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30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还有那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你想想啊,那雨水要是哗哗地流走了,多可惜呀!就好像你有一堆宝贝,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你眼前溜走一样。
所以呢,咱得想办法把这些雨水给留住,让它们发挥大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就像是给厂房穿上了一件神奇的“吸水衣”。
它能让雨水慢慢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就像给大地打了一针“营养剂”。
这多好呀,既避免了雨水一下子涌出来造成的麻烦,又给大地带来了好处。
再说说这低影响开发理念,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它就像是个细心的守护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在建设厂房的时候,咱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设计,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流淌和渗透,而不是横冲直撞。
这就好比你走路,你是愿意顺着平坦的路走呢,还是愿意去撞那些石头呀?那雨水入渗措施呢,就像是给雨水开了一扇门,让它们能顺利地进入地下。
可以铺设一些特殊的地面材料,让雨水能够快速地渗下去。
这就好比是给雨水修了一条“专用通道”,让它们能乖乖地往地下跑。
还有雨水收集利用措施,这可真是太妙啦!把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冲厕所,用处可多了去了。
这就像你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厂房顶上安装一些雨水收集装置,把雨水收集起来存着,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多方便呀!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厂房都能做好这些,那得节约多少水资源呀!那对环境的改善得有多大呀!这可不是小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未来的大事儿。
咱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呀!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些,以后子孙后代问起来,咱咋交代呀?所以呀,大家都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中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厂房变得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放水,让雨水为我们所用,而不是给我们添乱。
这难道不好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吧!。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0-09T03:18:30.44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1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重庆 400080 2 重庆和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市政道路0 引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出现了很多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涝多、水环境差等水方面的问题,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实现一种活泼、安全、可持续、健康的城市愿景已经成为所有人一致和迫切的需求[1]。
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对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摘要:最近几年,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均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特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遇雨必涝的现象已成为一个城市病。
“海绵城市”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治水思想,充分利用新型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环节,通过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等方式,充分地解决好雨水资源,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构建新型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关键词:雨水;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末发展兴起的对雨水治理和面源污染处理的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建设前后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的主要内容1.1传统的雨水管理(硬质工程)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软质工程)传统的雨水管理:在城市开发中,雨水系统采用有组织汇流、转输、排放,使大部分雨水排入下游河道。
因没有在源头采取渗、滞、蓄等措施利用雨水资源,以至于城区雨水资源大大流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防洪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其核心使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水文循环角度,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
1.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1)建筑与小区海绵建设1)绿色屋顶现在建筑物屋面均为硬化屋面,径流系数大,产生径流量多,因此考虑对硬化屋面变为绿色屋顶。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具体措施研究资料2016.7.19海绵城市功能•小雨不湿脚,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系保护与修复等6 类项目。
•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
海绵城市中与景观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低影响开发,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海绵城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狭义的雨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而广义的雨水花园则可囊括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
在调蓄的同时运用生物净化手段对径流进行阶梯式处理,为其所在公园提供了大量灌溉水。
在硬质地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景观。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德国音乐排水管,下雨时不仅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还能“演奏”一曲雨中交响曲。
通过收水措施收集的雨水在下渗补充地下水之后多余水量由蓄水措施进行储蓄。
蓄水措施是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的中间步骤。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
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在各方面进行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缓解用水压力。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1.1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1.1.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
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
”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城市夸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渗、储存、净化灯功能,能过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海绵城市LID解读什么是LID?LID是英文“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缩写,中文翻译成低影响开发,是一种以最小化城市环境改变为目的的城市开发模式。
它通过各种绿色技术和管理策略,减少水、能耗、二氧化碳等资源的使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LID是什么?海绵城市LID是LID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城市排水管理中采用了海绵化的策略。
具体来说,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与保水能力,将排水收集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湿地和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中进行过滤、沉淀和蓄积,使得积水不会在城市中大量积聚,从而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LID的特点1.“海绵”结构: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通常都是一些具有较强“海绵性质”的结构,如绿色屋顶、生态雨水花园、生态城市公园、生态河道等。
这些结构通常都有着较高的吸水、保水、排水和净化能力。
2.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海绵城市LID不仅仅是单一的绿色结构,还需要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如地埋式收集系统、新技术材料、新型排污设施、水生态修复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城市LID策略。
3.灵活性:海绵城市LID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用地现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不同的LID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海绵城市LID的意义1.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大多都是绿化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美感和人文氛围。
2.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量塞车、工厂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排水压力过大,海绵城市LID的应用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从而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3.预防洪涝灾害: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可以在雨季到来时吸收和集聚雨水,从而减少城市内部水的积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问题答疑一、问题答疑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2、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3、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4、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5、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的条件?6、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实现途径?7、对于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LID)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其中就包含“LID无用论”和“LID万能论”两种极端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具体是什么?正确的理解是什么?8、LID理念的由来?1990年在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9、何为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发达国家目前的建设应用情况来看,多指进入市政管道之前,在场地规模上应用的一些源头分散式小型措施,主要是生物滞留措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桶等,主要针对中小降雨事件进行径流总量和污染物的控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设计降雨量作为重要的控制目标和建设依据。
10、何为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概念和雨水系统?狭义的海绵设施对于应对大流域、特大暴雨事件的能力不足,涵盖措施也不够全面,而任何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面临径流污染、排水防涝、防洪减灾、水资源短缺等错综复杂的雨洪问题和严峻挑战,上诉狭义的LID并不能应对,必须将雨水塘、湿地、多功能调蓄、洪泛区等许多绿色基础设施考虑进去。
我国正处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项目设施规模大,所谓的“源头控制”也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需要小型设施和大型设施的组合应用。
即,这些具有绿色特征和生态功能的、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各种尺度和类型的设施整体,就是所指的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概念和雨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