严重肝功能损害。
1.2方法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他汀、ACEI、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抗栓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首次负荷剂量均为300mg/d,次日予以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剂量分别维持在100mg/d与75mg/d,连续治疗6个月;低分子肝素4250uih q12h皮下注射,连续8d。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赵梦华;石建平【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年(卷),期】2013(033)004【摘要】给予肝素治疗患者中,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发生率约为1%,而HIT常可致灾难性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并发症(HITT),包括肺栓塞、缺血性肢体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中风.此文对HITT的最佳治疗策略给予讨论.有证据表明,肾功能正常的HITT患者应给予阿加曲班或来匹卢定或达那肝素治疗,而肾功能不全的HITT患者应给予阿加曲班治疗.虽然有给HITT患者输注血小板无疑是“火上加油”和增加血栓形成危险的广泛报道,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HITT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For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in whom clinicians consider the risk of 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 HIT) to be > 1 % , HIT can lead to devastating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 HITT) , including pulmonary embolism, ischemic limb necros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This article offers recommendations on optimal management strategical of HITT. In patients with HITT who have normal renal function, suggest the use of argatroban or lepirudin or danaparoid. In patients with HITT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suggest the use of argatroban. I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that giving a platelet transfusion to a patient with HITT " adds fuel to the fire"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thrombosis.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supporting an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HITT who are given platelet transfusions.【总页数】4页(P370-373)【作者】赵梦华;石建平【作者单位】056001河北邯郸,邯郸市中心医院心内科;056001河北邯郸,邯郸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恶性肿瘤抗凝治疗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2.疑似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综合征1例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和治疗进展4.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血栓形成综合征5.1例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并发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病例报告全玉丹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7(023)022
【摘要】@@ 资料与方法rn患者,女,39岁,头痛乏力1周,意识障碍1天入院.rn1周前饮黄酒250 g后出现头痛乏力,未在意.1天前突然神志模糊,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全玉丹
【作者单位】133400,吉林省龙井市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J], 郭红; 刘朵朵; 陈必良
2.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J], 华冉; 邓芳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J], 李林林
4.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临床分析 [J], 李玲霞;吕小慧;刘朵朵;乔谷媛;陈必良;刘淑娟;杨红
5.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J], 陆琴;朱陈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伴抗凝剂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谨慎。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抗凝剂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如何识别抗凝剂相关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建议,避免错误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抗凝剂;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抗血小板药物A c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resistance to FalseMA Cong-glume1,CHEN Jiawei1*,LEI Jing-shu1,luchanglin2(1.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He bei Tsubame hospital,Hebei Langfang 065201,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Abstract】Antiplatelet therap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but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when antiplatelet drugs are used in patients with thrombocytopenia.Through analyzing a c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nticoagulant associated pseudothrombocyto- penia,we provid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dentify anticoagulant associated pseudothrombocytopenia and prevent the erroneous discontinuation of antiplatelet agents.【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ticoagulation;pseudothrombocytopenia;antiplatelet agents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80岁,主因活动后胸痛7年,加重1天收入院,患者7年前于快走时出现胸骨后闷痛,约手掌大小,伴出汗、咽部紧缩感及左肩背部放射,休息10分钟左右上述症状缓解,未系统诊治。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
方法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341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征患者中,发生5例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47%。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45~78岁。
1例为女性,年龄为72岁。
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
结果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2~12 h,血小板最低值在(10~81)×10 9之间,其中重度1例,极重度1例。
停用替罗非班24~144 h后血小板计数值恢复正常。
其中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无需要输血小板和输红细胞的病例,未发生再梗死及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可以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加强监测。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对于ACS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ACS最主要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所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CS的治疗中亦是非常有用的药物[1,2]。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GPⅡb/Ⅲa 拮抗剂诱导血小板减少症(glycoprotein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s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GIT)的发生率[3,4],值得临床重视。
国内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目前国人GIT的临床报道资料非常缺乏。
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我科遇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5例的临床资料,以期给临床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例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药师抗凝门诊药学实践患者基本情况男,63岁,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2018年10月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房颤。
由于担心出血风险,之前未采取抗凝治疗。
2019年6月,因出现左侧面肌无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进行了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脑卒中,MRI示左侧顶枕部梗死。
在院期间,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被诊断出有既往血小板减少的病史。
出院后,患者被推荐到药师门诊进行药学干预和管理,同时开始了抗凝治疗。
药学干预和管理1.评估出血和栓塞的风险我们需要根据房颤的类型、年龄、性别、Hypertension、咳嗽、心力衰竭,中风(CHADS2)评分,以及年龄、高危因素、糖尿病、中风、血栓、出血(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栓塞风险。
该患者CHADS2评分为2分,CHA2DS2-VASc评分为4分,属于高危患者,需要采取抗凝治疗。
2.选择适合的抗凝药物根据患者既往血小板减少病史和出血风险,我们建议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和华法林。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详细解释,告知其华法林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需要经常到诊所进行检查。
同时,患者需要了解华法林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扰其抗凝治疗效果。
NOAC是最近开发的抗凝药物,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上与华法林有很大区别。
对于患者,NOAC有很多的优点,如不需要经常检查INR、没有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以及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简便的抗凝治疗保障。
但是,NOAC的缺点是价格昂贵,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和限制其使用的肾功能不全,对于年长和多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在与患者的沟通和协商后,患者最终选择了华法林作为其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由于其既往血小板减少病史,我们同时给患者开了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并建议患者进行定期监测血小板数值。
3.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对于华法林治疗,我们需要检测患者的INR,监测华法林的药物遗传学效果和患者?其合适的剂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的临床研究张茂山【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126例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程度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双药物抵抗组和双药物敏感组。
比较不同组别在心脏缺血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通过观察发现126例患者中单纯阿司匹林抵抗有16例,单纯氯吡格雷抵抗有13例,双药物抵抗有6例,双药物敏感有91例;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双药物抵抗组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双药物敏感组(P<0.05),且双药物抵抗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P<0.05),而单纯阿司匹林抵抗组、单纯氯吡格雷抵抗组在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缺血事件发生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1]。
但是随着临床范围的扩大,发现部分患者在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后没有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出现再发心脏缺血事件,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
临床医学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药物抵抗,包括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以及双药物抵抗等,这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3]。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126例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男性65例,女性61例;年龄为51~82岁,平均为(70.5±4.5)岁。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例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药师抗凝门诊药学实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缺血性卒中和栓塞性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至关重要。
在药师抗凝门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患者,比如具有既往血小板减少病史的患者。
这些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需要药师进行特别的关注和指导。
本文将结合一例患者的个案,介绍药师在抗凝门诊中的药学实践。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8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入院。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亚洲人肺泡蛋白沉积症(APCA)以及既往血小板减少。
患者3年前出现突发性面部、肢体感觉丧失,经抗凝治疗后症状好转。
抗凝治疗期间,患者曾因出血并发症停药,但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由于既往血小板减少的病史,患者一直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心率100次/分,颈静脉怒张,无颈动脉搏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右半结合盖脑部脑梗死改变。
经过全面检查后,确诊患者为左侧脑梗塞,考虑为房颤引起的栓塞。
2. 临床问题针对上述病例,我们面临以下临床问题:1)患者房颤伴有血栓栓塞事件,需要持续抗凝治疗,但考虑到患者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2)由于患者既往有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病史,需要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干预;3)药师在门诊中需要进行患者的药物监测和用药指导,以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抗凝治疗同时减少出血风险。
3. 药学实践针对以上临床问题,药师进行了如下的药学实践:1)抗凝药物选择:考虑到患者既往血小板减少的病史,药师选择了华法林作为患者的抗凝药物。
相比其他新型抗凝药物,华法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弱,且其在全血凝血功能中对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地平衡患者的抗凝治疗和出血风险。
2)出血风险评估和干预:药师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了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致急性血小板减少1例梁艳胜;王佳;冯民;程艳丽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26)5
【摘要】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中于左前降支近中段植入支架,术后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24h内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经停用替罗非班、动态监测血小板水平、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药物、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患者好转后出院。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梁艳胜;王佳;冯民;程艳丽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观察
2.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与硝普钠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 术中冠脉无复流及术后效果的影响
3.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影响
4.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例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药师抗凝门诊药学实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日益增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引发卒中等严重后果。
针对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院的临床药师,我在抗凝门诊中接触到了不少这样的患者,下面就是我在工作中的一次实践经验。
一天,门诊排队等候的患者中有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
他曾被诊断为房颤,同时患有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由于他的疾病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医生嘱咐他定期到门诊来检查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他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我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了他的过去用药史和疾病情况。
经过核实,我确认了患者的确是房颤伴既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在了解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后,我准备开始进行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调整。
在调整用药方案时,我首先和医生进行了沟通,向他汇报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过往用药情况。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撰写了一份详细的用药方案,并向患者做了详细的解释。
我向患者推荐了一种适合他情况的抗凝药物,并详细解释了该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调整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我也告诉了患者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比如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受伤等。
在患者接受了我的推荐后,我为他定制了一份详细的用药日历,提醒他按时按量服药,并嘱咐他务必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检查。
我还将我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患者,告诉他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我咨询。
在接下来的随访中,我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按时到门诊进行检查,并遵医嘱调整了药物剂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没有出现新的并发症。
在和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后,我们认为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用药安全问题。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 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尿激酶(UK)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
治疗组:联合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即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溶栓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
溶栓后阿司匹林300 mg1次/d,3 d后改为1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
对照组只用阿司匹林,方法与剂量同治疗组。
观察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及2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标签: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和冠脉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持续缺血和坏死。
其治疗的根本措施是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1]。
溶栓前均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通常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
为了观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均给予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STEMI患者47例,对其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接受UK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均具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而无禁忌证。
治疗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35~75岁。
对照组47例为历年顺序抽取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只给予阿司匹林的患者。
二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均接受UK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