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头面部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349.50 KB
- 文档页数:28
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面神经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无力、面部麻木、面部畸形以及眼睑下垂等。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面神经炎的常见鉴别诊断方法。
一、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无力、面部麻木、面部畸形、眼睑下垂、口角歪斜、眼球上翻等。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疼痛、头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面神经炎,但并不能确定疾病的具体性质。
二、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方法1. 根据病史询问首先,医生可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病史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
2. 体格检查面神经炎的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面部肌肉的收缩情况、口角是否对称、眼睑是否下垂等。
医生还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眼球运动、听力等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
3.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面神经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面神经的传导速度、肌电图和感觉电位等指标,可以帮助确定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面部症状,如颅内肿瘤、颅骨骨折等。
5. 实验室检查有时候,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三、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部症状:有些面部症状可能并不是由面神经炎引起的,如中风、颅神经炎等,因此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鉴别诊断。
2.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面神经炎的症状可能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医生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3.综合多种检查手段: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并不是依靠单一手段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分析。
1.鼻部病变:(1)副鼻窦炎:头痛恒伴有鼻阻、流涕和局部压痛。
除蝶窦炎头痛可在头内深部或球后外,其他多以病窦部位为主。
头痛程度常和副鼻窦引流情况有关,故前额窦炎头痛多以晨起为重,久立后逐渐减轻,而上凳窦炎则反之。
鼻中隔偏曲可因损及鼻甲,产生类似上颌窦为的头痛。
(2)鼻咽腔癌肿:典型者除头痛外,有鼻衄、脓涕、多发性颅神经麻痹(因填塞耳咽管,耳聋系传导性!)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鼻咽腔活检可确诊。
少数症状可不典型,应多次作鼻咽腔活检以求早期确诊。
2.眼部病变:(1)屈光不正(远视、散光、老视)及眼肌平衡失调:头痛多为钝痛,可伴眼痛眼胀,阅读后加重,并可有阅读错行或成双行现象,久后可有神经衰弱表现。
(2)青光眼:疼痛以患眼为主扩及病侧前额,急性者常伴有呕吐、视力减退、角膜水肿、混浊等;慢性者有视乳头生理凹陷扩大等。
测量眼压可明确诊断。
(3)眼部急性感染:也常引起剧烈头痛,但局部征象明显,不易漏诊。
3.耳部病变: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可有严重耳痛并扩及一侧头痛,多呈搏动性。
4.口腔病变:牙痛有时可扩及病侧面部疼痛。
颞颌关节痛常自局部扩及一侧头痛,咬合时关节疼痛,并有局部压痛。
头颈部以外躯体疾患引起的头痛发生头痛的机制及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非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病在见前。
②牵引性头痛:见于心功不全、肺气肿等,因颅内静脉郁血,引起轻度脑肿胀所致。
③神经衰弱性头痛(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见于慢性感染(结核、肝炎、小儿肠寄生虫病等)和内分泌代谢疾患(甲亢、更年期等)。
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头痛临床上最常见的头痛原因是神经衰弱,但必须在排除上述各种器质性疾病并有明确的神经衰弱表现时,方能诊断。
头痛可能与对疼痛的耐受阈降低有关,但有患者因血管功能失调或精神紧张,头痛具有血管性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的特点。
焦虑症头痛多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表现。
抑郁患者也常有头痛,抑郁症状反被忽略,应高度警惕。
癔症的头痛多部位不定,性质多变,且有其他癔病表现,如发病的情绪因素以及躯体的其他种种不适等。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2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病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痛和持续时间长的皮疹。
而病毒性脑膜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脑部感染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近日,我院收治了两例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患者,他们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这两例患者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
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极少数患者为免疫功能低下者。
临床上常表现为头面部的疼痛、感觉异常、皮疹,同时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
在此基础上,若合并病毒性脑膜脑炎,则出现头痛剧烈、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史、病毒检测、脑脊液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例患者的情况。
患者均为中年男性,起病急骤,出现头面部疼痛、感觉异常,并伴有持续不退的皮疹。
经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均曾有过水痘的感染史。
在入院后,经过头颅核磁共振、脑脊液检查、病毒检测等详细检查,确诊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
在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药物、镇痛药物、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经过数周的积极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最终康复出院。
我们总结一下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经验。
对于确诊的患者,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以减轻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镇痛、神经营养治疗等对症支持性治疗措施。
对于合并脑炎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做好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工作。
头颈部的解剖与疾病头颈部是人体中一个复杂的区域,包括头部和颈部,是许多重要组织和器官的所在之处。
了解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头颈部的解剖结构1. 头部解剖结构头部由颅骨和面部组成。
颅骨包括顶骨、枕骨、蝶骨、颞骨等,面部由上颌骨、下颌骨、鼻骨、眶骨等构成。
头颅内还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重要的神经组织。
2. 颈部解剖结构颈部是头部与躯干的连接部分,由七个颈椎组成。
颈部内有气管、喉咙、食管、颈动脉、颈静脉等重要的血管和器官。
此外,颈部还包括肌肉、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
二、头颈部常见疾病1. 头部疾病A. 头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时,可能导致头部皮肤擦伤、头皮撕裂伤等。
B.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肿瘤等多种原因有关。
C. 头晕:头晕既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常见的头晕原因有耳朵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D.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可引起头部症状。
2. 颈部疾病A. 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B. 颈部肌肉劳损:长时间不良姿势、过度疲劳或局部受凉等原因可导致颈部肌肉劳损,出现疼痛和僵硬感。
C. 颈部淋巴结肿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原因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疼痛或红肿。
三、预防与治疗1. 头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A. 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伤,遵循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帽等。
B. 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C.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头痛、头晕等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颈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A.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
B.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颈部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颈部疲劳和肌肉劳损。
C. 物理治疗:颈部疼痛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物理治疗的帮助,如热敷、按摩等。
结语通过了解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头颈部的健康,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验案举隅孙西庆教授善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本文介绍孙西庆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神经炎3个验案,并以分析,总结临证准确运用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
标签:小柴胡汤;孙西庆;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其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柴胡为君,升达疏透、宣散邪气,黄芩为臣,泄清邪热,君臣相配,和解半表半里。
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调和脾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扶正达邪。
诸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和畅气机,枢转少阳,为和解之主方。
导师孙西庆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辨证论治灵活贯通,博采古今,衷中参西,习用经方治疗杂病,尤善用小柴胡汤治疗头面部疾病,每获良效。
现举验案如下。
1偏头痛李某,女,28岁,2016年05月08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右侧太阳穴处疼痛,呈针刺样,痛剧则连及右面部疼痛不舒,疼痛可影响睡眠,时有头晕及恶心呕吐,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BP:96/68 mmHg,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偏头痛,中医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
治以和解少阳,通络止痛。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清半夏10 g,党参15 g,川芎20 g,白芷10 g,细辛3 g,桂枝10 g,白芍10 g,荜茇5 g,炙甘草10 g,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2016年05月15日复诊,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前明显减轻,上方川芎改30 g,加小茴香10 g,生蒲黄20 g,又服7剂,头痛消失。
后期随访头痛未再发作。
按: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患者右侧太阳穴处刺痛,属于少阳经的“柴胡带”[1],治疗时可考虑经络辨证,选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并可作为引经之药,同时最新的药理和药化研究表明:“小柴胡汤中7种生药的混合提取物含有柴胡皂苷、甘草酸、人参皂苷等药效成分,能广泛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具有调控免疫反应、抗炎、改善动脉硬化、中枢作用与维持机体稳定作用。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验案举隅作者:花晓慧杜田田上官修艳孙西庆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6期摘要:孙西庆教授善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本文介绍孙西庆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神经炎3个验案,并以分析,总结临证准确运用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
关键词:小柴胡汤;孙西庆;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神经炎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57-02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其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柴胡为君,升达疏透、宣散邪气,黄芩为臣,泄清邪热,君臣相配,和解半表半里。
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调和脾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扶正达邪。
诸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和畅气机,枢转少阳,为和解之主方。
导师孙西庆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辨证论治灵活贯通,博采古今,衷中参西,习用经方治疗杂病,尤善用小柴胡汤治疗头面部疾病,每获良效。
现举验案如下。
1偏头痛李某,女,28岁,2016年05月08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右侧太阳穴处疼痛,呈针刺样,痛剧则连及右面部疼痛不舒,疼痛可影响睡眠,时有头晕及恶心呕吐,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BP:96/68 mmHg,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偏头痛,中医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
治以和解少阳,通络止痛。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清半夏10 g,党参15 g,川芎20 g,白芷10 g,细辛3 g,桂枝10 g,白芍10 g,荜茇5 g,炙甘草10 g,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冉冉升起的新“星”作者:李卫东来源:《家庭医学》2023年第24期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不是大家认为的天空中的星星,而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结构中的一员。
科学家们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规律过程中,发现我的外部形态类似天空中的星星,所以给我起名叫星状神经节。
他们起初对我了解不多,认识不够,没有发现我的特点,但是随着科学深入的研究以及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我有些特点所产生的强大功能。
临床医生利用我这些特点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一种疼痛科的治疗方法,有人总结是“一针治百病”。
在这些疾病的传统治疗效果不好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通过我特有的功能可以出奇制胜,产生让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
为此,患者朋友们应当了解我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陈女士,45岁,偏头痛诊断明确。
在本地三甲医院相关科室诊治多年效果不好,最后就诊我院疼痛科门诊。
经过询问病史及查阅相关检查,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给予“SCB”治疗后好转,解除了陈女士多年的病痛。
马女士,19岁,反复头痛不适,与每次月经相关。
在各级医院就诊治疗多次,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然而治疗效果不好,每次月经来潮仍疼痛难忍。
最后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行“SGB”治疗,疼痛缓解。
顾名思义,星状神经节外形类似星星,是功能相近的神經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协调发挥作用。
我们隶属于人体的神经系统,是颈部交感神经节之一,由颈下神经节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构成。
我们的职责是介于人体大脑与外周器官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把大脑下达的信息传递给外周组织器官,同时也把外周组织器官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大脑。
我管辖的范围包括头、面、颈、肩、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一种管理内脏器官的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自主神经),其活动不随人的大脑意志而转移,管理着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比如人们的心跳、胃肠道的蠕动、血管的收缩、腺体的分泌活动等。
具体而言,由颈8~胸1节段脊髓灰质外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在星状神经节换元向上,支配眼睑肌、瞳孔开大肌、毛细血管平滑肌及汗腺;我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还参与构成心丛,参与调节心脏、血管的活动。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2例1. 引言1.1 疾病背景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和黏膜的疱疹样疱疹,疼痛和瘙痒感。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感染神经节中,待机可再次活动并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传导到皮肤上引发水疱,形成带状分布,故而得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多见于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并常伴发症状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的一种,多由各种病毒引起,包括疱疹病毒、脑炎病毒等。
其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眩晕、呕吐、精神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癫痫发作及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病毒性脑膜脑炎具有发生急、变异快、病情重、预后不良的特点,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容易被漏诊,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强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对临床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1.2 病例介绍病例一:患者为一名63岁的女性,于入院时主诉头面部疼痛、瘙痒,伴有水泡疹。
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此前有慢性头痛病史,近期曾出现过劳累情况。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头面部出现皮疹、疱疹,部分有脓液渗出。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病毒性抗体阳性。
头颅核磁共振显示脑脑膜脑炎表现。
诊断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
病例二:患者为一名45岁的男性,因头痛、发热、嗜睡入院。
初步查体发现患者双眼结膜充血,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
头颅CT示脑积水。
实验室检查发现病毒性蛋白抗原阳性。
头血皮质撕裂检查提示病毒性脑膜脑炎。
最终确诊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
2. 正文2.1 临床表现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出现头面部疼痛、瘙痒和灼痛感,随后在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呈带状分布。
病变部位可伴有感觉异常,如刺痛、烧灼感或麻木感。
病变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太冲穴治疗头面部疾病举隅
莫逸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2(020)012
【摘要】@@ 1病案举例rn1.1头顶痛rn患者熊某,男,50岁,工人,1995年10月3日就诊.主诉:头顶痛半年余,加重3天.半年前因工作繁忙、情志不舒而发生头顶痛,伴头晕且胀,烦躁易怒、眠差、口苦,多在情绪不好时加重.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莫逸
【作者单位】天水市卫生学校,甘肃,天水,7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1
【相关文献】
1.针刺太冲穴治疗疑难病症举隅 [J], 王剑发;王亚楠
2.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验案举隅 [J], 花晓慧;杜田田;上官修艳;孙西庆
3.中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验案举隅 [J], 王岚萱
4.益气升阳法在头面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举隅 [J], 任爱萍
5.李发枝应用谷精草合剂治疗头面部风火热证举隅 [J], 吕聪枝;苗治国;李发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