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之腰背部穴位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8
「图解」小儿推拿背部八法,中医推拿的基础手法背部八法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和各脏腑之气血,广泛用于治疗发育迟滞,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具体操作手法如下:1、叩夹脊法小儿采取俯卧位姿势,操作者用一只手的五指微屈并拢形似梅花状,利用手腕的力量和弹性带动手指指尖着力,在脊柱两旁(旁开 0.5 寸)的夹脊穴部位自上而下有节律地叩击100 ~200 次。
力度要均匀,节奏要整齐。
遇到体质较瘦弱的儿童时,操作者的五指微屈稍散开,不要收拢太紧,用五指散叩的方法,可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强度。
2、点揉法操作者食指和中指适当分开,微屈,腕部放松,指腹点按穴位之上,以食、中二指为着力点,利用前臂的推拉旋转带动腕关节,在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上进行有节律地做边点边揉动作,顺序是自上而下,每对穴位为 30 ~ 50 次。
3、提捏法操作者双手并拢,两虎口相对,拇指在后,其余双手四指朝前,提捏起背部肌肉,以脊柱和两侧为基准共三条线,自下而上进行提捏,捏 3 下提 1 下,一条线上做 3 次,共 9 次。
要求五指尽量不离开皮肤,以拇指为中心滚动向前。
4、空掌拍法操作者一手的五指并拢微屈呈空掌,用手腕的力量和弹性有节律地拍打脊柱及两侧的肌肉,达到皮肤出现潮红(若隐若现的红色)或拍打 100 ~ 200 次时停止。
5、滚揉法操作者单手握空拳,以小鱼际为起点用力到手背,向前滚动,或以四指指尖为起点,依次屈曲每个指间关节,利用关节的刺激力量向前滚动,部位是脊柱及两侧的夹脊穴和肌肉,方向是自上向下,次数是 50 次左右。
6、提拿法操作者双手屈曲并拢,虎口相对,纵向提拿脊柱两侧的肌肉(竖脊肌),自上而下,每侧 2 ~ 5 遍。
7、推法操作者双手拇指指腹或偏桡侧为着力点,在脊柱两侧竖脊肌位置自上而下进行推动,两侧共推动 5 〜 10 次,或推出皮肤出现两条红线时即止。
要求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手指要灵活,避免僵硬,用力要均匀,以免造成皮肤擦伤。
8、整理法(掌根揉法)操作者用单手掌根部揉搓脊柱及两侧肌肉或整个背部,方向是自上而下,以达到整理放松的目的。
宝宝背部常见穴位按摩诀窍人体背部主要有督脉与膀胱经两条经脉,经脉上有大椎、命门、肾俞、肺俞等数十个穴位,按摩背部可以刺激这些重要穴位,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调整各脏器的功能。
下面,我们就为妈妈们介绍几个儿童背部常用大穴的使用方法:1.命门命门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按摩锻炼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
同时,还对阳痿、脊强、遗精、腰痛、肾寒阳衰、四肢困乏、行走无力、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妈妈为孩子按摩命门穴,须让孩子俯卧在床,然后用大鱼际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
另外,还以嘱咐孩子自己用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人命门,每次为5~10分钟。
2.大椎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可用于治疗颈肩部肌肉痉挛、颈椎并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并小儿百日咳等多种病症。
长期按摩本穴,还可有效治疗体内寄生虫、扁桃腺炎、尿毒症等玻妈妈为孩子使用此穴,须让孩子背坐或俯卧,大拇指指尖向下,用指腹或指尖按揉;或者屈起食指在穴位上刮,效果会更好。
每次按揉2~3分钟。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了9个多月,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像刚出土的幼苗,非常娇嫩,所以必须保护好。
新生儿的卧室是非常讲究的,应尽量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选择朝南或阳光充足的房间做卧室在无风的时候打开窗户,让温暖的阳光直射进来,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有消毒作用,且直接照在新生儿的皮肤上还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足月新生儿要求室温在22℃一24cc,相对温度为60%~65%;早产儿要求室温在24℃,27℃,相对温度为65%以上。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要保持相对的恒定。
忽冷忽热、忽干忽湿的空气,往往会导致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通风新生儿需要新鲜的空气,无论冬夏,每天都应开几次窗户,以保持卧室的空气新鲜。
1、线状穴位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
阳池:掌后横纹近拇指端。
阴池:掌后横纹近小指端左端正:中指甲根大拇指侧赤白肉际处。
右端正:中指甲根小指侧赤白肉际处。
老龙:指背,中指甲根中点一分许。
五指节: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二扇门:掌背中指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上马:手背无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一.背部推拿程序(1)拿肩井(2)背部分推(3)掌推肩胛(4)按肩胛内缘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微挺胸,上肢后伸,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端置于肩胛内上缘肩中俞穴,着力点按,沿肩胛内缘逐步下移,经魄户穴:膏肓穴,点按至肩胛下角。
反复数次。
3)要领①点按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②也可让受术者咳嗽时点按,并可配合局部揉摩,术时有酸、胀感。
(5)双攘肩背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要沉肩、曲肘、悬腕,手握空拳,以小鱼际及掌背侧着力于背部,肘一屈一伸,腕部带动拳旋、攘、揉、摇。
3)要领①双手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
②手法灵活自如,动而不滞,摇而不浮,边攘边移。
(6)直推背部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者要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用力均匀一致,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术时局部有发胀,沉重感。
(7)揉大椎、阳关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钟,再揉阳关穴1~3分钟。
再以掌心在大椎穴、阳关穴处团摩1~3分钟。
3)要领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团摩时有温热感。
(8)顺藤摸瓜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扶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部直推到受术者足跟部,并用力握足跟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用力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用力稍重,以能忍受为主。
(9)提拿夹脊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四指对合,夹挤脊柱两侧肌肉,自上而下运行。
3)要领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掐、拧等,动作连贯而不间断。
(10)按脊中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自风府穴沿棘突间隙逐个点按3~5次到阳关穴止。
3)要领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11)背部按揉(12)吉庆有余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解表宣肺、清热理气、止咳平喘。
2.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活血止痛。
3.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通络安神。
4.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降逆止血。
5.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6.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7.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8.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9.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10.气海俞: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壮阳、调经止痛。
11.大肠俞: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12.关元俞: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13.膀胱俞: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空处。
功效: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通淋止痛。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小儿推背的手法
小儿推背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供参考。
1.推脊法:让孩子取俯卧位,暴露后背脊柱正中位置,先涂抹滑石粉或爽身粉,然后用右
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自孩子颈部脊柱的位置循着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推至孩子后背微微发热、发红即可。
2.捏脊法:让孩子取俯卧位,暴露后背脊柱正中位置,先涂抹滑石粉或爽身粉,然后用双
手食指和拇指对应同时捏起皮及皮下组织,左右手交替地从下往上一直捏到颈部。
反复从尾骨捏起皮和皮下组织,双手交替从下往上共捏6次,捏至后背微微发红。
3.揉法:让孩子取俯卧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者用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
住皮肤,带动按揉部位的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运动,一般每个穴位轻轻按揉300-600次即可。
以上三种手法都可以帮助孩子舒缓背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法轻柔、舒适,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孩子不适。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着凉。
小儿推拿常见腰背部穴位1.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法,称为推脊。
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次数】推100~300次;捏5~10遍。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
2.肩井【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功用】疏通气血,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
本法为诸法推毕的结束动作,称为总收法。
3.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200次。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
小儿推拿常见胸腹部穴位1.膻中【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喉鸣,气喘,咳嗽,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2.中脘【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脐连线的中点,属任脉。
又指中脘部。
【操作】用掌根或拇指、示指、中指指端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次数】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3.腹【位置】在腹部。
小儿推拿补肾水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补肾水是一项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促进小儿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加强。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工作:洗手并保持手部清洁,小儿脱去上衣,令其暴露背部。
2. 细心观察:观察小儿的舌苔、面色以及脉搏等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宝宝,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3. 按摩穴位:选取位于小儿后背的推拿穴位,如肾俞穴(位于腰椎第六椎间隙旁开1.5寸),肾俞穴是补肾水的主要穴位,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穴位如腰阳关、腰音穴等。
4. 手法技巧:用中指、无名指并拢,以顺序交替的方式按揉穴位,力度要求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5. 注意事项:在按摩过程中,注重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疼痛、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咨询专业医生。
另外,小儿体质脆弱,需要谨慎使用力道,以避免造成伤害。
小儿推拿补肾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效果才会显著。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推拿的效果,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和作息规律。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
解,建议及时就医。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
【肩井】
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图215)。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
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次数:20~3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图216):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
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位置: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寸5分凹陷中。
操作: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临床应用: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
【脊柱】
线状穴。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操作: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图217)。
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
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见上周捏脊法)。
次数:推300~500次或更多;捏3~5遍。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七节骨(七节)】
线状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
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218)。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
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
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