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基本观点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1
真理与价值摘要:价值同真理一样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内容,但是价值又和真理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
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一样重要的基本范畴。
人类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关键字:真理;价值;评价一、真理及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一)、真理客观性的两重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是以不把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之说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姓名:梁嘉雯学号: 201031130120 专业: 10物流管理(1)班摘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
同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矛盾,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哲学意义,就在于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则,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本质上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两大原则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真理原则价值原则统一一、真理与价值的概述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
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
所谓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
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原则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现实性。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考研政治:真理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解析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价值及其内涵1.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
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浅析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有效的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而真理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客观规律之中,哲学家康德说过“真理乃知识与对象一致”,意思是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
大家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真理真理是表示主客观统一的概念,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是观念的把握了的客观事实。
真理往往具有以下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三个方面: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其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价值的含义,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大类。
物质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客体的价值;精神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客体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
价值的特性: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价值的构成因素的客观性上。
二、价值的主体性,一方面是指价值是一个主体的自觉追求和创造的活动及其过程,这种活动体现了主体的属性和功能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指价值的特性直接与主体的特性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和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马原真理观嗯,昨天写了个草图,一直过不去。
投诉无效。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敢问。
让我们只编辑马援。
本文梗概: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首先是,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②客观性的概念|真理的客观性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既不能因为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
·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
(从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是多样的。
)举个栗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
以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的概念及其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的概念及其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有两方面的含义:宽度-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不能认识全部事物)广度-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不能完全认识一个事物)一句总结|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