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难题集
- 格式:docx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14小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B.声音在常温水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340m/sC.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既能听到次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D.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2.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 5.0×103Hz.蝙蝠发生频率是 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D.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可能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C.可能是声源与人耳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D.这个人可能是聋子6.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A.空气→水→鱼 B.地面→空气→水→鱼C.空气→鱼缸→水→鱼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7.(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8.(2016?福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9.(2016?菏泽)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A.用手机控制相机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D.笑脸抓拍10.(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11.(2016?滨州)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12.(2016?成都)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1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C.甲声音的响度最小D.丁声音属于噪声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B.在繁华路段禁止汽车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乐音的音调若相同,其音色一定相同D.人耳听不到次声,所以次声对人体无影响二.填空题(共10小题)1.(2016?西宁)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_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2.(2016?哈尔滨)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_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2016?株洲)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_____________.4.(2016?烟台)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的玻璃罩内,拨打该手机号码并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抽气过程中所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但手机屏幕上始终有来电显示,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5.(2016?黄冈)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___(选填“高”或“大”)些.6.(2016?玉林)如图甲所示,小汽车靠超声波发现障碍物,其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____________的标志.7.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8.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小明同学关紧门窗,用棉球塞住耳朵,他主要是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9.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有关.10.如图所示为中国的“歼﹣10战斗机”,可以说它是亚洲最具作战力的一种机型,高空的最大速度可达2马赫(马赫为音速单位,1马赫约等于声音速度的1倍),合___________km/h.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实验桌上有A、B两个能正常使用且体积较小的手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一个金属刀,满足实验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细线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能够传声.小明的主要实验步骤知下:①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②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了手机A发出的声音.于是小明认为:水能够传声.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2)请你针对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2.(2016?上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____的关系.②若他要研宄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和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__点.四.解答题(共3小题)1.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其它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如图所示:A为一个空易拉罐,它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戳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 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探究内容“声音是否具有能量”“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小孔距烛焰的距离3cm做法观察内容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3.会跳跃的声音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B.声音在常温水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340m/sC.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既能听到次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D.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解答】解: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故A正确;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它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B正确;C、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 为至65000Hz,它只能听到超声波,不能听到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但声音还在传播,故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运用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2.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 5.0×103Hz.蝙蝠发生频率是 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分析】周期与频率的关系是f=,根据此公式分别求出蟋蟀和蝙蝠发声的振动周期.【解答】解: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蟋蟀,就要模拟蟋蟀的发声频率f=5.0×103Hz,所以模拟蟋蟀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2×10﹣4s;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就要模拟蝙蝠的发生频率f=1.25×105Hz,所以模拟蝙蝠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8×10﹣6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分析】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②如果铁管太短,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如果铁管较长,可能听到三次,先后经过铁管、水和空气传来.【解答】解: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铁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因为铁管太短,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只能听到一次,;故答案为:A.【点评】问题情境中听到三次声的前提是铁管足够长,如果太短,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是分辨不出两声的,就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D.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鱼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水﹣﹣﹣﹣﹣﹣鱼,所以此选项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符合题目要求;B、岸上听到得河水流动的声音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这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故符合题意;D、轮船通过回声定位探测到水中的暗礁,故说明水可以传递声音,故符合题意;故选ACD.【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路径进行分析后解答.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可能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C.可能是声源与人耳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D.这个人可能是聋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但人耳能听到声音则需要振动频率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同时,响度应该大于0dB;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耳的结构是一套完整的听觉系统,某个环节出问题也会影响到听力.【解答】解:人耳听到声音需要同时具有几个条件:一是具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且振动频率在人20﹣20000Hz之间;二是有声音传播的介质;三是声音的响度达到0dB以上;四是人耳是健康的.因此,综上所述,四个选项的说法都有道理.故选ABCD.【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6.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A.空气→水→鱼 B.地面→空气→水→鱼C.空气→鱼缸→水→鱼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分析】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流体和气体中传播,此题可以根据声音依次通过的途径得出答案.【解答】解:该同学在鱼缸旁拍掌时,发出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然后大多数声音通过鱼缸、水传到鱼耳内,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通过空气、水传给鱼.故选C.【点评】该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注意题中要求的是“主要过程”.7.(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分析】解决此实验需要利用放大法进行分析,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解答】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8.(2016?福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如果不振动,则不会有声音产生.所以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故C错误;D、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基础题,是中考的热点.9.(2016?菏泽)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A.用手机控制相机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D.笑脸抓拍【分析】和“B超”的原理类似,“底部声呐”发出超声波,被景物反射的超声波再被吸收,据此形成影像,完成拍摄.【解答】解:A、用手机控制相机,属于电磁波的应用,与声呐功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B、“底部声呐”向下发出超声波,该超声波被景物反射,“底部声呐”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自动测量出相机到景物之间的距离,以便相机悬浮停在合适的高度上进行拍摄;故B符合题意;C、“无人相机”是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与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功能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拍摄笑脸属于光现象,与声呐功能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原理,由“底部声呐”联想到“B超”进行分析是关键.10.(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解答】解: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生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11.(2016?滨州)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弦乐器中,弦的长短、粗细、松紧都会影响其音调的高低.【解答】解: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不合题意;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不合题意;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调,故C符合题意;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尤其是知道弦的长短、粗细、松紧都会影响其音调的高低.12.(2016?成都)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分析】(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真空不能传声;(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答】解:A、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 错误;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知识点多,但都较简单,属于基础题.1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C.甲声音的响度最小D.丁声音属于噪声【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一、选择题1.15℃时,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快()A.空气B.海水C.钢D.软木2.在一篇古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声音的喜爱之情,这是由于()A.屋梁的振动B.声音的混响C.声音的共鸣D.回声3.小敏在看到闪电后1.5s听到雷声,则雷电发生地距小敏的距离为()A.150mB.510mC.255mD.340m4.小明在教室里上课,但从校外的建筑工地上却传来施工的噪声,为了减弱噪声,以下方法可行的是()A.用棉团塞住耳朵B.将教室的门窗打开C.将教室的门窗关闭D.请老师讲课时声音更大一些5.在雷雨天,发生雷电时闪电一闪即逝,而雷声却绵绵不绝,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由于人耳有双耳效应B.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C.光速比声速要大得多D.雷声的声波经地面、云层多次反射6.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声音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B.左右两只音叉的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C.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空气中快D.木箱可以传播声音7.利用“B超”可以对病人的内脏进行检测,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但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A. “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B. “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C.“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大D.“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二、填空题8.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9.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10.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 ______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 ______ .(3)推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______ .由此我们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1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三、简答题12.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
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5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2. 声音的特性●物体振动的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3. 声的利用●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应用非常广泛。
●人们把高于20 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波。
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控制噪声可以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
考查内容: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问题、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波形图、声的利用、噪声的防治等。
声音的产生1.以下物体不是声源的是()A.蝙蝠正在觅食B.静静悬挂在床头的吉他C.秋风中正在簌簌发抖的树叶D.正在挥舞的手臂2.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实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科学推理法”或“转换法”).3.音乐会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竹制的笛子吹奏乐曲,此时笛子发声是因为()A.歌手嘴唇振动发声B.竹管振动发声C.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D.都不正确4.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声音的传播5.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_______(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6.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鱼B.小鸟C.同时听到D.无法确定7.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A.1.5km/h B.1.5m/sC.150m/s D.1500m/s8.剧场等场所的墙壁上都会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减弱回声B.增强回声C.为了美观D.防止墙体振动发出声音9.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则小明距山崖()A.1020m B.2040mC.340m D.510m10.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A.B.C.D.11.如图是一静止在水面上的测量船利用声纳测量海底深度的显示装置,图中两个波形是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
物理声现象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声现象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不振动的B. 超声波能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C. 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B【解析】【解答】解: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悄悄话时,声带也在振动,故A错误;B、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C、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是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B.【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4)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2.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B. “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C. 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D. 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答案】A【解析】【解答】解:A、“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跳舞草”不会跳舞,故A错误;BCD、“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可能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会引起草叶的振动,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高,叶子振动的就快;反之,则慢,音乐一旦停止,没有了振动,“跳舞草”也就停止了振动,故BCD正确.故选A.【分析】跳舞草能随着音乐跳舞,是因为音乐响起,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节奏不同,周围空气振动不同,因而跳舞草振动不同.3.小徐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以上三项都是【答案】C【解析】【解答】解: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4.2017年4月22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我国航天技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图所示是在对接前从天宫看天舟的图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发射“天舟一号”的火箭主要用液态氢作为燃料,选择该燃料的原因是它的比热容大B. “天舟一号”所使用的供电装置最可行的是太阳能电池C. “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D. 航天员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A【解析】【解答】A、用液态氢作为燃料是氢的热值较大,A符合题意;B、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在太空中是非常丰富的,B不符合题意;C、“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C不符合题意;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对话要借助电子设备,D不符合题意。
初二物理声现象综合专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答案】A【解析】声波具有能量,所以医院可以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人们可以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A对;真空不能传声,B错;“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C错;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比如超声波、次声波,或者没有传声的介质时,我们都听不到声音,D错。
【考点】声现象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 D【解析】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宇航员对话使用的是电磁波),选项A错误。
声源振动的频率,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改变振动频率,即改变声音的音调,选项B中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B错误。
隔音墙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C错误。
B超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故选项D正确。
【考点】声音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B错误;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C错误;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噪声的防治。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对声音特征的辨别,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4.以下四个图都是我们物理书上的,与它们对应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A、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通过牙齿的传递可以听到声音,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声呐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它可以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距离,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频率及音调的关系.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调、防治噪声途径以及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C.“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答案】C【解析】A、实验室很难创造真空环境,因此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一般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所以A说法正确B、因为声音具有能量,可以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所以B说法正确。
八年级物理难题集锦第一章. 声现象1. 声音是什么1. 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行车的破旧:“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
你知道“哪儿都响”的原因吗?给你一辆这样的自行车,你将如何改造,来减少它在进行中的响声?答:因为自行车使用时间长后,会产生螺丝松动,一些不见因长时间摩擦而变形。
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将松动的螺丝加上垫圈拧紧,休整变形的振动和摩擦。
2. 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响起时,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而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变快,它就跳动的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跳舞草”的神奇表现与声现象有关系吗?简单阐述理由。
答:有关系。
因为这种叶子对声波的刺激十分敏感,音乐的响起将声音传播到空中,然后声音再由空气传播到叶子,使叶子发生振动。
3. “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风的声音,马的声带,黄河水。
4. 人靠耳朵听声音,人们干支声音的基本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耳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5. 参照下面的声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几种物质的声速/(m/s)空气(15℃)340 蒸馏水(25℃)1531空气(25℃)346 铜棒3750软木500 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 铝棒5000蒸馏水(15℃)1497 铁棒5200答:声速与材料和气温有关。
5. 2002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
登山运动员都知道:雪地等山,不宜高声喊叫。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答:因为雪山或溶洞中的支撑部分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喊叫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当空气振动的频率与雪堆岩石固有的频率达成共振时,会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
6.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听不到声音,但他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照样创作出传世之作,这是怎么回事?分析:贝多芬耳聋只是传导障碍,听觉神经并没有损坏,用牙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可以让钢琴声通过木棒传到牙齿,再通过颌骨,头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完整版)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第四章:声现象一、理解与应用1.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把头探进缸里。
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B)A。
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
”B。
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
”C。
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
”D。
XXX:“是为了藏匿物品。
”2.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或猫竖起耳朵警觉地听。
这是(D)A。
狗或猫在听无线电波B。
狗或猫在听火星发出的声音C。
狗或猫在偷听远处人们手机的对话D。
狗或猫听到人耳所不能察觉的某些频率的声音3.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如图测4-1所示,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
这现象说明(D)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
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快C。
固体能将声音放大D。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4.关于声现象,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删除)5.如图测4-2,XXX同学面对悬崖大叫一声,经过1s听到回声,XXX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B)A。
340 mB。
170 mC。
34 mD。
17 m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D)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7.我国已进行了“XXX”号载入航天飞船的试验。
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
其原因是(B)A。
用通信设备为了方便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太空中噪声太大D。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2013?黑龙江)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C2.(2013?深圳)“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2013?衡阳)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C4.(2013龙岩)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A.音调 B.音色C.响度D.振幅5.(2013漳州)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D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6.(2013威海)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B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7.(2013?日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8.(2013泸州)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9.(2013郴州)“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花接听电话喊道。
小花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是外婆打来的电话()AA.声音的音色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响度 D.声音悦耳动听10.(2013四川自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B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11.(2013年兰州)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B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C.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只能传播信息,不能传播能量12.(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难题集1.骨导式助听器是一种能够让耳聋病人听到声音的装置,它的原理是通过将声音转化成机械振动,然后通过骨骼传递到内耳,从而使得耳聋病人能够听到声音。
2.当两人相距较远时,声音会因为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
但是,如果使用自制的土电话,由于电话线路的增加,声音会得到增强,因此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
此外,当耳朵贴在铁轨上时,声音能够通过铁轨传递到耳朵,从而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但是如果站起来,由于距离的增加,声音会逐渐减弱而听不到了。
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利用介质来增强声音的传播效果。
3.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使其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
这里包含的物理原理是: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4.当___在漆黑的鬼屋里带上耳机听鬼故事时,听到有人在给自己剪发的声音,但是回过头却没有人。
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是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来实现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受到空气密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出现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声源的情况。
5.某人在高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远处建筑工地上打桩机的打桩情况,发现打桩机的汽锤以每秒1次的频率撞击水泥桩,他听到的打击声刚好与看到的击桩动作一致。
当他看到汽锤留在桩上后,又听到了2次撞击声。
由此可知,观察者离打桩机的距离约为258米。
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计算出观察者与声源的距离。
6.在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的情况下,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0.5秒。
根据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我们可以计算出甲、乙之间的距离为85米。
7.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具体数据如下表: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0.2mm2紧乙钢丝10cm0.1mm2紧丙钢丝5cm0.1mm2紧丁钢丝5cm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和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答案】乙粗细乙丙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详解】(1)[1][2]因为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2)[3] [4]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3)[5]由图可以知道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丙和丁两根钢丝,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
2.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决定的.(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答案】A、B、C 频率(快慢)钢尺响度低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解析】(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C. 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 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D.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解析】【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详解】(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听不到声音.4.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着弦长变长而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且通过计算可知,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乘积的大小________(选填“是”或“否”)变化的.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应该是________,②应该是________.【答案】变小否35l495【解析】【分析】【详解】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着弦长变长而变小;通过计算可知,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乘积都是264L,不发生变化;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应该是:26434405LL=,②应该是:264495815LL=5.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下表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3)如果小明还想验证猜想三,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_______.【答案】A B 二 C D 0.76【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择长度和材料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和B的琴弦进行实验;(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是为了验证猜想二;(3)验证猜想三,同样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应保证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C和D的琴弦进行实验;则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入和C的横截面积相同,即0.76mm2.点睛:关键是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当一个结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时都使用此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时让一个因素变化,而其它因素都控制相等或相同即控制变量.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3)如图③所示,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4)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5)如图⑤所示,我们把水倒入瓶中时,通常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断瓶中水的多少.【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由高变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真空不能传声音调变化【解析】【详解】(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所以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敲击瓶子时,声音主要是瓶身和水柱振动发出的,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从左向右敲打瓶子,音调由高变低;(3)敲课桌的另一端的时候,耳朵贴在桌面上是靠固体传播声音;耳朵离开桌子的时候靠空气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所以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4)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经过科学推理可得:真空不能传声;(5)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7.用一只手捏住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某一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听见铝棒发出声音。
初二物理声现象压轴练习题及讲解练习题一:声音的传播速度1.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A. 声源的频率B. 声源的振幅C. 介质的性质D. 介质的温度2. 一位学生在实验室中用手敲击一根竖立的铁杆,当听到声音的回声时,他利用秒表测得声音传来所需的时间是0.4秒,当他再次敲击感到到声音的回声时,所测到的时间为0.3秒,求声音的传播速度。
(提示:声音从学生处传播到铁杆处再从铁杆反射回来到学生处,所以他听到两次声音的回声。
)练习题二:声音的反射定律1. 声音在反射时,角度的测量是以什么为基准的?A. 反射面B. 折射面C. 入射面D. 波峰2. 如图所示,光滑的墙壁上有一尺子,玛丽站在丙处,她能听到甲处发出的声音和乙处发出的声音以及两个声音的回声。
玛丽站在丙处听到声音和回声的时间分别为2秒和0.5秒,请根据以上信息标出声音传播的路径(利用箭头表示声音的传播路径),并标出声音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提示: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讲解:练习题一的答案:1. A. 声源的频率: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源的频率无关,只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2.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声音从学生处传播到铁杆处的距离。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所以声音在0.4秒内传播的距离为340米/秒 × 0.4秒 = 136米。
同样地,声音在0.3秒内传播的距离为340米/秒 × 0.3秒 = 102米。
因为声音从学生处传播到铁杆处再从铁杆反射回来到学生处,所以声音的总传播距离为136米 + 102米 = 238米。
而声音的传播时间为0.4秒 + 0.3秒 = 0.7秒。
因此,声音的传播速度为238米/0.7秒≈ 340米/秒。
练习题二的答案:1. A. 反射面:声音在反射时,角度的测量是以反射面为基准的。
2.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声音传播路径如下所示:玛丽➜甲处声音传播路径:先由玛丽处传播到光滑墙壁,然后反射到甲处。
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B.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C.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D.如雷贯耳——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3.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丁实验中喇叭发声时烛焰在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4.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收看“空中授课”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音调C.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D.授课老师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5.如图所示,小胡同学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A.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6.“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小强的喊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音调7.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8.从环保角度看,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阅览室内,絮絮细语B.吸引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C.深夜,突然传来弹奏熟练的钢琴声D.物理课堂上,听到室外传来的唢呐声9.下列对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的情景相符的是A.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B.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是与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原理相同D.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10.如图所示的小姑娘正在拉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带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2、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响度一定相同B.音调相同,响度一定相同C.音调不同,响度可能相同D.音调相同,响度可能相同3、儿童公园中设置了如图 1 金属管做的传音筒,有图 2 甲、乙、丙三个声音(甲乙丙三个声音在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下)分别从同一根金属管这边喇叭传到另一头的喇叭位置(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路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声音传播时间最长B.甲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这个装置只利用了金属管来传播声音D.甲声源比乙声源在相同的时间里振动的次数多4、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原因是月球上()A.只能传递超声波B.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C.声音传播速度快D.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5、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②医用B超诊断仪③超声波清洗眼镜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⑤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6、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A.超声波碎石B.倒车雷达C.B超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7、如图所示,用几只相同的玻璃瓶子装有不同质量的水。
用一根筷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 1, 2, 3, 4, 5,6, 7,i”的声音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声音是由筷子振动产生的B.该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该声音主要是音调不同D.在月球上敲击瓶子同样能听到声音8、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具体数据如下表: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0.2mm2紧乙钢丝10cm0.1mm2紧丙钢丝5cm0.1mm2紧丁钢丝5cm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和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答案】乙粗细乙丙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详解】(1)[1][2]因为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2)[3] [4]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3)[5]由图可以知道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丙和丁两根钢丝,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
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声现象》真题训练含答案解析声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声波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声现象》是学习这一领域的基础,通过真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声现象真题及其答案解析。
1. 真题:下面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真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B. 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C. 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正好处于真空和固体之间D. 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答案解析:选项A是错误的,因为真空中是无法传播声音的。
选项B也是错误的,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
选项C也是错误的,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固体中的。
正确答案是D,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
2. 真题:下面关于声音特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声音是机械波B. 声音的强度与振幅成正比C.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低D. 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答案解析:选项C是错误的,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选项A是正确的,声音是一种机械波。
选项B也是正确的,声音的强度与振幅成正比。
选项D也是正确的,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3. 真题:下面关于声音产生和接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振动物体能够产生声音B. 只有人类才能接收到声音C. 音乐是一种机械波D. 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答案解析:选项A是正确的,振动物体能够产生声音。
选项B是错误的,除人类以外的动物也可以接收到声音。
选项C是错误的,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不是机械波。
选项D是错误的,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以上真题训练,我们可以对声现象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在解答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声音的传播和特性,注意区分常见的错误说法,并加以纠正。
同时,还要掌握声音产生和接收的基本原理,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总之,八年级物理上册专题《声现象》真题训练是学习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答案】慢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解析】(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 慢 (2). 低 (3). 频率 (4). 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 Hz (5). 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点睛】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2.吉他演奏会上,小组同学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找到如下表所列的6种规格的琴弦,以及专门测量声音频率的仪器.(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3,请在表中填入所缺数据_________.【答案】A B C E 100 1.1【解析】【分析】【详解】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所以应选A、B;(2)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应选C、E选项;(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尼龙和钢的数据相同,即100、1.1.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A、B;(2)C、E;((3)100;1.1.【点睛】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3.为了探究收音机接收电磁波的情况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将一只袖珍收音机调好电台节目和音量后完成了以下实验:①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铝锅内,发现声音明显变小,取出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音量。
初二物理声现象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D. 以上说法都正确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 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B. 液体中最快,固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C. 气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固体中最慢D. 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次之,固体中最慢3.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A. 20Hz~20000HzB. 20Hz~2000HzC. 200Hz~2000HzD. 2000Hz~20000Hz4. 以下哪种情况下,声音的响度会增大?()A. 声源振动幅度减小B. 声源振动频率增加C. 声源与听者距离增加D. 声源振动幅度增加二、填空题1.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________和响度。
2.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4.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Hz到________Hz。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真空中听到声音?3. 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
四、实验题1.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五、计算题1.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某声源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了0.5秒,求声音传播的距离。
2. 假设一个声源的振动频率为440Hz,计算其对应的音调。
六、论述题1. 论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何不同,并举例说明。
2. 论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和听者与声源距离的关系,并给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难题
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
2.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
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3、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使其,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里包含的物理原理有: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填“好”或“差”),声音能够传递(填“信息”或“能量”)。
4、小红在漆黑的鬼屋里带上耳机听鬼故事,听到有人在给自己剪发,剪刀的声音从左到后再到右,她迅速回过头,却没有人,请问这是什么物理原理?.
5、某人在高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远处建筑工地上打桩机的打桩情况,发现打桩机的汽锤以每秒1次的频率撞击水泥桩,他听到的打击声刚好与看到的击桩动作一致。
当他看到汽锤留在桩上后,又听到了2次撞击声。
由此可知,观察者离打桩机的距离约为米。
设当时的声速为344米/秒。
6、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7、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
8、二胡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军号是靠_________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9.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面有关声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游人听到山间潺潺的水声是水和岩石撞击产生的
B.科学家利用声波的反射可以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C.村民能够根据音色辨别蝉唱虫吟
D.医生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可以探测病灶
10.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了一套战国时铸造的编钟。
这套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每个编钟的厚薄和质量有差异,乐师敲击这套编钟便可演奏出独具特色的美妙音乐。
这些编钟在发声时主要不同的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无法判断
11.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12.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
下图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3
13、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双耳效应
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D.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
14、校运会上,100m赛跑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问:
(1)如图所示,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出的“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见“跑”声后才计时,这是为什么?
(2)若计时员是在听到“跑”声后才计时,则运动员的成绩将被提高多少(
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
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
声速约344米/秒)
1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
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
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1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0m/s)
1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10m/s,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