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膨胀阀与热力膨胀阀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784.00 KB
- 文档页数:7
电子膨胀阀与热力膨胀阀的比较1 热力膨胀阀目前氟利昂冷藏库中采用的节流装置是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受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蒸气过热度的大小,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以维持恒定的过热度,在控制原理上属于比例调节器。
虽然热力膨胀阀可以自动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显著的: (1)对过热度响应的延迟时间长,特别是容积延迟。
蒸发器出口处的过热蒸气先把热量传给感温包外壳,感温包外壳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热惰性,造成了一定的容积延迟,感温包外壳把热量传给感温介质,这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延迟。
延迟的结果会导致热力膨胀阀交替地开大或关小,即产生振荡现象。
当膨胀阀开得过大时,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偏低,吸气压力上升;当阀开得过小时,蒸发器供液不足,吸气压力降低.这对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表明,热力膨胀阀调节效果对小型装置要十几分钟,大型装置要30 min~40 min 才稳定。
(2)调节范围有限.因为与阀针连接的膜片的变形量有限,使得阀针的运动位移较小,故流量调节范围小.这对于负荷变化较大的冷藏库或者采用变频压缩机的系统,热力膨胀阀便无法满足要求.(3)调节精度低.热力膨胀阀的执行机构膜片由于加工精度和安装等因素,会产生的变形及影响变形灵敏度,故难以达到较高的调节精度。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制冷系统中热力膨胀阀的替代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 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是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因属于电子式调节模式,故称为电子膨胀阀。
它适应了制冷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具有热力膨胀阀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为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条件,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自控节能元件。
电子膨胀阀与热膨胀阀的基本用途相同,结构上多种多样,但在性能上,两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控制实现的角度来看,电子膨胀阀由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3 部分构成,通常所说的电子膨胀阀大多仅指执行器,即可控驱动装置和阀体,实际上仅有这一部分是无法完成控制功能的。
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是通过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控制膨胀阀开度的,故广泛地应用于非满液式蒸发器。
按照平衡方式的不同,热力膨胀阀可分内平衡式和外平衡式两种。
热力膨胀阀感温系统中可采用不同物质和方式进行充注,主要方式有充液式、充气式、交叉充液式、混合充注式和吸附充注式。
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的区别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利用被调节参数产生的电信号,控制施加于膨胀阀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而达到调节供液量的目的。
无级变容量制冷系统制冷供液量调节范围宽,要求调节反应快,传统的节流装置(如热力膨胀阀)难以良好胜任,而电子膨胀阀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
电子膨胀阀是一种可按预设程序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元件。
在一些负荷变化剧烈或运行工况范围较宽的场合,传统的节流元件(如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等)已不能满足舒适性及节能方面的要求,电子膨胀阀结合压缩机变容量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对电子膨胀阀的研究大致包括应用研究、流量特性、控制策略及算法3个方向。
电子膨胀阀作为一种新型的控制元件,已成为制冷系统智能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制冷系统优化得以真正实现重要手段和保证,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电子膨胀阀的应用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日趋成熟。
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的区别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的区别热力膨胀阀与电子膨胀阀的比较:1、调节范围:热力膨胀阀调节范围比较窄,一般在60%至90%之间调节,制冷剂流量变化不是很大;电子膨胀阀调节范围广,可以在10%至100%之间调节,制冷剂流量变化可以很大。
2、过热度控制:热力膨胀阀过热度一般在制造时设定为5-6℃;电子膨胀阀过热度可以人为调节。
3、反应速度:热力膨胀阀反应不灵敏,调节时需要慢慢调节;电子膨胀阀反应速度快,调节就可以看到效果。
4、价格:热力膨胀阀价格远低于电子膨胀阀综上所述:从性能上来看电子膨胀阀优于热量膨胀阀。
空调4大件:膨胀阀的原理、结构、调整、故障热力膨胀阀1、热力膨胀阀的原理结构:热力膨胀阀能控制液态制冷剂从冷凝器注入蒸发器。
膨胀阀能让蒸发器出口处的过热度保持在一定水平,防止液态制冷剂离开蒸发器进入压缩机。
一旦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便会发生液击。
必须防止这种状况发生,以免压缩机损坏。
Pb-感温包压力Pe-蒸发压力Ps-弹簧压力Pb = Ps+Pe, 膜片不移动。
当感温包压力上升,导致Pb > Ps+Pe 时,膜片向下移动,阀门打开,更多制冷剂流入蒸发器。
当感温包压力下降,导致Pb < Ps+Pe 时,膜片向上移动,阀门关闭,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减少。
2、热力膨胀阀的调整调整原则:(1)调节时候不可采取大起大落的方式;(2)散型齿轮式是用一个小齿轮带动一个大齿轮,调节的圈数比较多,一般可以调2-4圈(一般外调节杆转动4圈,内散型齿轮才转一圈)(3)压杆式可调圈数比较少,每次按照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试着调整。
(4)没调动膨胀阀一次,一般需要15-30分钟时间;调整注意项:膨胀阀调试必须仔细耐心地进行,调节压力必须经过蒸发器与库温产生热交换沸腾(蒸发)后再通过管路进入压缩机吸气腔反映到压力表上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每调动膨胀阀一次,一般需10~15分钟的时间后才能将膨胀阀的调节压力稳定在吸气压力表上,调节不能操之过急。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是膨胀阀调节压力的主要依据参数。
具体操作:(1)如果膨胀阀阀体出口侧以及下部呈现45度斜状结霜,入口侧不应结霜,表明调整准确合适。
(2)如果调大时结霜形状没有变化,则可能膨胀阀节流孔被部分堵塞,必须清洗。
清洗时不能有任何水分,否则可能造成冰堵。
(3)如果膨胀阀只有出口侧结霜,表明流量过大,应调小,也就是说要往放松弹簧的逆时针方向调整。
(4)如果膨胀阀阀体全部结霜,表明流量过小,应调大,也就是说要往压紧弹簧的顺时针方向调整。
(5)如果膨胀阀阀体只有入口侧结霜,表明阀体入口处过滤网部分被堵塞应清洗。
热力膨胀阀、毛细管、电子膨胀阀,三种重要节流装置图文详解节流机构是制冷装置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将冷凝器或贮液器中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液体(或过冷液体),节流后降至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同时根据负荷的变化,调节进入蒸发器制冷剂的流量。
常用的节流装置有毛细管、热力膨胀阀、浮球阀等。
如果节流机构向蒸发器的供液量与蒸发器负荷相比过大,部分制冷剂液体会与气态制冷剂一起进入压缩机,引起湿压缩或液击事故。
相反若供液量与蒸发器热负荷相比太少,则蒸发器部分换热面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造成蒸发压力降低;而且使系统的制冷量减小,制冷系数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影响压缩机的正常润滑。
节流机构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当制冷剂流体通过一小孔时,一部分静压力转变为动压力,流速急剧增大,成为湍流流动,流体发生扰动,摩擦阻力增加,静压下降,使流体达到降压调节流量的目的。
节流是压缩式制冷循环不可缺少的四个主要过程之一。
节流机构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从冷凝器中出来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为蒸发压力二是根据系统负荷变化,调整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液体的数量。
1.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普遍用于氟利昂制冷系统中,通过感温机构的作用,随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而自动变化,达到调节制冷剂供液量的目的。
大多数热力膨胀阀在出厂前把过热度调定在5~6℃,阀的结构保证过热度再提高2℃时,阀就处于全开位置,与过热度约为2℃时,膨胀阀将处于关闭状态。
控制过热度的调节弹簧,其调节幅度为3~6℃。
一般说来,热力膨胀阀调定的过热度越高,蒸发器的吸热能力就降低,因为提高过热度要占去蒸发器尾部相当一部分传热面,以便使饱和蒸气在此得到过热,这就占据了一部分蒸发器传热面积,使制冷剂汽化吸热的面积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蒸发器的表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但是,过热度太低,有可能使制冷剂液体带入压缩机,产生液击的不利现象。
因此,过热度的调节要适当,既能确保有足够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又要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
电子膨胀阀工作原理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
电子膨胀阀通过内部的预设程序来进行蒸发器供液量的调节,因为较为符合制冷电机一体的要求,电子膨胀阀逐渐替代了热力膨胀阀。
目前电子膨胀阀主要有电磁式膨胀阀和电动式膨胀阀两种,两者的工作原理有些不同。
电磁式膨胀阀内部具有电磁线圈,通过电磁线圈作为媒介来控制系统流量。
在电磁线圈通电之前,阀针处于开启状态,在电磁线圈通电之后,阀针的开启程度由电磁线圈上的电压来控制,由此,电磁线圈的电压就控制了膨胀阀的流量,电磁式膨胀阀的响应动作较快,通常该制冷系统在工作时一直处于通电状态。
电动式膨胀阀是一种通过步进电机驱动的装置,该装置通过给步进电机提供的逻辑数字信号来控制进内部的螺纹驱动阀针运动,由此实现阀门流量与面积的控制。
电⼦膨胀阀与热⼒膨胀阀⽐较热⼒膨胀阀与电⼦膨胀阀的控制原理1. 概述节能和环保是⼈类亟待解决的两⼤问题。
2002年8⽉26⽇⾄9⽉4⽇在南⾮约翰内斯堡举⾏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
在该次会议上国际制冷学会发表了《制冷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减缓⼤⽓变化的承诺》,在此⽂件中阐明制冷业主要的挑战来⾃全球⽓候变暖。
造成制冷业影响全球⽓候变暖的80%的原因是⼆氧化碳的排放。
这些间接的排放是部分是由制冷装置运⾏所需能量的⽣产引起的。
制冷、空调和热泵这些设备所消耗的电能约占全世界⽣产电能的15%,这表明间接排放的影响是⾮常的严重。
此⽂件还提出在下⼀个20年制冷业必须树⽴雄⼼去达到⽬标之⼀:每个制冷设备耗能减少30~50%。
制冷业者为保护环境,应把节能贯穿到制冷设备的使⽤周期中去。
作为制冷循环的四⼤部件之⼀,节流装置在系统中起着⾮常关键的作⽤,通过选择应⽤合适的节流机构与制冷系统匹配是整个制冷设备降低能耗的重要⼀环。
本⽂将对节流机构的⼯作原理和运⾏能量匹配进⾏分析,重点对电⼦膨胀阀的⼯作原理进⾏分析。
2. 传统节流机构的⼯作原理及匹配节流的⼯作原理是制冷⼯质流过阀门时流动截⾯突然收缩,流体流速加快,压⼒下降,压⼒下降的⼤⼩取决于流动截⾯收缩的⽐例。
节流机构的作⽤:1、节流降压。
当常温⾼压的制冷剂饱和液体流过节流阀,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并产⽣少许闪发⽓体。
进⽽实现向外界吸热的⽬的。
2、调节流量:节流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出⼝处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来控制阀的开度,调节进⼊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使其流量与蒸发器的热负荷相匹配。
当蒸发器热负荷增加时阀开度也增⼤,制冷剂流量随之增加,反之,制冷剂流量减少。
3、控制过热度:节流机构具有控制蒸发器出⼝制冷剂过热度的功能,既保持蒸发器传热⾯积的充分利⽤,⼜防⽌吸⽓带液损坏压缩机的事故发⽣。
4、控制蒸发液位:带液位控制的节流机构具有控制蒸发器液位的功能,既保持蒸发器传热⾯积的充分利⽤,⼜防⽌吸⽓带液降低吸⽓过热度。
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特点膨胀阀是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剂流动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流量以实现系统的热交换。
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原理,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来控制制冷剂的流量,从而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膨胀阀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方面进行。
根据工作原理,膨胀阀可以分为两大类: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
热力膨胀阀是利用制冷剂的温度变化来调节阀门的开度。
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时,其温度会下降,导致阀芯内的热敏元件收缩,使阀门开度变小。
相反,当制冷剂温度升高时,阀芯会膨胀,增加阀门的开度。
热力膨胀阀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但调节精度较低。
电子膨胀阀是通过电气信号来控制阀门开度的。
电子膨胀阀主要由电源、控制电路、电磁铁和阀门组成。
电子膨胀阀利用电磁铁控制阀门的开闭,通过控制电路将信号转化为电磁铁的动作,实现对制冷剂流量的调节。
电子膨胀阀具有调节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成本较高。
膨胀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流效果好:膨胀阀能够精确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保证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压力和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2.可靠性高:膨胀阀结构简单,不存在易损的机械传动部件,因此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3.调节精度高:电子膨胀阀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和响应速度,能够实时对制冷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4.适应性强:膨胀阀可根据不同的制冷系统需求进行选择和调节,可以适应不同环境温度和负载变动的工作状态。
5.自动化程度高:电子膨胀阀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能够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和稳定的运行。
总之,膨胀阀是制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控制设备,它通过精确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和压力,实现对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能效优化。
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和分类以及其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膨胀阀技术。
电子膨胀阀和热力膨胀阀的性能比较电子膨胀阀与热膨胀阀的基本用途相同,结构上多种多样,在性能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1.调节范围:目前热力膨胀阀调节范围普遍较窄。
而热泵机组既要制冷,又兼顾制热,且适用场合的环境温度范围从- 15 ℃~+ 43 ℃,相对应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将在- 25 ℃~5 ℃范围内工作。
而且,若制冷回路中存在多台压缩机的情况下,机组随用户负荷的变化,运行的压缩机数量相应变化,造成制冷剂流量的剧烈变化。
因此,单个热力膨胀阀远远无法胜任大型热泵机组的运行工况。
目前,众多的大型热泵产品均采用单回路配备单台压缩机的设计系统,且采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独立的膨胀阀系统,这势必将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
而电子膨胀阀可在15 %~100 %的范围内进行精确调节,如图1 所示。
就目前使用效果来看,单个的电子膨胀阀即可满足热泵机组在上述工况情况下的调节。
且该调节范围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进行设定,增加了灵活性。
图1 电子膨胀阀容量与开启级数对应曲线图2 静态过热度变化(单向流口型式)2.过热度的控制(1) 过热度的控制点:对于热力膨胀阀而言,一般只能控制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
而电子膨胀阀则体现出其优越性,在半封闭及全封闭压缩机系统中,其控制点不仅可以设在蒸发器出口,而且也可以设置在压缩机吸气口,即可控制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以保证压缩机的效率。
(2) 过热度的设定值:对于热力膨胀阀,其过热度设定值一般由制造厂家在制造过程中设定,通常为5 ℃、6 ℃或8 ℃。
而电子膨胀阀的过热度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进行人为设定,如蒸发器出口过热度设为6 ℃,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则可设定为15 ℃,十分灵活。
(3) 非标准工况下过热度控制的稳定性:热力膨胀阀的过热度设定值均为标准工况下的设置,而由于充注工质的特性原因,当系统偏离标准工况时,其过热度往往会随着冷凝压力等的变化而偏离设定值,这不仅会造成系统效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系统的波动性。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点1、制冷装置的理想运转(最有效运转方式)为了理解蒸发器的有效使用,本文将以过热度(过热度等于蒸发器出口温度同蒸发器入口温度之差)为例,加以说明。
文中将按照手动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顺序分别解释各种现象。
从而理解电子膨胀阀的优点。
1)手动膨胀阀开度合适,蒸发器得到最有效利用,这时蒸发器用得最理想(最有效)。
2)手动膨胀阀开度不足(节流过小),蒸发器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这时,蒸发器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制冷剂不足,与膨胀阀开度合适相比,压缩机的低压降低,蒸发器内制冷剂气体变得过热,导致压缩机吸入温度升高。
3)手动膨胀阀开度过大;这时,因为吸入管绝热,几乎没有热负荷,因此,过多的制冷剂液体或雾达到压缩机的吸入口,进而进入压缩机曲轴箱,这就是所谓的“液击”状态,造成压缩机故障。
若制冷装置按第一状态运转,这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制冷装置的能力,所以运转情况比较理想。
可是,在实际运转中,随着负荷的变化,蒸发压力也变化,于是出现后者两个状态。
即使在蒸发器的出口和入口装上温度计和压力表,操作工经常进行观察(监视)和调整,也不能使制冷装置始终在第一种工况下运转。
对任何一个蒸发器,使蒸发器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蒸发器而言此时有一个最合适的过热度,将其称之为最小稳定过热,其值根据蒸发器而定。
如果过热大于最小稳定过热,那么蒸发器有效面积减小,相反,如果小于最小稳定过热,则将引起液击,总之,制冷装置在最小稳定过热下运转,便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装置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
2、热力膨胀阀的工作方式先介绍下热力膨胀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说明热力膨胀阀的工作过热和存在的问题。
1)结构和工作原理各部名称及其功能①隔膜:根据上侧和下侧之压差,主要是温包的压力变化而上下弯曲。
②弹簧:给隔膜下侧施加相当于静止过热的压力。
③过热调节螺钉:使弹簧伸缩,设定静止过热。
④阀:向上方(关闭)和下方(开启)移动,便可调节制冷剂流量。
热力膨胀阀是制冷装置中的四大部件之一,在系统中起到节流降压作用,也叫节流阀。
在冷柜、冷库系统中,常用膨胀阀作为节流元件。
在制冷系统中,膨胀阀负责把高压的制冷剂液体降低压力后进入蒸发器,也就是从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
根据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原理,制冷剂的温度也同时降低。
膨胀阀同时还起到控制制冷剂流量的作用。
系统中热力膨胀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性能,所以,正确地选择热力膨胀阀将使蒸发器充分利用,使蒸发器始终和热负荷匹配,对制冷系统的运行寿命、制冷效果、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力膨胀阀的选型与系统不匹配时,会使系统的制冷剂流量时多时少,导致制冷量时大时小。
如果制冷量过小,会使蒸发器供液不足,产生过大热度,对系统性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当制冷量过大时,会引起震荡,间歇性的使蒸发器供液过量,导致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出现剧烈波动,甚至造成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引起压缩机液击(湿冲程)现象。
选择热力膨胀阀时,需考虑制冷剂类型、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蒸发负荷等因素。
一般通过以下的步骤进行选型。
1、计算阀的压力降。
首先,计算冷凝压力减去蒸发压力所得的差值,再从这一差值减去所有其他压力损失,得出阀的净压力降。
同时,还应考虑下列所有可能的压力降来源:a.流过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在内的制冷剂管路时的摩擦损失;b.流过电磁阀和过滤干燥器之类的液管配件时的压力降;c.液管垂直提升(下降)所导致的静压力降(升)值;d.若采用分配器的话,还要考虑流过制冷剂分配器时的压力降;2、确定进入阀的制冷剂的温度。
3、从各系列阀的制冷量参照表选择阀。
根据设计蒸发温度和阀的压力降来选择阀,如有可能,阀的制冷量应等于或略大于系统的设计额定值。
对于多个蒸发器的系统,则应根据每个蒸发器的制冷量来选择每只阀。
4、确定是否需要外平衡管。
通过阀出口和温包所在的部位之间的压力降,确定是否需要外平衡管。
5、选择阀体。
根据所要求的连接形式选择阀体形式。
1. 按照温度范围,制冷一般可分为普通制冷、深度制冷、低温制冷、超低温制冷。
2. 液体汽化制冷方法主要有蒸汽压缩式制冷、蒸汽吸收式制冷、吸附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3. 帕尔帖效应是指电流流过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电回路时,两个接点处将分别发生了吸热、放热效应。
4.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喷射器由喷嘴、吸入室、扩压器三部分组成。
5.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用喷射系数作为评定喷射器性能的参数,喷射式制冷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对工作蒸汽要求较高,当工作蒸汽压力降低时效率明显降低6. 影响吸附式制冷机商品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吸附和脱附过程比较缓慢,制冷循环周期较长,与蒸汽压缩式和吸收式制冷机相比,制冷量相对较小,热力系数一般为0.5~0.67. 热电制冷机若要转为热泵方式运行,只要改变电流方向(即可实现制冷与制热模式的切换)。
8. 磁热效应是指固体磁性物质(磁性离子构成的系统)在受磁场作用磁化时,系统的磁有序度加强(磁熵减小),对外放出热量;再将其去磁,则磁有序度下降(磁熵增大),又要从外界吸收热量9. 液体汽化制冷循环由制冷剂在低温下蒸发成低压蒸气、低压蒸气提高压力成高压蒸气、高压蒸气冷凝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降低压力成低压液体回到I 四个过程组成。
10. 定压循环气体膨胀制冷机采用回热器的目的是降低压力比。
11. 斯特林制冷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容回热过程组成。
12. 用汽化潜热和干度表示的单位制冷量表达式为qo=ro(1-x5)。
13. 涡流管制冷装置中,从孔板流出的是冷气流;调节控制阀可改变两股气流的温度。
14. 压缩气体用膨胀机膨胀时温度升高,用节流阀膨胀时温度 降低。
15. 热量驱动的可逆制冷机的热力系数等于工作于高、低温热源间的可逆机械制冷机的制冷系数1T /T 1c a -和工作于驱动热源和高温热源间的可逆热力发动机的热效率g a T /T 1-两者之积。
16. 从温度为T0的低温热源取出的热量Q0中所含火用为 Ex,q ’=(1-T0/T)Q0,工质焓火用为 Ex,h=H-H0-T0(S-S0)。
制冷高级工题库填空题1.使用氨制冷工艺的冷库,与其下风侧居住区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300m,与其他方位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宜小于其0m。
2.库房与制冷机房、变电配电所和控制室贴临布置时,相邻侧的墙体,应至少有一面为防火墙,屋顶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h。
3.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应水平安装,氨液进口端应高于另一端,其坡度应为2%。
4.氨压力表精度要求:当表盘最大刻度压力小于等于1.6MPa时应不低于2^级,大于1.6MPa时应不低于1.5级。
5.氨制冷系统管道加工及管件制作,管子切口平面倾斜偏差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且不得超过3mm。
6.管道焊接,管子坡口的加工方法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氧一乙炔焰等方法,但必须除净其表面10mm范围内的氧化皮等污物,并将影响焊接质量的凸凹不平处磨削平整。
焊缝施焊时,应一次完成。
焊缝的补焊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否则应割去或更换管子重焊。
7.氨液中含有水分后,对铜及铜合金有腐蚀作用,且使蒸发温度稍许提高。
因此,氨制冷装置中不能使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并规定氨中含水量不应超过0.2%8.润滑油的性能指标包括:黏度、凝固点、闪点、浊点、化学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含水量与机械杂质、击穿电压。
9.干式蒸发器与满液式相比,传热系数低,回油好(方便),制冷剂充注量少(为满液式的30~40%)。
10.对各种制冷剂,若冷凝温度不变,当降低蒸发温度时压缩机耗功最大。
11.两级压缩制冷循环,NH3系统采用中间完全冷却冷却,氟系统一般采用中间不完全冷却冷却。
12.制冷压缩机组的冷凝器的循环水、蒸发器的冷冻水的管道上应设断水保护装13.氨制冷系统抽真空试验应在系统排污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进行。
当系统内剩余压力小于WkPa时,保持24h,系统内压力无变化为合格。
系统如发现泄漏,补焊后应重新进行气密性试验和抽真空试验。
14.氨制冷系统辅助设备安装前,应进行单体吹污,吹污可咄MPa(表压)的压缩空气进行,次数不应少于卫次,直至无污物排出为止。
热力膨胀阀与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原理1. 概述节能和环保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
在该次会议上国际制冷学会发表了《制冷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减缓大气变化的承诺》,在此文件中阐明制冷业主要的挑战来自全球气候变暖。
造成制冷业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80%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些间接的排放是部分是由制冷装置运行所需能量的生产引起的。
制冷、空调和热泵这些设备所消耗的电能约占全世界生产电能的15%,这表明间接排放的影响是非常的严重。
此文件还提出在下一个20年制冷业必须树立雄心去达到目标之一:每个制冷设备耗能减少30~50%。
制冷业者为保护环境,应把节能贯穿到制冷设备的使用周期中去。
作为制冷循环的四大部件之一,节流装置在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选择应用合适的节流机构与制冷系统匹配是整个制冷设备降低能耗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节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能量匹配进行分析,重点对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2. 传统节流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匹配节流的工作原理是制冷工质流过阀门时流动截面突然收缩,流体流速加快,压力下降,压力下降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截面收缩的比例。
节流机构的作用:1、节流降压。
当常温高压的制冷剂饱和液体流过节流阀,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并产生少许闪发气体。
进而实现向外界吸热的目的。
2、调节流量:节流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来控制阀的开度,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使其流量与蒸发器的热负荷相匹配。
当蒸发器热负荷增加时阀开度也增大,制冷剂流量随之增加,反之,制冷剂流量减少。
3、控制过热度:节流机构具有控制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功能,既保持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充分利用,又防止吸气带液损坏压缩机的事故发生。
4、控制蒸发液位:带液位控制的节流机构具有控制蒸发器液位的功能,既保持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充分利用,又防止吸气带液降低吸气过热度。
若节流机构向蒸发器的供液量与蒸发负荷相比过大,部分液态制冷剂一起进入压缩机,引起湿压缩或冲缸事故。
相反若供液量与蒸发器负荷相比太少,则蒸发器部分传热面积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甚至会造成蒸发压力降低,而且使制冷系统的制冷量降低,制冷系数减小,制冷装置能耗增大。
节流机构流量的调节对制冷装置节能降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型中央空调冷水机组常用的节流机构有手动节流阀、孔板、热力膨胀阀、浮球+主节流阀。
手动节流阀是最老式的节流阀,其外形与普通截止阀相似。
它由阀体、阀芯、阀杆、填料压盖、上盖、手轮和螺栓等零件组成。
与截止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阀芯为针型或具有V形缺口的锥体,而且阀杆采用细牙螺纹。
当旋转手轮时,可使阀门的开启度缓慢地增大或减小,以保证良好的调节性能。
手动节流阀开启的大小,需要操作人员频繁地调节,以适应负荷的变化。
通常开启度为1/8~1/4圈,一般不超过一圈,开启度过大就起不到节流(膨胀)的作用。
这种节流阀现在已被自动节流机构取代。
2.2孔板孔板节流机构由两块孔板组成,采用两级节流。
制冷工质通过第一级孔板时,制冷工质刚好到达饱和液体线,并产生少许闪发气体;由于闪发气体占据一部分空间,其流量也在波动,致使工质进入第二级孔板时流体的流量在一定范围(约20%)内变动,进而达到自动调节制冷剂循环量的功能,第二级孔板因变动的流量造成不同的压降变化,与系统高低压差进行调节,于动态平衡后,稳定发挥制冷工质膨胀功能而完成整个制冷循环。
一二级孔板设计依据:1、流量公式:q= a x Α x(2 x Δp x ρ)1/22、冷水机组标准工况:12℃/7℃;30℃/35℃。
冷水机组在标准工况满负荷运行时,孔板向蒸发器的供液量与蒸发负荷相匹配。
但机组实际运行经常处于变工况、变负荷运行。
在大压差工况下,蒸发器负荷需求减小(幅度大于20%),孔板最大调节余量20%,由于压差增大,孔板实际供液量比蒸发器负荷需要的液量大,吸气过热度降低,引起湿压缩;在小压差工况下,蒸发器负荷需求增大(幅度大于20%),由于压差减小,蒸发器实际存液量比蒸发器负荷需要的液量小,吸气过热度升高,制冷量降低,制冷系数减小,制冷装置能耗增大;在由低负荷转为高负荷情况下(幅度大于20%),蒸发器负荷需求增大,由于制冷剂质量流量增大,短时间内蒸发器实际存液量比蒸发器负荷需要的液量小,吸气过热度升高,制冷量降低,制冷系数减小,制冷装置能耗增大;在由高负荷转为低负荷情况下(幅度大于20%),蒸发器负荷需求减小,由于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小,短时间内蒸发器实际存液量比蒸发器负荷需要的液量大,吸气过热度降低,引起湿压缩,极端情况即机组满负荷运行突然停机,蒸发器负荷需求减小75%,由于制冷剂质量流量突然减小75%,短时间蒸发器实际存液量比蒸发器负荷需要的液量大55%,吸气过热度急速降低,进而降低排气过热度,油分效果下降,甚至导致压缩机奔油。
虽然一二级孔板在一定范围可自动调节,但其应付变工况、变负荷能力差,且制冷系数减小,制冷装置能耗增大,一般不宜采用。
热力膨胀阀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冷水机组。
它既可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又可节流饱和液态制冷剂。
根据热力膨胀阀结构上的不同,分为内平衡式和外平衡式两种。
考虑到制冷剂流经蒸发器产生一定的压力损失,为降低开启过热度,提高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利用率,一般自膨胀阀出口至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压力降所对应的蒸发温度降超过2~3℃,应选用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力平衡的基础上。
工作时,弹性金属膜片上部受感温包内工质的压力P3作用,下面受蒸发器出口压力P1与弹簧力P2的作用。
膜片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鼓起,从而使阀孔关下或开大,用以调节蒸发器的供液量。
当进入蒸发器的液量小于蒸发器热负荷的需要时,则蒸发器出口蒸气的过热度增大,膜片上方的压力大于下方的压力,这样就迫使膜片向下鼓出,通过顶杆压缩弹簧,并把阀针顶开,使阀孔开大,则供液量增大。
反之当供液量大于蒸发器热负荷的需要时,则出口处蒸气的过热度减小,感温系统中的压力降低,膜片上方的作用力小于下方的作用力时,使膜片向上鼓出,弹簧伸长,顶杆上移并使阀孔关小,对蒸发器的供液量也就随之减少。
热力膨胀阀的过热度由开启过热度和有效过热度组成,开启过热度与弹簧的预紧力有关,有效过热度与弹簧的强度及阀针的行程有关。
膨胀阀的弹簧是按标准工况设计的,机组在标准工况下,机组满负荷或变负荷运行均维持较高的COP值。
但在大压差工况下,蒸发压力降低,蒸发器负荷需求的液量减少,但实际情况相反,在吸气过热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蒸发压力降低,蒸发器出口压力P1相应降低,膜片上下的压差变大,使主阀开度增大,供液量增加;但在小压差工况下,蒸发压力上升,蒸发器负荷需求的液量增多,但实际情况是在吸气过热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蒸发压力上升,蒸发器出口压力P1相应提高,膜片上下的压差变小,使主阀开度减小,供液量减少;在变负荷下亦如此。
因此热力膨胀阀在变工况下供液量的调节方面需进一步改进。
热力膨胀阀原理简图如图一所示:图1 热力膨胀阀原理简图2.4浮球+主节流阀浮球+主节流阀是用于具有自由液面的蒸发器,如卧式满液式蒸发器的供液量的自动调节。
通过浮球调节阀的调节作用,在蒸发器中可以保持大致恒定的液面。
浮球阀有一个铸铁的外壳,用液体连接管与气体连接管分别与被控制的蒸发器的液体和蒸气两部分相连接,因而浮球阀壳体的液面与蒸发器内的液面一致。
当蒸发器内的液面降低时,壳体内的液面也随之降低,浮子落下,阀针便将孔口开大,则浮球阀出液量增大,浮球阀出液量形成的阀芯上部压力P4减小,主膨胀阀芯上部压力Ps (包括主膨胀阀芯上部弹簧力P5和浮球阀出液量形成的压力P4)减小,当主膨胀阀芯下部高压P1大于Ps时,则推动主阀芯向上移动,增大阀的开启量,主膨胀阀供液量增大;反之主膨胀阀供液量减小。
浮球阀出液量与主膨胀阀芯上下的压差(ΔP= P1-Ps)形成比例关系,调节供液量的大小,当壳体内的液面上升到浮子上限位时,阀针便将孔口关闭,Ps >P1,主膨胀阀关闭且停止供液,此时蒸发器液位不再上升,这既可以防止蒸发液位过高引起湿压缩,又保证蒸发器的供液量与蒸发负荷相匹配。
由于的主膨胀阀芯上部弹簧是按标准工况设计的,因此机组在标准工况下,机组满负荷或变负荷运行均维持较高的COP值。
但在小压差工况下,冷凝压力降低,P1降低,P1相对于阀芯上部弹簧力偏小,使主阀开度偏小,供液量偏少,导致达到需要的蒸发液位要有一段滞后的时间,系统制冷系数减小,制冷装置能耗增大,在变负荷下同样如此。
浮球+主节流阀在变工况下供液量的调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浮球+主节流阀原理简图如图二所示:图2 浮球+主节流阀原理简图3.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及控制3.1电子膨胀阀——吸气过热度控制吸气过热度控制系统由电子膨胀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组成,、温度传感器将压缩机吸气过热度传给工作时,压力传感器将蒸发器出口压力P1控制器,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随后输出指令作用于电子膨胀主阀的步进电机,将阀开到需要的位置。
以保持蒸发器需要的供液量。
电子膨胀阀的步进电机是根变化、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变化实时输出变化的动力,这个据蒸发器出口压力P1实时输出变化的动力能及时克服各种工况和各种负荷情况下主膨胀阀变化的弹簧力,使阀的开度满足蒸发器供液量的需求,进而蒸发器的供液量能实时与蒸发负荷相匹配,即电子膨胀阀可通过控制器人为设定,有效的控制过热度。
另外,电子膨胀阀从全闭到全开状态其用时仅需几秒钟,反应和动作速度快,开闭特性和速度均可人为设定;电子膨胀阀可在10%--100%的范围内进行精确调节,且调节范围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进行设定。
选用电子膨胀阀——吸气过热度控制,机组无论在标准工况下、变工况、满负荷、变负荷运行维持较高的COP值水平。
电子膨胀阀——吸气过热度控制制冷系统原理图如图三所示:图3 电子膨胀阀——吸气过热度控制制冷系统原理图3.2电子膨胀阀——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系统由电子膨胀阀、液位传感器、液位控制器组成。
当蒸发器内的液面上下变化时,蒸发器内的液位传感器将液位变动的比例关系用4-20mA信号传给液位控制器, 液位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随后输出指令作用于电子膨胀主阀的步进电机,使其开度增大、减小,以保持制冷剂液位在限定的范围内。
电子膨胀阀的步进电机是根据制冷剂液位变化实时输出变化的动力,这个实时输出变化的动力能及时克服各种工况和各种负荷情况下主膨胀阀变化的弹簧力,使阀的开度满足蒸发器供液量的需求,进而蒸发器的供液量能实时与蒸发负荷相匹配,即电子膨胀阀可通过控制器人为设定,有效的控制蒸发液位。
选用电子膨胀阀——液位控制,机组无论在标准工况下、变工况、满负荷、变负荷运行均维持较高的COP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