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第五章04说明:共63题, 总分63分。
【单选题25个、多选题22个、判断题】【单选题25个,共25分】1、核实审核/评价报告和审核/评价计划中的审核/评价时间、地址、()是否一致,并与获证组织实际情况的符合性。
A.审核/评价组成员;B.审核/评价任务下达人员;C 审核/评价任务复核人员;D 审核/评价任务决定人员。
参考答案:A2、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监管工作。
1分A. 统一管理;B. 统一计划;C. 统一安排;D. 统一实施;参考答案:A 3、产品认证参照国家标准GB/T7635.1《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一部分可运输产品》和GB/T 7635.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二部分不可运输产品》划分为( )个认证领域。
A. 20;B. 21;C. 22;D. 23;参考答案:C4、国推自愿性认证制度共( )个认证领域。
1分A. 21;B. 22;C. 23;D. 24;参考答案:A5、()负责制订与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相关的国际标准及政策。
A. 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B.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C. 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D. 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会。
参考答案:C 6、认证监管中,()未按照认证规则要求,应当进入现场而未进入现场进行审核、检查或者审查的属于否决项。
A. 认证人员; B. 实习审核员; C. 实习检查员; D. 观察员。
参考答案:A 7、根据GB/T27065,认证要求是作为获得或保持认证条件,客户所要满足的规定要求,包括 ()。
A. 审核要求; B. 质量要求; C. 产品要求; D. 市场需求。
参考答案:C8、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 ()。
A. 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B. 体检证; C. 信用证; D. 通行证。
参考答案:A9、“十四五”质量认证工作,要坚持 ( )的发展要求,以提升从业机构及人员能力为根本,着力提高服务发展水平。
体育场所服务认证实施规则第一条为规范体育服务认证活动,提高体育服务质量,促进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体育服务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体育场所、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推广等服务,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体育服务认证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体育服务认证制度。
全国体育服务认证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实施。
第五条体育服务认证采用统一的认证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程序,执行统一的认证收费标准,使用统一的认证标志和认证标牌。
第六条国家鼓励体育场所、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推广等服务的提供者(以下简称体育服务提供者)申请体育服务认证。
第二章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第七条从事体育服务认证的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质能力要求。
第八条从事体育服务认证的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应当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体育服务认证活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认证机构的体育服务认证业务范围时,应当征求国家体育总局的意见。
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从事体育服务认证的技术能力,并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的认可机构(以下简称认可机构)的认可。
第九条认证机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认证工作;(二)对获得认证的体育服务提供者,颁发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决定允许或者停止使用认证标志;(三)对认证证书、认证标志和认证标牌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四)对认证的持续符合性进行监督审查;(五)受理有关的认证申诉和投诉。
第十条从事体育服务认证活动的审查员,应当经认可机构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体育服务认证审查活动。
第三章体育服务认证的实施第十一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体育服务认证规则。
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分类》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目的意义农产品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统计、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种类繁多、用途多样。
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农业、粮食、林业、供销、轻工、商业、质检、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分段管理现状使之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共识的产品分类标准。
尽管涵盖国家主要产品的标准GB/T 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一部分:可运输产品》中涉及到了农产品的类别,但只涵盖了部分农产品,且分散在不同的产品类别中。
其产品的分类、名称亦不完全符合农业生产、贸易的实际习惯,一些分类不便于实际使用,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求。
就国家层面的农业管理而言,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经过八十年代的起步,九十年代的平稳推进,尤其是1999年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启动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财政专项计划”以来,我国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13年底,农业部已组织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00多项,指导地方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万余项。
面对如此庞大和种类复杂的农业行业标准体系,我国尚未形成权威的分类系统,各标委会、制标单位和使用单位之间对标准体系划分和范围界定缺乏共识。
农产品分类方法众多,分类形式各异,分类原则、编码方法政出多门,产品名称混乱无章,产品标准交叉重复等问题突出。
由此,时常引发贸易统计中的诸多问题,甚至造成不合理的税务负担,影响农民和国家的利益。
此外,多种农产品分类并存的现状还影响了农产品贸易统计及相关经济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结果。
鉴于此,制定适用于农业行业标准管理的农产品分类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外,农产品作为农业标准化过程的最终产物,是综合农业标准化各项环节的载体,农产品自身的品质、安全性状况体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中标准的适用性和标准化实施力度,农产品也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最重要对象。
物品编码及标识标准现状分析[提要]物品的编码标识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环境下,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对物品进行有效的、标准化的编码及标识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物品编码标识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现有的有关物品编码标准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应用的领域、行业各不相同,因此编码方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编码之间的兼容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
而标识标准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起到完整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编码;标识;标准;物品编码;物品标识对物品进行有效的、标准化的编码与标识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我国目前现有的物品编码与标识标准种类繁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物品的编码存在差异,采用的标识也各不相同,国家物品标识体系尚不完善。
各种编码标识体系间的不兼容使物与物的沟通存在障碍,供应链的参与者、电子商务中的店商等主体想要对单品进行全程的可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存在困难。
因此,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供应链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对物品标识标准化的需求,加快建立国家物品标识标准体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物品标识体系建设是智能化管理的基础,是物品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式管理的重要基石,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而物品标识体系是由物品编码及标识标准支撑的,物品编码及标识标准的统一及规范性建设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一、物品编码标准发展现状物品编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现有的有关物品编码的标准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应用的领域、行业各不相同,因此编码方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编码之间的兼容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
目前,国际上针对统计、贸易等方面的需求已有相应的物品编码标准,例如《产品总分类》(CPC)、《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UNSPSC)、《欧盟经济活动产品分类体系》(CPA)、《联邦物资编码系统》(FCS)、《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全球产品分类》(GPC)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品分类与
代码表
该标准物品分类与代码表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分类清晰明确:该标准将物品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都
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特征。
这有助于统一对物品的命名和分类,减少
误解和混淆。
2. 编码规范统一:每一类别都被分配了一个独特的代码,这个
代码可以用于识别和标识该类别的物品。
编码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
助于提高物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 便于查询和交流:通过该标准,人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某
一类别的物品及其代码,从而方便查询和交流。
这对于物品的采购、销售和跟踪具有重要意义。
4. 易于更新和维护:该标准可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
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物品类型和市场需求。
同时,标准的维护和
管理也需要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遵守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品分类与代码表,可以促进物品流通和交易的便捷性,提高物品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品分类与代码表。
国家认监委公告2016年第24号——国家认监委关于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和资质审批要求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26•【文号】国家认监委公告2016年第24号•【施行日期】2016.08.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认证认可正文国家认监委公告2016年第24号国家认监委关于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和资质审批要求的公告为进一步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提高审批效率,便利申请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九、十、十一条、《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七、八、九条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现制定发布《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和资质审批要求》。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国家认监委关于发布自愿性认证业务分类目录和主要审批条件的公告》(国家认监委2014年38号公告)同时废止。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外认证行业发展情况,本公告内容将适时进行调整。
国家认监委2016年8月26日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和资质审批要求一、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1.按照科学、简化、集约的原则,自愿性认证业务分为“认证类别”、“认证领域”和“认证项目”三个层级。
2.根据《认证认可条例》,“认证类别”分为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三个大类。
3.每一“认证类别”划分若干“认证领域”。
产品认证参照国家标准GB/T 7635.1《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一部分可运输产品》和GB/T 7635.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二部分不可运输产品》划分为21个认证领域;服务认证参照国家标准GB/T 7635.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二部分不可运输产品》划分为22个认证领域;管理体系认证依据认证特性划分为6个认证领域。
认证机构的资质审批至领域,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见附件1。
4.认证机构可在批准的“认证领域”内自行研发并开展“认证项目”。
按照国家认监委规定的要求和时限进行备案。
5.认证机构从事国家认监委或者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行的认证制度(简称国推认证制度),按照制度设定要求实施管理,国推认证制度目录见附件2。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粮食行业相关代码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 7635.1-2002)(以下简称“可运输产品代码”标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
“可运输产品代码”标准是一项大型的基础性标准,是与国际通行产品目录协调一致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
规定了全国可运输产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代码结构、编码方法、分类与代码。
主要用于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
一、《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的组成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由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可运输产品,第二部分为不可运输产品。
第一部分由五大部类组成,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的《主要产品分类》(CPC)1998年10版的第1部分相对应,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可运输产品代码”标准是对《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T7635—1987)的修订。
主要变化有:
1、对GB/T7635—1987标准名称进行了修改;
2、对代码结构和编码方法进行了修改。
GB/T7635—1987代码结构是四层8位数字码,每层2位码,采用了平均分配代码的方法。
“可运输产品代码”标准代码结构是六层8位数字码,前
—1 —
五层是一层1位码,第六层是3位码,采用了非平均分配代码方法;
3、产品分类和类目的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4、采用了GB/T10113-1988《分类编码通用术语》中确立的术语;产品类目采用了规范的产品名称。
二、我国主要粮食与机械产品分类代码介绍
在“可运输产品代码”标准中,与粮食行业相关的产品分类代码涉及我国原粮、米面油产品和粮油加工机械产品等三个方面。
摘录如下:
—2 —
—4 —
—5 —
—7 —
—8 —
—9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